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易方法】用甲骨文讀《易經》

Jack 發表於

圖片來源:北京故宮博物院殷王武丁貞問婦婡患疾刻辭卜甲

前一篇文章談論學習易經的最基本功:閱讀經文。

本文則要進一步探討,如何利用甲骨文、金文,以及《說文解字》等字書工具來掌握《易經》中的古文字字義。特別是關於甲骨文的問題。

相關文章:

《周易》是否為周文王所寫,這個爭議問題姑且先不論。但多數學者大概都認同,《周易》是一本屬於周朝的著作。

那麼,現在有個大問題:周朝用的是什麼文字?我們現在讀的《周易》用的又是什麼文字?本文取自易學網。

甲骨文、金文與《周易》

甲骨文和金文(以下簡稱甲金文或以甲骨文泛稱)才是屬於《周易》這本書那個年代所使用的文字。所以,要了解《易經》的原始本義,查閱甲骨文字典是個很不錯的建議。

無庸置疑的,甲金文的原始字義,還有慣於使用的字彙,很多都與當代文字天差地別。

所以,養成查閱甲金文字典的習慣,可以讓你對於這本書有完全不一樣的視界,打開你對於經文的全新體悟。而且,假設您對《周易》原始本義興趣較為濃厚,那麼試著用甲骨文來閱讀時,經常能夠有意外的收獲。但是,其好處也是僅此而已,不要想太多。本文取自易學網。

查閱甲骨文雖是個好主意,但並不意味著必須懂甲骨文才能夠讀《易經》,而且在甲金文的世界,「查字典」沒這麼簡單。

但很現實的是......

記得曾經見過某大學教授,開出一長串的條件,說要符合那一些條件才有資格讀他寫的《易經》書,也才有資格講《易經》。其中一項就是要懂甲骨文。

看完之後我才發現,我根本不夠資格讀他的書:而且我想地球上應該沒有人有資格讀他的書。

這種論點顯然過於偏激,我並不認為讀《易經》、講《易經》一定要用到甲骨文,非得懂甲骨文不可。

很多《易學》的宗師、大師,我們都很確定他們是完全不懂甲骨文的:甲骨文雖是三千年前使用的古文字,但甲骨文的發現也只不過一百多年而已。而易學的發展,多數是在漢代之後的事。甚至,現今較為普遍流行的易學,多數是從宋朝所創立的。所以,偏激地堅持非要用甲骨文讀易經不可,那麼就會與兩千年的易學發展脫鉤了。

這位大學教授的論點,還有兩個很嚴重的問題:首先是,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並不像當代文字一般有個標準解答。很多甲金文都還未被解讀出來之外,經常,某個現代字對應到的甲骨文,古文字學家觀點並不一樣。或者反過來,某個甲骨文,不同的古文字學家解讀出的現代對應文字,也不一樣。本文取自易學網。

人類對於甲、金文還沒有一個完整而標準化的認識體系,這世界上就沒有一套簡便而標準化,且可普遍流通的簡明甲骨文字典。

第二個嚴重問題是:要用甲骨文閱讀《易經》的終極理想,還得要有一本完整原味而可信的甲骨文版《易經》。然而今本《易經》經文,也只是本處處都有疑文缺字的楷書版。

這裡我舉一本書為例子,來說明過於堅持「要懂甲骨文才能讀《易經》」的誤謬。

古文字學家註解《周易》的人之中,于省吾的《易經新證》當屬重量級的經典,于省吾先生的古文字功底,是不容懷疑的。但是,你不用是一個相關學者,只要是一個用心的一般人,就可以輕易找到這本書裡的錯誤:很確定的錯誤。因為在于省吾之後,有很多新的考古發現。

例如,對於歸藏易中的「欽」,究竟是何卦?于省吾說是坎,但諸多新的證據都證實這是咸卦,而坎在古代為勞卦。本文取自易學網。

于省吾《易經新證》的誤謬多不勝數,可參考這篇文章中所舉出的幾個例子。

 談「半象」--易學史上的一場鬧劇

于省吾的例子告訴我們:一、古文字學家的專長還是在古文字而已,跨界到易界,還是有所不足,所以如何活化這些資料,還是在於習易者的總體綜合思辨能力,而不是直接查閱古字的字義。二、懂甲骨文不會讓人講《易經》就比較厲害,反之,《易經》要讀得深,也不盡然要懂甲骨文。三、甲骨文以及考古資料就像科學發現一樣,日新月異,隨時都有新資料會推翻舊的知識。

所以關於甲金文字典的查詢,絕對不能過於理想化,以及有「標準化」、大一統的想法。不但要廣泛查閱不同學者的觀點,一些重要的字彙,必要時還要去查找相關的學術論文。甚至,最後還要有隨時被新資料推翻而修正的心理準備。基本上,這與我們在閱讀《易經》與習易該有的心態,完全是一樣的。

所以,用甲骨文讀《易經》只是給您有更為廣闊的思考空間,而獲得更多啟發的可能而已。千萬不要懷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或者對於「會甲骨文」給予太多太高的評價或期待,以為這有什麼大不了的。千萬別翻了幾部字典,就自以為懂甲骨文,然後多了超能力,而能夠藉以找到易經的什麼千古答案破解什麼神秘的密碼了。本文取自易學網。

總之,習易者究竟要對甲骨文及古文字有多深的涉略,一定要量力而為。畢竟:周易的水很深之外,甲骨文的水同樣也非常的深。

以下是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與大家分享,這幾年的摸索裡遇到了哪一些問題,讓大家可以避免走一些冤枉路。

字典的建議

首先,在字典的選擇上,坊間一些甲骨文暢銷書絕對不適用,所以這類書我會建議讀者把錢省下來。

甲骨文字典不只要慎選具有「學術」等級的,而且最好要有多套。

個人較推薦的甲骨文字典有三套(也歡迎大家推薦):

另外,現代也有很多線上的字典可以查閱,這可以讓大家少花一些錢,至少能少買一套。我最推薦的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漢語多功能字庫

至於很多網友常用的 Vividict,不推薦的理由:一、非付費會員只能查詢一個字,其次是,雖然他的解答好像較為豐富,但是他的見解如何而來,有時候較缺乏交待。

如果還想要進一步了解這些古文字的字彙使用,還有中研院的:先秦甲金文簡牘詞彙資料庫

查不到這個字,怎麼辦?

絕大多數人在閱讀《易經》時,都會對於當代《周易》版本的文字有過度的信賴,而在面對一些顯然有問題的經文時,情願選擇相信經文正確,而不願去懷疑,並對它追根究底。

殊不知,今本《周易》與原始的《周易》一定有很多的不一樣。雖然原始《周易》內容是怎樣我們完全不知道,也很難證明,但單從「查甲骨文字典」這件事上來看,如果你查得夠勤的話,一定有很多地方讓你深深懷疑今本《周易》的正確性,因為有太多的字,甲骨文字典完全找不到。

甲骨文字典找不到的原因有很多,了解其可能原因之後,也才知如何去處理與面對經文:

原因一:該字尚未被解讀出來

目前被解讀出的甲骨文字也才一千多字而已,所以遇到沒被解讀出來的字是很正常的。但在讀《易經》時,不應該輕易往這方面去想。必需假設已被解讀出來的前題去找答案。本文取自易學網。

所以建議:多查找幾本字典。有時候,這本沒收錄的,可在另一本就找得到。

但對於那些怎樣也查不到的字,那麼就得另尋原因,改用以下的方法再試試了。

原因二:假借字

這其實是最常見的情況。

可能一開始易經的抄本就使用了假借字;也可能在長期發展/傳抄過程當中,逐漸被其他字給假借了。這時,可能需要更多字書及小學家的考證幫忙了。甚至,還需要新的考古資料來協助。

例如,姤卦卦名古書中經常作遘,去查甲骨文字典之後,「姤」與「遘」何者為正,何者是替身,一看就知。「遘」字甲骨文中就有,而且在卜辭中很常使用,字義也是作「遇」,和《周易》中的用法一模一樣。所以卦名作「遘」才是正解,今本作「姤」應該是假借字。

但關於古文的假借問題,知識極為瑣碎,每個字都是個獨立的大問題。在此之外,有個簡單而且經常有效的法則可以使用:找出字根。本文取自易學網。

例如,「說」字,去查字書,發現到這字雖然在戰國就出現,但秦漢之際才較常使用,利用假借法找出屬於甲骨文字時代的字,比較可能是作「兌」字。兌雖然可解釋為說話的說,但古人多數解釋為喜悅的悅,然而,經文似乎多數比較像是用作脫落的脫。然後,你去查甲骨文字典,例如香港中文大學的漢語多功能字庫,甲骨文中還會解釋為兌換的兌,檢閱的閱,漢帛書還會當作銳利的銳。

同樣的,「輹」字可能是作「复」。

原因三:就是錯了

我們當今閱讀的《周易》版本疑文闕字原本就很多,對於經文真的不能給予過度的信賴,然後語義不通的硬是因為「聖人之言」的標籤而強行解釋,結果是鬼扯一堆,不知所云。這也是為什麼朱熹的《周易本義》經常會有「未詳」,或者直接說他看不懂的註解(從古到今,著名的易學家當中我只看到朱熹能如此誠實而謙虛地做學問)。本文取自易學網。

就算原始的《周易》真的是周文王寫的,然後周文王真的像傳統經學家說的那樣,是宇宙無敵偉大的聖人,絕對不可能寫錯字,而且一字一句都是極為精妙的安排。但你能保證三千年來的傳抄過程中不會有任何的差錯?中間那些數不清的傳抄者個個都是周文王?

所以經文的錯誤不用太驚訝。明明是周朝的書,但用的是漢代以後才有的文字,就算找到了假借的文字還是沒有用,然後句子怎麼讀都有問題……原因可能非常簡單:就是經文錯了。

至於錯的原因,就太多了。很可能是你心目中的聖人周文王開始就崩壞了,也有可能就是傳抄過程當中不知那個年代寫錯了。遇到這種情況,大概只能期待未來能有更多考古資料來幫忙證明了。

《說文解字》不能偏廢,《康熙字典》也很好用

雖然當代甲、金文、簡帛學等等豐富的古文字資料與研究,推翻了許多《說文》對於一些文字的解釋,但《說文》對於古文字的研究仍是最為重要的文獻,裡面保留了很多文字的古義。另外,《康熙字典》也是閱讀古書的有力工具,可以兩者搭配使用。

身為當代人,這兩本字書都不用花錢去買,直接使用線上版查閱,比用紙本書還方便:

先說許慎的《說文》。

許慎不只會編字典而已,他其實也是個有名的經學家:可能是個被字典耽誤的經學家

漢代是歷史上第一個易學興盛的時期,易學名家輩出。而且,漢代去古不遠,因此漢易理當保留了很多的先秦易學原貌。

然而,漢代留下來的註解相當有限。唐代李鼎祚所編的《周易集解》雖保留一些漢易,但其實很多都是三國時代所見的殘遺了,例如最常見的虞翻,其實是三國時的吳國人。

另一本還可找到一些漢易遺筆的,同樣是唐代的書:陸德明所編的《經典釋文》。

至於《周易鄭康成注》並不是真的鄭玄所寫,而是宋朝王應麟輯逸編輯而成。

最後這位是易學界鮮少有人注意,被編字典所耽誤的經學家:許慎。

他有很多「隱藏版」的《易經》註解躲在《說文》裡。除此之外,《周易》經文許多基本字義的解釋,也很值得參考。

但查閱《說文解字》有個問題。事實上漢朝時代所見到的《周易》,和現代很不一樣,或許還有不同師承的版本差異。所以,究竟要查閱哪個字,用我們現在版本的文字經常是對不上的。因為許慎當時所見的《周易》經文,和我們現今所見就是不一樣。如何克服這個問題?這個說起來就麻煩了。建議看官多閱讀易學網的文章和註解就是了。我的註解與文章,經常都會幫讀者處理好這個問題。

也順道說一下許慎的易學淵源。

我們現今所用的通行版本,主要源自於王弼韓康伯的註本,在漢易的傳承裡,屬於費氏易一脈,費氏易並不屬於官學,主要是民間的易學體系,在東漢末年才流行起來的。

至於許慎則是和虞翻一樣,同屬於孟氏易的傳承。孟氏易是漢代易學中四大官學之一:施、孟、梁丘,以及後來的京氏易。當中前三大家,都有可連接到孔子的清楚師承。

所以,以後讀《說文》,可要多留意裡面的「易曰」,這可讓人略為窺見漢易的另一面貌。

再說《康熙字典》。

古文字字義的查閱,除了《說文》這本工具書之外,其實還有很多,但也很雜。像是十三經之一的《爾雅》,也算是必讀的一本。另外,有些則要透過研究《詩經》及《尚書》、《左傳》、《周禮》、《禮記》......等先秦文獻來獲得。但這些文字的知識相當分散而繁雜。幸運的是,有一本很好的字書,將這許許多多的古籍的古文字整理得很好,就是《康熙字典》。而且現代人也有線上版可以使用:

這個網站除了可以當作一般的字典使用之外,收有《說文》及《康熙字典》。不過這個網站較不穩定,前些日子有很長一段時間,老是斷線。所以如果您有其他類似而更穩定的網站,也歡迎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