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易圖略卷一
雕菰樓易學之二
江都焦循學
旁通圖第一
乾 二之坤五 四之坤初 上之坤三
坤 五之乾二 初之乾四 三之乾上
震 五之巽二 四之巽初 上之巽三
巽 二之震五 初之震四 三之震上* (應作「上之震三」)
坎 二之離五 初之離四 三之離上
離 五之坎二 四之坎初 上之坎三
艮 五之兌二 初之兌四 上之兌三
兌 二之艮五 四之艮初 三之艮上
同人 四之師初 上之師三
師 二之五 五之二 初之同人四 三之同人上
比 初之大有四 三之大有上
大有 二之五 五之二 四之比初 上之比三
隨 四之蠱初 三之蠱上
蠱 二之五 五之二 初之隨四 上之隨三
漸 初之歸妹四 上之歸妹三
歸妹 二之五 五之二 四之漸初 三之漸上
屯 三之鼎上
鼎 二之五 五之二 初之四 四之初 上之屯三
家人 上之解三
解 二之五 五之二 初之四 四之初 三之家人上
革 四之蒙初
蒙 二之五 五之二 初之革四 三之上 上之三
蹇 初之睽四
睽 二之五 五之二 四之蹇初 三之上 上之三
小畜 二之豫五 上之豫三
豫 五之小畜二 初之四 四之初 三之小畜上
復 五之姤二 三之姤上
姤 二之復五 初之四 四之初 上之復三
夬 二之剝五 四之剝初
剝 五之夬二 初之夬四 三之上 上之三
謙 五之履二 初之履四
履 二之謙五 四之謙初 上之三 三之上
節 二之旅五 三之旅上
旅 五之節二 初之四 四之初 上之節三
賁 五之困二 上之困三
困 二之賁五 初之四 四之初 三之賁上
豐 五之渙二 四之渙初
渙 二之豐五 初之豐四 三之上 上之三
井 二之噬嗑五 初之噬嗑四
噬嗑 五之井二 四之井初 三之上 上之三
臨 二之五 五之二 三之遯上
遯 初之四 四之初 上之臨三
升 二之五 五之二 初之无妄四
无妄 四之升初 三之上 上之三
大畜 二之五 五之二 上之萃三
萃 初之四 四之初 三之大畜上
大壯 二之五 五之二 四之觀初
觀 初之大壯四 三之上 上之三
需 二之晉五
晉 五之需二 初之四 四之初 三之上 上之三
明夷 五之訟二
訟 二之明夷五 初之四 四之初 三之上 上之三
泰 二之五 五之二
否 初之四 四之初 三之上 上之三
損 二之五 五之二 三之上 上之三
咸 初之四 四之初
恒 二之五 五之二 初之四 四之初
益 三之上 上之三
中孚 二之小過五 三之上 上之三
小過 五之中孚二 初之四 四之初
大過 二之頤五 初之四 四之初
頤 五之大過二 三之上 上之三
既濟
未濟 二之五 五之二 初之四 四之初 三之上 上之三
傳云「六爻發揮,旁通情也」。凡爻之已定者不動,其未定者,在本卦初與四易,二與五易,三與上易。本卦無可易,則旁通於他卦,亦初通於四,二通於五,三通於上。成己所以成物,故此爻動而之正,則彼爻亦動而之正,未有無所之,自正不正人者也。枉己未能正人,故彼此易而各正,未有變已正之爻為不正,以受彼爻之不正者也。
虞仲翔三變受上之說,其悖道甚矣。初必之四,二必之五,三必之上,各有偶也。初不之四,二不之五,三不之上,而別有所之,則交非其偶也。虞仲翔謂過以相與為初與五應,二與上應,無是義矣。
卦始於乾坤,初與初索成震巽,二與二索成坎離,三與三索成艮兌,此乾坤平列也。若乾與坤重為否泰,則否四之初即一索也,泰二之五即再索也,否上之三即三索也。若乾與乾重,坤與坤重,則乾四之坤初即否四之初也,乾二之坤五即泰二之五也。乾上之坤三,即否上之三也。故旁通之義,即由一索、再索、三索之義而推,索即摩也。剛柔相摩即吾與爾靡之靡,一以貫之者也。凡旁通之卦,一陰一陽,兩兩相孚(凡易稱孚稱有孚,皆指旁通。詳見通釋。)其十二爻有六爻靜必有六爻動,既濟六爻皆定,則未濟六爻皆不定。六爻發揮,六位時成,謂此十二爻中之六爻也。
升降之說見於荀爽(解「雲行雨施」云「乾坤二卦成兩既濟,陰陽和均而得其正」。解「日月合其明」云「坤五之乾二成離,乾二之坤五為坎」。解「或躍在淵」云「欲下居坤初」。解「行而未成」云「行之坤四」。解「含宏光大」云「乾二居坤五為含,坤五居乾二為宏,坤初居乾四為光,乾四居坤初為大」)。旁通之說見於虞翻(翻謂比與大有旁通,小畜與豫旁通,履與謙旁通,同人旁通師卦,蠱與隨旁通,臨與遯旁通,剝與夬旁通,大畜與萃旁通,頤與大過旁通,坎於離旁通,恒與益旁通,姤與復旁通,革與蒙旁通,鼎與屯旁通),但荀氏明升降於乾坤二卦,而諸卦不詳,虞氏以旁通解易而不詳升降之義。
顧乾坤之升降,即乾坤之旁通,而諸卦之旁通,仍坤之升降也。試舉經文證之。
同人九五「大師克相遇」,若非師與同人旁通,則師之相克,師之相遇,與同人何涉?其證一也。
艮六二「不拯其隨」,兌二之艮五,兌成隨。兌二之拯,正是隨之拯,若非艮兌旁通,則不拯其隨之義不可得而明。其證二也。
渙初之豐四,豐成明夷,故豐九四言「遇其夷主」,與渙六四「匪夷所思」互相發明,若非豐渙旁通,則匪夷所思,遇其夷主,何以解說?其證三也。
屯九五「屯其膏」,即鼎九三「雉膏」之膏,屯鼎旁通,其證四也。
需不進也,晉者進也,惟需晉旁通,故進不進相反,其證五也。
解上六「射準于高墉之上」,謂六三旁通於家人,家人上巽為高墉,同人四之師初成家人,亦云「乘其墉」,家人與解旁通。一墉字明之,其證六也。
噬嗑食也,「井泥不食」,「井渫不食」,謂未旁通於噬嗑,其證七也。
屯見而不失其居,蠱六四往見,謂初六旁通於隨四,隨即成屯,是為隨蠱旁通,其證八也。
同人九三「升其高陵」,上九通於師三,師成升,其證九也。
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箕子即其子,中孚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謂九二旁通小過六五,惟小過六五不和中孚之九二,而以四之初成明夷,故云「其子之明夷」。茍其子與鶴鳴相和,則明不傷夷,是中孚小過旁通,其證十也。
旁通自此及彼,自近及遠,故取義於射。既濟六爻皆定,不用旁通,則水火不相射,其證十一也。
困成需,賁成明夷,則有言不信。以賁之小而合困之有言,為小有言。需旁通於晉,明夷旁通於訟,則雖小有言,而終吉,故需訟稱小有言。明夷稱主人有言,其證十二也。
明夷「三日不食」,旁通於訟則「食舊德」,其證十三也。
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祭義》、《仲尼燕居》皆以禮為履。履旁通於謙,故謙以制禮,其證十四也。
「井泥不食」謂豐四之井初成需,故「需于泥」。豐成明夷,需二之明夷五為「致寇至」,傳云「災在外」,即豐「過旬災」之災,其證十五也。
小畜「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其辭又見於小過六五,小畜上之豫三,則豫成小過。中孚三之上則亦成需,以小過為豫之比例,以中孚為小畜之比例。解者不知旁通之義,則一密雲不雨之象,何以小畜與小過同辭,其證十六也。
家人何以行有恒?上旁通於解三,則解成恒,其證十七也。
大畜時也,隨四之蠱初,即大畜,是為天下隨時,其證十八也。
《雜卦傳》「大過顛也」,而大過經文不稱顛。頤六二六四兩稱顛,即顛實揚休之顛,謂頤五空虛,大過二往填實之,非大過與頤旁通,何以經之顛在頤,而傳之顛在大過,其證十九也。
臨初九九二皆云「咸臨」,惟遯上之臨三則遯成咸,其證二十也。
兌九五「孚于剝」,兌三之艮上成夬,夬與剝旁通,故「孚于剝有厲」,即夬之「孚號有厲」,其證二十一也。
益上九「立心勿恒凶」,向非恒益旁通,恒之有心,何與益事?其證二十二也。
同人四之師初,同人成家人,是以承家,其證二十三也。
師眾也,又以大有為眾,何也?師二之五成比,比則旁通於大有,大有二之五成同人,同人則旁通於師,其證二十四也。
賁上之困三,困成大過,為棺椁,所取賁成明夷,中心滅亡,故云死期將至,其證二十五也。
革治秝明時,章蔀秝法也,惟渙二之豐五,豐成革,五來章,四豐蔀,所以治秝明時。不知旁通之義,則不知豐之章蔀,即革之治秝,其證二十六也。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謂乾成革而旁通於蒙,淵即泉也。躍在淵,猶云山下出泉也,其證二十七也。
豐四之渙初,渙成中孚,豐成明夷,故明夷渙皆稱「用拯馬壯吉」,其證二十八也。
夬二旁通剝五成觀,故剝傳云觀象也,若非旁通,剝之象何以有觀?其證二十九也。
巽二旁通震五,震成隨,故巽稱隨風,其證三十也。
易之繫辭全主旁通,略舉此三十證,以例其餘。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