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卦戈:最早的《周易》經文與卦象?

Jack 發表於

 

友人 Harmen Mesker 近日在臉書分享一篇文章,吸引了我的注意:論新見鼎卦戈

該文作者董珊是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商周教研室副教授(以下簡稱董教授),2005年他在杭州晝錦堂看到一件私人收藏的銅戈,戈上面有數字卦,以及可能是目前為止最古老的《周易》爻辭文字發現。

由於這並不是經過考古挖掘而出土的文物,是否真實可靠,是個大問題。根據董教授的鑑定,除了確認該件收藏的真實性之外,並斷代為兩周之際的器物。

上面的卦象與文字,董教授解讀為:

一六一一一六曰鼑止真鼑黃耳奠止五六一一五八尤

若以今文表示,並加入句讀,可解譯為:

一六一一一六(鼎卦),曰:鼎趾顛;鼎黃耳。奠趾。五六一一五八(鼎卦),吝。

內容似乎就是今本《周易》鼎卦的爻辭。

這很可能是目前為止,《周易》卦象與經文的首次同時出現。也正因如此,挑戰了很多我們對於《周易》的基礎知識。

但在解譯上面的卦象與文字之前,必須先確認以下的相關事實:

  • 首先就卦象來看,戈上畫有兩卦,兩卦之間是否有本卦與之卦的關聯?如果有的話,何者為本卦、何者為之卦?
  • 其次,這究竟是不是《周易》?如果是的話,「五六一一五八」這一卦是怎麼一回事?如果不是的話,與今本《周易》鼎卦初六與六五爻辭的一致,又要如何解釋?

鼎卦戈的解讀,顯然有各種不同的可能,不管是那一種可能,都是易學上的大發現。只不過,面對這樣一個孤立而缺乏旁證的文物,一些基本事實在未釐清之前,其文字與卦象的意義就無法確立。董教授這篇文章,在一些基本事實未釐清之下就急著下了很多判斷,並且捨棄已知的《周易》基礎知識而全以一些莫須有的連山、歸藏易理論來解譯,而讓這件文物的重點失了焦。

但現有的易學知識仍無法確定以上這些事實,因此只能以不同的條件假設來進行討論。

假設一:兩組數字為獨立的卦

如果把「五六一一五八」與「一六一一一六」視為獨立產生的兩個卦,兩卦無「本卦」與「之卦」的關聯,這會是最完美的一種狀況。

因為「一六一一一六」這一卦依照後世所建構起的易學方法來說,正是鼎卦初六與六五兩爻變,然後戈上接近這個卦的文字,洽巧與今本《周易》初六的「鼎顛趾」及六五的「鼎黃耳」爻辭完全對應起來。

假設就如我們所見,戈上的鼎初六與六五爻筮數為六,所以分別用到了《周易》鼎卦初六與六五的爻辭,那麼這個戈就是目前為止,記載《周易》經文的最早文獻,而且也是最早確認的《周易》占筮卦象。

不只如此,這個戈還可以回答易學上幾個未解的基本問題:

一、二個變爻的占解方式:該卦可以證明,《周易》兩爻變的情況下,直接以兩個變爻的爻辭來占解。過去在《左傳》與《國語》確定的卦例當中,就是缺了兩個變爻的卦例。兩個變爻究竟要看卦,還是看爻、一直是個謎。

二、占筮行為中的卦象畫法:只需寫一組數字,不需畫兩卦。

「一六一一一六」這一卦若依《左傳》與《國語》占例來說,很可能說是「遇鼎之乾」。

但揲蓍成卦的《周易》卦象該怎麼畫呢?

事實上,目前為止,並無任何傳世的文獻可以讓我們了解,在上古時代,實際占筮行為中,揲蓍成卦的卦象究竟要怎麼畫。如果這個卦例成立,那麼我們就可據以推斷說,古代在畫卦象很可能就只有畫一組原始的揲蓍數字,而不是本卦畫一次,之卦再畫一次。

在數字卦發現之後,出土的卦象資料大多是兩兩一組的,包括鼎卦戈也是同時出現兩個卦象。而像清華簡《筮法》的卦例,也全都清一色,都是兩組數字一組,兩卦有類似周易中的「本卦」與「之卦」關係。並有一種特殊的「四位法」占解法。所以總合出土文物,還有傳統上許多易學原理的「理所當然」看法裡,都會認為成卦的卦象應該是有兩組數字配對在一起,一組為「本卦」,一組為「之卦」。

如果兩組數字視為獨立的卦,那麼「五六一一五八」或者可視為同一事件中,以《周易》之外的占筮法所得的卦象。這是因為裡面出現了不屬於《周易》的筮數「五」,依目前我們對於《周易》的有限知識來看,這並不屬於《周易》。

至於「五六一一五八」用的是什麼占筮法就不得而知了,當然,既然確定它不是《周易》,要往連山或歸藏去猜測,亦無不可,只不過我們也沒有任何確定的文獻可以證明他是不是連山還是歸藏。唯一比較可信的是,或許可以把最接近該卦象的文字:「奠止」與「吝」當做是屬於該卦的占斷。

如若要說「五六一一五八」是《周易》,那麼很可能就是把「五」這個數假借為「九」,就如「一」(一二三的一)假借為「七」一樣。那麼這在《周易》就是三個變爻的卦,為「鼎之咸」,以鼎為貞,咸為悔。如此一來,「奠止」與「吝」或許就是分別依鼎與咸所下的占辭了。只不過這種假設並無任何事實基礎。

 

假設二:兩組數字為同一卦

如果「一六一一一六」和「五六一一五八」是同一次問筮所產生的卦,也就是有一個是「本卦」,另一個是「之卦」,那麼問題就大了。

這一卦究竟是否要視為《周易》,都有問題。

若這用的是《周易》,那麼《左傳》與《國語》中的筮例記載,還有當今易學上所建構起來的占筮法,還有我們對於《周易》的一切基礎知識,要全部歸零:是的,全部歸零。

怎麼說?

首先,它所用的筮數與現今的《周易》不同。「五」這個數是《周易》中所未用的。

其次,它的變爻設計與現今的《周易》完全不一樣。

其本卦與之卦的組合,只有以下兩種可能:

      本卦   →   之卦

可能一:一六一一一六  五六一一五八

可能二:五六一一五八  一六一一一六

我們假設這和《周易》及清華簡《筮法》一樣,「一」都是用以替代「七」這個筮數,那麼其數字變化如後;如果不是的話,那麼這問題將更加複雜與麻煩,本問題也討論不下去了:

第一種組合:這一卦是初爻六變八、二爻七變五,上爻七變五,所以是一個三個變爻的卦。七這個數不但會變,而且還可能陽變為陽,不是現今周易的變法。《周易》的變法是:老陰六一定變為陽,老陽九一定變為陰。但七與八不會變。

第二種組合:這一卦是初爻八變六,二爻五變七,上爻五變七。八這個數字同樣也是會變的,不是像現今周易一樣,只有六和九會變。

不論是那一種組合,其數字的變化與今本《周易》完全不一樣,七與八並不是永遠都是靜爻不變的,而是會變。當然了,那個五與《周易》是完全八字不合的,至於是不是連山或歸藏,也沒有任何資料可印證。

或者我們也可假定,在《周易》的畫卦裡,也有以五替代九的情況,雖然在這個假設下,讓這組卦象比較接近《周易》的框架了,但還是與現今的《周易》不一樣。

在第一種可能的組合裡,六變八,七變九,和現今《周易》還是不同。因為現在《周易》系統裡,六會變為陽,但它卻變為陰了;而七原本是不變的,它竟然變了,而且變的是九,不是陰數的六或八。

假設是第二種可能的組合,兩個九變七同樣非常奇怪,因為在《周易》,九理應只能變為陰,而不是陽。而八變六同樣無法以《周易》理論來解釋。

所以,假設這兩組數字是同一卦,那麼可能的結果如下:

一、如果這是周易

當今《周易》占法和成卦法要全部歸零,重新建構,因為戈上的資料將全面否決當今周易的占法和筮法(成卦法)。

二、如果不是周易:

就卦象來說,這是很合理的,他就不像是《周易》系統裡面的東西,出現了《周易》所沒有的「五」數和完全不一樣的筮數變化模式。但也不能因為它不是周易,就妄斷為是連山或歸藏,因為連山和歸藏易長怎樣,我們沒有任何確定的知識可用作判斷。

若用杜預的七八不變理論來解釋這卦,又有顯著的矛盾。如果這是連山或歸藏,也正可否決杜預的論點,因為該論點並不認為有六、七、八、九之外的數字,而且還認為七與八這兩個數字是不會變的。那麼像董教授以「七八為占」所建構起來的一堆連山與歸藏論述,就不攻自破了。

雖然卦象來看理所當然不屬於《周易》,但是上面的文字呢?這個就不好解釋了。為何那麼剛好就是今本《周易》鼎卦的初六與六五的爻辭?

以現今已知的占筮法來看,只有清華簡《筮法》可以用以解釋該卦的數字變化模式。雖然第一種組合並不符合,因《筮法》七只會變六,不會變五。但第二種組合,則符合清華簡的數字變化模式。清華簡兩兩成對的卦,是以左卦為本卦,右卦為之卦。第二種組合似乎也符合這樣的排列,不過,其左卦是倒過來畫的。若以清華簡《筮法》常用的「四位法」觀點來看,卦象如此畫將不利於看卦與占斷,因此其卦象的排法似乎又否認了這是《筮法》卦象的可能。因為利用四位法看卦時,兩卦必需整齊排列,本卦在左,之卦在右,四個八卦在四個象限,如此才好看卦。

關於清華簡《筮法》的卦象解讀,請參考:〈清華簡《筮法》數字卦解密

 

結論

總合以上所有各種可能,最符合當今易學理論的,當屬第一種假設:也就是以這兩卦並無本卦與之卦關係,兩卦是分別各自揲蓍演卦而成。「一六一一一六」這一卦為使用《周易》而得,而「五六一一五八」則運用了不屬於《周易》的其他占筮法。這很可能是同一事件,利用兩種不同占筮法演卦而成。只不過第二卦是否為連山,還是歸藏,或者甚至是傳世文獻沒記載的方法,就無以論斷了。

但這也只是基於我們當今有限的易學知識所做的假設與推斷,也不能做為鼎卦戈的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