【折中象傳】15. 謙卦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本義】以卑蘊高,謙之象也。裒多益寡,所以稱物之宜而平其施,損高增卑,以趨於平,亦謙之意也。

【程傳】地體卑下,山之高大而在地中,外卑下而內蘊高大之象,故為謙也。不云山在地中,而曰地中有山,言卑下之中蘊其崇高也。若言崇高蘊於卑下之中,則文理不順。諸象皆然,觀文可見。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君子觀謙之象。山而在地下,是高者下之,卑者上之,見抑高舉下、損過益不及之義。以施於事,則裒取多者,增益寡者,稱物之多寡以均其施與,使得其平也。

【集說】

○ 《朱子語類》問:裒多益寡,是損高就低使教恰好,不是一向低去。曰:大抵人多見得在己者高,在人者卑,謙則抑己之高,而卑以下人,便是平也。

○ 馮氏椅曰;凡《大象》皆別立一意,使人知用易之理。裒多益寡,稱物平施,俾小大長短,各得其平,非君子謙德之象,乃君子治一世使謙之象也。《彖》與六爻無此意。

○ 蔡氏清曰:以卑蘊高,謙之象也。此與上《本義》山至高而地至卑,乃屈而止於其下不同。上所謂謙者主山言,謂高而能下也。此主地言,謂地雖卑,而中之所蘊則高,內充而外欿也。

○ 楊氏啓新曰:人之常情,自高之心常多,下人之心常寡,不裒而益之,則自處太高,處人太卑,而物我之間,不得其平。故抑其輕世傲物之心,而多者不使之多,增其謙卑遜順之意。而寡者不使之寡,多者裒之,則自視不見其有餘。寡者益之,則視人不見其不足。而物我之施,各得其平矣,茲其為君子之謙與。

【案】諸說皆說向謙本義上,惟馮氏以為推說,亦可相備。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程傳】謙謙,謙之至也,謂君子以謙卑之道自牧也。自牧,自處也,《詩》云「自牧歸荑」。

【集說】

○ 孔氏穎達曰:牧,養也。解謙謙君子之義,恒以謙卑自養其德也。

○ 王氏宗傳曰:謙,卑德也。初,卑位也。養德之地,未有不基於至卑之所,所養也至,則愈卑而愈不卑矣,此自養之方也。

○ 張氏栻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如牧牛羊然,使之馴服,方可以言謙。今人往往反以驕矜為養氣,此特客氣,非浩然之氣也。

○ 俞氏琰曰:爻辭謙謙句點,爻《傳》乃以君子綴於謙謙之下,謂謙謙乃君子之德,非君子則不能謙謙也。

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程傳】二之謙德,由至誠積於中,所以發於聲音,中心所自得也,非勉為之也。

【集說】

○ 胡氏瑗曰:中心得者,言君子所作所為皆得諸心,然後發之於外,故此謙謙皆由中心得之,以至於聲聞流傳於人,而獲至正之吉也。

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程傳】能勞謙之君子,萬民所尊服也。《繫辭》云:「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有勞而不自矜伐,有功而不自以為德,是其德弘厚之至也。言以其功勞而自謙,以下於人也。德言盛,禮言恭。以其德言之,則至盛,以其自處之禮言之,則至恭,此所謂謙也。夫謙也者,謂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存,守也。致其恭巽以守其位,故高而不危,滿而不溢,是以能終吉也。夫君子履謙,乃其常行,非為保其位而為之也。而言存其位者,蓋能致恭,所以能存其位,言謙之道如此。如言為善有令名,君子豈為令名而為善也哉?亦言其令名者,為善之故也。

【集說】

○ 吳氏澄曰:萬民服,謂有終而吉也。

○ 俞氏琰曰:爻辭本以勞謙句點,爻《傳》又以君子二字屬之,言勞而能謙,乃君子之德,非君子則不能如是也。

无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本義】言不為過。

【程傳】凡人之謙,有所宜施,不可過其宜也。如六五或用侵伐是也,惟四以處近君之地,據勞臣之上,故凡所動作,靡不利於施謙,如是然後中於法則,故曰不違則也,謂得其宜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不違則,言不違法則。撝謙是合,如此不是過分事。

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程傳】征其文德謙巽所不能服者也,文德所不能服,而不用威武,何以平治天下?非人君之中道謙之過也。

【集說】

○ 何氏楷曰;侵伐非黷武,以其不服,不得已而征之,正以釋征伐用謙之義。

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本義】陰柔无位,才力不足,故其志未得,而至於行師,然亦適足以治其私邑而已。

【程傳】謙極而居上,欲謙之志未得,故不勝其切至於鳴也。雖不當位,謙既過極,宜以剛武自治其私,故云利用行師,征邑國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六二鳴謙,《象》以中心解之。上六鳴謙,《象》以志解之。豫之初六鳴豫,《象》又以志解之,然則凡言鳴者皆志也,志有憂有樂,皆寓於鳴。當豫之時,人志以從上為樂。當謙之時,人志在下,不以上為樂也。

○ 谷氏家杰曰:上之鳴謙,外雖有聲譽,而其心則欿然不自滿足,志猶未得也。志未得,正是謙處。

○ 何氏楷曰:志未得者,上居謙之極,方自視歉然,而猶以其謙為未足,如益贊於禹滿損謙益之意。

【案】《象傳》意言上六之鳴謙,由其中心之志,欿然不自滿足故也,是以雖可用行師,而但征其邑國,蓋始終自治之意。亦猶同人之上,其志未得者,乃未能遂其大同之心,故亦欿然而未足也。無同人之上之心,則未極乎大同之量矣。無謙之上之心,則未極乎謙德之虛矣。谷氏何氏之說,獨見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