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本義辯證卷五(繫辭、說卦、序卦、雜卦)

Jack 發表於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周易本義辯證卷五

長洲 惠棟定宇  撰

常熟 蔣光弼少逸 校刊

太倉 蕭掄子山  參校


繫辭上傳

《釋文》曰:王肅本皆作「繫辭上傳」,訖於《雜卦》,皆有「傳」字。蓋王弼本作「繫辭上」,不云「傳」也。李氏[心傳]曰:晁氏呂氏皆從古,晦庵用之。王氏[應麟]曰:《漢.儒林傳》云:「孔子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王肅本是也。

 

八卦相盪

《釋文》曰:盪,眾家作蕩。王肅:音唐黨反。馬云:除也。桓云:動也。唯韓云:相推盪。愚謂:蕩有二義,一訓動蕩之蕩,桓元說是也[〈月令〉云:諸生蕩]。一訓排蕩之蕩,馬融說是也[漢有蕩寇將軍]。《續漢書.張綱傳》曰「方垂盪」,然乃知後漢以來曠蕩之蕩亦作盪,則盪為蕩或字也。而排蕩之蕩,後人改作。盪見〈蔡湛碑〉,故《釋名》云:「蕩,盪也。排蕩,去穢垢也。」[《說文》:盪為滌器。]此經蕩字韓伯改為盪,又釋為推盪,兩漢以來,從無是訓。俗說流傳,不謂至今猶未改也。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釋文》曰:馬王肅作「而易成位乎其中」。

荀慈明曰:陽位成於五,陰位成於二。五為上中,二為下中,故曰「成位乎其中」。

王輔嗣云:成位況立象。此言成易之位,非言成人之位。

「易則易知」以下《本義》謂人法乾坤之道,而以成位乎中為聖人參天地之事。愚竊以為不然。

 

右第一章[原本云「此弟一章,以造化之實」云云。「右」皆作「此」,不別大字。今本「右第一章」下旁注「此章云云」蓋從胡雲峯《通釋》本也。]

《折中》曰:諸儒言易有四義:不易也,交易也,變易也,易簡也。故天尊地卑一節,言不易者也。剛柔相摩二句,言交易者也。鼓之以雷霆至坤作成物,言變易者也。乾以易知以下,言易簡者也。易道之本原盡乎此,故為《繫傳》之首章焉。

案弟一章與《正義音訓》同。

 

而明吉凶。

仲翔本「吉凶」下有「悔吝」二字。

 

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

《語類》:上居字是總就身之所處而言,此居字是靜對動而言。

 

右弟二章

《折中》曰:上章言作易之原本,此章乃備言作易學易之事。蓋承上章言之,而為諸章之綱也。

案弟二章與《正義音訓》同。

 

言乎其小疵也。

唐石經云「存乎其小疵也」。

 

右弟三章

《折中》曰:此章申弟二章「吉凶者失得之象也」一節之義,吉凶悔吝之外,又有所謂无咎者,其道甚大,而貫乎吉凶悔吝之間,故易之中有曰吉无咎者,有曰凶无咎者,有吝无咎者。然其機皆在于悔。是故易辭之教人也,於吉凶辯而已。於悔吝則憂之謹,其幾也。憂之不已,又從而震之。故曰: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案弟三章與《音訓》同。《正義》自此至「故知死生之說」為弟三章。

 

彌綸

《語類》:彌字若今所謂封彌試卷之彌。惟其封彌得无縫罅,所以能徧滿。

 

天地之道。

《釋文》、《音訓》皆云「天下之道」。

 

精氣為物,游魂為變。

康成注曰:精氣謂七八也,遊魂謂九六也。七八木火之數,九六金水之數。木火用事而物生,故曰精氣為物。金水用事而物變,故曰遊魂為變。精氣謂之神,遊魂謂之鬼。木火生物,金水終物。

 

天文則有晝夜上下。

今《歷注》:地之上下四旁,無非天也。日月星辰,皆繫于天。故地有晝夜,而天無晝夜。立地之道曰柔與剛,剛柔者晝夜之道也。以晝夜屬之天文,誤甚。

 

易无體。

王氏[應麟]曰:葉少蘊謂:凡易於有為者,皆言用。用之者何?體也。而易不以體對用,故別而論之曰易无體。

晁景迂曰:體用本乎釋氏。

 

右弟四章

《音訓》自此至「君子之道尟矣」為弟四章。《正義》自「精氣為物至君子之道鮮矣」為弟四章。

 

繼之者善也。

《折中》曰:此繼字,猶人所謂繼體,所謂繼志。天地之理,全付於人而人受之,但謂之付則主於天,謂之受則主於人。惟謂之繼,則見天人承接之意,而付與受兩義皆在其中矣。天付於人而受之,其理既無不善,則人之所以為性者,亦豈有不善也。故孟子之道性善者本此也。下文仁知百姓者,皆局於所受之偏而不能完其所付之全,故程朱之言氣質者,亦本此也。

 

藏諸用。

藏,鄭本作臧。第十一章「知以藏往」劉瓛作臧。案《說文》无藏字,古藏字皆作臧。《漢書》猶然,或訓臧為善,非也。《語類》載《本義》云:顯者陽之仁也,德之發也。藏者陰之知也,業之成也。蓋據未定本。

 

用謂機緘之妙。

「機緘」二字出《莊子.天運篇》。

 

效法之謂坤。

《釋文》、《音訓》、董氏、《傳義》皆云「爻法之謂坤」,董引《本義》曰:「爻,呈也。」晁氏曰:「爻,古文效字。」

 

張忠定言公事有陰陽。

《乖厓先生語錄》曰:公謂李畋曰:子還知公事有陰陽否?對曰:未也。凡百公事,未著字前則屬陽,陽主生也,通變由之。著字後屬陰,陰主刑也。刑貴正名,名不可改。

乖厓名詠,字復之,謚忠定,濮州郵城人。[《語錄》忠定公言:公事未判時屬陽,已判後屬陰。]

 

右弟五章

《正義》自「顯諸仁」至「道義之門」為弟五章。《音訓》自「顯諸仁」至「陰陽不測之謂神」為弟五章。

 

以言乎邇則靜而正。

邇,《釋文》、《音訓》作迩,云「今本作邇」。

 

右弟六章

弟六與《音訓》同。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語類》曰:識見高於上,所行實於下,中間便生生而不窮,故說易行乎其中。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猶知禮存性而道義出也。

「知禮成性則道義出」,《橫渠易說》中語也,朱子改「成」為「存」,言本然之性,不待習而成也。

 

右弟七章

弟七章與《音訓》同。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

《語類》曰:古无賾字*,只是嘖字[說本徐錯],今從𦣞亦是口之義。

愚案:京房許慎作「嘖」,《九家》作「頤古字」,《釋名》曰:「頤古字,賾也。簡册最繁,故賾亦為繁雜之義。[《春秋傳》曰:嘖有繁言。」

*「賾」原文誤作「頤」。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

仲翔曰:重言聖人謂文王也。

 

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

胡氏[炳文]曰:不會則於理有遺闕,如之何可通?不通則於理有窒礙,如之何可行?通是時中,典常是庸。

 

如庖丁解牛,會則其族而通則其虛也。

見《莊子.養生主》郭象曰:交錯聚結為族,莊子無虛字。庖丁曰:導大窽,窽即虛也。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

惡,《釋文》烏稼反,蓋讀惡為亞,荀爽作亞,云次也。晁氏曰:亞,古文善惡字非也。惡乃古文亞。《尚書大傳》曰:「王升舟入水,鼓鐘惡,觀臺惡,將舟惡。」康成注云:「惡讀為亞。」宋時有玉印,曰「周惡父印」,劉原甫以為即條侯亞父。《史記》「盧綰孫他之封惡谷侯」《漢書》作「亞谷」,是惡皆讀為亞,所以《語類》云:惡字有三音,或亞,或如字,或烏鼓反。朱子謂烏鼓反為近。愚意當從古,讀為亞,訓為次。至賾故不可次,至動故不可治。亂,治也。擬諸其形容,所以次之也。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所以治之也。故云:「極天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

 

為易者其知盜乎。

李氏[心傳]曰:「為易」諸本多云「作易」,今從《釋文》及朱本《音訓》,云「為易者」今本作「作易者」。

 

上慢下曓,盜思伐之矣。

《折中》曰:慢暴者,上褻慢其名器,則在下之小人得肆其殘曓也。奪者禍止其身,伐者禍及國家矣。

 

冶容悔淫。

冶,先儒皆作野。鄭注云:謂飾其容而見於外曰野。愚謂:野容謂出無擁蔽,猶野處也。《列女傳》華孟姬曰:「車奔,姬墮,使侍御者舒帷以自帳蔽,曰:妾聞野處則帷裳擁蔽,所以正心一意,自斂制也。」頌曰:「孟姬好禮,執節甚公。避嫌遠別,終不冶容。」疑古本亦作野,後人以俗傳《易經》竄易之耳。

 

右弟八章。

弟八章與《音訓》同,《正義》自「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至「其臭如蘭」為弟六章。「初六籍用白茅*」至「盜之招也」為弟七章。案馬季長荀慈明姚元直等分「白茅」章後取「負且乘」,更為別章。餘皆同。《正義》成十三章也。

*「籍」當作「藉」。

 

此簡本在弟十章之首,程子曰:宜在此。今從之。

案:此經二節相連,蓋據《漢書.律歷志》。愚謂:〈律歷志〉本劉歆三統歷,公孫祿斥歆顛倒五經,謂此類也。程子信而從之,恐未然。

 

此言天地之數,陽奇陰偶,即所謂河圖者也。

「天一地二」以下乃五行之次,邵氏謂之河圖,而朱子誤信之,殊不足據。辯見卷首。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正義》曰:若天一與地六相得合為水,地二與天七相得合為火,云云。龔幼文是孔說。

 

變化謂一變生水而六化成之云云。

此即鄭康成五行氣并虞仲翔一六合水之說。

 

大衍之數五十。

《折中》曰:《洪範》曰:「卜五占用二,衍忒。」衍者推衍也,忒者過差也。卜筮所以推衍人事之過差,故揲蓍之法,謂之「大衍」。大音太,如太卜太筮之比,乃尊之之稱,非如先儒小衍大衍之說也。

 

掛一以象三。

掛,《五經文字》作「挂」,仲翔本同。

 

歸奇於扐以象閏。

仲翔橫渠兼山以「歸奇」為歸掛一之奇于扐,即閏法氣盈朔虛併一之說。

 

蓋以河圖中宮天五乘地十而得之。

以五乘十,劉歆之說也。其義即鄭氏「天五生土于中,地十成之,與天五并」之謂。愚案:漢時九宮之法,同于《說卦》。四正四維,皆合于十五,以五乘十,以十乘五,即大衍之數。五音六律七宿,由此作焉。音自倍而為日,律自倍而為辰,故日十而辰十二。七宿四方各七四二十八,亦合于大衍之數。[京房主是說,蓋本《易乾鑿度》。]日合于天統,月合于地統,斗合于人統,即三才也。漢儒皆主是說。[其義具〈律歷志〉及《乾鑿度》。]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朱子謂去這裡面取那天五地十,衍出這箇數[見《語類》],則似非理勢之自然,不若用九宮之為當矣。

 

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以分二,挂一,揲四,歸奇,為四營,陸公紀之注也。十八變而成六爻,則荀慈明之說矣。

 

引而伸之。

伸古文作信[《詩正義》引此亦作信],《下繫》「來者信也,以求信也」皆從古文,獨此從俗,蓋唐以後亂之。

 

右弟九章。

弟九章與《音訓》同。《正義》首節「天一地十」在弟十章之首,次節「天數五」在「大衍之數五十」下。自「大衍之數五十」至「可與佑神矣」為弟八章。「子曰知變化之道者」至「此之謂也」,為弟九章。案虞仲翔以《正義》弟九章合「大衍之數」共為一章。

《折中》曰:「知變化之道」一節,是承蓍卦而贊之,下文象變辭占即是變化之道,至精至變以極于至神,即是神化之道。謹案《折中》說如此,則虞氏合為一章者不為无理。故仲翔注此章曰:諸儒皆上子曰為章首,而荀馬又從之,甚非者矣。

 

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釋文》、《音訓》「以言者」下三句无「以」字。《釋文》云:一本四句皆有。

 

其受命也如嚮。

晁氏曰:嚮,古文響。唐石經從俗作響。

 

參伍以變。

參伍,劉歆讀為「三五」,謂三才五行也。《淮南.泰族》曰:「帝王涖政施教,必用參伍。」亦謂天地人及五行。《本義》音曹參之參。案韓非子曰:「省同異之言,以知朋黨之分;偶三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而《本義》引作「參伍」,蓋《本義》用楊倞之註,讀參為參錯之參,非韓非本書。古參字皆讀為三,《史記》引《周書》曰「必參而伍之」,注亦謂「三卿五大夫」。

 

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幾,古文作機。鄭康成讀為幾,王輔嗣從鄭讀改為幾。按先儒唯鄭康成不輕改字,經傳中應讀某字者,悉具于隨讀改字經中,無徑改者,慎之至也。魏之王輔嗣,晉之杜元凱,凡應讀之字,直改經文,不復注釋,故《易經》、《左傳》之古文皆亡于王杜,後人不攷及此,反敢議康成為多改字,無識之甚也。愚嘗著說辯之,詳見《九經會最》。

 

右弟十章。

弟十章與《音訓》同。

 

聖人以此洗心。

先儒[謂京房、荀爽、虞翻、董遇、張璠、范長生也]及漢石經皆作「先心」,謂知來也,唯王肅、韓康伯作「洗心」。晁氏曰:「先」古文「洗」,非也。古洗濯字皆作洒,《春秋傳》曰「洒濯其心」是也。先讀為洗,王韓之俗,學識者審之。

 

其孰能與於此哉。

唐石經及李鼎祚本皆云「其孰能與此哉」,今《正義》有「於」字,蓋宋以後人所增。

 

所謂无卜筮而知吉凶也。

《老子》語,引見《莊子》,故加「所謂」以稱之。

 

見乃謂之象。

見音現,譙定讀如字。

 

莫大乎蓍龜。

「莫大」先儒皆作「莫善」,承訛已久,不敢改也。

 

「立」下疑有闕文。

荀悅《漢紀》引《易》云「立象成器」,《前漢書.翟義傳》云「備物致用,立功成器,以為天下利」,故云「立」下有闕文。愚謂:「立成器以為天下利」《下繫》十三蓋取是也。「立」下不當有闕文。

 

易有四象。

《易說》曰:四象:失得之象,憂虞之象,進退之象,晝夜之象。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右弟十一章

弟十一章與《音訓》同。《正義》首節蒙「天一地二」一節二十字,至「民咸用之謂之神」為弟十章,「是故易有大極」至「自天祐之吉无不利」為弟十一章。

 

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

崔氏[憬]以立象為八卦之象,設卦謂六十四卦。謹案《折中》以崔說為是。

 

如近世《通書》乃周子所自作,亦為後人每章加以「周子曰」字。

近世《通書》謂胡五峯所刻本,除去篇名,每章加「周子曰」也。

 

乾坤毀,則无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本義》讀毀為毀壞,息為滅息。乾坤即天地也,安得以毀壞滅息言之?竊以其說為未安。此經之義,以漢易攷之,即孟喜卦氣之說也。乾坤者十二畫也,易者坎離也。[坎月離日,日月為易。]緼,藏也。離麗乾,坎藏坤,故為易之緼。乾坤各六畫,分為十二消息,坎月離日居中央,旺四季[坎戊離己,方伯卦],故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成則坤毀,謂四月也。坤成則乾毀,謂十月也。乾坤毀則坎離分,此六日七分時也。故云「无以見易」。幾,近也。息,生也。易不可見則乾坤或近乎生矣,謂中孚至復,咸至姤也。班固釋此經云:言與天地為終始也。得之矣。緼,當依虞氏作韞,唐石經作蘊。

 

如衣之著也。

《玉藻》曰:纊為襺緼為袍。鄭注曰:衣有著之名也。

 

默而成之。

《釋文》:默而成,無「之」字。

 

右弟十二章

《音訓》自「《易》曰自天祐之」至「吉无不利也」為弟十二章。「子曰書不盡言」至「鼓之舞之以盡神」為弟十三章。「乾坤其易之緼邪」至「存乎德行」為弟十四章。《正義》自「子曰書不盡言」至「存乎德行」為弟十二章。

 

繫辭而命之[命之,孟喜作明之]

 

吉凶者貞勝者也。

《折中》曰:貞勝者,以常為勝。天下容有善而遇凶,惡而獲吉者。然非其常也。惠迪吉,從逆凶,乃理之常。故當以常者為勝,如天地則以常者觀示,日月則以常者照臨。偶有變異,不足言也。天下之動,豈不當歸于一理乎。[棟謂:如《折中》說,常仍訓正亦通。]

 

夫乾確然。[《說文》確作隺。]

 

何以守位?曰人。 《本義》云:曰人之人,今本作仁。呂氏從古,曰人之人,坊本從《程傳》作仁。王伯厚曰:何以守位?曰人。《釋文》曰:桓玄明僧紹作仁,今本乃從桓玄,誤矣。《本義》作人。

 

右弟一章

弟一章與《正義音訓》同。

 

仰則觀象於天。

虞仲翔曰:天有八卦之象。

 

俯則觀法於地。[荀爽本作「察法」]

《九家易》曰:地有八卦之形。

 

觀鳥獸之文。

陸公紀曰:謂朱鳥、白虎、蒼龍、玄武,四方二十八宿經緯之文。

 

與地之宜。

地宜,猶土宜也。如《周禮》大司徒「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動物宜毛,植物宜皁」之類。王昭素謂:天地之宜,非也。[諸本別无天字,此昭素謬說。]《易說》曰:吾聞有地宜,未聞有天宜。[荀爽傳引《繫辭》有天字。]

 

近取諸身。

荀慈明曰: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也。

 

遠取諸物。

荀慈明曰: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之屬是也。

 

以通神明之德。

《本義》說是。

 

以類萬物之情。

八卦廣象是也。見《說卦》。

 

王昭素

昭素宋初人,居酸棗。太祖嘗召令講易,譔《易論》三十三卷,其書以注疏異同,相互詰難,蔽以己意。

 

作結繩而為罔罟。[罔舊本作网]

案《釋文》、《音訓》及虞仲翔本皆云「作結繩而為罟」,衍「网」字,惟黃頴本有此字,後人從之。愚謂:古罔字作网,古罟字或省作古。作結繩為网古,讀者誤并之也。

*郭案:罟字從网古,上「四」為「网」之變。

 

以佃以漁。

佃漁《釋文》一作「田魚」,讀為「佃漁」。案仲翔注云:坤二五之乾成離,巽為魚,坤二稱田,是古本作「田魚」也。

 

 

斲木為耜。[《說文》作㭒]

斲坊本作「斵」,訛。《五經文字》曰:斲經典相承作斲古文,亦訛字也。

 

揉木為耒。[揉《玉篇》引作楺,在木部。唐石經從手。]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

刳,《釋文》、《音訓》作挎,《五經文字》在手部,從刂者非。剡《釋文》、《音訓》作掞。

 

「致遠以利天下」疑衍。

《釋文》「致遠以利天下」一本无此句,故《本義》以為衍文。

 

重門擊柝。

《音訓》:柝,陸氏曰:《說文》作𣝔。晁氏曰:今《說文》又出𣔳字,非古本《說文》也。案《五經文字》作柝,與《說文》後出者略同。

 

掘地為臼。

掘俗字,《春秋傳》皆作闕,音其月切。

 

不封不樹。

虞仲翔說:穿土稱封。封古窆字,聚土為樹。《禮記》「縣棺而封」,「封」康成讀為窆。先鄭注《周禮》「遂人」云:「窆,謂下棺時。《禮記》謂之封,《春秋》謂之塴,皆葬下棺也。聲相似。」[《說文》亦云]今讀《易》者皆作府容切,失之。

 

右弟二章。

弟二章與《正義》同,《音訓》自首節至「吉凶生而悔吝箸也」為弟二章。

 

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卦象合則為彖,分則為爻。彖《說文》作㣇,兩㣇為㣈,《書》「㣈禷於上帝」,今文作「肆類」,《周禮》全為肆,全體為㣇,折爼為肴。肴即爻也。漢《孔彪碑》云:「《易》建八卦,揆肴繫辭。」東坡曰:「後人以《易》有六爻,故加肉以別之。彖者材也,八卦相值,材全而體備。爻者效天下之動,分卦之材,裂彖之體,而適險易之變也。」

 

右弟三章。

《正義》自首節至「德之盛也」為弟三章。

 

右弟四章。

《音訓》自首節至「立心勿恒」為弟四章。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王氏[應麟]曰:《上繫》七爻起於中孚「鳴鶴在陰」,《下繫》十一爻起於咸「憧憧往來」,卦氣圖咸至姤,凡六日七分,中孚至復亦六日七分。

 

以全身也。

李氏[心傳]曰:「以全身也」諸本作「存身」,朱子從《釋文》。案《音訓》曰:「全身」今本作「存身」。

 

死其將至。

李氏[心傳]曰:「死其將至」諸本作「期」。朱子從《釋文》,董氏[真卿]傳義曰:其讀為期。《音訓》曰:「死其」今本作「期」。

 

故惡積而不可揜。[揜今本作掩,非。]

 

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國家,仲翔本作「邦家」,今本避漢諱改。

 

力小而任重。

力小,石經作「力少」。李鼎祚《集解》,顏師古章懷太子《兩漢書》注所引皆然。〈王莽傳〉曰:「德薄位尊,力少任大。」今本訛為小,不敢改也。

 

鮮不及矣。

鮮,董氏傳義依《釋文》作「尟」,《音訓》同。

 

《漢書》「吉之」之間有「凶」字。

見〈楚元王傳〉。

 

天地絪緼。

絪緼,《說文》作「壹㚃」,晁氏以此經「絪緼」為古文。案張有《復古編》曰:壹從壺吉,於悉切。㚃從壺凶,於云切。吉凶在壺中,不得渫也。別作氤氲,又作絪緼,並非。《汗簡》曰:古《周易》緼作㚃,以絪緼為古文,晁失之。

 

右弟五章。

《正義》自「《易》曰困于石」至「立心勿恒」為弟四章。

 

於稽其類。[於一作烏。稽如字,又音啟。見《語類》。]

 

右弟六章。

弟六章與《正義》同。《正義》為弟五章。《音訓》自首節至「其衰世之意邪」為第四章。「夫易彰往而察來」至「以明失得之報」為弟五章。

 

困,德之辨也。[辨,石經《集解》皆作「辯」,下「井以辨義」董氏傳義亦作「辯」。]

 

右弟七章

弟七章與《正義》、《音訓》同。《正義》、《音訓》皆第六章。

 

為道也屢遷。[屢,俗字,當作「婁」。《漢書》皆然。]

 

周流六虛。

《正義》曰:六位言虛者,未本无體,因爻始見,故稱虛也。蔡氏[淵]曰:位未有爻曰虛,卦雖六位,而剛柔爻畫往來如寄,故以虛言。

 

唯變所適。

適,之也,謂之卦也。乾坤有旁通六十四,卦有適變也。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

出入,爻之適變也。外內,卦之貞悔也。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吉凶悔吝生乎動,吉一而已。故使知懼也。

 

右弟八章。

弟八章與《音訓》同,《音訓》為弟八章,《正義》自首節至「思過半矣」為弟七章。

 

則非其中爻不備。

洪氏曰:中爻者謂二三四與三四五也。王氏[應麟]曰:京氏謂二至四為互體,三至五為約象。《語類》曰:先儒解此多以為互體,互體漢儒多用之。《左傳》中一處說觀卦,亦舉得分明。[卦遇觀之否而云:風為天于土上,山也。二至四,有艮象,故云山。]看來此說亦不可廢。

 

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折中》曰:彖辭之繫,文王蓋統觀六爻以立義者,如屯以初為侯,蒙以二為師,師以二為將,比以五為君,其義皆先定於彖,爻辭不過因之而隨爻細別耳。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陰利承陽,故不利遠。居中應五,雖遠而无咎也。

 

右弟九章

弟九章與《音訓》同,《音訓》為弟八章,《正義》自「二與四同功而異位」至「此之謂易之道也」為弟八章。

 

兼三才而兩之。[唐石經及宋元本皆作三才,下同。]

 

六者非它也。[坊本它作他。]

 

右弟十章。

弟十章與《音訓》同。《音訓》為弟九章。

 

右弟十一章。

弟十一章與《音訓》同。《音訓》為弟十章。

 

能研諸侯之慮。

《音訓》:諸侯之慮,晁氏曰:王昭素云:剩「侯之」二字,必王輔嗣以後韓康伯以前錯。溫公曰:王輔嗣《略例》曰「能研諸慮」,則「侯之」衍字也。說之案:虞翻亦作「諸侯」,則其謬已久矣。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

八卦以象告,象有變動,以利言也。爻彖以情言,占有吉凶,以情遷也。情之相攻相取,相感不相得而吉利凶害悔吝因之。[《語類》:凶或害之,如火珠林占法,凶神動與世不相關,不能為害,惟是克世則為害。]天地設位,聖人成能,易之情即聖人之情也。聖人之情見乎辭,觀爻彖之情,觀爻彖之辭而可見矣。將叛者其辭慙,慙者其辭,而叛者其情也。下倣此。

 

右弟十二章。

弟十二章與《正義》、《音訓》同。《正義》為弟九章,《音訓》為弟十一章。孔氏[頴達]言,《繫辭下》篇章數諸儒不同,劉瓛為十二章,以對《上繫》十二章也。周氏莊氏並為九章。

 

《說卦傳》

朱氏[震]曰:易之有《說卦》,猶《詩》之有詁訓也。

 

兩地。

兩當從《說文》作㒳,蔡邕石經作兩,兩乃斤兩字,見漢定陶上林諸鼎。

 

右弟一章

弟一章至弟十章與《音訓》同。

 

兼三才而兩之

一卦三爻分天地人,而天地人又自有陰陽、剛柔、仁義之分,是以兼三才而兩之,所以順性命之理也。

 

分陰分陽,迭用柔剛。

朱氏[震]曰:分陰者六八也,分陽者九七也。迭用柔剛者,互變也。

 

雷風相薄。[薄,先儒皆音泊,附薄也,又迫也。坊本音博,失之。薄無博音也。]

 

日以暄之。[暄,許遠切,石經、《注疏》皆作煊,《釋文》、《音訓》作暄,云今本作煊。]

 

勞乎坎。[勞如字,或去聲。下同,見《語類》。]

 

右弟五章。

《易說》曰:震春離夏,兌秋坎冬,為四正。巽東南,坤西南,乾西北,艮東北,為四交。此四正四交,以時言之為四時,以象言之為四象。而八卦出乎其中,不曰時而曰象者,八卦以象告也。孔子曰:易始於太極,太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節,故生四時,四時各有陰陽剛柔之分,故生八卦,其布散用事也,震生於東,為二月;巽散於東南,在四月;離長於南,在五月;坤養於西南,在六月;兌收於西,在八月;乾制於西北,在十月;艮終始於東北,在十二月。八卦之氣終則四正四維之分明,生長收藏之道備,陰陽之體定。神明之德,而萬物各以類成焉。然則兩儀為天地,四象為四時,其說雖未必果出於孔子,實本於先漢諸儒,確乎其不可易也。

 

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妙,王肅本作眇,董季直曰:眇,成也。妙字近老莊,聖人弗尚也。

 

橈萬物者莫疾乎風。[橈,坊本作撓,非。王肅音乃教反。]

 

故水火不相逮。

《音訓》:「水火不相逮」今本作「水火相逮」。《釋文》、《會通》皆有「不」字。《漢書.郊祀志》所引亦然。《本義》注未濟云:水火異物,各居其所,故不相逮。

 

右弟七章。

以下八卦次序,以乾坤相索而言,故與上章異也。

 

索,求也。謂揲蓍以求爻也。

《語類》:「震一索而得男」一段,看來不當專作揲蓍看。揲蓍有不作這序時,便說不通。大概只是乾求於坤而得震坎艮,坤求於乾而得巽離兌。一二三者,以畫之次序言也。

胡氏[炳文]曰:此章《本義》乃朱子未改正之筆,要當以語錄為正。

 

荀《九家》此下有「為龍,為直,為衣,為言」。

《經典序錄》曰:荀爽《九家集注》十卷,不知何人所集,稱荀爽者,以為主,故也。其〈序〉有荀爽、京房、馬融、鄭元,宋衷、虞翻、陸績、姚信、翟子元,又有張氏、朱氏,並不詳何人。朱氏[震]曰:秦漢之間,《易》無《說卦》。孝宣時河內女子發老屋,得之。至後漢荀爽《集解》又得八卦逸象三十有一。愚謂:《九家》各有逸象,漢上謂荀慈明一人所得,非也。

 

為龍

虞仲翔本「龍」作「駹」,云:「駹蒼色,震東方,故為駹。舊讀作龍*。上已為龍,非也。」

*惠棟誤作「舊作讀龍」。

 

為旉

虞仲翔本「旉」作「專」,云:「陽在初,隱靜未出觸坤,故專。則乾靜也專。延叔堅本作旉。」按《說文》,尃古布字。

 

為萑葦。

萑音丸,石經作雚,《五經文字》作萑古字

 

為的顙。[旳,俗作的,非。]

 

其於人也為寡髮。

寡髮,《釋文》云:本又作「宣」。虞仲翔作宣,云:「為白,故宣髮。馬君以宣為寡髮,非也。」後鄭《周禮.攷工》曰:「頭髮晧落為宣,《易》巽為宣髮。」然則,改宣為寡,始于季長。

 

為亟心。

荀慈明本亟作極,云:「中也。」晁氏曰:案亟古文。

 

為乾卦。[乾石經作乾,唐元度《九經字樣》乾字下曰:「干虔二音為字一體,今俗分別作者,誤也。」]

 

為鱉。

[鱉,《釋文》、石經皆從此。《注疏》及今本皆作鼈。]

 

為狗。

仲翔本「狗」作「拘」,云:「指屈信制物,故為拘。拘舊作狗,上已為狗,字之誤。」

 

荀《九家》有「為鼻,為虎」。

艮為虎,案經言虎者无艮象,依虞仲翔注《易》,虎當為膚字之誤也。[艮上九丙寅,或謂:虎寅獸。然則乾九二甲寅,震六五庚寅,坎初六戊寅,皆當有虎象也。京君明以坤為虎,陸公紀以兌之陽爻稱虎,二卦獨無寅,何也?]

 

為羊。

仲翔本「羊」作「羔」,云:「羔,女使。作羊,非。」康成本又作陽,云:「此陽謂養,无家女行賃炊爨,今時有之,賤於妾也。」

 

右弟十一章。

《音訓》一卦為一章,合前十章為十八章。

 

《序卦傳》

古人一書皆有〈序〉,《易序卦》、《詩小序》,《書百篇序》,《周禮序官》,皆序也。《儀禮》非全書,《禮記》漢人所綴集,故皆无序。[康成作《三禮目錄》一卷,以補其缺,而不知《周禮序官》亦序也。]《逸周書》序附于卷後,[余見宋本如此,新刻輒移其次。]《詩》、《書》序亦然,後人乃分載各篇之首。[程子亦以此序分載六十四卦之前。]其序或間出于經師,往往異同各出。《毛詩序》子夏所作,而《韓詩》別有序。[見《文選》注。]說《韓詩》者,亦謂其序為子夏作。[見晁氏《嵩山集》]。《易》有〈序卦〉,唐一行《易纂》引孟喜〈序卦〉又與今本不同。[見《蓺文攷證》]蓋當時經師授受,各有所源流也。

 

故受之以履。

《音訓》:「故受之以履」,晁氏曰:案王輔嗣《略例》所引,下有「履者禮也」一句,誤入注中。

 

晁氏云:鄭无「而泰」二字。

鄭康成注《周易》九卷,馮厚齋曰:《崇文總目》正有一卷,唯《文言》、《說》、《序》、《雜》合四篇,餘皆逸。指趣淵確,去聖人未遠也。中興亡。

 

有无妄然後可畜。

鄭氏本云「有无妄,物然後可畜」。

 

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

王昭素謂:《序卦》云「離者麗也,麗必有所感,故受之以咸。咸者感也。」凡十四字*,晁以道取此三句,增入正文,謂後人妄有上下經之辨。愚案:荀子《大略篇》曰:「易之咸,見夫婦。夫婦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荀據《序卦》而言。]則男女夫婦之說,指咸卦明矣。增此三句,不已贅乎。

*此所引《序卦》,今本只有「離者麗也」四字,「凡十四字」指的是「麗必有所感,故受之以咸。咸者感也」,今本《序卦》所無。

 

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語類》云:錯只作措字,謂禮義有所施設耳。

 

傷於外者必反其家。

必反其家,唐石經及李氏《集解》皆云「必反於家」。

 

決必有遇。

石經宋本及李氏《集解》皆如此,俗本作「有所遇」,非。

 

《雜卦傳》

熊氏[朋來]曰:《襍卦》「襍」從衣集聲,俗作「雜」。案熊說本《九經字樣》。虞仲翔曰:《雜卦》者,雜六十四卦以為義,其於《序卦》之外別言也。

 

損益盛衰之始也。

余氏[苞舒]曰:損益盛衰之始,泰否之變也。

 

謙輕而豫怠也。

怠,古音怡。[與來韻,來音釐。]故虞仲翔作怡。張衡《東京賦》怠與栽韻,《柏梁詩》怠與時韻。曹翔《漢敬隱后頌》與基韻。[見《匡謬正俗》]皆讀為怡。顏師古音苔,非是。

 

賁无色也。

色謂五色,賁色雜,非白非黑,故云无色。

 

蠱則飭也。

唐石經曰:「蠱則飭也」,鄭王肅本同。案飾古文勑。[飭與敕同。]

 

晉晝也,明夷誅也。

顧氏[炎武]曰:晉晝也,晝日三接,故曰晝。明夷誅也,得其大首,故曰誅。誅《本義》從虞仲翔說,訓為傷。

 

豐多故,親寡旅也。

豐多故,坊本下有「也」字,非。董氏[真卿]曰:朱子《本義》多從古文,如故下无「也」之類。愚案《釋文》、《音訓》皆无「也」字。胡雲峯本亦然。

 

大過顛也。

康成注曰:自此以下,卦旨不協,似錯亂失正,弗敢改耳。愚案先儒謹慎如此,後世蘇氏蔡氏之徒,擅移《雜卦》之文,豈聖人闕疑之旨哉。

 

姤遇也。

唐石經云:「遘遇也。」《五經文字》同。薛虞于姤卦注云:姤古文作遘,今遘卦已作姤,此亦改,從俗。[詳見下經]唯唐石經,猶仍舊觀。

 

歸妹女之終也。

陸公紀曰:兌歸魂配六十四卦之終也。

 

小人道憂也。[憂,鄭本作消。]

 

周易本義辯證卷五終

 

享和二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