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領一:論作易傳易源流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綱領一

此篇論作易傳易源流

《周禮》:大卜掌三易之灋,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 陸氏德明曰:宓犧氏之王天下,仰則觀於天文,俯則察於地理,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因而重之,為六十四。文王拘於羑里,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作《彖辭》、《象辭》、《文言》、《繫辭》、《說卦》、《序卦》、《雜卦》十翼。班固曰:孔子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傳」即十翼也。自魯商瞿子木受易於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莊。及秦燔書,易為卜筮之書獨不禁,故傳授者不絕。(《隋書》云:秦焚書,《周易》獨以卜筮得存。帷失《說卦》三篇,後河內女子得之。)

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及洛陽周王孫,梁人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漢初言易者本之田生。同授淄川楊何,寬授同郡碭田王孫,王孫授施讎及孟喜、梁丘賀,由是有施孟梁丘之學焉。

施讎傳易,授張禹及琅琊魯伯,禹授淮陽彭宣及沛戴崇,伯授太山屯莫如及琅邪邴丹。後漢劉昆受施氏易于沛人戴賓,其子軼。

孟喜父孟卿善為《禮》、《春秋》。孟卿以《禮》經多,《春秋》繁雜,乃使喜從田王孫受易。喜為易章句,授同郡白光及沛翟牧,後漢洼丹、觟陽鴻、任安皆傳孟氏易。

梁丘賀本從太中大夫京房受易,後更事田王孫,傳子臨,臨傳五鹿充宗及琅邪王駿。充宗授平陵士孫張及沛鄧彭祖、齊衡咸。後漢范升傳梁丘易,以授京兆楊政。又潁川張興傳梁丘易,弟子著錄且萬人,子魴傳其業。

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壽,延壽云嘗從孟喜問易,房以延壽易即孟氏學。翟牧、白生不肯,曰非也。房為易章句,說長於災異,以授東海段嘉及河東姚平、河南乘宏,皆為郎、博士,由是前漢多京氏學。後漢戴馮、孫期、魏滿並傳之。

費直傳易,授琅邪王璜,為費氏學。本以古字,號古文易,無章句,徒以《彖》、《象》、《繫辭》、《文言》解說上下經。漢成帝時,劉向典校書,考易說,以為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元、丁將軍,大義略同,唯京氏為異。向又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三家之《易經》,或脫去「无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

范氏《後漢書》云:京兆陳元,扶風馬融,河南鄭眾,北海鄭康成,潁川荀爽,並傳費氏易。沛人高相治易,與費直同時,其易亦無章句,專說陰陽災異,自言出丁將軍。傳至相,相授子康及蘭陵母將永,為高氏學。漢初立易楊氏博士,宣帝復立施、孟,梁丘之易,元帝又立京氏易,費、高二家不得立,民間傳之。後漢費氏興而高氏遂微。

永嘉之亂,施氏、梁丘之易亡,孟、京、費之易,人無傳者,唯鄭康成、王輔嗣所注行於世,而王氏為世所重。其《繫辭》已下,王不注,相承以韓康伯注續之。

○ 孔氏穎達曰:《繫辭》云「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故孔安國、馬融、王肅、姚信等並云,伏犧得河圖而作易,是則伏犧雖得河圖,復須仰觀俯察,以相參正,然後畫卦。伏犧初畫八卦,萬物之象,皆在其中。故《繫辭》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也。雖有萬物之象,其萬物變通之理,猶自未備。故因其八卦而更重之。卦有六爻,遂重為六十四卦也。《繫辭》曰「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是也。

然重卦之人,諸儒不同,凡有四說:王輔嗣等以為伏犧重卦,鄭康成之徒以為神農重卦,孫盛以為夏禹重卦,史遷等以為文王重卦。其言夏禹及文王重卦者,案《繫辭》,神農之時,已有蓋取益與噬嗑。以此論之,不攻自破。其言神農重卦,亦未為得。今依輔嗣以伏犧既畫八卦,即自重為六十四卦,為得其實。其重卦之意,備在《說卦》,此不具敘。

伏犧之時,道尚質素,畫卦重爻,足以垂法。後代澆訛,德不如古,爻象不足以為教,故作《繫辭》以明之。

○ 按《周禮.大卜》三易: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杜子春云:《連山》伏犧,《歸藏》黃帝。鄭康成《易贊》及《易論》云: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鄭康成又釋云:《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絕;《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康成雖有此釋,更無所據之文。先儒因此遂為文質之義,皆繁而無用,今所不取。按《世譜》等群書,神農一曰連山氏,亦曰列山氏,黃帝一曰歸藏氏。既《連山》、《歸藏》並是代號,則《周易》稱周,取岐陽地名。《毛詩》云「周原膴膴」是也。又文王作易之時,正在羑里,周德未興,猶是殷世也,故題周別於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謂之《周易》,猶《周書》、《周禮》題周以別餘代也。

○ 其《周易》繫辭,凡有二說,一說卦辭爻辭,並是文王所作。知者按《繫辭》云:「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又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故史遷云文王囚而演易,即是「作易者其有憂患乎」。鄭學之徒,並依此說。二以為驗爻辭多是文王後事,按升卦六四「王用亨於岐山」。武王克殷之後,始追號文王為王,若爻辭是文王所制,不應云「王用亨於岐山」。又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武王觀兵之後,箕子始被囚奴,文王不宜豫言「箕子之明夷」。又《左傳》韓宣子適魯,見《易象》云:吾乃知周公之德。周公被流言之謗,亦得為憂患也。驗此諸說,以為卦辭文王,爻辭周公。馬融、陸績等並同此說,今依而用之。所以只言三聖,不數周公者,以父統子業故也。然則易之爻辭、蓋亦是文王本意,故但言文王也。

○ 其《彖》、《象》等十翼之辭,以為孔子所作,先儒更無異論。但數十翼亦有多家。既文王《易經》本分為上下二篇,則區域各別,《彖》、《象》釋卦,亦當隨經而分。故一家數十翼云:《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繫》五,《下繫》六,《文言》七,《說卦》八,《序卦》九,《雜卦》十。鄭學之徒,並同此說,今亦依之。

○晁氏說之曰:《漢.藝文志》易經十二篇,施孟梁邱三家。顔師古曰:上下經及十翼,故十二篇。是則《彖》、《象》、《文言》、《繫辭》始附卦爻而傳於漢,與先儒謂費直専以《彖》、《象》、《文言》参觧易爻,以《彖》、《象》、《文言》雜入卦中者,自費氏始。其初費氏不列學官,惟行民間。至漢末,陳元鄭康成之徒學費氏,古十二篇之易遂亡。

孔穎達又謂:輔嗣之意象本釋經,宜相附近分爻之象辭,各附當爻。則費氏初變亂古制時,猶若今乾卦《彖》、《象》繫卦之末與古經始變於費氏,而卒大亂於王弼。惜哉!奈何後之儒生,尤而效之。杜預分《左氏傳》於經,宋衷、范望輩散《太玄》贊與測於八十一首之下,是其明比也。揆觀其初,乃如古文《尚書》司馬遷、班固序傳。揚雄《法言》序篇云:爾今民間法言列序篇於其篇首,與學官書不同,概可見也。唐李鼎祚又取《序卦》冠之卦首,則又效小王之過也。劉牧云:小象獨乾不係於爻辭,尊君也。石守道亦曰:孔子作《彖》、《象》於六爻之前,《小象》係逐爻之下,惟乾悉屬之於後者,讓也。嗚呼!他人尚何責哉。

○ 朱子門人問:伏犧始畫八卦,其六十四者,是文王後來重之邪?抑伏犧已自畫邪?看先天圖,則有八卦便有六十四,疑伏犧已有畫矣。曰:《周禮》言三易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便見不是文王漸畫。又問:然則六十四卦名,是伏犧元有,抑文王所立?曰:此不可考。子善問:據十三卦所言,恐伏犧時已有。曰:十三卦所謂蓋取諸離、蓋取諸益者,言結繩而為網罟,有離之象,非觀離而始有此也。

○ 古文《周易》經傳十二篇,東萊呂祖謙伯恭父之所定,而《音訓》一篇,則其門人金華王莘叟所筆受也。某嘗以為易經本為卜筮而作,皆因吉凶以示訓戒,故其言雖約,而所包甚廣。夫子作傳,亦略舉其一端,以見凡例而已。然自諸儒分經合傳之後,學者便文取義,往往未及玩心全經,而遽執傳之一端,以為定說。於是一卦一爻,僅為一事,而易之為用,反有所局,而無以通乎天下之故。若是者,某蓋病之,是以三復伯恭父之書而有發焉,非特為其章句之近古而已也。

○呂氏祖謙曰:漢興,言易者六家,獨費氏傳古文易,而不立於學官,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或脫去无咎、悔亡,惟費氏經與古文同,然則真孔氏遺書也。東京馬融、鄭康成皆為費氏學,其書始盛行。今學官所列王弼易,雖宗莊老,其書固鄭氏書也。費氏易在漢諸家中最近古,最見排擯,千載之後,巋然獨存,豈非天哉!自康成、輔嗣合《彖》、《象》、《文言》於經,學者遂不見古本。近世嵩山晁氏編《古周易》,將以復於其舊。而其刊補離合之際,覽者或以為未安。祖謙謹因晁氏書參考傳記,復定為十二篇。篇目卷帙,一以古為斷。

○文王卦下之辭謂之「彖」,孔子序述其「彖」之意而已,故名其篇曰《彖》。使文王卦下之辭不謂之《彖》,孔子何為言「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爻下辭謂之「象」,爻辭多文王後事,故諸說皆以為爻辭出於周公。大象,卦畫是也。天地水火雷風山澤,觀卦畫則見其象也。《大象》之辭,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之類;《小象》,釋周公之辭,如「潛龍勿用,陽在下也」之類,皆象之傳也。經,文王周公所作也。傳,孔子所作也。司馬談《論六經要指》引「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謂之「易大傳」。班固謂孔子晚而學易,讀之韋編三絶而為之傳,傳即十翼也。前漢六經與傳皆别行,至後漢諸儒作註,始合經傳為一耳。魏髙貴鄉公問博士淳于俊曰:今《彖》、《象》不連經文而注連之,何也?俊對曰:鄭康成合《彖》、《象》於易者,欲使學者尋省易了,孔子恐其與文王相亂,是以不合。則鄭未注六經之前,《彖》、《象》不連經文矣。自鄭康成合《彖》、《象》於經,故加「彖曰」、「象曰」以别之,諸卦皆然。

○稅氏與權曰:按呂汲公元豐王戌昉刻《周易》古經十二篇於成都學官,景迂晁生建中靖國辛巳并為八篇,號《古周易》,繕寫而藏於家。巽巖李文簡公紹興辛未謂北學各有師授,經名從呂,篇第從晁,而重刻之。逮淳熙壬寅,新安朱文公表出東萊呂成公《古文周易經傳音訓》,迺謂編古易自晁生始。豈二公或不見汲公蜀本與?然成公則議晁生並上下經為非,而文公《易本義》,則篇第與汲公脗合。

○王氏應麟曰:《說卦釋文》引《荀爽九家集解》得八卦逸象三十有一。隋、唐《志》十卷,唯《釋文序錄》列九家名氏,云不知何人所集,稱荀爽者,以為主故也。其序有荀爽、京房、馬融、鄭康成、宋衷、虞翻、陸績、姚信、翟子玄為《易義》,注內又有張氏,朱氏,並不詳何人。荀悅《漢紀》云,馬融著《易解》,頗生異說。爽著《易傳》,據爻象承應陰陽變化之義,以十篇之文解說經意。由是兗豫言易者,咸傳荀氏學,今其說見於李鼎祚《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