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帛書】
子曰:「易亓至乎?夫易,𦔻人之所德而廣業也。知崇𦡊卑,效天,卑法地。天地設立,易行乎亓中。誠生○○,道義之門。
【今譯】
孔子說:「易道實在是極致啊!易,聖人所以用來崇尚德性而廣大功業。用於知識則崇高,用於禮儀則謙卑。崇高則是效法天道,謙卑則是效法地道。天地設立崇高與謙卑的位置,而易道則行於這天地之中。成就萬物的本性,是要存之又存而不停止,這也是道義的門戶。」
【解讀】
此章專就人事而言易道,即聖人「崇德廣業」之事。易道應用於人事則為知與禮,知崇禮卑。知識效法天道,所以崇高;禮儀效法地道,所以謙卑,所謂的「崇效天,卑法地」。
【注釋】
子曰
「子曰」在《繫辭傳》中共二十四見,就其字義來說,近似於「老師說」的意思。一般認為,這是意指孔子所說。
傳統皆以為,十翼包括《繫辭傳》,皆是孔子所作。如果《繫辭傳》真是孔子所作,那麼子曰即孔子引述他的老師說,孔子的老師又是誰?如果依一般看法,子曰就是孔子說,孔子寫書怎會自己說「子曰」呢?總之,在孔子著作中出現「子曰」是相當奇怪而值得懷疑的事。
孔穎達及崔憬認為,這是為了換另一種說法來加重讚美的語氣。《正義》:「更美易之至極,是語之別端,故言子曰。」崔憬:「夫言子曰,皆是語之別端,此更美易之至極也。」此說實在相當牽強。
朱子則認為,這是後人所加:「十翼皆夫子所作,不應自著子曰字,疑皆後人所加也。」朱子以《繫辭》是孔子所作,因此發現到出現「子曰」的不合理。但後人為何沒事要加個「子曰」?而且還那麼有選擇性地經常出現。
歐陽脩則認為,這是「講師之言」。《易童子問》論〈繫辭非聖人之作〉:「何謂、子曰者,講師之言也,吾嘗以譬學者矣。」「子曰」意思大概是「老師說」的意思,只是這個老師並不見得就是孔子,歐陽脩看出《繫辭傳》非孔子所作,所以對於「子曰」也有較為精準的解釋。
事實上,出現「子曰」這樣的用語,就是《繫辭傳》乃輯纂之作的證據之一。這是漢儒整理先秦至當時的易學論述,編輯而成。可能當時的編輯者認為是孔子或老師所說,則特別加上「子曰」。雖然「子曰」很可能的確是孔子所遺留的講學內容,但也有可能並不是。《文言傳》中也有類似情況。觀《論語》的體例即可知。
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易道實在是極致啊!易,聖人所以用來崇尚德性而廣大功業。
後言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知識效法天道,窮理盡性,以崇尚道德,故曰崇德;禮儀效法地道而謙卑,其事業則如地道之廣生萬物,故稱廣業。
至:極至。易其至矣乎,言易道的極致,無以復加。《彖傳》:「至哉坤元。」
崇:帛書作,應是崇的異體字 。
虞翻:崇德效乾,廣業法坤也。
韓康伯:窮理入神,其德崇也。兼濟萬物,其業廣也。
又曰:極知之崇,象天高而統物。備禮之用,象地廣而載物也。
孔穎達:言易道至極,聖人用之以增崇其德,廣大其業。
朱子《本義》:窮理則知崇如天而德崇,循理則禮卑如地而業廣,此其取類,又以清濁言也。
朱子《語類》:知識貴乎高明,踐履貴乎著實,知既高明,須放低著實作去。
又云:知崇者,德之所以崇。禮卑者,業之所以廣,蓋禮纔有些不到處,便有所欠闕,業便不廣矣。惟極卑無所欠闕,所以廣。
又云:禮卑是卑順之意,卑便廣,地卑便廣,高則狹了。人若只揀取高底作便狹,兩腳踏地作方得。
吳澄:崇德者,立心之易,而所得日進日新也。廣業者,行事之簡,而所就日充日富也。德之進而新,由所知之崇,高明如天;業之充而富,由所履之卑,平實如地。
張振淵:知,即德之虛明炯於中者。禮,即業之矩矱成於外者。天運於萬物之上,而聖心之知,亦獨超於萬象之表,故曰崇效天。地包細微,不遺一物,而聖人之禮,亦不忽於纖悉細微之際,故曰卑法地。
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
用於知識則崇高,用於禮儀則謙卑。崇高則是效法天道,謙卑則是效法地道。
知:知識之知。朱熹:「知識貴乎高明,踐履貴乎著實。」《解義》:「知識日進於高明,其知崇也。」
禮:蜀才作體。帛書作𦡊,𦡊是體的異體字。古文體通禮,《爾雅.釋名》:「禮,體也。」
虞翻:知謂乾,效天崇;禮謂坤,法地卑也。
韓康伯:知以崇為貴,禮以卑為用。
韓康伯:極知之崇,象天高而統物;備禮之用,象地廣而載物也。
孔穎達:「知崇禮卑」者,易兼知之與禮,故此明知禮之用。知者通利萬物,象天陽无不覆,以崇為貴也。禮者卑敬於物,象地柔而在下,故以卑為用也。「崇效天,卑法地」者,知既崇高,故效天;禮以卑退,故法地也。
《日講》:聖人以之窮理而崇其德,則得之於心者,知識日進於高明,其知崇也。以之循理而廣其業,則體之於身者,踐履日就於篤實,其禮卑也。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天地設立崇高與謙卑的位置,而易道則行於這天地之中。
《繫辭》首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天地之中即人,行乎其中,就人事而言。
設位:帛書作「設立」,位通立,帛書中的立多用為「位」,如首章「貴賤位矣」帛書作「貴賤立矣」。
虞翻:位謂六畫之位,乾坤各三爻,故天地設位。易出乾入坤,上下無常,周流六虛,故易行乎其中也。
韓康伯:天地者,易之門戶,而易之為義,兼周萬物,故曰「行乎其中矣」。
孔穎達:天地陳設於位,謂知之與禮,而效法天地也。「而易行乎其中矣」者,變易之道,行乎知禮之中。言知禮與易而並行也。若以實象言之,天在上,地在下,是天地設位。天地之間,萬物變化,是易行乎天地之中也。
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成就萬物的本性,是要存之又存而不停止,這也是道義的門戶。
乾卦《彖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
成性:帛書作「誠生」,或假借為「成性」。若假作「成生」,為成就生命之義。若作「誠性」,則似乎通《文言傳》所言「閑邪存其誠」。
存存:《爾雅.釋詁》:「存,在也,察也。」存為存在之義。存存,朱熹解釋為存而不已:「謂存而又存,不已之意也。」孔穎達認為是萬物各盡其性:「此明易道既在天地之中,能成其萬物之性,使物生不失其性,存其萬物之存,使物得其存成也。性謂稟其始也,存謂保其終也,道謂開通也,義謂得其宜也。」《繫辭》類似的用語,如「生生之謂易」。
虞翻: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乾為道門,坤為義門。成性,謂成之者性也。陽在道門,陰在義門,其易之門邪。
韓康伯:物之存成,由乎道義也。
孔穎達:「成性存存,道義之門」者,此明易道既在天地之中,能成其萬物之性,使物生不失其性,存其萬物之存,使物得其存成也。性謂稟其始也,存謂保其終也,道謂開通也,義謂得其宜也。既能成性存存,則物之開通,物之得宜,從此易而來,故云「道義之門」,謂易與道義為門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