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歸重于德行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貢獻者:Jane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釋大有上九爻義,天人一理,故言天而即言人。天之所助者順也,順則不悖乎理,是以天祐之。人之所助者信也,信則不欺乎人,是以人助之。六五以順信居中,上九位居六五之上,是履信也。身雖在上,比乎君而心未常不在君,是思乎順也。上賢與大畜剛上而尚賢同,言聖人在上也。上九履信思順,而六五又尚賢,此所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上九居天位,天之象。應爻居人位,人之象。離中虛,信之象。中坤土,順之象。變震動,思之象。震為足,上九乘乎五,履之象。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書本所以載言,然書有限,不足以盡無窮之言。言本所以盡意,然言有限,不足以盡無窮之意。立象者,伏羲畫一奇以象陽,畫一偶以象陰也。立象則大而天地,小而萬物,精及無形,粗及有象,悉包括于其中矣。本于性而善者情也,拂乎性而不善者偽也。偽則不情,情則不偽。人之情偽萬端,非言可盡,即卦中之陰陽淑慝也。既立其象,又設八卦,因而重之為六十四,以觀愛惡之相攻,遠近之相取,以盡其情偽。文王周公又慮其不能觀象以得意也,故又隨其卦之大小,象之失得憂虞,繫之辭以盡其言,使夫人之觀象玩占者,又可因言以得意。而前聖之精蘊,益以闡矣。盡意盡情偽盡言,皆可以為天下利。又恐其利有所未盡,於是教人于卜筮中觀其卦爻所變,即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也。由是即其所占之事,而行之通達,即通變之謂事也。下文化裁,推行是也,則其用不窮,而足以盡利矣。因變得占,以定吉凶,則民皆無疑而行事不倦。如以鼓聲作舞容,鼓聲疾,舞容亦疾,鼓聲不已,而舞容亦不已,自然而然,不知其孰使之者,所謂盡神也。盡利者,聖人立象設卦之功。盡神者,聖人繫辭之功。子曰宜衍其一。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終不可見乎。蓋聖人仰觀俯察,見天地之陰陽,不外乎奇偶之象也。于是立象以盡意,然獨立其象,則意中之所包,猶未盡也。于是設卦以盡意中,情偽之所包,立象設卦,不繫之以辭,則意中之所發,猶未昭然明白也。于是繫辭以盡其意中之所發,立象設卦繫辭,易之體已立矣。于是教人卜筮,觀其變而通之,則有以成天下之務,而其用不窮,足以盡意中之利矣。由是斯民鼓之舞之,以成天下之亹亹,而其妙莫測,足以盡意中之神矣。至此意斯無餘蘊,而聖人憂世覺民之心,方于此乎遂也。

 

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无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易者易書也,緼者衣中所著之絮也。乾坤其易之緼者,謂乾坤緼于易六十四卦中,非謂易緼于乾坤兩卦之中也。成列者,一陰一陽對待也。既有對待,自有變化。毀謂卦畫不立,息謂變化不行。蓋易中所緼者,皆九六也。爻中之九皆乾,爻中之六皆坤。九六散布于二篇,而為三百八十四爻,則乾坤成列,而易之本立乎其中矣。易之所以為易者,乾九坤六之變易也,故九六毀不成列,九獨是九,六獨是六,則無以見其為易。易不可見,則獨陽獨陰不變不化,乾坤之用息矣。乾坤未嘗毀,未嘗息,特以爻畫言之耳。乾坤即九六者,若不下箇緼字,就說在有形天地上去了。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道器不相離,如有天地,就有太極之理在裏面。如有人身此軀體,就有五性之理藏于此軀體之中。所以孔子分形上形下,不離形字也。裂布曰裁,田鼠化為鴽。周宣王時馬化為狐,化意自見矣。化而裁之者,如一歲裁為四時,一時裁為三月,一月裁為三十日,一日裁為十二時是也。推行者,推行之也。如堯典分命羲和等事,是化而裁之,至敬授人時則推行矣。通者達也,如乾卦當潛而行潛之事,則潛為通,如行見之事,則不通矣。當見而行見之事,則見為通,如行潛之事,則不通矣。事者業之方行,業者事之已著。此五謂言天地間之正理,聖人之教化禮樂刑賞,皆不過此理。至于下文六存,方說卦爻,不然下文化而裁之二句,說不去矣。蓋謂者名也,存者在也,上文言化而裁之,名之曰變;下文言化而裁之,在乎其變。字意各不同。說道理由精而及于粗,故曰形而上者謂之道。說卦爻由顯而至于微,故曰默而成之,存乎德行。

陰陽之象皆形也。形而上者,超乎形器之上,無聲無臭,則理也,故謂之道。形而下者則囿于形器之下,有色有象,止于形而已,故謂之器。以是形而上下,化而裁之則謂之變,推而行之則謂之通,及舉此變通措之天下之民,則所以變所以通者,皆成其事業矣,故謂之事業。此畫前之易也,與卦爻不相干。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重出以起下文

 

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極究也,賾多也。天地萬物之形象,千態萬狀,至多而難見也。卦之象,莫不窮究而形容之,故曰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起也。動,酬酢往來也。天地萬物之事理,酬酢往來,千變萬化,至動而難以占決也。爻之辭莫不發揚其故,以決斷之,故曰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卦即象也,辭即爻也。化裁者,教人卜筮,觀其卦爻所變,如乾初爻一變,則就此變化而以理裁度之,為潛龍勿用,乾卦本元亨利貞,今曰勿用,因有此變也,故曰存乎變。通者行之通達不阻滯也。裁度已定,當推行矣。今當勿用之時,遂即勿用,不泥于本卦之元亨利貞,則行之通達不阻滯矣,故曰存乎通。神者運用之莫測,明者發揮之極精,下文默而成之,不言而信是也。無所作為謂之默,曰默則不假諸極天下之賾之卦矣。見諸辭說之謂言,曰不言,則不託諸鼓天下之動之辭矣。成者我自成其變通之事也,信者人自信之如蓍龜也,與奏假無言時靡有爭同意。

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之象,鼓天下之動者存乎爻之辭。此卦此辭,化而裁之。存乎其變,推而行之。存乎其通,此本諸卦辭,善于用易者也。若夫不本諸卦辭,神而明之,則又存乎其人耳。蓋有所為而後成,有所言而後信,皆非神明。惟默而我自成之,不言而人自信之,此則生知安行,聖人之能事也,故曰存乎德行。故有造化之易,有易書之易,有在人之易,德行者在人之易也。有德行以神明之,則易不在造化,不在四聖,而在我矣。

 

右第十二章

此章論易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而歸重于德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