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領二:論易道精媼、經傳義例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綱領二

此篇論易道精媼、經傳義例

○ 司馬氏遷曰:易本隱以之顯,《春秋》推見至隱。

○ 班氏固曰:六藝之文,《樂》以和神,《詩》以正言,《禮》以明體,《書》以廣聽,《春秋》以斷事。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

○ 王氏弼曰:夫《彖》者何也?統論一卦之體,明其所由之主者也。故六爻相錯,可舉一以明也。剛柔相乘,可立主以定也。自統而尋之,物雖眾,則知可以執一御也。由本以觀之,義雖博,則知可以一名舉也。故舉卦之名,義有主矣。「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一卦五陽而一陰,則一陰為之主。五陰而一陽,則一陽為之主。夫陰之所求者陽也,陽之所求者陰也。陽苟一焉,五陰何得不同而歸之?陰苟只焉,五陽何得不同而從之?故陰爻雖賤,而為一卦之主者,處其至少之地也。或有遺爻而舉二體者,卦體不由乎爻也。繁而不憂亂,變而不憂惑,約以存博,簡以濟眾,其唯《彖》乎!

○ 夫爻者何也?言乎變者也。變者何也?情僞之所為也。是故「情僞相感」,遠近相追,愛惡相攻,屈伸相推。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哉!是故卦以存時,爻以示變。

○ 夫卦者時也,爻者適時之變者也。時有否泰,故用有行藏。卦有小大,故辭有險易。一時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時之吉,可反而凶也。故卦以反對,而爻亦皆變。尋名以觀其吉凶,舉時以觀其動靜,則一體之變,由斯見矣。夫應者,同志之象也;位者,爻所處之象也。承乘者,逆順之象也;遠近者,險易之象也。內外者,出處之象也;初上者,終始之象也。故觀變動者,存乎應;察安危者,存乎位;辯逆順者,存乎承乘;明出處者,存乎外內。遠近終始,各存其會;辟險尚遠,趣時貴近。比復好先,乾壯惡首。吉凶有時,不可犯也;動靜有適,不可過也。犯時之忌,罪不在大;失其所適,過不在深。觀爻思變,變斯盡矣。

○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現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爻苟合順,何必坤乃為牛?義苟應健,何必乾乃為馬?而或者定馬於乾,案文責卦,有馬無乾,則僞說滋漫,難可紀矣。互體不足,遂及卦變。變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喻彌甚。縱復或值,義無所取。蓋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義斯見矣。

○ 按象無初上得位失位之文,又《繫辭》但論三五、二四同功異位,亦不及初上,何乎?唯乾上九《文言》云「貴而无位」,需上六云「雖不當位」。若以上為陰位邪,則需上六不得云「不當位」也。若以上為陽位邪,則乾上九不得云「貴而无位」也。陰陽處之,皆云非位,而初亦不說當位失位也。然則初上者,是事之終始,無陰陽定位也。故乾初謂之潛,過五謂之无位,未有處其位而云潛,有位而云无者也。歷觀眾卦,盡亦如之。初上無陰陽定位,亦以明矣。位者,列貴賤之地,待才用之宅也。爻者,守位分之任,應貴賤之序者也。位有尊卑,爻有陰陽。尊者陽之所處,卑者陰之所履也。故以尊為陽位,卑為陰位。去初上而論位分,則三五各在一卦之上,亦何得不謂之陽位?二四各在一卦之下,亦何得不謂之陰位?初上者,體之終始,事之先後也。故位無常分,事無常所,非可以陰陽定也。尊卑有常序,終始無常主,故《繫辭》但論四爻功位之通例,而不及初上之定位也。然事不可無終始,卦不可無六爻,初上雖無陰陽本位,是終始之地也。統而論之,爻之所處則謂之位。卦以六爻為成,則不得不謂之六位時成也。

○ 凡《彖》者,統論一卦之體者也。《象》者,各辨一爻之義者也。故履卦六三為兌之主,以應於乾;成卦之體,在斯一爻。故《彖》敘其應,雖危而亨也。《象》則各言六爻之義,明其吉凶之行。去六三成卦之體,而指說一爻之德,故危不獲亨而見咥也。訟之九二,亦同斯義。一卦之體,必由一爻為主,則指明一爻之美,以統一卦之義,大有之類是也。卦體不由乎一爻,則全以二體之義明之,豐卦之類是也。

○ 薛收問一卦六爻之義,王氏通曰:「卦也者,著天下之時也。爻也者,傚天下之動也。趨時有六動焉,吉凶悔吝所以不同也。」收曰:「敢問六爻之義?」曰:「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誰能過乎?」

○ 孔氏穎達曰: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自天地開闢,陰陽運行,寒暑迭來,日月更出,孚萌庶類,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續,莫非資變化之力,換代之功。然變化運行,在陰陽二氣,故聖人初畫八卦,設剛柔兩畫,象二氣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謂之爲易,取變化之義。鄭康成作《易贊》及《易論》云:「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崔覲,劉貞簡等並用此義云:「易者謂生生之德,有易簡之義,不易者言天地定位,不可相易;變易者謂生生之道,變而相續。」周簡子云:「不易者常體之名,變易者相變改之名。」故今之所用,同鄭康成等。作易所以垂教者,孔子曰:「上古之時,人民無別,群物未殊,未有衣食器用之利。伏犧乃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萬物之宜,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故易者,所以斷天地,理人倫,而明王道,是以畫八卦,建五氣,以立五常之行,象法乾坤,順陰陽以正君臣父子夫婦之義,度時制宜,作爲罔罟,以佃以漁,以贍民用,於是人民乃治,君親以尊,臣子以順,群生和洽,各安其性。」此其作易垂教之本意也。

○ 乾坤者,陰陽之本始,萬物之祖宗,故為上篇之始而尊之也。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始終萬物,故以坎離為上篇之終也,咸恒者,男女之始,夫婦之道,人道之興,必繇夫婦,所以奉承祖宗,為天地之主,故為下篇之始而貴之也。既濟未濟為最終者,所以明戒慎而全王道也。以此言之,則上下二篇,文王所定。

○ 周子曰:聖人之精,畫卦以示;聖人之緼,因卦以發。卦不畫,聖人之精不可得而見;微卦,聖人之緼殆不可悉得而聞。易何止五經之原,其天地鬼神之奧乎!

○ 邵子曰:天變而人效之,故元亨利貞。易之變也,人行而天應之,故吉凶悔吝。易之應也,以元亨為變,則利貞為應。以吉凶為應,則悔吝為變。元則吉,吉則利應之。亨則凶,凶則應之以貞。悔則古,吝則凶,是以變中有應,應中有變也。變中之應,天道也。故元為變,則亨應之;利為變,則應之以貞。應中之變,人事也。故變則凶,應則吉,變則吝,應則悔也。悔者吉之先,而吝者凶之本,是以君子從天不從人。

○ 易有意象,立意皆所以明象。統下三者,有言象,不擬物而直言以明事;有像象,擬一物以明意;有數象,七日、八月、三年、十年之類是也。

○ 張子曰:大易不言有無,言有無,諸子之陋也。

○ 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故撰德於卦,雖爻有小大,及繫辭其爻,必告以君子之義。

○ 程子曰:有理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數。得其義,則象數在其中矣。必欲窮象之隱微,盡數之豪忽,乃尋流逐末,術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務也,管輅、郭璞之學是也。

○ 理無形也,故因象以明理。理見乎辭矣,則可由辭以觀象。故曰:得其義,則象數在其中矣。

○ 看易且要知時,凡六爻人人有用,聖人自有聖人用,賢人自有賢人用,眾人自有眾人用,學者自有學者用,君有君用,臣有臣用,無所不通。

○ 大抵卦爻始立義,既具聖人。別起義以錯綜之,如春秋前既立例,到後來書得全別一般事,便書得別有意思。若依前例,觀之殊失之也。

○ 作易者,自天地幽明,至於昆蟲草木之微,無一而不合。

○ 陰之道,非必小人也,其害陽則小人,其助陽成物則君子也。利非不善也,其害義則不善也,其和義則非不善也。

○ 《傳序》云: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其為書也,廣大悉備,將以順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盡事物之情,而示開物成務之道也。聖人之憂患後世,可謂至矣。去古雖遠,遺經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傳言,後學誦言而忘味。自秦而下,蓋無傳矣。予生千載之後,悼斯文之湮晦,將俾後人沿流而求源,此傳所以作也。「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備於辭,推辭考卦,可以知變,象與占在其中矣。「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得其辭,不達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於辭,而能通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觀會通以行其典禮,則辭無所不備。故善學者求言必自近,易於近者,非知言者也。予所傳者辭也。由辭以得其意,則在乎人焉。

○ 易之為書,卦爻彖象之義備,而天地萬物之情見,聖人之憂天下來世其至矣。先天下而開其物,後天下而成其務。是故極其數,以定天下之象;著其象,以定天下之吉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順性命之理,盡變化之道也。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所以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者道也,兩儀者陰陽也。陰陽一道也,太極無極也。萬物之生,負陰而抱陽,莫不有太極,莫不有兩儀,絪緼交感,變化不窮,形一受其生,神一發其智,情僞出焉,萬緒起焉,易所以定吉凶而生大業。故易者陰陽之道也,卦者陰陽之物也,爻者陰陽之動也。卦雖不同,所同者奇耦。爻雖不同,所同者九六。是以六十四卦為其體,三百八十四爻互為其用。遠在六合之外,近在一身之中。暫於瞬息,微於動靜。莫不有卦之象焉,莫不有爻之義焉。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無不包,其用至神而無不存。時固未始有一,而卦亦未始有定象。事固未始有窮,而爻亦未始有定位。以一時而索卦,則拘於無變,非易也。以一事而明爻,則窒而不通,非易也。知所謂卦爻彖象之義,而不知有卦爻彖象之用,亦非易也。故得之於精神之運,心術之動,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然後可以謂之知易也。雖然,易之有卦,易之已形者也。卦之有爻,卦之已見者也。已形已見者,可以言知。未形未見者,不可以名求。則所謂易者果何如哉?此學者所當知也。

○ 朱子曰:《漢書》:「《易》本隱以之顯,《春秋》推見至隱。」《易》與《春秋》,天人之道也。易以形而上者,說出在那形而下者上。《春秋》以形而下者,說上那形而上者去。

○ 問:易有交易,變易之義如何?曰:交易是陽交於陰,陰交於陽,是卦圖上底如天地定位,山澤通氣云云者是也。變易是陽變陰,陰變陽,老陽變為少陰,老陰變為少陽,此是占筮之法,如晝夜寒暑屈伸往來者是也。

○ 易是陰陽屈伸,隨時變易,大抵古今有大闔闢,小闔闢,今人說易都無著摸,聖人便於六十四卦,只以陰陽奇耦寫出來,至於所以為陰陽,為古今,乃是此道理。」

○ 聖人作易之初,蓋是仰觀俯察,見得盈乎天地之間,無非一陰一陽之理。有是理,則有是象。有是象,則其數便自在這裏。非特河圖洛書為然,而圖書為特巧而著耳。於是聖人因之而畫卦。卦畫既立,便有吉凶在裏。蓋是陰陽往來交錯於其間,其時則有消長之不同。長者便為主,消者便為客。事則有當否之或異,當者便為善,否者便為惡。即其主客、善惡之辨,而吉凶見矣。故曰「八卦定吉凶」。吉凶既決定而不差,則以之立事,而大業自此生矣。此聖人作易,教民占筮,而以開天下之愚,以定天下之志,以成天下之事者如此。自伏犧而下,但有此六畫,而未有文字可傳。到得文王、周公,乃繫之以辭,故曰「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大率天下之道,只是善惡而已,但所居之位不同,所處之時既異,而其幾甚微,只為天下之人不能曉會,所以聖人因占筮之法以曉人,使人居則觀象玩辭,動則觀變玩占,不迷於是非得失之途。所以是書夏商周皆用之,其所言雖不同,其辭雖不可盡見,然皆大卜之官掌之,以為占筮之用。自伏犧而文王周公,雖自略而詳,所謂占筮之用則一。蓋即占筮之中,而所以處置是事之理,便在裏了。故其法若粗淺,而隨人賢愚皆得其用。雖是有定象,有定辭,皆是虛說此箇地頭,合是如此處置,初不黏著物上。故一卦一爻,足以包無窮之事,此所以見易之為用,無所不該,無所不徧,但看人如何用之耳。易如鏡相似,看甚物來。都能照得。如所謂潛龍,只是有箇潛龍之象,自天子至於庶人,看甚人來都使得。孔子說作龍德而隱,便是就事上指殺說來。然會看底,雖孔子說也活也無不通。不會看底,雖文王周公說底也死了。須知得他是假託說,是包含說。假託,謂不惹著那事。包含,是說箇影像在這裏,無所不包。

○ 易之有象,其取之有所從,其推之有所用,非苟為寓言也。然兩漢諸儒,必欲究其所從,則既滯泥而不通。王弼以來,直欲推其所用,則又疏略而無據。二者皆失之一偏,而不能闕其所疑之過也。且以一端論之,乾之為馬,坤之為牛,《說卦》有明文矣。馬之為健,牛之為順,在物有常理矣。至於案文責卦,若屯之有馬而無乾,離之有牛而無坤,乾之六龍,則或疑於震,坤之牝馬,則當反為乾,是皆有不可曉者。是以漢儒求之《說卦》而不得,則遂相與創為互體、變卦、五行、納甲、飛伏之法。參互以求,而幸其偶合。其說雖詳,然其不可通者,終不可通。其可通者,又皆傅會穿鑿,而非有自然之勢。唯其一二之適然而無待於巧說者,為若可信,然上無所關於義理之本原,下無所資於人事之訓戒,則又何必苦心極力以求於此,而欲必得之哉。故王弼曰:「義苟應健,何必乾乃為馬;爻苟合順,何必坤乃為牛。」而程子亦曰:「理無形也,故假像以顯義。」此其所以破先儒膠固支離之失,而開後學玩辭玩占之方,則至矣。然觀其意,又似直以易之取象,無復有所自來,但如《詩》之比興,孟子之譬喻而已。如此則是《說卦》之作,為無所與於易。而「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者,亦剩語矣。故疑其說亦若有未盡者,因竊論之:以為易之取象,固必有所自來,而其為說,必已具於大卜之官,顧今不可復考,則姑闕之。而直據辭中之象,以求象中之意,使足以為訓戒,而決吉凶。如王氏程子,與吾本義之云者,其亦可矣。固不必深求象之所自來,然亦不可直謂假設而遽欲忘之也。

○ 易之象似有三樣:有本畫自有之象,如奇畫象陽、耦畫象陰是也。有實取諸物之象,如乾坤六子,以天地雷風之類象之是也。有只是聖人自取象來明是義者,如白馬翰如、載鬼一車之類是也。

○ 易有象辭,有占辭,有象占相渾之辭。

○ 問:王弼說初上無陰陽定位,如何?曰:伊川說:陰陽奇耦,豈容無也?乾上九「貴而無位」,需上六不當位,乃爵位之位,非陰陽之位,此說最好。

○ 易只是為卜筮而作,故《周禮》分明言太卜掌三易:連山、歸藏、周易。古人于卜筮之官,立之凡數人。秦去古未遠,故《周易》亦以卜筮得不焚。今人說易是卜筮之書,便以為辱累了易。見夫子說許多義理,便以為易只是說道理,殊不知其言吉凶悔吝皆有理,而其教人之意無不在也。今人卻道聖人言理,而其中因有卜筮之說,他說理後,說從那卜筮上來作麽?

○ 上古之時,民心昧然,不知吉凶之所在。故聖人作易,教之卜筮,使吉則行之,凶則避之。此是開物成務之道。故《繫辭》云:「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正謂此也。初但有占而無文,往往如今之环珓相似耳。今人因《火珠林》起課者,但用其爻而不用其辭,則知古者之占,往往不待辭而後見吉凶。(又云:如左氏所載得屯之比,既不用屯之辭,亦不用比之辭,卻自別推一法。)至文王周公,方作彖爻之辭,使人得此爻者,便觀此辭之吉凶。至孔子,又恐人不知其所以然,故又復逐爻解之。謂此爻所以吉者,謂以中正也。此爻所以凶者,謂不當位也。明明言之,使人易曉耳。至如《文言》之類,卻是就上面發明道理,非是聖人作易,專為說道理以教人也。須見聖人本意,方可學易。

○ 聖人作易,本是使人卜筮,以決所行之可否,而因之以教人為善。如嚴君平所謂與人子言依於孝,與人臣言依於忠者。故卦爻之辭,只是因依象類,虛設於此,以待叩而決者,使以所值之辭,決所疑之事。似若假之神明,而亦必有是理而後有是辭。理無不正,故其丁寧告戒之辭,皆依於正。天下之動,所以正夫一而不謬於所之也。

○ 卦爻之辭,本為卜筮者斷吉凶,而因以訓戒。至《彖》、《象》、《文言》之作,始因其吉凶訓戒之意,而推說其義理以明之。後人但見孔子所說義理,而不復推本文王周公之本意。因鄙卜筮為不足言,而其所以言易者,遂遠於日用之實,類皆牽合委曲,偏主一事而言,無復包含該貫曲暢旁通之妙。若但如此,則聖人當時,自可別作一書,明言義理,以詔後世。何用假託卦象,為此艱深隱晦之辭乎?

○ 大抵易之書,本為卜筮而作,故其辭必根於象數,而非聖人己意之所為。其所勸戒,亦以施諸筮得此卦此爻之人,而非反以戒夫卦爻者。近世言易者,殊不如此,所以其說雖有義理,而無情意。雖大儒先生,有所不免。比因玩索,偶幸及此,私竊自慶,以為天啓其衷,而以語人,人亦未見有深曉者。

○ 易中都是貞吉,不曾有不貞吉;都是利貞,不曾說利不貞。如占得乾卦,固是大亨,下則云利貞,蓋正則利,不正則不利,至理之權輿,聖人之至教寓其閒矣。大率是為君子設,非小人盜賊所得竊取而用。

○ 蔡氏元定曰:天下之萬聲,出於一闔一闢。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天下之萬數,出於一奇一耦。天下之萬象,出於一方一圓。盡起於乾坤二畫。

○ 許氏衡曰:初,位之下,事之始也,以陽居之,才可以有為矣,或恐其不安於分也。以陰居之,不患其過越矣,或恐其軟弱昏滯,未足以趨時也。大抵柔弱則難濟,剛健則易行。或諸卦柔弱而致凶者,其數居多。若總言之,居初者,易貞。居上者,難貞。易貞者,由其所適之道多。難貞者,以其所處之位極。故六十四卦初爻多得免咎,而上每有不可救者。始終之際,其難易之不同蓋如此。

○ 二與四,皆陰位也,四雖得正,而猶有不中之累,況不得其正乎?二雖不正,而猶有得中之美,況正而得中者乎?四,近君之位也。二,遠君之位也。其勢又不同。此二之所以多譽,四之所以多懼也。二中位,陰陽處之,皆為得中。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謂。具才若此,故於時義為易合。時義既合,則吉可斷矣。

○ 卦爻六位,惟三為難處。蓋上下之交,內外之際,非平易安和之所也。

○ 四之位近君,多懼之地也。以柔居之,則有順從之美。以剛居之,則有僭逼之嫌。然又須問,居五者,陰邪陽邪?以陰承陽,則得於君而勢順。以陽承陰,則得於君而勢逆。勢順則無不可也,勢逆則尤忌上行,而凶咎必至。以陽承陽,以陰承陰,皆不得於君也。然陽以不正而有才,陰以得正而無才,故其勢不同。有才而不正,則貴於寡欲,故乾之諸四,多得免咎。無才而得正,則貴乎有應,故艮之諸四,皆以有應為優,無應為劣。獨坤之諸四,能以柔順處之,雖無應援,亦皆免咎。此又隨時之義也。

○ 五,上卦之中,乃人君之位也。諸爻之德,莫精於此。能首出乎庶物,不問何時,克濟大事。《傳》謂五多功者此也。

○ 上,事之終,時之極也。其才之剛柔,內之應否,雖或取義,然終莫及上與終之重也。是故難之將出者,則指其可由之方。事之既成者,則示以可保之道。義之善或不必勸,則直云其吉也。勢之惡或不可解,則但言其凶也。質雖不美,而冀其或改焉,則猶告之。位雖處極,而見其可行焉,則亦諭之。大抵積微而盛,過盛而衰,有不可變者,有不能不變者。《大傳》謂「其上易知」,豈非事之已成乎?

○ 胡氏一桂曰:上下體雖相應,其實陽爻與陰爻應,陰爻與陽爻應,若皆陽皆陰,雖屬相應之位,則亦不應矣。然事固多變,動在因時,故有以有應而得者,有以有應而失者,亦有以無應而吉者,有以無應而凶者,斯皆時事之使然,不可執一而定論也。至若比五以剛中,上下五陰應之;大有五以柔中,上下五陽應之;小畜四以柔得位,上下五剛亦應之,又不以六爻之應例論也。

○ 六十四卦皆以五為君位者,此易之大略也。其間或有居此位而非君義者,有居他位而有君義者,斯易之變,不可滯於常例。

○ 胡氏炳文曰:易卦之占,亨多,元亨少。爻之占,吉多,元吉少。元亨,大善而亨。元吉,大善而吉也。人之行事,善百一,大善千一,故以元為貴。然茲事也,請論心之初,善不善皆自念慮之微處,充之即是此善之最大處。蓋有一豪之不善,非元也。有一息之不善,非元也。

○ 吳氏澄曰:時之為時,莫備於易。程子謂之隨時變易以從道。夫子《傳》六十四《彖》,獨於十二卦發其凡,而贊其時與時義、時用之大,一卦一時,則六十四時不同也。一爻一時,則三百八十四時不同也。始於乾之乾,終於未濟之未濟,則四千九十六時,各有所值。引而伸,觸類而長,時之百千萬變無窮,而吾之所以時其時者,則一而已。

○ 薛氏瑄:六十四卦,只是一奇一耦。但因所遇之時,所居之位不同,故有無窮之事變。如人只是一動一靜,但因時位不同,故有無窮之道理。此所以為易也。

○ 蔡氏清曰:乾卦卦辭,只是要人如乾。坤卦卦辭,只是要人如坤,至如蒙、蠱等卦,則又須反其義。此有隨時而順之者,有隨時而制之者。易道只是時。時則有此二義,在學者細察之。

○ 周公之繫爻辭,或取爻德,或取爻位,又或取本卦之時與本爻之時,又或兼取應爻,或取所承、所乘之爻。有承、乘、應與時位兼取者,有僅取其一二節者,又有取一爻為眾爻之主者。大概不出此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