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辭傳註解】繫上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

Jack 發表於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補過也。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帛書】

緣者,言如馬者也。肴者,言如變者也。吉凶也者,言亓失得也。悔閵也者,言如小疵也。無咎也者,言補過也。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立,極大小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 憂悔閵者存乎分,振无咎存乎謀。是故卦有大小,辤有險易。辤者各指亓所之也。 

【今譯】

彖(卦辭)所講的是關於全體的卦象,爻(爻辭)講的是象中的變化。吉凶講的是關於人事的失與得,悔吝講的是事情有小瑕疵,无咎是善於補救自己的過錯。

所以陳列展示貴賤的,存在於爻位的高下。決定小大的,存在於總體的卦象。分辨吉凶的,存在於卦爻辭裡。對於悔吝的擔憂,在於最細微的差別中。動而能夠無咎者,在於人能夠自己悔過。所以,卦有小卦大卦,辭則有險難之辭與平易之辭。所謂的辭,各別指出卦爻的走向。

【解讀】

《本義》:「此卦爻辭之通例。」如朱熹所言,此章談論的是《周易》卦爻辭的通例。關於卦辭與爻辭之間的關聯,以及吉凶,悔吝,无咎等常見的占斷用語,該如何解讀?此章的論述是經典中的經典,而朱子《本義》對於這些《周易》通例的解釋也相當深刻。因此是研究《周易》占辭語例的重要文獻。

相關文章 arrow 易經中常見的占辭:吉凶悔吝厲无咎

【注釋】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

彖(卦辭)所講的是關於全體的卦象,爻(爻辭)講的是象中的變化。

卦與爻之間的關聯,是易學上相當重要的一個基礎議題。《繫辭》此章所論,也最為經典。

彖與爻對舉,指的是卦辭與爻辭。若是象與爻對舉,則是二體卦象與爻象。《繫辭》第二章比較是以象與爻對舉,因此其卦象、爻象義較重。

彖者斷也,占斷吉凶也。具體而言就是卦辭,關於全體卦象的吉凶占辭。因此解釋卦辭的傳稱「彖傳」。「爻」原本指的是一卦中的陰陽,一卦有六爻,即六個陰陽,與彖對舉時指的是爻辭。廣義地說,爻也是象,相對於彖之大象,爻則為小象。故《象傳》因註解經文而分上下之外,另一分法為,註解全卦者為《大象傳》,註解爻辭者為《小象傳》。

雖然彖辭所對應的大象亦有變化,但其變化主要還是以爻為基礎。爻的變化,則展現在六位當中的剛柔相摩、尊卑高下、進退、承乘比應。

王弼《周易略例》這麼說:「夫彖者何也?統論一卦之體,明其所由之主者也。」「故舉卦之名,義有主矣。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夫爻者何也?言乎變者也。變者何也?情偽之所為也。」「是故卦以存時,爻以示變。」王弼從中又發展出一套「主爻」的理論。主爻是六爻變化的中心主宰,因此掌握主爻即可掌握六爻變化的樞機。

《繫辭下》第三章「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第七章:「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虞翻:爻有六畫,所變而玩者,爻之辭也。謂九六變化,故言乎變者也。

韓康伯:彖總一卦之義也,爻各言其變也。

朱熹:彖,謂卦辭,文王所作者。爻,謂爻辭,周公所作者。象,指全體而言。變,指一節而言。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補過也。

吉凶講的是關於人事的失與得,悔吝講的是事情有小瑕疵,无咎是善於補救過錯。

承前章,第二章言:「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悔吝是介於吉凶之間,未至於吉與凶,為事情小有瑕疵,因而讓人心生憂慮。若知所警惕則可趨向於吉,否則將趨向於凶。

若事情瑕疵更大,變成了過錯,那麼就會有罪咎。无咎講的就是如何彌補過錯。因此在吉凶光譜當中,无咎其實較悔吝更偏向於凶。

《說文》:「咎,災也。从人从各。各者,相違也。」段玉裁:「災當是本作烖,天火曰災。引伸之,凡失意自天而至曰災。」咎為災禍,這種災禍指的特別是人因為犯錯而受到上天的懲罰,簡言之,即罪咎。因此,就《易經》的吉凶光譜來說,咎相當於凶。

然而,《易經》經文中,幾乎不單講「咎」,絕大多數都講「无咎」。无咎就是沒有罪咎、沒有災禍。相較之下,「悔」雖然較常以「无悔」出現,但偶有「有悔」、「悔亡」的。

「咎」字在《周易》共出現100次,絕大多數都以「无咎」的形式出現,共93次,其例外有:小畜初九「何其咎」,大有初九「匪咎」,隨九四「何咎」,蠱九三「小有悔,无大咎」,睽六五「往何咎」,姤九三「无大咎」。其中只有夬初九「往不勝為咎」是以類似「有咎」的形式出現。

坊間很多算命的老師,將无咎解釋為沒事,當作一種偏吉的占斷。就字面意思來說,並不算錯。但就深入的道理來說,並不正確,因為凡經文談到「无咎」的,其實講的是要人如何免咎,因此其實人是有罪咎的。這也是王弼《周易略例》所說的:「凡言无咎者,本皆有咎者也,防得其道,故得无咎也。吉无咎者,本亦有咎,由吉故得免也。」「无咎」的確是沒有罪咎的意思,但經文的無咎,是告訴問筮者如何免除罪咎,所以問筮者其實是有罪咎在身,並非自始無咎。因此《繫辭》說「无咎者善補過也」,「過」是過錯的意思,無咎是人有過錯,若不補過則將災咎臨身。

既然「无咎」是個偏凶判斷,那麼「吉无咎」或「无咎吉」不就矛盾了?怎麼又吉又凶的?經文凡言「无咎」,都是在告誡問筮者當補過以免咎,无咎都是有條件的。「吉无咎」就是求得吉之後才可无咎,意思是要讓事情盡善盡美,達到吉之後才可免於罪咎。再如,乾卦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君子的無咎之道就是「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整日健之又健,自強不息,晚上仍憂惕不已,相當艱苦。而「无咎吉」則是要先求得無咎,沒有罪咎之後才可求吉。

虞翻曰:得正言吉,失位言凶也。 

楊萬里:言動之間,盡善之謂得,不盡善之謂失,小不善之謂疵,不明乎善而誤入乎不善之謂過。覺其小不善,非不欲改,而已無及,於是乎有悔。不覺其小不善,猶及於改,而不能改,或不肯改,於是乎有吝,吾身之過。猶吾衣之破也,衣有破,補之斯全。身有過,補之斯還。還者何?復之於善也。補不善而復之於善,何咎之有。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

所以陳列展現貴賤位等的,存在於爻位的高下。

韓康伯:「爻之所處曰位,六位有貴賤也。」「位」指的是六位。易經卦象每卦都由六爻所組成,爻從最下至上的位置分別為初、二、三、四、五、上,共六個位置,故稱六位,乾卦《彖傳》所說的「六位時成」。

六位有時間與空間兩大象徵。時間上,以初為初始,上為終、結束,可象徵事物從開始至結束的發展歷程。空間則以初為內為近,上為外為遠。

空間又可延申至各種不同的象徵。例如,於人的身體,初為足,二為腓(小腿),三為股(大腿)或限(腰),四為胸,上為首。比喻於社會階級,上為尊貴,下為卑賤。如《乾鑿度》所說的:「初為元士,二為大夫,三為三公,四為諸侯,五為天子,上為宗廟。」這就是尊卑貴賤的位等的人事象徵。

侯果:「二、五為功譽位,三、四為凶懼位。凡爻得位則貴,失位則賤,故曰列貴賤者存乎位矣。」此以當位為貴,失位為凶,於易理不通。

《朱子語類》問:上下貴賤之位何也?曰:二四則四貴而二賤,五三則五貴而三賤,上初則上貴而初賤。上雖無位,然本是貴重,所謂「貴而无位,高而无民」,在人君則為天子父,為天子師,在他人則清高而在物外不與事者,此所以為貴也。

 

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

決定小大的,存在於總體的卦象。分辨吉凶的,存在於卦爻辭裡。

小大,意指爻的主從大小。齊為分判、決定。齊大小,決定每一爻的大小主從,存在於卦。因為卦以存時,六位時成。如乾卦以九二和九五利見大人。辭,意指卦爻辭,即《周易》的經文。分辨吉凶,則依據的是卦爻辭。

後文言「卦有小大,辭有險易」,因此通解以兩段所言的「大小」有前後相承的一致性,並以陰為小,陽為大註解。但細究之,可能兩處的大小意思內容不盡相同。

若以傳統所認為的陽大陰小來註解此段,那麼小大指的可能是六爻,也可能是卦。卦可能指的是八卦,陽卦包括乾、震、坎、艮;陰卦包卦坤、巽、離、兌。這也是《繫辭下》說的「陽卦多陰,陰卦多陽」,「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多數易學家以小大為六畫卦,如《日講易經解義》:「如姤、遯、否之類,陰為主者,皆小也;如復、臨、泰之類,陽為主者,皆大也。」姤、遯、否皆為陽退陰長,陰氣主事之卦,因此為小卦;復、臨、泰為陽長陰退,陽氣主事,故為大卦。這些卦的大小易於區分。此說大致繼承朱子之說,細論請參考後文所引《朱子語類》。

但細究之,這有很多問題,六畫卦實在難論大小。《繫辭下》「陽卦多陰,陰卦多陽」的原則也只適用於三畫卦,六畫卦不見得適用。例如,乾卦為大,大畜、大過、大有、大壯卦名皆有「大」,因此皆屬大卦、陽卦,應該不會有問題。然而像大有,是以六五為主爻,是陰氣主事之卦,就如小畜,是六四為主爻,陰氣主事,因此名「小畜」。所以大有究竟是大卦還是小卦?就其陰爻主事來說,應屬小卦、陰卦,但卦名卻將其立為大卦。一陰五陽、一陽五陰之卦有清楚的主爻可論斷尚且如此,至於二陰四陽、二陽四陰之卦,以及三陰三陽或三陽三陰之卦,除卻泰否等特定的卦之外,更難論斷卦之大小。

《乾鑿度》:「乾,陽也。坤,陰也。並治而交錯行。乾貞於十一月子,左行,陽時六。坤貞於六月未,右行,陰時六。以奉順成其歲,歲終,次從於屯蒙。屯蒙主歲。屯為陽,貞於十二月丑,其爻左行,以間時而治六辰。蒙為陰,貞於正月寅,其爻右行,亦間時而治六辰。歲終則從其次卦。陽卦以其辰為貞,丑與左行間辰而治六辰。陰卦與陽卦同位者,退一辰以為貞,其爻右行,間辰而治六辰。泰否之卦,獨各貞其辰,共北辰左行相隨也。中孚為陽,貞於十一月子;小過為陰,貞於六月未,法於乾坤。三十二歳期而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萬一千五百二十析,復從於貞。」《乾鑿度》此段可大致看出,其對六十四卦以每對卦來分陰陽大小。像乾坤,乾陽坤陰;屯蒙,屯為陽,蒙為陰;泰否,泰為陽,否為陰;中孚小過,中孚為陽,小過為陰。但這也會有問題,如謙豫兩卦,看來兩卦都像是陽卦,但依此法則可能以謙為陽豫為陰。師比,何者為陽,何者為陰?

朱熹可能看出以陰陽定卦之大小的難處,因此在講學中另外提出以吉凶來分大小的理論,以吉卦為大卦,凶卦為小卦。《語類》:「看來只是好底卦便是大,不好底卦便是小。如復,如泰,如大有,如夬之類,是好底卦;如睽,如困,如小過底,盡不好底。」所謂好的卦,就是吉卦;不好的卦,就是凶卦。

齊小大:齊通解為整齊,帛書作「極大小」。王肅解釋為正,韓康伯解釋為辯,辯別也。朱熹在《本義》以齊為「定」,但在《語類》中改取辨別義:「齊,猶分辨之意。一云:猶斷也。」「齊字不是整齊,是分辨字。」

王肅:齊猶正也。陽卦大,陰卦小,卦列則小大分。故曰齊小大者存乎卦也。 

韓康伯:卦有小大也,齊猶言辯也,即彖者言乎象也。辭,爻辭也。即爻者言乎變也。言象,所以明小大。言變,所以明吉凶。故大小之義存乎卦,吉凶之狀存乎爻。至於悔吝、无咎,其例一也。吉凶、悔吝、小疵、无咎,皆生乎變。事有小大,故下歷言五者之差也。 

《朱子語類》:「齊小大者存乎卦」,齊,猶分辨之意。一云:猶斷也。小,謂否睽之類。大,謂泰謙之類。如泰謙之辭便平易,睽困之辭便艱險,故曰:「卦有小大,辭有險易。」

曰:「『齊』字又不是整齊,自有箇如準如協字,是分辨字。泰為大,否為小。辭有險易,直是吉卦易,凶卦險。泰謙之類說得平易,睽蹇之類說得艱險。」

問:「卦有小大,舊說謂大畜小畜、大過小過,如此則只說得四卦。」曰:「看來只是好底卦便是大,不好底卦便是小。如復,如泰,如大有,如夬之類,是好底卦;如睽,如困,如小過底,盡不好底。譬如人,光明磊落底便是好人,昏昧迷暗底便是不好人。所以謂卦有小大,辭有險易。大卦辭易,小卦辭險,即此可見。」

問:「卦有小大,辭有險易。陽卦為大,陰卦為小。觀其爻之所向而為之辭,如休復吉底辭,自是平易;如困于葛藟底辭,自是險。」曰:「這般處依約看,也是恁地。自是不曾見得他底透,只得隨眾說。如所謂吉凶者失得之象一段,卻是徹底見得聖人當初作易時意,似這處更移易一字不得。其他處不能盡見得如此,所以不能盡見得聖人之心。」(學蒙)

《日講易經解義》:如姤、遯、否之類,陰為主者,皆小也;如復、臨、泰之類,陽為主者,皆大也。易齊之而使不相雜,則在乎六十四卦焉。

 

憂悔吝者存乎介,

對於悔吝的擔憂,在於最細微的差別中。

前章言「悔吝者憂虞之象也」,此章又言「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憂悔吝者存乎介」。介就是細微之處,從細微之處見其小疵。

介:一語雙關,一是取纖介、細微之義,二是取鑑別義。帛書作「分」。介的本義為分界,引申為鑑別,又有耿介之義,如豫卦六二「介于石」。「存乎介」的介,傳統解釋為纖介,細微之義,此又與晉卦六二「受茲介福」取「大」義相反。如虞翻:「介,纖也。介如石焉,斷可識也。故存乎介。謂識小疵。」韓康伯:「介,纖介也。」王弼:「憂悔吝之時,其介不可慢也。」《日講》:「介,善惡所分之路也。」朱熹則兼取辨別與纖介之義,說是「辨別之端」。

韓康伯:介,纖介也。王弼曰:憂悔吝之時,其介不可慢也。即「悔吝者言乎小疵也」。

孔穎達:介謂纖介,謂小小疵病。能預憂虞悔吝者存於細小之疵病也。

朱熹《本義》:介,謂辨別之端,蓋善惡已動而未形之時也。於此憂之,則不至於悔吝矣。震,動也,知悔則有以動其補過之心,而可以无咎矣。

《朱子語類》問:憂悔吝者存乎介,悔吝未至於吉凶,是乃初萌動,可以向吉凶之微處,介又是悔吝之微處,介字如界至界限之界,是善惡初分界處,於此憂之,則不至於悔吝矣。曰:然。

 

震无咎者存乎悔。

振作而能夠無咎者,在於人能夠自己悔過。

「无咎者善補過也」,悔改而不過,因此動而無咎。震通解為動,但震有驚懼、驚恐之義,因此「震无咎」有生於憂患之義,震卦《彖傳》說的「恐致福也」。

馬融:「震,驚也。」鄭玄:「震,懼也。」王肅:「震,動也。」

虞翻:震,動也。有不善未嘗不知之,知之未嘗復行。无咎者善補過,故存乎悔也。

《本義》:震,動也,知悔則有以動其補過之心,而可以无咎矣。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所以,卦有小有大,辭則有險難與平易。所謂的辭,各別指出卦爻的走向。

卦如何分大小,詳見「齊大小者存乎卦」一句的註解。

通解認為,陽大陰小,小指的是陰卦,如否卦、坤卦;大指的是陽卦,如泰卦乾卦。大卦則卦爻辭較平易,小卦則較陰險,朱熹所說的「小險大易」(《本義》),「小,謂否睽之類。大,謂泰謙之類。如泰謙之辭便平易,睽困之辭便艱險」(《語類》)。

然而再深入探索,這說法實在有問題。首先是卦如何分陰陽大小?八卦可用乾坤六子的分法,以乾為父,與震、坎、艮三男卦為陽卦;坤為母,與巽、離、兌三女卦為陰卦。這也是《繫辭》所說的「陽卦多陰,陰卦多陽」,「陽一君而二民,陰二君而一民」。但六畫卦如何分大小,卻沒有一個清楚的統一標準。既然六十四卦難以分陰陽大小,那麼卦爻辭有險有易就與卦之陰陽大小無關了。

再以易學家所提出的一些陽卦與陰卦來驗證,如臨卦為大卦,因臨卦為陽氣增長的卦,且《序卦傳》說「臨者大也」。所以,反之觀卦為小卦。臨卦言「至于八月有凶」,顯然較觀卦為險。此亦可證辭之險易與卦之陰陽是兩回事。

朱熹另外又提出以好卦壞卦來區分的,《朱子語類》:「看來只是好底卦便是大,不好底卦便是小。如復,如泰,如大有,如夬之類,是好底卦;如睽,如困,如小過底,盡不好底。譬如人,光明磊落底便是好人,昏昧迷暗底便是不好人。所以謂卦有小大,辭有險易。大卦辭易,小卦辭險,即此可見。」好卦類似吉卦,不好的卦類似於凶卦。好卦則其辭易,不好的卦則其辭險。

虞翻:陽易,指天。陰險,指地。聖人之情見乎辭,故指所之。

韓康伯:其道光明曰大,君子道消曰小;之泰則其辭易,之否則其辭險。

邢璹《周易略例》注:陰長則小,陽生則大。否卦辭險,泰卦辭易。

朱熹《本義》:小險大易,各隨所向。

 

感謝指正

剛剛特別再重新計算過,我用電腦計算,「无咎」共出現93次。

猜想您之所以算出 95次,是不是將2次的「无大咎」也算成「无咎」了?

但「无大咎」和「无咎」意思並不一樣,不能算作「无咎」。

且若要這麼算的話,「何其咎」,「匪咎」,「何咎」、「往何咎」、「往不勝為咎」要不要也算進去呢?這些有「咎」字者意思可能還比「无大咎」還接近「无咎」。這些有「咎」字的,根據你的不同選擇,可能算出93-100次。(咎字共100次)。所以提出您的數字前,可能要先說清楚你對咎字的解讀究竟這些算不算?

詳細的統計麻煩詳讀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