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聯想的疑惑

lin85674123 發表於
Forums

各位前輩好,關於易這門卦象學問需要聯想,想請教這樣思想久而久之會不會變想太多,小弟也對此疑問用大衍50占法占了1卦,卦為地水師九二爻動,之卦是坤,請教各前輩

當你說"太多"本身就是已經有價值判斷, 為什麼"多"要用"太"來形容? 我相信你真正想問的, 是否認為聯想會導致脫離現實?
事實上, 是因為思考脫離現實, 才導致占卦都脫離現實. 相反, 緊扣現實的聯想, 才是拓闊思維的一道法門.

師卦是領兵打仗的卦,用兵不一定是錯誤,也不一定正確,視乎用兵之人,因何用兵、如何用兵。
師卦九二:「在師中,吉,无咎,王三錫命。」當勉之。

同意leeyan前輩所說,所有的聯想對於易經的學習或許都是一種理解上的幫助,但是聯想完以後,也不忘回來看看這樣的聯想是否是合理,合乎現實的,只要不脫離這個範圍,聯想不是壞事。

既然你提到聯想,我就剛好想到一個很有趣的聯想,師卦上為坤下為坎,全卦五陰一陽,陽在二,屬下卦之中,依據南師的說法,初二爻為地,三四爻為人,五六爻為天,所以變爻依據爻位在地,而九二也因為是全卦唯一的陽爻,受到重用,王三賜命,因此能夠吉,無咎。

而你所占問的這個問題,正好九二爻變,爻變之後下卦由坎變坤,坤為地,原本九二六三六四為震,震為足,變卦之後為地,腳踩在地上,有腳踏實地之義,似乎正好符合leeyan兄方才所說之義。

而這樣的聯想,也許是天馬行空胡思亂想,但是參考參考,對了何妨,錯了又何妨,就像占卜一事,準了如何,不準又如何呢?

晚輩看南師在他的書中這樣提到:當然真懂了《易經》也很倒楣,一個人會永遠陷在憂患中,痛苦中,沒有什麼好處。

我也跟你一樣剛接觸易經不久,而且除非已經出師的人,在易經之前,我想大概沒什麼輩分之分吧,再說可能整個網站也找不到幾個比我年紀輕的人,用這樣的生命經歷被稱作前輩,感到惶恐阿~(我才應該向各位易友學習)

南師的繫辭通講我最近剛讀完,固然很精采,對繫辭的理解有很多很生動的畫面和深刻的認識,大家有目共睹我就不用多說了。

不過關於他所說的永遠陷在憂患中,這個我自己在讀的時候,倒覺得很有可以討論的空間。

依據南師的邏輯,我加以整理之後大概這樣歸類:一個人如果對於人的一生所會經歷的軌跡太過於熟稔,那他就會沒有辦法好好地活在當下,因為她總是會想到未來,而未來是憂多於樂的。

當然這樣的論述要成立,勢必要呼應南老對易經的哲學觀之論述,就是陽極生陰,陰極生陽。

我自己高中是辯論社的社員,當時非常大量的去觀看各種不同議題的辯論比賽,其中偶然看到一場(題目忘記了)比賽,台灣辯論圈的神級人物黃致中在這場比賽裡面的論述,我覺得挺適合拿來回應南老的這段話。

他說,如果我們可以預知未來,為甚麼我們就感受不到快樂了?當我們不能預知未來時,那些生命裏頭突發的好事,叫做驚喜,驚喜固然很好,可是當突發的是壞事時,那就成了驚嚇。很多人會覺得如果我可以事先知道未來有好事要發生,那我就感受不到快樂,但仔細一想,這還離事實真遠。我知道我明年一月要去日本玩,難道我去日本玩會因此而不開心嗎?我知道有人要送我生日禮物,我拿到禮物時就會因此不感動嗎?不會,因為對事情的期待並不會改變當下的感受。

讀完南師的書以後,我一直想起這段比賽的場景,我想,如果一個人因為了解了人生的變化,而鬱鬱寡歡,那是因為他缺乏活在當下的能力,而不是因為他學易經。

當然你也可以參考道家所說的「忘」,當我們能夠掌握人生的道理之後,也許要做的事情,就是忘掉那些道理,而回到此時此刻的當下繼續活著吧。

繫詞說:「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我沒研讀過南懷瑾的書(過去的師長對他有意見,導致我一直沒機會去拜讀大作),不過我也確實曾想過這個問題,倒底「是研讀易經導致憂患意識,還是因為有憂患意識,才容易去學易經?」

後來出社會後才慢慢發現,有憂患意識的人還真不少,不管有沒有學易,特別是當主管的人。每每決定一件大事,總是左思右想,詢問各部門的意見,不管意見是對或錯,有益或無益,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總之,他們的習慣就是儘可能把所有的可能在腦子盤旋,然後想萬一發生時,是否能有解決之道,大概有八成把握時,才會去做。年輕時的我,總覺得高階主管想太多,儘問一些白癡問題,杞人憂天。

隨著年紀慢慢大了,才開始懂得欣賞這種「諸葛唯謹慎」的態度。後來也才慢慢體會,即是占卜不准,也會有大益處的道理。因為占卜不准,就有如問了某個人看法,雖然事件不一定會發生,但還是得事先規劃排除之道(沙盤推演)。

如果占卦一定準,有如預言,那確實不用在乎,也不會憂患,畢竟會發生就會發生,擔心也沒有用,自然會得出「現在好好享受」的結論。但如果占卜只能得出盡人事後的一些「推論」,而這「推論」又是「現在」可以「轉變」的,那這樣也許就會導致「憂患」的意識。

所以與其說「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倒不如說「成大事者,其有憂患乎」也許較貼近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