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全解】2 坤卦

Jack 發表於

 

2    坤卦 坤為地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初六,履霜,堅冰至。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六四,括囊,无咎无譽。六五,黃裳,元吉。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用六,利永貞。

 卦辭  初六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上六  用六  彖傳注  文言傳注


【卦名】

今本:坤 帛書:川  歸藏: 清華簡:  漢代又名:巛 海昏:巛

坤卦帛書作「川」,漢代許多文獻和石碑都作「巛」,巛即川。《歸藏》則作,清華簡作。依據《康熙字典》,巛、,以及都是坤的古文。

就字源來說,坤卦可做川,並可能通申、伸、寅、演,與順等字。

坤與申

《說文》:「坤,地也,易之卦也,从土从申,土位在申。」段注:「此說从申之意也。《說卦傳》曰: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坤正在申位,自倉頡造字已然,後儒乃臆造乾南去坤北為伏羲先天之學,《說卦傳》所定之位為文王後天之學。甚矣!人之好怪也。」

依照《說文》,「坤」字源自於易卦卦名,因為坤為土,土位在申,因此名為坤,申大概在西南方的位置,大致符合現今的後天八卦圖。

這個說法也得到段玉裁的支持,但實在大有問題。這是以五行方位解釋坤,但易卦的發展比五行更早,兩者的結合大概在戰國中期,而且若就五行方位來說坤,土位應該在未而不是在申,申在五行屬金。不僅如此,這個說法又將易卦與地支相結合,但根據清華簡,地支為申者是勞卦(即坎卦),也與土位在申之說無以融合。至於「自倉頡造字已然,後儒乃臆造…」說法本身和段玉裁所批評的先後天八卦一樣,根據的同樣都是不足為憑的「傳說」。

若不理會《說文》「土位在申」的說法,單純從坤字的形構來看,坤從土從申,土有象徵大地之意。另一方面,在文字演進中經常有文字繁化的情況。多數情況為多加一部首以與後來的衍生字做區別,例如「夬」原本就是一種有缺口的環形玉,為與其他有夬字邊的衍生字做區別而加玉字邊成「玦」。「复」為歸返的意思,後來加了ㄔ字邊成「復」以強化其動辭義。因此坤也可能就是無土字邊的申字繁化而來,其義通申。

《說文》:「申,神也。七月陰气成,體自申束。从臼,自持也。吏以餔時聽事,申旦政也。凡申之屬皆从申。」

依段玉裁注,「神」是「」(申)之誤:「淺人不得其例,妄改為神,考諸古說無有合者。《律書》曰:申者言陰用事,申則萬物,故曰申。《律曆志》曰:申堅於申。《天文訓》曰:申者申之也。皆以申釋申,為許所本。」

此以「申」為引申、引而伸之、延伸之義。依《律書》,申也有陰氣用事,延伸規則到萬物的意思。此義與乾卦「建」義相呼應,建為立朝剛;申為申則萬物,為律則的延伸、應用。古代官吏在申時(餔時,大約傍晚的時候)聽事,則是為了延伸白天的政事。

申也可解釋為身,身體的身。或者重,重複的重。段注說:「或曰神當作身。下云陰氣成體。《釋名》、《晉書.樂志》、《玉篇》、《廣韵》皆云:申,身也。許說身字从申省聲,皆其證,此說近是,然恐尙非許意。」「陰气成謂三陰成為否卦也,古屈伸字作詘申,亦叚信,其作伸者俗字,或以羼入許書人部耳。韓子外儲說曰:申之束之,今本申譌紳。申者引長,束者約結。《廣韵》曰:申,伸也,重也。」

,與寅

坤的字源似乎也和「寅」字有關。《歸藏》坤卦作,聞一多認為這是臾的古字,臾與申相通,加土旁代表地,即為坤(《周易義證類纂》)。于省吾證諸甲骨文與金文認為即寅字(《易經新證》)。

寅楷書或作,據《說文》,寅古字作。坤小篆為,若將土放在申下則為,像是從演變而來, 也是聞一多說的臾加土,並近似於的簡字。清華簡中的寅字作),這也正是馬國翰《歸藏》中的坤卦卦名,也印證了于省吾說的即寅。然而,清華簡中另有「坤」字,字形與同簡的「寅」有些微差別,寅作,坤作 )。字和字一樣都很像是簡化的異體。從各種跡象來看,坤與寅似乎有共同的文字發展淵源,當中的關鍵可能在於「申」的古字在演變至篆字成左右對稱之後,字形和寅的上半部很像,而讓寅字被寫成了坤字。

下圖為「申」字的大致演變,最上為甲骨文,其次為金文,最後分別為《說文》所引的古文、籀文,及《說文》的小篆。

《說文》「寅,髕也。正月陽气動,去黃泉,欲上出,陰尚彊,象宀不達,髕寅於下也。」段注:

髕,字之誤也,當作濥,《史記》、《淮南王》書作螾。《律書》曰:寅言萬物始生螾然也。《天文訓》曰:斗指寅則萬物螾。高注:螾,動生皃。《律曆志》曰:引達於寅。《釋名》曰:寅,演也,演生物也。《廣雅》曰:寅,演也。《晉書‧樂志》曰:正月之辰謂之寅。寅,津也,謂物之津塗。按《漢志》、《廣雅》,演字皆濥之誤。水部曰:濥,水衇行地中濥濥也。演,長流也。俗人不知二字之別,濥多誤為演。以濥釋寅者,正月陽氣欲上出,如水泉欲上行也。螾之為物,詰詘於黃泉,而能上出,故其字从寅。《律書》、《天文訓》以螾釋寅。

依《說文》,寅是正月陽氣動,從地底下欲出而未出,這是由於陰氣還很強,所以陽氣無法上達。段注以為,髕是濥之誤,寅即濥,或螾,後人則將濥與演混為一談。濥是水脈在地底下流動欲出的樣子,用以形容陽氣將離開黃泉而出。演則是水流又長又遠的意思,現今則作演生萬物的演。

寅除了陽氣動而未出、演生、演化的意義,又可做為「津塗」解釋,津塗就是渡水的要道,以比喻萬物開始演生的關鍵出口。

寅與辰(震)雖都是陽氣動,但相較之下辰(震)為陽氣已動而出,萬物已經生長;而寅則是陽氣潛伏未出,陰中伏陽,陽伏地下,萬物蟄伏將生之義。

川與巛

坤卦帛書作川,在漢代許多典籍中作巛,川與巛為古今字。

《說文》:「川,貫穿通流水也。《虞書》曰:濬ㄑ巜,距川。言深ㄑ巜之水會為川也,凡川之屬皆从川。」

依《說文》,川是小流匯成的大流。ㄑ為「水小流」,讀作「捐」,通涓或甽,即小水溝。巜為「水流澮澮」,讀作「快」,從字型來看應是比ㄑ更大的水溝。巛則是將ㄑ和巜挖深而匯流成更大的水流,並用以稱呼較大的河流,即現今講的「川」。

從字源來看,川與寅(濥)描繪的同樣都是水流,差別是寅的水在地下流,並有陽氣蟄伏欲出之義,較偏向津塗、關鍵的涵義;川則是地上的水流,由小流匯聚為大流,更強調的是演生、延伸之義。

卦名之所以作巛,可能與卦象有關,三畫卦的坤卦古代畫作,是以數字卦的三個六()所組成,形狀洽似巛的橫放。而巛在字義上則可假借為馴、順、巟(荒)。馴順與乾天之剛健相對,即乾健坤順。而巟則與地道之廣大、廣生相應,即乾建律、坤延伸而廣大之。

有學者以「坎為水」來否認「川」之為卦名,這是以後出的觀念來界定更早的易卦。事實上坎為水的觀念大概是在戰國後期之後才出現,例如大約抄寫在戰國中期的清華簡,其八卦方位圖中羅卦(離)說:「北方也,水也,黑色也。」勞卦(坎):「南方也,火也,赤色也。」這完全與現今坎為水概念是相反的,現今「坎為水」說法的確立是在戰國後期融合五行思想之後才有的。

更何況,無論在古今中外,水象徵的就是生命之源,最足以表達大地廣生的德性。

【卦義】

坤講的是地勢。大地廣博而德厚,無所不承載,象徵包容,博愛、廣生,所以《象傳》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坤地繼承乾天強健之道,以柔順、廣生為德,化育而包容萬物,《繫辭》所謂的:「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

《繫辭傳》:「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闔戶謂之坤(川),闢戶謂之乾(鍵),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乾坤也是易道變化之門戶,《繫辭傳》以「關鍵」做比喻,「川鍵」者關鍵也。

相較於乾德之剛健而時變,坤德為柔順而堅貞。乾卦象天以立律,古人因以觀天文而得時間、變化,及規律之觀念,以天上飛的龍為意象,《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因此乾之吉應為「時變」。坤卦象地,效法並承順天道,古人因以察地理而得空間、不變(堅定),及順勢而為的智慧,並以地上跑的馬為比喻。馬是地上最會跑的動物,但又馴服於人,順地勢而行,因此以馬來隱喻大地之廣闊與柔順之德性,《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无疆。」因此坤卦的吉應在於堅貞而順勢。

得此卦較有利於柔順謙卑的人,凡事不利於處於主動,或是過於積極進取;反而適於被動,跟著別人的腳步走。凡爭先恐後、走在前面者反而迷失自己,跟隨人後者可以得到主人指引之利。吉位在西南,往西南方可找到好友或得到錢財,往東北方則否。

得坤卦的成功之道在於堅定而持久、找到能夠幫助你的領導者並追隨於他。但另一方面也要懂得防微杜漸,慎謀於始,否則一開始錯之後就會一路錯到底。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无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无疆。
  •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
  • 帛書《易之義》:川六柔相從,順文之至也。 「君子先迷後得主」,學人之胃也。「東北喪崩,西南得崩」,求賢也。 「履霜堅冰至」,豫□□也。「直方大,[不習]」,□□□□[也]。「含章可貞」, 言美請也。「聒囊,无咎」,語无聲也。「黃常元吉」,有而弗發也。「龍單于野」,文而能達也。「或從王事,无成有冬」,學而能發也。
  • 《易之義》:子曰:「易又名曰川,雌道也。故曰牝馬之貞,童獸也,川之類也。是故良馬之類,廣前而睘後,遂臧,尚受而順,下安而靜,外又美,則中又臧壽以□□乎。畀以來群,文德也。是故文人之義,不侍人以不善,見亞,墨然弗反,是胃以前戒後,武夫昌慮,文人緣序。
  • 帛書《易之義》:易曰「先迷後得主」,學人胃也,何先主之又?天氣作,寒暑不異□,亓寒不凍,亓暑不曷」。
  • 帛書《易之義》:易曰:「東北喪崩,西南得崩,吉。」子曰:「非吉石也。亓要,誠與賢之胃也。武夫又柫,文人有輔,柫不橈,輔不絕,何不吉之又?」

【今解】

坤,匯聚了良好之條件,宜於效法母馬的堅定美德。君子要遠行,求快而走在前頭則會迷路,若跟隨於人後則可以因此得到主人指引之利。往西南方會得到錢財或志同道合的朋友,往東北則會遺失錢財或失去朋友,安定則吉。

帛書易傳逸書中三次講到「先迷後得主」,《文言傳》「後得主而有常」顯然也是以「先迷後得主」為句。但從《彖傳》「先迷失道,後順得常」來看,則以「先迷後得」為句。由於後文「西南得朋,東北喪朋」相當確定,「利」字在各傳的解釋中也都未曾見過,因此疑為贅字。若非贅字,則宜放入前句,作「先迷,後得主利」。

【字義】

利牝馬之貞:牝讀為「聘」,「牝馬」為母馬。馬是溫馴且健行的動物,其中牝馬更具此美德,因此以牝馬象徵柔順、謙卑能夠吃苦耐勞,堅貞而專一。利牝馬之貞,得此卦較有利於具備如牝馬這些美德的人。俞琰:「北地馬羣,每十牝隨一牡,而行不入它群,是為牝馬之貞。坤道以陰從陽,其貞如牝馬之從牡則利,故曰利牝馬之貞。」俞琰意思指,北方的馬十匹母馬跟隨一匹公馬(牡),不會與其他的馬群相混雜,對於公馬從一而終。另一種解釋將「貞」解作「問」,卜問的意思。「利牝馬之貞」即「利於卜問關於母馬的事」,意謂古人可能卜問各種生活之事,若有人問的是關於牝馬如何,則得此卦為大吉大利。

君子有攸往:攸有兩種解釋。一是作「所」,「有攸往」即「有所往」,君子要出門前往某地。二是攸為「長遠」的意思,君子有遠往,就是君子要遠行。兩個意思也可相通,因為通常遠行才會說「有所往」,若只是到附近走走,不是遠行,就不說「有所往」。《爾雅.釋言》:「攸,所也。」《說文》:「攸,行水也。」「,秦刻石繹山石文攸字如此。」段注:「水之安行為攸,故凡可安為攸。又借為逌字,逌,气行皃。水行之攸,气行之逌皆主和緩。故或用攸,或用逌。从攴从人,攴取引導之意,人謂引導者。」「嶧山石文《史記》不載,其文曰:『登于繹山,羣臣從者,咸思長。』今作攸者,傳刻失眞也。又《史記》載會稽石文曰:『皇帝休烈,平一海內,德惠脩長。』小司馬云:『王劭按張徽所錄會稽南山秦始皇碑文,脩作攸。』蓋其字亦作也。用此知《小雅》、《大雅》、《毛傳》皆云『脩,長也』。經文脩字皆攸之假借,本作攸,後改耳。」因此,攸原本為「水行」的意思,依段注,此行為「安行」,讓人可以安行者才稱為攸。攸字也作,古代假借為脩,即脩長的意思,因此有後來引申的「長遠」義。

先迷後得主利:讀為「先迷,後得主利」,依字面有兩種解釋。一是指君子遠行中前後不同的遭遇,一開始先是迷路,後來得到主人指引之利。二是指君子遠行時兩種不同的假設行為所導致的不同後果,如果爭先搶快而走在前面就會迷路而無法到達;如果居後,也就是跟隨於人後,那麼反而可以得到主人指引之利。多數解易者多採取後一種說法,如李鼎祚《周易集解》引盧氏曰:「坤,臣道也、妻道也。後而不先,先則迷失道矣,故曰先迷。陰以陽為主,當後而順之,則利,故曰後得主利。」孔穎達:「若在物之先即迷惑,若在物之後即得主利。」所謂「得主利」,意指得到指引之利。主為「炷」的本字,原本是古代燈中的主火,後引申為賓主、主客的主,主字本義則有明燈、指引之意。主《說文》小篆作:「鐙中火主也。从,象形。从亦聲。」段注:「《釋器》:瓦豆謂之登。郭曰:卽膏鐙也。膏鐙《說文》金部之鐙錠二字也,其形如豆,今之鐙盞是也,上為盌,盛膏而䖄火是為主,其形甚微而明照一室。引申假借為臣主、賓主之主。」「象鐙形,、主古今字,主、炷亦古今字,凡主人、主意本當作,今假主為廢矣。」主的原意,為暗室之明燈,有指引之意味。就引申義來說,「主」也可作「主人」,主人或許指路途中遇到招待過客的人家,招待過客者為「主人」,此亦如旅途中之明燈;或者指自己所能夠追隨的人,也可稱主人。《周易》中除明夷初九「主人有言」之外,其餘如睽卦九二「遇主于巷」《象傳》解釋說「未失道也」,豐卦初九「遇其配主」,九四「遇其夷主」的「主」都有此雙關義,既是指「主人」,亦是有明燈、指引之義。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朋有兩種解釋,一是朋友的朋,同類、同道、志同道合者之稱。《彖傳》即採此說:「西南得朋,乃與類行。」《說文》中未收朋字,但「鳳」字裡以為鳳古文並通「朋」字:「古文鳳,象形,鳳飛,羣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此亦可視為「朋」的字源。因坤卦為西南之卦,故往西南方可得其同類。歷代注《易》者也幾乎皆採此說,如王弼:「西南致養之地,與坤同道者也,故曰得朋。」崔憬:「西方坤兌,南方巽離,二方皆陰,與坤同類,故曰西南得朋。」二是以朋為貝串,一串五枚,一朋兩串相連為十枚。王國維:「殷時玉與貝皆貨幣也…其用為貨幣及服御者皆小玉小貝而有物焉以繫之。所繫之貝玉,於玉則謂之玨,於貝則謂之朋,然二者古實為一字。」古代貝串稱朋,玉串則稱玨,都是做為貨幣之用,兩字甲骨文皆作,因此可直接翻譯為「錢財」。以朋為錢財的古文例證,如《詩.小雅》「錫我百朋」,鄭箋「古者貨貝,五貝為朋」。現代文字學者多採此說,以朋為朋貝。觀《左傳》、《禮記》、《詩經》等古書,朋多與友字一同出現,與現代用的「朋友」相同,或稱「朋友」、或稱「友朋」。《易經》中友字只出現一次,朋字則出現近十次,未與友字一起出現。其字義兩者兼有,有些地方顯然必需當「朋友」解,但此處兩解都可通。另外,損卦與益卦的「十朋之龜」還可採第三種解釋,以朋為單位,一朋即「兩串」共十枚,十朋一共二十串共一百枚。

安貞吉:安定則吉,安於正則吉。安貞,安定、安於正、安於貞定。

初六,履霜,堅冰至。

  • 《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 《文言》曰: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 帛書《易之義》:易曰:「履霜堅冰至。」子曰:「孫從之胃也。歲之義,始于東北,成於西南。君子見始弗逆,順而保殼。」
  • 《二三子》:卦曰:「履霜,堅冰至。」孔子曰:「此言天時譖,戒葆常也。歲□□□□□□西南溫始於□寒始於□□□□□□□□□□□也(?)守之(?)德,與天道始,必順五行,亓孫貴而宗不傰。 

【今解】

腳下踩著秋霜,顯示寒冬已近,將會結成堅硬的冰。

霜為秋天之象,堅冰為嚴冬之象。腳踩秋天的霜就知道寒氣已在凝聚,嚴冬即將來臨。比喻凡事順勢而為,則可長久而堅定,積久而日漸成功。另一解讀為,告戒君子要防微杜漸,見微知著。

「履」有兩種取象。一是初為履。《周易》有以身體高下取六爻之象者,初則言趾言尾,因為趾在下。上則為首,首在上。以初為履象者,如離卦初九「履錯然」,履在足也。這裡也可取八卦卦象,初六變下卦成震,全卦成復。震為足為起,故言「履」。復為冬至,故言「堅冰至」。

《文言傳》說「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象傳》說「馴致其道,至堅冰也」,為何坤卦既是「柔順」又是「堅定」?「至柔而動也剛」?此比喻可說明坤卦柔順的力量如何從輕微的秋霜終至冬天堅硬的冰,在於長久的逐漸累積。

相較於乾卦的陽剛力量,其本身就很顯著,問題只在於是否有表現的時機,因此爻辭直言出處,出即離隱入世,處即潛伏不動,極則退位免悔。坤卦的柔順力量則是必需經過累積才會顯著,因此爻辭以積漸言之。王弼則解釋說:「陰之為道,本於卑弱而後積著者也,故取履霜以明其始。陽之為物,非基於始以至於著者也,故以出處明之,則以初為潛。」

然而宋代之後易學家對於「履霜,堅冰至」的銓釋多數認為是告戒君子要防微杜漸,在小人之勢初長時就要防備,不可任其滋長。例如《易程傳》:「陰始生於下,至微也。聖人於陰之始生,以其將長,則為之戒。陰之始凝而為霜,履霜則當知陰漸盛而至堅冰矣。猶小人始雖甚微,不可使長,長則至於盛也。」俞琰:「坤初而言履霜堅冰至,以象小人惡迹,始雖甚微,如霜之在地,盛而與君子為敵,則如冰之堅固也。」來知德:「方履霜而知堅冰至者,見占者防微杜漸,圖之不可不早也。易為君子謀,乾言勿用,即復卦閉關之義,欲君子之難進也。坤言堅冰,即姤卦女壯之戒,防小人之易長也。」這是依據《文言傳》:「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虞翻注曰:「乾為積善。」「坤積不善,以臣弑君,以乾通坤,極姤生巽,為餘殃也。」

明儒是以鄙視而偏見的觀點在看坤陰之道,只見坤卦馴順的敝端而未見其正面之創生義。的確,為防坤順的敝端則必需在一開始就分辨出是非善惡,否則走錯方向就一錯到底。但此觀點未能看到陰性柔順的漸積致遠美德,實則坤卦與乾卦同為易道之門戶,共為生生之源,乾坤兩卦一牡一牝,一動一靜,剛柔並濟,一建立律則一承順推演,兩者相輔相成。

【字義】

陰始凝:凝通冰,水變堅硬,結冰。《說文》:「冰,水堅也,从仌从水。凝,俗冰从疑。」段玉裁:「易《象傳》:『初六履霜,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古本當作『陰始冰也』、『至堅仌也』。

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

  •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无不利,地道光也。
  • 《文言》曰: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 帛書《易之義》:易曰:「直方大,不習,吉。」子曰:「生文武也,雖強學,是弗能及之矣。」
  • 《二三子》:卦曰:「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孔子曰:「□□弌也直者□□自避也。方者……, 大者,言亓直或(?)之容焉。□□□□□□□□□□□□□□□□□□□□□□□也。□置无不利□,故曰「无不利」。

【今解】

正直、方正,而大度能容,天生有此德,不待學習,無所不利。

性情柔順,而能守中庸之道,具有正直、方正,而大度的美德。

六二爻因居於下卦之中,符合中庸柔順之德,此為內直;六二乃坤卦主爻,天圓地方,坤為方,具坤之方德。坤道厚德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因此曰大。《繫辭》「二多譽」,二爻是多譽多吉之地,現在又以陰爻居之,當位,所以大吉。

【字義】

直方大:坤六二具有直、方、大三種美德。直為正直,屬內在的美德。方為方正而有義,有品格,為外在的自我要求並推己及人,以致於道德之廣大。方亦有旁生、廣博、朋比之義。大指大地廣大無邊,無所不承載,包容萬物,含弘而光大。《文言傳》:「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朱熹則注曰:「其德內直外方而又盛大」。《說文》:「直,正見也。」「方,併船也。」段注:「故知倂船為本義,編木為引伸之義。又引伸之為比方,子貢方人是也。《秦風》『西夫之防』毛曰:防,比也。謂防卽方之假借也。又引伸之為方圓、為方正、為方向。又假借為旁,丄部曰:旁溥也。凡今文《尙書》作旁者古文尙書作方,為大也。《生民》『實方實苞』毛曰:方極畝也。極畝,大之意也。又假借為甫,《召南》『維鳩方之』毛曰:方之,方有之也,方有之猶甫有之也。」方字原義為兩隻船併在一起,後引申為比方的方(近似於朋比的意思),方正的方,還有方向的方,防止的防,也假借為旁溥的旁,引申為廣大的大。自古有「天圓地方」之說,因此坤地以「方」形容之。另有一說以「大」為陽,方為四方、廣布、廣博之義。如荀爽曰:「大者,陽也。二應五,五下動之,則應陽出,直布陽於四方。」《九家易》注解《象傳》「六二之動,直以方也」:「謂陽下動應之,則直而行,布陽氣,動於四方也。」初六爻以「履霜堅冰至」講坤柔如何積漸而至「其動也剛」,六二則講如何「敬以直內」而至坤道之廣大。

戰國竹簡中「直」借為「犆」,通「特」,《說文》:「牛父。」通「牡」,即繁殖用的父獸,種牛、種馬、種羊。因坤卦以馬為喻,因此直(犆)即種馬,繁殖用的公馬。直方大,原始意思可能意指繁殖的種馬正長大。

不習无不利:不需學習,而無所不利。習為學習、重習、練習之意。不習而能夠無所不利,表示直方大的美德是天生之自然,無需學習就有的,因此而能夠無往不利。

于省吾認為,「直方大,不習无不利」應作「值方大,不襲,无不利」,正值方國壯大之時,方國未來襲擊,因此而無不利。此說雖文字考證上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不符易理。朱興國認為,值方大為小鳥正值長大之時,習為鳥習飛。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

  •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 《文言》曰: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終也,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
  • 帛書《易之義》:易曰:「含章可貞,吉。」「言美請之胃也。文人僮,小事時說,大事順成,知毋過數而務柔和。」易曰:「或從王事,无成又冬。」子曰:「言詩書之胃也。君子笱得亓冬,可必可盡也。君子言于无罪之外,不言於又罪之內,是胃重福。」 ○「或從王事,无成有冬」,學而能發也。
  • 《二三子》:卦曰:「含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孔子曰:「□□□□□□□□□□□□□含亦美,貞之可也,亦□□□□□□□□□。[或]从[王]事矣。下□□□。

【今解】

內含文章之美而可以以此安定自守,或者也可以選擇跟隨於王者做事,雖不能有所成就但也可以有好的結局。

六三變,下卦成艮,整卦成謙,謙者虛己而卑。又下體坤成艮,艮為藏,坤為文,為文章止於內而不發,藏文含章之象。「章」指具備成事之美德,「含」指藏於內而不發。坤以順為德,不為物先。互卦成震而連至外卦,因此說「或從王事」,「或」指選擇,可動可靜,靜為居內而「含章」,動則向外而「從王事」。

【字義】

含章可貞:章為文章的意思,文成曰章,章有「完成」(終)之意喻,含章比喻君子修養而具備內在美德。《說文》:「樂竟為一章,从音从十。十,數之終也。」段注:「歌所止曰章。」因此「章」即有「終」義。「貞」意指可以堅定自守,獨善其身。「含章可貞」指賦有天生的美德而能夠自守其道。卦辭說「安貞吉」,安定貞定則吉。《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君子本身具有文章美德,自可選擇出世或入世,至於或動或藏,一切只是時機問題。需等待時機來了,才會出發動。

或從王事:「或」代表可能的選擇,君子只要涵養文德,那麼要獨善其身(含章可貞),還是出來做事(從王事),兩種選擇都是可以的。反之,若沒有文章美德,那麼恐怕就沒得選擇。

无成有終:沒有成就,但有結果。因為坤屬臣道,成就屬於王者。卦辭說「先迷,後得主利」,坤卦以追隨他人為事,講的是臣道,不可居先,只能追隨明君。成敗自是不屬於自己(無成),但求努力而能夠完成王事(有終)。有終或可解釋為有個去處,棲身之處。《象傳》說「或從王事,知光大也」,意謂這是君子知識、智慧之光大。朱熹以「無成有終」為「或從王事」之後的前後兩個階段,先是無所成就,後而能有終:「六陰三陽,內含章美,可貞以守。然居下之上,不終含藏,故或時出而從上之事,則始雖无成,而後必有終。」李光地亦採此說。

六四,括囊,无咎无譽。

  •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 《文言》曰:易曰「括囊,无咎无譽」,蓋言謹也。
  • 帛書《二三子》:易曰:「聒囊,無咎無譽。」孔子曰:「此言箴小人之口也。小人多言多過,多事多患,□□可以衍矣,而不可以言箴之,亓猷聒囊也。莫出莫入,故曰無咎無譽」。二厽子問曰:「獨無箴於聖人之言乎?」孔子曰:「人之言也,德之首也。人之有口也,猶地之有川浴也,財用所繇出也;猷山林陵澤也,衣食庶物所繇生也。人壹言,萬世用之。唯恐亓不言也,有何箴焉?
  • 帛書《易之義》:「聒囊,无咎」,語无聲也。 ○易曰:「聒囊,无咎。」子曰:「不言之胃也。不言,何咎之又?墨亦毋譽,君子美亓慎而不自箸也。淵深而內亓華。」
  • 《荀子‧非相篇》: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為甚。故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觀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聽人以言,樂於鍾鼓琴瑟。故君子之於言,無厭;鄙夫反是:好其實不恤其文,是以終身不免埤汙傭俗。故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腐儒之謂也。

【今解】

將袋口綁緊,比喻人應當謹言慎行,以求得沒有罪咎。六四為近於君位的多憂之地,因此只能戰戰競競,謹慎小心,以求得不犯錯,不要希求會得到任何的讚賞。

另依帛書易傳所引孔子說法,此專指箴(緘)小人之口:「孔子曰:此言箴小人之口也。小人多言多過,多事多患。」

【字義】

括囊:將囊口綁緊,比喻人言行應當謹慎,守口如瓶。括為打結,將東西綁住。囊為裝東西的袋子。朱熹注曰:「括囊,言結囊口而不出也。」括囊就是將袋口綁緊而慎防物品掉出。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謹慎行事,就能免於受害。王弼:「括結否閉,賢人乃隱。施慎則可,非泰之道。」

无咎無譽:沒有罪咎,但也不會得到聲譽、讚賞。

六五,黃裳,元吉。

  •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 《文言》曰: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 帛書《易之義》:「黃常元吉」,有而弗發也。 ○易曰:「黃常元吉。」子曰:「尉文而不發之胃也。文人內亓光,外亓龍,不以亓白陽人之黑,故亓文茲章。」
  • 《二三子》:卦曰:「黃裳元吉。」孔子曰: □□□□□□□□□□□□□□□□□□。元者也。元, 善之始也。□□□□□□□□□色之徒。嗛嗛君子□□□□□□。 

【今解】

黃色下裙,大吉。黃為中色,裳為下飾。黃裳比喻性情柔順而中庸。六五柔中,又處尊位,有美德而自然能表現於外。

帛書易傳《易之義》引孔子說,文人壓抑其文彩、內含其光而不發,不以其白揚人之黑,而使得其文彩更為彰顯。此似於六三「含章之美」。

南蒯叛變得坤之比,子服惠伯以「黃、裳、元」為中、下、上三種德行,符合此三德方得為吉。元者善之長也。南蒯判變,不符忠信之道,因此失敗收場。

【字義】

黃裳:黃為中色,在《易經》中有中庸的意味,也是吉祥之色。裳為下半身的服飾,隱喻謙卑。黃裳比喻中庸而又謙卑。《文言傳》「天玄地黃」,坤為地,五為坤之尊位,故以「黃」為喻。六為陰,代表柔順,處五之尊位,能中庸而又柔順。帛書「裳」作「常」,兩字通。《說文》:「常,下帬也,从巾尚聲。」「常或从衣。」段注:「《釋名》曰:上曰衣,下曰裳。裳,障也,以自障蔽也。…今字裳行而常廢矣。」「常」為下半身所穿的裙子,以遮蔽下體,亦可做「裳」。裳字行而常字廢。《儀禮.士冠禮》鄭玄注:「上士玄裳,中士黃裳,下士雜裳。雜裳者,前玄後黃。《易》曰:夫玄黃者,天地之雜色,天玄而地黃。」黃裳為中士所穿的下身衣飾。

元吉:大吉,原本就吉。《文言傳》「元者善之長也」,「元」是對於美善之大者的稱呼,吉屬美善,因此亦可以元稱其大。

【筮例】

《左傳》昭公十二年南蒯叛變:南蒯叛變前筮問一卦,得坤之比,坤卦六五變,原本以為「黃裳元吉」為大吉,但子服惠伯解釋說,只有忠信之事才會大吉,否則必敗。如果筮問的人不符合爻辭中所稱美的忠信德性,那麼反而是大凶。而且《周易》不可以占問險惡之事。後來南蒯果然事敗。

惠伯曰:「吾嘗學此矣,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外彊內溫,忠也;和以率貞,信也。故曰『黃裳元吉』。黃,中之色也;裳,下之飾也;元,善之長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飾;事不善,不得其極。外內倡和為忠,率事以信為共,供養三德為善,非此三者弗當。且夫《易》,不可以占險,將何事也?且可飾乎?中美能黃,上美為元,下美則裳,參成可筮,猶有闕也,雖吉,未也。」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 《象》曰: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 《文言》曰: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无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 帛書《二三子》:「龍單于野」,文而能達也。
  • 帛書《易之義》:「蠪單于野,亓血玄黃。」子曰:「聖人信哉!隱文且靜,必見之胃也。」

龍在野外打鬥相爭不下,兩敗俱傷,流出的血與泥土相混雜而成玄黃色。

玄黃是天地混雜的顏色,因上位是天位。坤為地,因此上六為天地相混之爻。坤陰至極則傷陽而戰。

此比喻人未能一開始就辨明正邪,剛愎自用,最終陰氣與疑心致極而引發爭端。另一比喻為小人居君子位,為惡多端,最終事態敗露而引來災難,窮途而沒路,故《象傳》說「其道窮也」。此象有血光之災。

乾卦以龍為喻,龍喻陽。坤上六取龍象讓易學家相當苦惱,其龍象自何而來?

《文言傳》:「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无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黄。」依王弼注,這是因為辨之不早辨,到最後「疑盛乃動,故必戰」。這是繼「初六履霜堅冰至」而言,坤以承順並堅貞於陽為德,初六初始階段就應辨別何為真陽真主,但一直到最後(上六)才發現到沒有真陽真主,於是疑心到極致。又上六為首為至極天位,帶頭者(首)原本應為陽,但此首為陰,這是「假陽」、「假龍」,最後積惡日久而驗證「這不是陽」,因此戰端起(嫌於無陽也)。這也是《文言傳》所說的:「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龍戰於野」即積不善最終至「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則是意指上六「假陽」,但終究未離其所屬的陰類,因此終將見血。「夫玄黄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黄」則是說明此龍為「假龍」,既不屬「天」龍,也不屬「地」馬,而是屬於「雜」種。

另一說,上六位於最外,為野,上六陰變陽成九為龍,坤卦之極而變為乾陽,故龍戰於野。

漢易學家則以陰陽消息解釋龍戰於野。消息卦中坤在亥位,在後天八卦中為乾卦的方位。荀爽曰:「消息之位,坤在於亥。下在伏乾,為其兼於陽,故稱龍也。」「消息之卦,坤位在亥,下有伏乾,陰陽相和,故言天地之雜也。」侯果:「坤,十月卦也。乾位西北,又當十月。陰窮於亥,窮陰薄陽,所以戰也。故《說卦》云戰乎乾是也。六稱龍者,陰盛似龍,故稱龍也。」這樣的解釋也呼應了《說卦傳》:「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後天八卦方位,乾位在西北,在戌亥之間的位置,大約是坤卦卦氣發展的位置,也就是亥位,此為陰陽相薄(薄)的方位,故稱「戰」。

↓ 左為十二消息卦圖,坤在亥位;右為後天八卦圖,乾在戌亥位之間。兩者都大約在西北的方位,漢易學家以為這是陰陽相薄(迫)的位置。

【字義】

龍戰于野,其血玄黃:龍在野外打鬥而流血,流出的血與泥土混雜而成玄黃之色。玄黃形容龍流血的樣子,有人說是講龍血的顏色(暗黃色),也是天地顏色混雜的樣子。高亨說是「泫潢」,也就是血流如注的樣子。《文言傳》:「夫玄黄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黄。」以玄黃為天地的雜色,但也有引喻龍戰之意謂,因龍象天,在野地上戰鬥,其血與地相混雜。「戰」帛書作「單」,古文中「單」作「盡」解,如《書.洛誥》「考朕昭子刑,乃單文祖德」,《詩.小雅》「俾爾單厚」,《禮記.郊特牲》「唯為社事,單出里」《禮記.大傳》「戚單于下」,《禮記.祭義》「歲既單矣」。「龍單於野」即「龍盡於野」。又帛書易傳《二三子》、《易之義》分別以「文而能達」、「隱文且靜,必見之謂也」解釋之,文義不像是「龍戰於野」的「凶」象,比較像是在講難得一見的龍終於出現的瑞象。《左傳》昭公十九年記載鄭國大水之後見到龍在打鬥:「鄭大水,龍鬥于時門之外洧淵,國人請為禜焉,子產弗許,曰:我鬥,龍不我覿也;龍鬥,我獨何覿焉。禳之則彼其室也,吾無求於龍,龍亦無求於我,乃止也。」「龍鬥」即「龍戰」,鄭人第一反應是要舉行「禜」祭,可見在古時見到龍時有祭祀祈福之俗。《說文》:「血,祭所薦牲血也。」那麼「其血玄黃」或許講的是見到龍戰之後舉行祭祀,其所用的牲血灌澆於地的樣子。《說文》亥字段注認為,龍戰於野即龍接於野:「許云荄也者,荄,根也,陽氣根於下也。十月於卦為坤,微陽從地中起接盛陰,卽壬下所云陰極陽生,故易曰:龍戰於野。戰者接也。」

 

用六,利永貞。

  •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今解】

宜於永遠貞定。

問筮得坤卦六爻皆六,也就是「坤之乾」,則以「用六」為占驗。用六也是六個陰爻全部都變陽爻,符合陰隨陽,及坤卦堅持到底的德性。因此利永貞。用九為群龍無首之象,用六則是從一而終,專一堅定到底,蓋因坤陰之美德在於「貞」,因此用六曰「永貞」,為能永遠謹守貞正之美德者。

孔穎達:「永,長也。貞,正也。言長能貞正也,言長能真正也。」朱熹:「用六,言凡筮得陰爻者,皆用六而不用八。亦通例也。以此卦純陰而居首,故發之。遇此卦而六爻俱變者,其占如此辭。蓋陰柔而不能固守,變而為陽,則能永貞矣。故戒占者以利永貞,即乾之利貞也。自坤而變,故不足於元亨云。 」

 

【彖傳注】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无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无疆。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解釋「元」,讚嘆坤道廣生之德。至,極至,無所不至。天施地生,乾道博施,坤道承順天道,廣生萬物,因此說「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坤厚載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解釋「亨」。

品,類也。品物,萬物。咸亨,皆亨。坤道之廣生,在於能夠承順天道,「含弘光大」因「乃順承天」,乾為光為大。弘為大。此即乾卦《彖傳》講的「雲行雨施,品物流形」。荀爽:「乾二居坤五為含,坤五居乾二為弘,坤初居乾四為光,乾四居坤初為大也。」依荀爽注解,含弘光大指的是乾坤旁通而成屯與家人。

牝馬地類,行地无疆,柔順利貞:解釋「利牝馬之貞」。坤為陰為地,因此以地上跑的母馬作隱喻。乾為天,以飛龍為喻。侯果:「地之所以含弘物者,以其順而承天也。馬之所以行地遠者,以其柔而伏人也。而又牝馬,順之至也。誡臣子當至順,故作易者取象焉。」

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解釋「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這段經文似乎與乾坤的旁通有關。乾卦《彖》講「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坤《彖》則講旁通的兩段歷程。乾四至坤初成小畜與復卦,坤初至乾體成小畜這是「先迷」,因為迷路,所以小畜卦講的都是「復」(回家,迷途知返)之事。小畜九二再到復五,復六五到小畜二,成家人與屯卦為後得。因此《彖傳》家人卦:「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屯卦:「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屯卦為坤體受乾,為雲行雨施而天造草昧。家人卦為乾體受坤,為坤陰先迷後得而家道正之卦。

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坤為西南之卦,又為朋象,因此往西南則得其朋,往相反的東北方為喪朋。另外也可以旁通來解釋。「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是乾四將之坤初成復與小畜,乾四至坤初即西南得朋,因此復卦說「朋來无咎」。「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則是指乾上將之坤三成謙與夬,夬即訣別之義,而謙即東北喪朋之象,蓋因下艮為東北,上坤為朋,艮在內為拒止之義。謙卦又曰「君子有終」,此「乃終有慶」。

安貞之吉,應地无疆:解釋「安貞吉」。「應地无疆」即前文所說「坤厚載物,德合无疆」。

關於“鳳與”朋相通之事,據孫詒讓、高田忠周等考證,因兩字古文形體較為相似導致許誤以為兩者有聯繫,後孫次舟在《說文所稱古文釋例》中對此有較為詳細的說明。故愚以為關於“鳳朋“的此段文字實可以刪除。

《說文》的錯誤很多,不只此字。兄所說的資料即使較有道理,或已成定論,也無法抹滅《說文》曾經這麼解釋的事實。況且古文字說法、解釋也經常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說文》如此解釋自有其影響,就其影響本身,就是必需提的原因。就如「易」字,《說文》三說在當代古文字研究中早就被否決了,這應該也是很明確的事,但在解釋「易」字時《說文》的看法還是得提。因為後世很多看法都源自《說文》。何止這些小學問題,周易中許多理論學說,個人證明那是錯的,但能不提嗎?不能的。那都是易學史發展的一個軌跡。更何況我證明它是錯的,全世界並不見得會認為那就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