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同人卦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文字輸入/校對:鬼鶴


 離下乾上

同人,《序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夫天地不交則為否,上下相同則為同人。與否義相反,故相次。又世之方否,必與人同,力乃能濟,同人所以次否也。為卦乾上離下,以二象言之,天在上者也,火之性炎上,與天同也,故為同人。以二體言之,五居正位,為乾之主,二為離之主,二爻以中正相應,上下相同,同人之義也。又卦唯一陰,眾陽所欲同,亦同人之義也。他卦固有一陰者,在同人之時,而二五相應,天火相同,故其義大。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野,謂曠野,取遠與外之義。夫同人者,以天下大同之道,則聖賢大公之心也。常人之同者,以其私意所合,乃暱比之情耳,故必于野,謂不以暱近情之所私,而于郊野曠遠之地,既不繫所私,乃至公大同之道,无遠不同也,其亨可知。能與天下大同,是天下皆同之也。天下皆同,何險阻之不可濟?何艱危之不可亨?故利涉大川,利君子貞。上言于野,止謂不在暱比。此復言宜以君子正道。君子之貞,謂天下至公大同之道,故雖居千里之遠,生千歲之後,若合符節,推而行之,四海之廣,兆民之眾,莫不同。小人則唯用其私意,所比者雖非亦同,所惡者雖是亦異,故其所同者,則為阿黨,蓋其心不正也。故同人之道,利在君子之貞正。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

言成卦之義,柔得位謂二以陰居陰,得其正位也。五中正而二以中正應之,得中而應乎乾也。五剛健中正,而二以柔順中正應之,各得其正,其德同也,故為同人。五,乾之主,故云應乎乾。象取天火之象,而彖專以二言。

同人曰:

此三字羨文。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

至誠无私,可以蹈險難者,乾之行也。无私,天德也。

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

又以二體言,其義有文明之德,而剛健以中正之道相應,乃君子之正道也。

唯君子能,能通天下之志。

天下之志萬殊,理則一也,君子明理,故能通天下之志。聖人視億兆之心猶一心者,通於理而已。文明則能燭理,故能明。大同之義,剛健則能克己,故能盡大同之道,然後能中正合乎乾行也。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不云火在天下、天下有火,而云天與火者,天在上,火性炎上,火與天同,故為同人之義。君子觀同人之象,而以類族辨物,各以其類族辨物之同異也。若君子小人之黨,善惡是非之理,物情之離合,事理之異同,凡異同者,君子能辨明之,故處物不失其方也。

初九,同人于門,无咎。

九居同人之初,而无繫應,是无偏私,同人之公者也,故為出門同人。出門,謂在外。在外則无私昵之偏,其同博而公,如此則无過咎也。

象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出門同人于外,是其所同者廣,无所偏私,人之同也。有厚薄親疎之異,過咎所由生也,既无所偏黨,誰其咎之?

六二,同人于宗,吝。

二與五為正應,故曰「同人于宗」。宗,謂宗黨也。同於所繫應,是有所偏與,在同人之道為私狹矣,故可吝。二若陽爻,則為剛中之德,乃以中道相同,不為私也。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諸卦以中正相應為善,而在同人則為可吝,故五不取君義,蓋私比非人君之道,相同以私為可吝也。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髙陵,三歲不興。

三以陽居剛而不得中,是剛暴之人也。在同人之時,志在於同,卦惟一陰,諸陽之志皆欲同之,三又與之比,然二以中正之道,與五相應,三以剛強居二五之間,欲奪而同之,然理不直,義不勝,故不敢顯發,伏藏兵戎于林莽之中,懷惡而內負不直,故又畏懼。時升高陵以顧望,如此至於三歲之久,終不敢興。此爻深見小人之情狀,然不曰凶者,既不敢發,故未至凶也。

象曰:伏戎于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所敵者五,既剛且正,其可奪乎?故畏憚伏藏也。至于三歲不興矣,終安能行乎?

九四,乗其墉,弗克攻,吉。

四剛而不中正,其志欲同二,亦與五為仇者也。墉,垣,所以限隔也。四切近于五,如隔墉耳。乘其墉欲攻之,之義不直而不克也,苟能自知義之不直而不攻,則為吉也。若肆其邪欲,不能反思義理,妄行攻奪,則其凶大矣。三以剛居剛,故終其強而不能反。四以剛居柔,故有困而能反之義。能反則吉矣,畏義而能改,其吉宜矣。

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所以乘其墉而弗克攻之者,以其義之弗克也。以邪攻正,義不勝也。其所以得吉者,由其義不勝,困窮而反於法則也。二者,衆陽所同欲也,獨三、四有爭奪之義者,二爻居二五之間也。初終逺,故取義別。

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九五同于二,而為三四二陽所隔,五自以義直理勝,故不勝憤抑,至于號咷。然邪不勝正,雖為所隔,終必得合,故後笑也。大師克相遇,五與二正應,而二陽非理隔奪,必用大師克勝之,乃得相遇也。云「大師」、云「克」者,見二陽之強也。九五君位,而爻不取人君同人之義者,蓋五專以私暱應於二,而失其中正之德,人君當與天下大同,而獨私一人,非君道也。又先隔則號咷,後遇則笑,是私暱之情,非大同之體也。二之在下,尚以同於宗為吝,況人君乎?五既於君道无取,故更不言君道,而明二人同心,不可間隔之義。《繫辭》云:「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中誠相同,出處語默无不同,天下莫能間也。同者一也,一不可分,分乃二也。一可以通金石,冒水火,无所不能入,故云「其利斷金」。其理至微,故聖人贊之曰:「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謂其言意味深長也。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

先所以號咷者,以中誠理直,故不勝其忿切而然也。雖其敵剛強,至用大師,然義直理勝,終能克之。故言能相克也。相克,謂能勝,見二陽之強也。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郊,在外而遠之地。求同者必相親相與,上九居外而无應,終无與同者也。始有同,則至終或有睽悔,處遠而无與,故雖无同亦无悔。雖欲同之,志不遂,而其終无所悔也。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居遠莫同,故終无所悔。然而在同人之道,求同之志不得遂,雖无悔,非善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