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萃卦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坤下兌上〉

萃升二卦,皆以二陽統四陰,故卦辭萃曰「利見大人」,升曰「用見大人」,《彖傳》皆曰「剛中而應」。萃以五為大人,升以二為大人,重陽也。五四皆陽,然眾陰從五則貞,從四則非貞。九四近君,有聚物之嫌,故戒以必大吉然後无咎。九五陽剛中正,即假廟之王,利見之大人。故五曰萃有位,而四則曰位不當,君臣之分不同也。元永貞之辭,與比卦同。然比獨以九五為主,故元永貞言於彖。萃有兩陽爻,故元永貞言於五。六二牽引二陽*,同萃於五,所謂利見大人,得萃之貞者。君則假廟,臣則用禴。精誠所孚,主臣一心也。從來致天下之萃不易,保天下之萃尤難。内難外患,多生於不意。當無事之時,宜為有事之備。《象傳》不虞之戒,何其深切著明乎。

*「二陽」當作「二陰」,六二牽引初六及六三,同聚於九五。《解義》六二爻注:「牽引二陰,同萃於五。」

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此卦坤下兌上,卦德坤順兌說,君民相萃也。卦體九五剛中,六二應之,君臣相萃也。又澤上於地,水聚不流,皆有萃聚之義,故名為萃。卦辭備言親親尊尊之義,以明保萃之道也。萃指世運之盛言,上亨字衍文。假,昭假也。大人,指九五言。利見,指上下五爻言。

文王繫萃彖辭曰:當萃之時,必上下各盡其道,而後可以保萃。在上之道,莫大於享親,而有廟者,祖考之所依也。王者於萃時,必假有廟焉。萃一己之精神,以通祖考之精神,而上下左右之間,有洋洋乎若或見之者矣,兹其親親之義矣乎。在下之道,莫大於從王。而大人者,民物之所主也。君子於萃時,必利見大人焉。合萬邦之黎獻,而戴一統之大君。彼此交孚,其亨宜也。然又必萃出於正,不枉道以求合,乃為利耳。兹其尊尊之義矣乎!夫假廟固以交於神也,而禮有未備,神將不歆。故必用大牲,盡志盡物,以表其誠,而所以致神之格者此矣。吉孰加焉!何也?萃則可以備天下之物,時豐則從而豐也。見大人固以致君也,而道有不行,何取輕出?故必有攸往,興事赴功,以竭其力,而所以酬主之知者此矣,利孰甚焉!何也?萃乃可有為之時,時隆則從而隆也。所謂上下各盡其道者如此。蓋世道之萃在人心,而人心之萃在忠孝。用大牲以假廟,孝也;見大人而利往,忠也。人主敎天下以孝,而天下報大君以忠,其理本出於一貫,而其機尤妙於相感。上作而下應,故曰:「孝者,所以事君也。」萃道孰有大於此乎!

【今注】

萬邦之黎獻:萬邦百姓之中的賢者。《書經.益稷》:「萬邦黎獻,共惟帝臣。」朱熹:「獻,賢者也。黎獻者,黎民之賢者。共,同。」「萬邦黎民之賢,孰不感慕興起,而皆有帝臣之願。」

神將不歆:神將不享用。歆,即饗,享用。《說文》:「歆,神食气也。」

致神之格:致神之至。格,至也。

《彖》曰:萃,聚也。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王假有廟,致孝享也。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此《彖傳》,是釋萃彖辭,以明萃道之大也。

孔子釋萃彖辭曰:卦名萃者,言其合天下之異以為同,聚天下之疏以為戚,固有聚之義也。卦德坤順兌說,是為之民者效順以從君,而君又以說道先諸民,則元后黎庶,共為一心,而聚成於野矣。卦體五剛中而二應,是為之君者,推誠以禮下,而臣又一德以承夫君,則元首股肱,相為一體,而聚成於朝矣。此萃之所由名也。辭曰「王假有廟」者,非以要福也。宗廟之立,有親道焉。而王者假之,蓋極一心之誠孝,以盡享獻之儀也。「利見大人亨」者,非以干祿也。大人之尊,有君道焉,而君子見之,蓋行吾君臣之義,以盡為下之分也。然不徒曰假廟,而又曰用大牲吉;不徒曰利見,而又曰利有攸往,何哉?一順乎天命耳!夫天不外於理,而理不外於時。萃之時,天下之物聚矣。大牲之用,夫亦順其命之當隆者而隆之,非過為侈靡也。萃之時,君子之學聚矣。攸往之利,夫亦順其命之當行者而行之,非好為事功也。夫萃之名與辭如此,即所萃而博觀之,陽倡陰和,乾施坤承,天地亦此萃也。形交類感,聲應氣求,萬物亦此萃也。明乎萃道,而天地萬物之情皆莫能遁矣!豈特達於朝野,通於幽明已哉!此萃道之所為大也。

按:易言天地萬物之情可見者三:咸也,恒也,萃也。咸主於感應,所以見情之通;恒主於永貞,所以見情之久;萃則主於合渙,所以見情之同,同者同於聚也。上下之情,聚於君親。天地之情,聚於施受。萬物之情,聚於應求。情之所趨,即命之所集。順命所以順情,而見情即以見命。有保萃之責者,可不致審於斯歟。

【今注】

聚天下之疏以為戚:戚,親也。

《象》曰:澤上於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此《象傳》,是言君子體萃象,而思患預防也。除,謂修治。戒,謂戒備。不虞,謂意外之變。

孔子釋萃象曰:兌澤上乎坤地,則水聚不流,草木暢茂,萃之象也。君子知水聚而不防,必有潰決之憂;眾聚而不防,必生爭奪之亂。故觀萃象而修除戎器,以謹伺夫猝然意外之虞,庶有備無患,而其萃可長保矣。蓋天生五材,誰能去兵?佳兵者,固不祥;忘戰者,亦必危也。君子當萃聚之世,而除戎器豈專尚威武哉?特戒不虞而已。彼始皇之銷鋒鏑,鑄鐘簴,則非謂之除戎器。若漢武席文景富庶之極,至窮師黷武,以求浩大之功,又豈戒不虞之義乎?

【今注】

天生五材,誰能去兵:《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

佳兵者,固不祥: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一章:「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忘戰者,必危也:《漢書.主父偃傳》:「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

始皇之銷鋒鏑,鑄鐘簴:《史記.始皇本紀》:「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史記.秦漢之際月表》:「墮壞名城,銷鋒鏑,鋤豪桀,維萬世之安。」

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无咎。

《象》曰:乃亂乃萃,其志亂也。

此一爻是言,萃道貴堅守其正也。不終,謂變其初。號,謂號呼九四。一握,陰聚之象。

周公繫萃初爻曰:初六上應九四,求萃於四之意,本出至誠不欺。但切比二陰,未免為所牽引,為有孚不終,乃惑亂其心志,而妄萃於匪類之象。若能知初念之為是,而號呼正應,以必求其萃,則一時所為,未必不以從違靡定之故,貽笑於妄求妄萃之徒。然笑者妄也,號者正也。惟勿憂恤其笑,而堅意以從之,則其孚克終,而所萃非亂矣,復何咎哉!

孔子釋初象曰:夫人必有一定之志,而後不為外誘所惑。初之乃亂乃萃者,以志無定主,故為二陰所惑亂也。

按:物不可以不萃,而萃又不可以不正。得其正則同道為朋,所重者名節,所輕者利祿,而為君子。失其正則同利為黨,所言者浮夸,所行者變詐,而為小人。故周公惡初之妄萃,而敎之以若號。孔子推妄萃之由,而斷之以志亂。無非欲其去邪,而反於正也。夫方以類聚,物以羣分,人之有萃,決不能免。在上者,但當觀其行事之公私,起念之誠偽。由外而求其内,因迹而得其心。則君子小人,較如黑白之不可混。流品清而國是定,何至以朋黨之患,貽聖明之憂哉。

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

《象》曰:引吉无咎,中未變也。

此一爻是言,以人事君者,可以得時行道也。引,謂引同德之士以事君。禴,夏祭名。夏時物未備,惟以聲樂交於神明,祭之薄者也。

周公繫萃二爻曰:六二柔順中正,為下卦之主,而上應剛健中正之九五。不惟一身公爾忘私,且牽引二陰,同萃於五,得集思廣益之道,無妨賢病國之非,吉而無咎,固其宜矣。夫人惟起念不出於公,往往君臣之間,情意輙多扞格。二之至誠,既可信友,自能獲上。猶祭者,有其孚誠,即用禴亦可格神,而何不利之有哉。

孔子釋二象曰:人臣始進,孰無愛君之心?然往往溺於朋比,奪於私交,始萃而終變者多矣。二惟有中德,其忠君報主之念,出於此心之誠然。未嘗稍變其初志,故能薦賢為國,而誠可格君也。

按:人臣之善,莫大於進賢;而人臣之姦,莫大於蔽賢。先儒有言,姦人不樂進賢,其情有三:保位固寵,常恐失之。以賢者見用,必能建功立業,掩己之名,形己之短,其情一也。姦人樹私,必人附己乃引之。賢者進退以道,不肯趨附,小人以為不附己而引之,則不感己之恩,不為己之黨,其情二也。姦人心既不公,識必不明。雖遇賢才,不能深知。以為引而進之,必累乎己,其情三也。小人之不肯引賢,其情如此。然則萃之六二,真可為人臣法哉。

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象》曰:往无咎,上巽也。

此一爻是言,三求萃於近而不得,因示以知所從也。

周公繫萃三爻曰:六三陰柔,不中不正。上无應與,欲萃於四而不可,欲萃於五而又不能。嗟悼躊躇,一无所利,將如何而後可哉?惟有上六,情雖不相得,而分則實相應。往而從之,為合於萃之正,而无孤立之咎。但困然後往,而復萃於陰極無位之人,縱獲其萃,亦必不能得志行道,小吝終不免矣。

孔子釋三象曰:三之往萃於上而得无咎者,上雖無英明之才足以益人,然居說之極,性柔志謙,必能巽順以受三之萃也。小吝奚足恤哉!

按:萃原取陰萃於陽,下萃於上之義,故以見大人亨為聚以正。夫見大人而後為聚以正,則九四尚非當聚之人,況上六齎咨涕洟,而求萃不得者乎?然則上巽而往无咎者,何也?蓋萃之為道,論理之是非,不計勢之強弱。上雖陰極無位,實三之應也。宜應而應之,即不失其正矣。但君子自處,終願為六二之引吉,不願為六三之往无咎,此明良之遇,古今所以同致羨也夫。

九四,大吉无咎。

《象》曰:大吉无咎,位不當也。

此一爻是告四以盡善寡過之道也。

周公繫萃四爻曰:四以陽剛居近君之地,上逼九五,下比眾陰,無大人之位,而有聚物之權。君之所忌,咎之所歸也。故必不植黨,不徇私,虛公寅畏,盡善盡美,而大吉焉。庶處上下之間,兩得其道,而專擅之咎可免矣。

孔子釋四象曰:四必大吉始无咎者,由其以陽居陰,所處之位不得其當。則於君也未免有邪媚之嫌,於民也未免有干譽之迹。故其為萃之道,必期於至善而後可也。

按:功名之際,人臣所最難居。古今勛業之盛,無過於伊、周。然伊尹則戒以寵利居成功,周公則赤舄几几,遜碩膚而不有,皆深有合於此爻之義者。故知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非獨示謙,亦以免咎。後之人,亦可知所警鑒已。

【今注】

虛公寅畏:虛己而大公,心存敬畏。虛,虛己,無私。公,公正。寅,敬也。寅畏,敬畏。《尚書‧無逸》:「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

赤舄几几,遜碩膚而不有:周公赤履安穩而厚重,遜位給成王。《詩經.豳風.狼跋》:「公孫碩膚,赤舄几几。」舄,音夕,履也。赤舄,天子之履,或言盛履。几几,安定穩重之貌。碩膚,美膚,白白胖胖的樣子。〈狼跋〉這段話有兩種不同的解讀,一說認為講的是成王。公孫為王公之孫,即成王。另一說以公為周公,孫為遜。公遜碩膚,為周公還政於成王。此處所言,採用了第二義。

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貞,悔亡。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

此一爻是言,萃天下之道,貴於修德也。萃有位,謂當萃時,而居君位。匪孚,謂有不信從者。

周公繫萃五爻曰:九五以剛中之德,居至尊之位,是真德位兼隆之大人,而為朝野臣民所信從,萃有位而无咎者也。然天下大矣,豈無偏方下邑,未沾聲敎,而下情不能上達者乎?匪孚之悔,固難免矣。然人之不孚於我,必我之德有未至,而未足感乎人也。惟反諸身,果有元善長人之德,且始終無間而永,純正不雜而貞焉,自然德盛化神,無思不服,而又何悔之不亡哉。

孔子釋五象曰:人君誠信昭著,務期近悅遠來,萬邦作孚而後已。五之萃有位,而猶有匪孚,蓋其天下一家,萬物一體之志,尚不免於愧歉,而未光大,故必元永貞而後悔乃亡也。

按:比之時,一陽在上,權無所分,故曰顯比吉,言其光明洞達,無一毫疑忌之私也。萃之時,九四一陽,應初比三,位近勢逼,五之大權嫌於旁落,不能無疑忌之私。周公敎以元永貞,孔子譏其志未光,固知修德正心而外,别無招携懷遠之道,所以收眾心者在此,所以攬主權者亦在此矣。

上六,齎咨涕洟,无咎。

《象》曰:齎咨涕洟,未安上也。

此一爻是言,求萃不得者,惟戒懼可以免害也。齎咨,嗟嘆之聲。涕洟,悲泣之狀。

周公繫萃上爻曰:上六處萃終,萃極則憂散。居兌體,說極則生悲。且羣陰在下,聚順於五,而己獨以孤陰居其上,欲順而不能,求說而不得。處上而危,反說為悲,有齎咨涕洟之象。然當其時,能恐懼修省,以改前此之非,則危者必平,將不終於無萃,而咎可免也。

孔子釋上象曰:當萃之終,羣陰皆在下而萃於五,己獨孑然處其上,求萃不得,豈能晏然自安乎?誠非憂懼靡寧,反身修德不可耳。

 

按:上六陰柔說體,切比九五,不安於處上。聖人敎以反說之道,莫如憂,操心危,慮患深,則能審分自安,而不至有妄動之咎矣。總之萃之為卦,羣陰萃於二陽,聖人於九四尚慮其抗五取咎,以示尊無二上之義。況上乃陰極無位者乎!宜垂戒之辭,如此其切耳。

 

日講易經解義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