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坤卦 坤下坤上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
干寶曰:陰氣之始,婦德之常,故稱元。與乾合德,故稱亨。行天者莫若龍,行地者莫若馬,故乾以龍繇,坤以馬象也。坤,陰類,故稱「利牝馬之貞」矣。
虞翻曰:謂陰極陽生,乾流坤形,坤含光大,凝乾之元,終於坤亥,出乾初子,品物咸亨,故元亨也。坤為牝,震為馬,初動得正,故「利牝馬之貞」矣。
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
盧氏曰:坤,臣道也、妻道也。後而不先,先則迷失道矣,故曰先迷。陰以陽為主,當後而順之,則利。故曰「後得主利」。
《九家易》曰:坤為牝,為迷。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崔憬曰:妻道也。西方坤兌,南方巽離,二方皆陰,與坤同類,故曰西南得朋。東方艮震,北方乾坎,二方皆陽,與坤非類,故曰東北喪朋。以喻在室得朋,猶迷於失道;出嫁喪朋,乃順而得常。安於承天之正,故言「安貞吉」也。
《彖》曰:至哉坤元,
《九家易》曰:謂乾氣至坤,萬物資受而以生也。坤者純陰,配乾生物,亦善之始,地之象也,故又歎言至美。
萬物資生,
《九家易》曰:謂萬一千五百二十策,皆受始於乾,由坤而生也。策生於坤,猶萬物成形,出乎地也。
乃順承天。
劉瓛曰:萬物資生於地,故地承天而生也。
坤厚載物,
蜀才曰:坤以廣厚之德,載含萬物,無有窮竟也。
德合无疆。
蜀才曰:天有无疆之德,而坤合之,故云「德合无疆」也。
含宏光大,
荀爽曰:乾二居坤五為含,坤五居乾二為弘,坤初居乾四為光,乾四居坤初為大也。
品物咸亨。
荀爽曰:天地交,萬物生,故咸亨。
崔憬曰:含育萬物為弘,光華萬物為大,動植各遂其性,故言品物咸亨也。
牝馬地類,行地无疆,
侯果曰:地之所以含弘物者,以其順而承天也。馬之所以行地遠者,以其柔而伏人也。而又牝馬,順之至也。誡臣子當至順,故作易者取象焉。
柔順利貞。君子攸行。
《九家易》曰:謂坤爻本在柔順陰位,則利正之。乾則陽爻來據之,故曰君子攸行。
先迷失道,後順得常。
何妥曰:陰道惡先,故先致迷失。後順於主,則保其常慶也。
西南得朋,乃與類行。
虞翻曰:謂陽得其類,月朔至望,從震至乾,與時偕行,故乃與類行。
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虞翻曰:陽喪滅坤,坤終復生,謂月三日震象出庚,故乃終有慶。此指說易道陰陽消息之大要也。謂陽月三日,變而成震,出庚。至月八日成兌,見丁。庚西丁南,故西南得朋。謂二陽為用*,故兌「君子以朋友講習」。《文言》曰:敬義立而德不孤。《彖》曰:乃與類行。二十九日,消乙入坤,滅藏於癸,乙東癸北,故東北喪朋。謂之以坤滅乾,坤為喪故也。
* 依前後文「用」當作「朋」。焦循《易通釋》卷十三引此句為「謂二陽為朋」。
馬君云:孟秋之月,陰氣始著,而坤之位,同類相得,故西南得朋。孟春之月,陽氣始著,陰始從陽,失其黨類,故東北喪朋。失之甚矣。而荀君以為陰起於午,至申三陰,得坤一體,故曰西南得朋。陽起於子,至寅三陽,喪坤一體,故曰東北喪朋。就如荀說,從午至申,經當言南西得朋;子至寅,當言北東喪朋。以乾變坤,而言喪朋,經以乾卦為喪耶?此何異於馬也。
安貞之吉,
虞翻曰:坤道至靜,故安;復初得正,故貞吉。
應地无疆。
虞翻曰:震為應。陽正於初,以承坤陰;地道應,故應地无疆。
《象》曰:地勢坤,
王弼曰:地形不順矣。
宋衷曰:地有上下九等之差,故以形勢言其性也。
君子以厚德載物。
虞翻曰:勢,力也。君子謂乾,陽為德動。在坤下,君子之德車。故「厚德載物」。老子曰:勝人者有力也。
初六,履霜,堅冰至。
干寶曰:重陰,故稱六。剛柔相推,故生變。占變,故有爻。《繫》曰:爻者,言乎變者也。故《易》、《繫辭》皆稱九、六也。陽數奇,陰數偶,是以乾用一也。坤用二也。陰氣在初,五月之時,自姤來也。陰氣始動乎三泉之下,言陰氣之動矣。則必至於履霜,履霜則必至於堅冰,言有漸也。藏器於身,貴其俟時,故陽在潛龍,戒以勿用。防禍之原。欲其先幾,故陰在三泉,而顯以履霜也。
《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九家易》曰:霜者,乾之命也。堅冰者,陰功成也。謂坤初六之乾四,履乾命令而成堅冰也。此卦本乾,陰始消,陽起於此爻,故履霜也。馴,猶順也,言陽順陰之性,成堅冰矣。初六始姤,姤為五月。盛夏而言堅冰,五月陰氣始生地中,言始於微霜,終至堅冰,以明漸順至也。
六二,直方大。
荀爽曰:大者,陽也。二應五,五下動之,則應陽出,直布陽於四方。
不習无不利。
荀爽曰:物唱乃和,不敢先有所習。陽之所唱,從而和之,无不利也。
干寶曰:陰氣在二,六月之時,自遯來也。陰出地上,佐陽成物,臣道也,妻道也。臣之事君,妻之事夫,義成者也。臣貴其直,義尚其方,地體其大,故曰直方大。士該九德,然後可以從王事;女躬四教,然後可以配君子。道成於我,而用之於彼。不方以仕學為政,不方以嫁學為婦。故曰不習无不利也。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
《九家易》曰:謂陽下動,應之,則直而行,布陽氣,動於四方也。
不習无不利,地道光也。
干寶曰:女德光於夫,士德光於國也。
六三,含章可貞。
虞翻曰:貞,正也。以陰包陽,故含章。三失位,發得正,故可貞也。
或從王事,无成有終。
虞翻曰:謂三已發成泰,乾為主,坤為事,震為從,故或從王事。地道无成而有終,故无成有終。
干寶曰:陰氣在三,七月之時,自否來也。陽降在四,三公位也。陰升在三,三公事也。上失其權,位在諸侯。坤體既具,陰黨成群。君弱臣強,戒在二國。唯文德之臣,然後可以遭之,運而不失其柔順之正。坤為文,坤象既成,故曰含章可貞。此蓋平襄之王垂拱以賴晉鄭之輔也。苟利社稷,專之則可,故曰或從王事。遷都誅親,疑於專命,故亦或之。失後順之節,故曰无成。終於濟國安民,故曰有終。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
崔憬曰:陽命則發,非時則含也。
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干寶曰:位彌高,德彌廣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譽。
虞翻曰:括,結也。謂泰反成否。坤為囊,艮為手,巽為繩,故括囊在外多咎也。得位承五,繫於包桑,故无咎。陰在二多譽,而遠在四,故无譽。
干寶曰:陰氣在四,八月之時,自觀來也。天地將閉,賢人必隱,懷智苟容,以觀時釁,此蓋甯戚、籧瑗與時卷舒之爻也。不艱其身,則无咎。功業不建,故无譽也。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盧氏曰:慎言則无咎也。
六五,黃裳,元吉。
干寶曰:陰氣在五,九月之時,自剝來也。剝者,反常道也。黃,中之色。裳,下之飾。元,善之長也。中美能黃,上美為元,下美則裳。陰登於五,柔居尊位,若成昭之主,周霍之臣也。百官總已,專斷萬幾,雖情體信順,而貌近僣疑,周公其猶病諸。言必忠信,行必篤敬,然後可以取信於神明,无尤於四海也。故曰「黃裳,元吉」也。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王肅曰:坤為文,五在中,故曰文在中也。
干寶曰:當總已之任,處僭疑之間,而能終元吉之福者,由文德在中也。
上六,龍戰于野,
荀爽曰:消息之位,坤在於亥。下在伏乾,為其兼於陽,故稱龍也。
其血玄黃。
《九家易》曰:實本坤體,未離其類,故稱血焉。血以喻陰也。玄黃,天地之雜,言乾坤合居也。
侯果曰:坤,十月卦也。乾位西北,又當十月。陰窮於亥,窮陰薄陽,所以戰也。故《說卦》云「戰乎乾」是也。六稱龍者,陰盛似龍,故稱龍也。
干寶曰:陰在上六,十月之時也。爻終於酉,而卦成於乾。乾體純剛,不堪陰盛,故曰龍戰。戌亥,乾之都也,故稱龍焉。陰德過度,以逼乾戰。郭外曰郊,郊外曰野。坤位未申之維,而氣溢酉戌之間,故曰于野。未離陰類,故曰血。陰陽色雜,故曰玄黃。言陰陽離則異氣,合則同功。君臣夫妻,其義一也。故文王之忠於殷,抑參二之強,以事獨夫之紂。蓋欲彌縫其闕。而匡救其惡,以祈殷命,以濟生民也。紂遂長惡不悛,天命殛之。是以至於武王,遂有牧野之事,是其義也。
《象》曰: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干寶曰:天道窮,至於陰陽和薄也。君德窮,至於攻戰受誅也。柔順窮,至於用權變矣。
用六,利永貞。
干寶曰:陰體其順,臣守其柔。所以秉義之和,履貞之幹。唯有推變,終歸於正。是周公始於負扆南面,以先王道,卒於復子明辟,以終臣節,故曰利永貞也。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侯果曰:用六,妻道也,臣道也,利在長正矣。不長正,則不能大終陽事也。
《文言》曰:
何妥曰:《坤.文言》唯一章者,以一心奉順於主也。
坤至柔,
荀爽曰:純陰至順,故柔也。
而動也剛,
《九家易》曰:坤一變而成震。陰動生陽,故動也剛。
至靜而德方,
荀爽曰:坤性至靜,得陽而動,布於四方也。
後得主而有常,
虞翻曰:坤陰,先迷後順,得常。陽出初,震為主,為常也。
含萬物而化光。
干寶曰:光,大也。謂坤含藏萬物,順承天施,然後化光也。
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荀爽曰:承天之施,因四時而行之也。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虞翻曰:謂初。乾為積善,以坤牝。陽滅出復,震為餘慶,謂東北喪朋,乃終有慶也。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虞翻曰:坤積不善,以臣弑君,以乾通坤,極姤生巽,為餘殃也。
案:聖人設教,理貴隨宜,故夫子先論人事,則不語怪力亂神,絕四毋必。今於易象,闡揚天道,故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者,欲明陽生陰殺,天道必然。理國修身,積善為本。故於坤爻初六,陰始生時,著此微言,永為深誡。欲使防萌杜漸,災害不生,開國承家,君臣同德者也。故《繫辭》云: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是其義也。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
虞翻曰:坤消至二,艮子弑父。至三成否,坤臣弑君。上下不交,天下無邦。故子弑父,臣弑君也。
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虞翻曰:剛爻為朝,柔爻為夕;乾為寒,坤為暑,相推而成歲焉。故非一朝一夕,所由來漸矣。
由辯之不早辯也。
孔穎達曰:臣子所以久包禍心,由君父不早辯明故也。此文誡君父防臣子之惡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荀爽曰:霜者,乾之命令。坤下有伏乾,履霜堅冰,蓋言順也。乾氣加之,性而堅,象臣順君命而成之。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
虞翻曰:謂二。陽稱直。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故直其正。方謂闢,陽開為方。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故方其義也。
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
虞翻曰:陽息在二,故敬以直內。坤位在外,故義以方外。謂陽見兌丁,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故德不孤。孔子曰:必有鄰也。
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荀爽曰:直方大,乾之唱也。不習无不利,坤之和也。陽唱陰和,而无所不利,故不疑其所行也。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
荀爽曰:六三陽位,下有伏陽。坤陰卦也。雖有伏陽,含藏不顯。以從王事,要待乾命,不敢自成也。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翟玄曰:坤有此三者也。
地道无成,而代有終也。
宋衷曰:臣子雖有才美,含藏以從其上,不敢有所成名也。地得終天功,臣得終君事,婦得終夫業,故曰而代有終也。
天地變化,草木蕃。
虞翻曰:謂陽息坤成泰。天地反,以乾變坤,坤化升乾,萬物出震,故天地變化,草木蕃矣。
天地閉,賢人隱。
虞翻曰:謂四。泰反成否,乾稱賢人。隱藏坤中,以儉德避難,不榮以祿,故賢人隱矣。
《易》曰:括囊,无咎,无譽,蓋言謹也。
荀爽曰:今四陰位迫近於五,雖有成德,當括而囊之,謹慎畏敬也。
孔穎達曰:括,結也。囊,所以貯物,以譬心藏智也。閉其智而不用,故曰括囊。不與物忤,故无咎。功名不顯,故无譽也。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
虞翻曰:謂五。坤息體觀,地色黃,坤為理。以乾通坤,故稱通理。五正陽位,故曰正位。艮為居,體謂四支也。艮為兩肱,巽為兩股。故曰黃中通理,正位居體。
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
虞翻曰:陽稱美,在五中,四支,謂股肱。
發於事業,
《九家易》曰:天地交而萬物生也。謂陽德潛藏,變則發見。若五動為比,乃事業之盛。
美之至也。
侯果曰:六五以中和通理之德,居體於正位,故能美充於中。而旁暢於萬物,形於事業,无不得宜,是美之至也。
陰疑於陽,必戰。
孟喜曰:陰乃上薄,疑似於陽,必與陽戰也。
為其嫌於无陽也,故稱龍焉。
《九家易》曰:陰陽合居,故曰嫌。陽謂上六,坤行至亥,下有伏乾,陽者變化,以喻龍焉。
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
荀爽曰:實本坤卦,故曰未離其類也。血以喻陰順陽也。
崔憬曰:乾坤交會,乾為大赤,伏陰柔之,故稱血焉。
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
荀爽曰:消息之卦,坤位在亥,下有伏乾,陰陽相和,故言天地之雜也。
天玄而地黃。
王凱沖曰:陰陽交戰,故血玄黃。
荀爽曰:天者陽,始於東北,故色玄也。地者陰,終於西南,故色黃也。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