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領三:此篇論讀易之法及諸家醇疵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綱領三

(此篇論讀易之法及諸家醇疵)

○ 王氏通曰:易之憂患,業業焉,孜孜焉。其畏天憫人,思及時而動乎!繁師玄曰:遠矣!吾觀易之道何其難乎!曰:有是夫!終日乾乾可也。

○ 劉炫問易,曰:聖人於易,沒身而已,況吾儕乎?炫曰:吾談之於朝,無我敵者。不荅。退謂門人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 北山黃公善醫,先寢食而後針藥。汾陰侯生善筮,先人事而後說卦。

○ 邵子曰:知易者不必引用講解,是為知易。孟子之言,未嘗及易,其間易道存焉,但人見之者鮮耳。人能用易,是為知易。如孟子,可謂善用易者也。

○ 程子曰:觀易須看時,然後觀逐爻之才。一爻之中,常包函數意,聖人常取其重者而為之辭。亦有易中言之已多,取其未嘗言者,又有且言其時,不及其爻之才者。皆臨時參考,須先看卦,乃看得辭。

○ 古之學者,皆有傳授。如聖人作經,本欲明道。今人若不先明義理,不可治經。蓋不得傳授之意云爾。如《繫辭》本欲明易,若不先求卦義,則看《繫辭》不得。

○ 易須是默識心通,只窮文意,徒費力。

○ 朱子曰:看易須是看他卦爻未畫以前,是怎模樣,卻就這上見得他許多卦爻象數,是自然如此,不是杜撰。且《詩》則因風俗世變而作,《書》則因帝王政事而作。易初未有物,只是懸空說出。當其未有卦畫,則渾然一太極。在人則是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一旦發出,則陰陽吉凶,事事都有在裏面。人須是就至虛靜中,見得這道理周遮通瓏方好。若先靠定一事說,則滯泥不通,所謂「潔靜精微易之教也」。

○ 經書難讀,而此經為尤難。蓋末開卷時,已有一重象數大概功夫。開卷之後,經文本意,又多被先儒硬說殺了,令人看得意思局促,不見本來「開物成務」活法。

○ 易不比《詩》《書》,他是說盡天下後世無窮無盡底事理,只一兩箇字,便是一箇道理。人須是經歷天下許多事變,讀易方知各有一理,精審端正。今既未盡經歷,非是此心大段虛明寧靜,如何見得?

○ 看易若是靠定象去看,便滋味長。若只憑地懸空看,也沒甚意思。又曰:說易「得其理,則象數在其中」,固是如此。然泝流以觀,卻須先見象數的當下落,方說得理不走作。不然,事無實證,則虛理易差也。

○ 今人讀易,當分為三等。看伏犧之易,如未有許多《彖》、《象》、《文言》說話,方見得易之本意,只是要作卜筮用。及文王周公分為六十四卦,添入乾「元亨利貞」,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已是文王周公自說出一般道理了。然猶是就人占處說。如占得乾卦,則大亭而利於正耳。及孔子繫易,作《彖》、《象》、《文言》,則以「元亨利貞」為乾之四德。

以上論讀易。

○ 孔氏穎達曰:龍出於河,則八卦宣其象。麟傷於澤,則十翼彰其用。業資幾聖,時歷三古。及秦亡金鏡,未墜斯文。漢理珠囊,重興儒雅。其傳易者,西都則有丁、孟、京、田,東都則有荀、劉、馬、鄭。大體更相祖述,非有絕倫。唯魏世王輔嗣之注,獨冠古今。所以江左諸儒,並傳其學,河北學者,罕能及之。其江南義疏,十有餘家,皆辭尚虛玄,義多浮誕。原夫易理難窮,雖復玄之又玄,至於垂範作則,便是有而教有。若論住內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說,斯乃義涉於釋氏,非為教於孔門也。

○ 程子曰:邵堯夫先生之學,得之於李挺之。挺之得之穆伯長,伯長得之華山希夷陳圖南先生。遡其源流,遠有端緒。今穆李之言,及其行事,概可見矣。而先生淳一不雜,汪洋浩大,乃其所自得者多矣。

○ 尹氏焞曰;伊川先生踐履盡易,其作傳只是因而寫成。熟讀玩味,即可見矣。

○ 朱子門人問「當期」,曰:易卦之位,震東、離南、兌西、坎北者為一說,十二辟卦分屬十二辰者為一說。及焦延壽為卦氣直日之法,乃合二說而一之。既以八卦之震離兌坎二十四爻直四時,又以十二辟卦直十二月。且為分四十八卦為之公侯卿大夫,而六日七分之說生焉。若以八卦為主,則十二卦之乾不當為巳之辟。坤不當為亥之辟,艮不當侯於申酉,巽不當侯於戌亥。若以十二卦為主,則八卦之乾不當在西北,坤不當在西南,艮不當在東北,巽不當在東南。彼此二說,互為矛盾。且其分四十八卦為公侯卿大夫,以附於十二辟卦,初無法象,而直以意言,本已無所據矣。不待論其減去四卦二十四爻,而後可以見其失也。揚雄《太玄》次第,乃是全用焦法。其八十一首,蓋亦去其震離兌坎者,而但擬其六十卦耳。諸家於八十一首,多有作擬震離兌坎者。近世許翰始正其誤。至立踦贏二贊,則正以七百二十九贊,又不足乎六十卦六日七分之數而益之。恐不可反據其說,以正焦氏之說也。

○ 先天圖非某之說,乃康節之說。非康節之說,乃希夷之說。非希夷之說,乃孔子之說。但當日諸儒既失其傳,而方外之流,陰相付授,以為丹竈之術。至希夷、康節,乃反之於易,而後其說始得復明於世。

○ 問:伊川易說理太多。曰:伊川言聖人有聖人用,賢人有賢人用。若一爻只作一事,則三百八十四爻,止作得三百八十四事也。說得極好,然他解,依舊是三百八十四爻,止作得三百八十四事用也。

○ 《詩》《書》略看訓詁,解釋文義,令通而已。卻只玩味本文,其道理只在本文。下面小字儘說,如何會過得他?若《易傳》卻可脫去本文。程子此書平淡地漫漫委曲,說得更無餘蘊,不是那敲磕逼匝出底義理,平鋪地放在面前,只如此等行文,亦自難學,如其他峭拔雄健之文卻可作,若《易傳》淡底文字,如何可及?

○ 問《易傳》大概將三百八十四爻作人說,恐通未盡否?曰:也是。即是不可裝定作人說,看占得如何。有就事言者,有以位言者。以吉凶言之則為事,以終始言之則為時,以高下言之則為位,隨所作而看皆通。《繫辭》云:「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豈可裝定作人說?

○ 此書近細讀之,恐《程傳》得之已多,但不合全說作義理,不就卜筮上看,故其說有無頓著處耳。今但作卜筮看,而以其說推之,道理自不可易。

○ 自秦漢以來,考象辭者,泥於術數,而不得其弘通簡易之法。談義理者,淪於空寂,而不適乎仁義中正之歸。求其因時立教以承三聖,不同於法而同於道者,則唯伊川先生程氏之書而已。

○ 老蘇說易,專得於「愛惡相攻而吉凶生」以下三句。他把這六爻,似那累世相讎相殺底人相似看。這一爻攻那一爻,這一畫克那一畫,全不近人情。東坡見他恁地太粗疎,卻添得些佛老在裏面,其書自作兩樣。

○ 王氏應麟曰:以義理解易,自王弼始,何晏非弼比也。清談亡晉,衍也,非弼也:范甯以王弼何晏並言,過矣。

○ 程子言易,謂得其義則象數在其中。朱子以為先見象數,方說得理。不然,事無實證,則虛理易差。愚嘗觀顔延之《庭誥》云:馬、陸得其象數,取之於物;荀、王舉其正宗,得之於心。其說以荀王為長。李泰發亦謂,一行明數而不知其義,管輅明象而不通其理。蓋自輔嗣之學行,而象數之說隱。然義理象數,一以貫之,乃為盡善。

以上論諸家說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