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通圖第一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易圖略卷一

雕菰樓易學之二

江都焦循學

旁通圖第一

  二之坤五 四之坤初 上之坤三

  五之乾二 初之乾四 三之乾上

  五之巽二 四之巽初 上之巽三

  二之震五 初之震四 三之震上* (應作「上之震三」)

  二之離五 初之離四 三之離上

  五之坎二 四之坎初 上之坎三

  五之兌二 初之兌四 上之兌三

  二之艮五 四之艮初 三之艮上

 同人 四之師初 上之師三

  二之五 五之二 初之同人四 三之同人上

  初之大有四 三之大有上

 大有 二之五 五之二 四之比初 上之比三

  四之蠱初 三之蠱上

  二之五 五之二 初之隨四 上之隨三

  初之歸妹四 上之歸妹三

 歸妹 二之五 五之二 四之漸初 三之漸上

  三之鼎上

  二之五 五之二 初之四 四之初 上之屯三

 家人 上之解三

  二之五 五之二 初之四 四之初 三之家人上

  四之蒙初

  二之五 五之二 初之革四 三之上 上之三

  初之睽四

  二之五 五之二 四之蹇初 三之上 上之三

 小畜 二之豫五 上之豫三

  五之小畜二 初之四 四之初 三之小畜上

  五之姤二 三之姤上

  二之復五 初之四 四之初 上之復三

  二之剝五 四之剝初

  五之夬二 初之夬四 三之上 上之三

  五之履二 初之履四

  二之謙五 四之謙初 上之三 三之上

  二之旅五 三之旅上

  五之節二 初之四 四之初 上之節三

  五之困二 上之困三

  二之賁五 初之四 四之初 三之賁上

  五之渙二 四之渙初

  二之豐五 初之豐四 三之上 上之三

  二之噬嗑五 初之噬嗑四

 噬嗑 五之井二 四之井初 三之上 上之三

  二之五 五之二 三之遯上

  初之四 四之初 上之臨三

  二之五 五之二 初之无妄四

 无妄 四之升初 三之上 上之三

 大畜 二之五 五之二 上之萃三

  初之四 四之初 三之大畜上

  大壯 二之五 五之二 四之觀初

  初之大壯四 三之上 上之三

  二之晉五

  五之需二 初之四 四之初 三之上 上之三

 明夷 五之訟二 

 訟 二之明夷五 初之四 四之初 三之上 上之三

  二之五 五之二

  初之四 四之初 三之上 上之三

  二之五 五之二 三之上 上之三

  初之四 四之初

  二之五 五之二 初之四 四之初

  三之上 上之三

 中孚 二之小過五 三之上 上之三

 小過 五之中孚二 初之四 四之初

 大過 二之頤五 初之四 四之初

  五之大過二 三之上 上之三

 既濟

 未濟 二之五 五之二 初之四 四之初 三之上 上之三

傳云「六爻發揮,旁通情也」。凡爻之已定者不動,其未定者,在本卦初與四易,二與五易,三與上易。本卦無可易,則旁通於他卦,亦初通於四,二通於五,三通於上。成己所以成物,故此爻動而之正,則彼爻亦動而之正,未有無所之,自正不正人者也。枉己未能正人,故彼此易而各正,未有變已正之爻為不正,以受彼爻之不正者也。

虞仲翔三變受上之說,其悖道甚矣。初必之四,二必之五,三必之上,各有偶也。初不之四,二不之五,三不之上,而別有所之,則交非其偶也。虞仲翔謂過以相與為初與五應,二與上應,無是義矣。

卦始於乾坤,初與初索成震巽,二與二索成坎離,三與三索成艮兌,此乾坤平列也。若乾與坤重為否泰,則否四之初即一索也,泰二之五即再索也,否上之三即三索也。若乾與乾重,坤與坤重,則乾四之坤初即否四之初也,乾二之坤五即泰二之五也。乾上之坤三,即否上之三也。故旁通之義,即由一索、再索、三索之義而推,索即摩也。剛柔相摩即吾與爾靡之靡,一以貫之者也。凡旁通之卦,一陰一陽,兩兩相孚(凡易稱孚稱有孚,皆指旁通。詳見通釋。)其十二爻有六爻靜必有六爻動,既濟六爻皆定,則未濟六爻皆不定。六爻發揮,六位時成,謂此十二爻中之六爻也。

升降之說見於荀爽(解「雲行雨施」云「乾坤二卦成兩既濟,陰陽和均而得其正」。解「日月合其明」云「坤五之乾二成離,乾二之坤五為坎」。解「或躍在淵」云「欲下居坤初」。解「行而未成」云「行之坤四」。解「含宏光大」云「乾二居坤五為含,坤五居乾二為宏,坤初居乾四為光,乾四居坤初為大」)。旁通之說見於虞翻(翻謂比與大有旁通,小畜與豫旁通,履與謙旁通,同人旁通師卦,蠱與隨旁通,臨與遯旁通,剝與夬旁通,大畜與萃旁通,頤與大過旁通,坎於離旁通,恒與益旁通,姤與復旁通,革與蒙旁通,鼎與屯旁通),但荀氏明升降於乾坤二卦,而諸卦不詳,虞氏以旁通解易而不詳升降之義。

顧乾坤之升降,即乾坤之旁通,而諸卦之旁通,仍坤之升降也。試舉經文證之。

同人九五「大師克相遇」,若非師與同人旁通,則師之相克,師之相遇,與同人何涉?其證一也。

艮六二「不拯其隨」,兌二之艮五,兌成隨。兌二之拯,正是隨之拯,若非艮兌旁通,則不拯其隨之義不可得而明。其證二也。

渙初之豐四,豐成明夷,故豐九四言「遇其夷主」,與渙六四「匪夷所思」互相發明,若非豐渙旁通,則匪夷所思,遇其夷主,何以解說?其證三也。

屯九五「屯其膏」,即鼎九三「雉膏」之膏,屯鼎旁通,其證四也。

需不進也,晉者進也,惟需晉旁通,故進不進相反,其證五也。

解上六「射準于高墉之上」,謂六三旁通於家人,家人上巽為高墉,同人四之師初成家人,亦云「乘其墉」,家人與解旁通。一墉字明之,其證六也。

噬嗑食也,「井泥不食」,「井渫不食」,謂未旁通於噬嗑,其證七也。

屯見而不失其居,蠱六四往見,謂初六旁通於隨四,隨即成屯,是為隨蠱旁通,其證八也。

同人九三「升其高陵」,上九通於師三,師成升,其證九也。

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箕子即其子,中孚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謂九二旁通小過六五,惟小過六五不和中孚之九二,而以四之初成明夷,故云「其子之明夷」。茍其子與鶴鳴相和,則明不傷夷,是中孚小過旁通,其證十也。

旁通自此及彼,自近及遠,故取義於射。既濟六爻皆定,不用旁通,則水火不相射,其證十一也。

困成需,賁成明夷,則有言不信。以賁之小而合困之有言,為小有言。需旁通於晉,明夷旁通於訟,則雖小有言,而終吉,故需訟稱小有言。明夷稱主人有言,其證十二也。

明夷「三日不食」,旁通於訟則「食舊德」,其證十三也。

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祭義》、《仲尼燕居》皆以禮為履。履旁通於謙,故謙以制禮,其證十四也。

「井泥不食」謂豐四之井初成需,故「需于泥」。豐成明夷,需二之明夷五為「致寇至」,傳云「災在外」,即豐「過旬災」之災,其證十五也。

小畜「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其辭又見於小過六五,小畜上之豫三,則豫成小過。中孚三之上則亦成需,以小過為豫之比例,以中孚為小畜之比例。解者不知旁通之義,則一密雲不雨之象,何以小畜與小過同辭,其證十六也。

家人何以行有恒?上旁通於解三,則解成恒,其證十七也。

大畜時也,隨四之蠱初,即大畜,是為天下隨時,其證十八也。

《雜卦傳》「大過顛也」,而大過經文不稱顛。頤六二六四兩稱顛,即顛實揚休之顛,謂頤五空虛,大過二往填實之,非大過與頤旁通,何以經之顛在頤,而傳之顛在大過,其證十九也。

臨初九九二皆云「咸臨」,惟遯上之臨三則遯成咸,其證二十也。

兌九五「孚于剝」,兌三之艮上成夬,夬與剝旁通,故「孚于剝有厲」,即夬之「孚號有厲」,其證二十一也。

益上九「立心勿恒凶」,向非恒益旁通,恒之有心,何與益事?其證二十二也。

同人四之師初,同人成家人,是以承家,其證二十三也。

師眾也,又以大有為眾,何也?師二之五成比,比則旁通於大有,大有二之五成同人,同人則旁通於師,其證二十四也。

賁上之困三,困成大過,為棺椁,所取賁成明夷,中心滅亡,故云死期將至,其證二十五也。

革治秝明時,章蔀秝法也,惟渙二之豐五,豐成革,五來章,四豐蔀,所以治秝明時。不知旁通之義,則不知豐之章蔀,即革之治秝,其證二十六也。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謂乾成革而旁通於蒙,淵即泉也。躍在淵,猶云山下出泉也,其證二十七也。

豐四之渙初,渙成中孚,豐成明夷,故明夷渙皆稱「用拯馬壯吉」,其證二十八也。

夬二旁通剝五成觀,故剝傳云觀象也,若非旁通,剝之象何以有觀?其證二十九也。

巽二旁通震五,震成隨,故巽稱隨風,其證三十也。

易之繫辭全主旁通,略舉此三十證,以例其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