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周易本義辯證卷五
長洲 惠棟定宇 撰
常熟 蔣光弼少逸 校刊
太倉 蕭掄子山 參校
繫辭上傳
《釋文》曰:王肅本皆作「繫辭上傳」,訖於《雜卦》,皆有「傳」字。蓋王弼本作「繫辭上」,不云「傳」也。李氏[心傳]曰:晁氏呂氏皆從古,晦庵用之。王氏[應麟]曰:《漢.儒林傳》云:「孔子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王肅本是也。
八卦相盪
《釋文》曰:盪,眾家作蕩。王肅:音唐黨反。馬云:除也。桓云:動也。唯韓云:相推盪。愚謂:蕩有二義,一訓動蕩之蕩,桓元說是也[〈月令〉云:諸生蕩]。一訓排蕩之蕩,馬融說是也[漢有蕩寇將軍]。《續漢書.張綱傳》曰「方垂盪」,然乃知後漢以來曠蕩之蕩亦作盪,則盪為蕩或字也。而排蕩之蕩,後人改作。盪見〈蔡湛碑〉,故《釋名》云:「蕩,盪也。排蕩,去穢垢也。」[《說文》:盪為滌器。]此經蕩字韓伯改為盪,又釋為推盪,兩漢以來,從無是訓。俗說流傳,不謂至今猶未改也。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釋文》曰:馬王肅作「而易成位乎其中」。
荀慈明曰:陽位成於五,陰位成於二。五為上中,二為下中,故曰「成位乎其中」。
王輔嗣云:成位況立象。此言成易之位,非言成人之位。
「易則易知」以下《本義》謂人法乾坤之道,而以成位乎中為聖人參天地之事。愚竊以為不然。
右第一章[原本云「此弟一章,以造化之實」云云。「右」皆作「此」,不別大字。今本「右第一章」下旁注「此章云云」蓋從胡雲峯《通釋》本也。]
《折中》曰:諸儒言易有四義:不易也,交易也,變易也,易簡也。故天尊地卑一節,言不易者也。剛柔相摩二句,言交易者也。鼓之以雷霆至坤作成物,言變易者也。乾以易知以下,言易簡者也。易道之本原盡乎此,故為《繫傳》之首章焉。
案弟一章與《正義音訓》同。
而明吉凶。
仲翔本「吉凶」下有「悔吝」二字。
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
《語類》:上居字是總就身之所處而言,此居字是靜對動而言。
右弟二章
《折中》曰:上章言作易之原本,此章乃備言作易學易之事。蓋承上章言之,而為諸章之綱也。
案弟二章與《正義音訓》同。
言乎其小疵也。
唐石經云「存乎其小疵也」。
右弟三章
《折中》曰:此章申弟二章「吉凶者失得之象也」一節之義,吉凶悔吝之外,又有所謂无咎者,其道甚大,而貫乎吉凶悔吝之間,故易之中有曰吉无咎者,有曰凶无咎者,有吝无咎者。然其機皆在于悔。是故易辭之教人也,於吉凶辯而已。於悔吝則憂之謹,其幾也。憂之不已,又從而震之。故曰: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案弟三章與《音訓》同。《正義》自此至「故知死生之說」為弟三章。
彌綸
《語類》:彌字若今所謂封彌試卷之彌。惟其封彌得无縫罅,所以能徧滿。
天地之道。
《釋文》、《音訓》皆云「天下之道」。
精氣為物,游魂為變。
康成注曰:精氣謂七八也,遊魂謂九六也。七八木火之數,九六金水之數。木火用事而物生,故曰精氣為物。金水用事而物變,故曰遊魂為變。精氣謂之神,遊魂謂之鬼。木火生物,金水終物。
天文則有晝夜上下。
今《歷注》:地之上下四旁,無非天也。日月星辰,皆繫于天。故地有晝夜,而天無晝夜。立地之道曰柔與剛,剛柔者晝夜之道也。以晝夜屬之天文,誤甚。
易无體。
王氏[應麟]曰:葉少蘊謂:凡易於有為者,皆言用。用之者何?體也。而易不以體對用,故別而論之曰易无體。
晁景迂曰:體用本乎釋氏。
右弟四章
《音訓》自此至「君子之道尟矣」為弟四章。《正義》自「精氣為物至君子之道鮮矣」為弟四章。
繼之者善也。
《折中》曰:此繼字,猶人所謂繼體,所謂繼志。天地之理,全付於人而人受之,但謂之付則主於天,謂之受則主於人。惟謂之繼,則見天人承接之意,而付與受兩義皆在其中矣。天付於人而受之,其理既無不善,則人之所以為性者,亦豈有不善也。故孟子之道性善者本此也。下文仁知百姓者,皆局於所受之偏而不能完其所付之全,故程朱之言氣質者,亦本此也。
藏諸用。
藏,鄭本作臧。第十一章「知以藏往」劉瓛作臧。案《說文》无藏字,古藏字皆作臧。《漢書》猶然,或訓臧為善,非也。《語類》載《本義》云:顯者陽之仁也,德之發也。藏者陰之知也,業之成也。蓋據未定本。
用謂機緘之妙。
「機緘」二字出《莊子.天運篇》。
效法之謂坤。
《釋文》、《音訓》、董氏《傳義》皆云「爻法之謂坤」,董引《本義》曰:「爻,呈也。」晁氏曰:「爻,古文效字。」
張忠定言公事有陰陽。
《乖厓先生語錄》曰:公謂李畋曰:子還知公事有陰陽否?對曰:未也。凡百公事,未著字前則屬陽,陽主生也,通變由之。著字後屬陰,陰主刑也。刑貴正名,名不可改。
乖厓名詠,字復之,謚忠定,濮州郵城人。[《語錄》忠定公言:公事未判時屬陽,已判後屬陰。]
右弟五章
《正義》自「顯諸仁」至「道義之門」為弟五章。《音訓》自「顯諸仁」至「陰陽不測之謂神」為弟五章。
以言乎邇則靜而正。
邇,《釋文》、《音訓》作迩,云「今本作邇」。
右弟六章
弟六與《音訓》同。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語類》曰:識見高於上,所行實於下,中間便生生而不窮,故說易行乎其中。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猶知禮存性而道義出也。
「知禮成性則道義出」,《橫渠易說》中語也,朱子改「成」為「存」,言本然之性,不待習而成也。
右弟七章
弟七章與《音訓》同。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
《語類》曰:古无賾字*,只是嘖字[說本徐錯],今從𦣞亦是口之義。
愚案:京房許慎作「嘖」,《九家》作「冊」,《釋名》曰:「冊,賾也。簡册最繁,故賾亦為繁雜之義。[《春秋傳》曰:嘖有繁言。」
*「賾」原文誤作「頤」。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
仲翔曰:重言聖人謂文王也。
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
胡氏[炳文]曰:不會則於理有遺闕,如之何可通?不通則於理有窒礙,如之何可行?通是時中,典常是庸。
如庖丁解牛,會則其族而通則其虛也。
見《莊子.養生主》郭象曰:交錯聚結為族,莊子無虛字。庖丁曰:導大窽,窽即虛也。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
惡,《釋文》烏稼反,蓋讀惡為亞,荀爽作亞,云次也。晁氏曰:亞,古文善惡字非也。惡乃古文亞。《尚書大傳》曰:「王升舟入水,鼓鐘惡,觀臺惡,將舟惡。」康成注云:「惡讀為亞。」宋時有玉印,曰「周惡父印」,劉原甫以為即條侯亞父。《史記》「盧綰孫他之封惡谷侯」《漢書》作「亞谷」,是惡皆讀為亞,所以《語類》云:惡字有三音,或亞,或如字,或烏故反。朱子謂烏故反為近。愚意當從古,讀為亞,訓為次。至賾故不可次,至動故不可治。亂,治也。擬諸其形容,所以次之也。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所以治之也。故云:「極天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
為易者其知盜乎。
李氏[心傳]曰:「為易」諸本多云「作易」,今從《釋文》及朱本《音訓》,云「為易者」今本作「作易者」。
上慢下曓,盜思伐之矣。
《折中》曰:慢暴者,上褻慢其名器,則在下之小人得肆其殘曓也。奪者禍止其身,伐者禍及國家矣。
冶容悔淫。
冶,先儒皆作野。鄭注云:謂飾其容而見於外曰野。愚謂:野容謂出無擁蔽,猶野處也。《列女傳》華孟姬曰:「車奔,姬墮,使侍御者舒帷以自帳蔽,曰:妾聞野處則帷裳擁蔽,所以正心一意,自斂制也。」頌曰:「孟姬好禮,執節甚公。避嫌遠別,終不冶容。」疑古本亦作野,後人以俗傳《易經》竄易之耳。
右弟八章。
弟八章與《音訓》同,《正義》自「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至「其臭如蘭」為弟六章。「初六籍用白茅*」至「盜之招也」為弟七章。案馬季長荀慈明姚元直等分「白茅」章後取「負且乘」,更為別章。餘皆同。《正義》成十三章也。
*「籍」當作「藉」。
此簡本在弟十章之首,程子曰:宜在此。今從之。
案:此經二節相連,蓋據《漢書.律歷志》。愚謂:〈律歷志〉本劉歆三統歷,公孫祿斥歆顛倒五經,謂此類也。程子信而從之,恐未然。
此言天地之數,陽奇陰偶,即所謂河圖者也。
「天一地二」以下乃五行之次,邵氏謂之河圖,而朱子誤信之,殊不足據。辯見卷首。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正義》曰:若天一與地六相得合為水,地二與天七相得合為火,云云。元龔幼文是孔說。
變化謂一變生水而六化成之云云。
此即鄭康成五行氣并虞仲翔一六合水之說。
大衍之數五十。
《折中》曰:《洪範》:「卜五占用二,衍忒。」衍者推衍也,忒者過差也。卜筮所以推衍人事之過差,故揲蓍之法,謂之「大衍」。大音太,如太卜太筮之比,乃尊之之稱,非如先儒小衍大衍之說也。
掛一以象三。
掛,《五經文字》作「挂」,仲翔本同。
歸奇於扐以象閏。
仲翔橫渠兼山以「歸奇」為歸掛一之奇于扐,即閏法氣盈朔虛併一之說。
蓋以河圖中宮天五乘地十而得之。
以五乘十,劉歆之說也。其義即鄭氏「天五生土于中,地十成之,與天五并」之謂。愚案:漢時九宮之法,同于《說卦》。四正四維,皆合于十五,以五乘十,以十乘五,即大衍之數。五音六律七宿,由此作焉。音自倍而為日,律自倍而為辰,故日十而辰十二。七宿四方各七四二十八,亦合于大衍之數。[京房主是說,蓋本《易乾鑿度》。]日合于天統,月合于地統,斗合于人統,即三才也。漢儒皆主是說。[其義具〈律歷志〉及《乾鑿度》。]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朱子謂去這裡面取那天五地十,衍出這箇數[見《語類》],則似非理勢之自然,不若用九宮之為當矣。
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以分二,挂一,揲四,歸奇,為四營,陸公紀之注也。十八變而成六爻,則荀慈明之說矣。
引而伸之。
伸古文作信[《詩正義》引此亦作信],《下繫》「來者信也,以求信也」皆從古文,獨此從俗,蓋唐以後亂之。
右弟九章。
弟九章與《音訓》同。《正義》首節「天一地十」在弟十章之首,次節「天數五」在「大衍之數五十」下。自「大衍之數五十」至「可與佑神矣」為弟八章。「子曰知變化之道者」至「此之謂也」,為弟九章。案虞仲翔以《正義》弟九章合「大衍之數」共為一章。
《折中》曰:「知變化之道」一節,是承蓍卦而贊之,下文象變辭占即是變化之道,至精至變以極于至神,即是神化之道。謹案《折中》說如此,則虞氏合為一章者不為无理。故仲翔注此章曰:諸儒皆上子曰為章首,而荀馬又從之,甚非者矣。
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釋文》、《音訓》「以言者」下三句无「以」字。《釋文》云:一本四句皆有。
其受命也如嚮。
晁氏曰:嚮,古文響。唐石經從俗作響。
參伍以變。
參伍,劉歆讀為「三五」,謂三才五行也。《淮南.泰族》曰:「帝王涖政施教,必用參伍。」亦謂天地人及五行。《本義》音曹參之參。案韓非子曰:「省同異之言,以知朋黨之分;偶三五之驗,以責陳言之實。」而《本義》引作「參伍」,蓋《本義》用楊倞之註,讀參為參錯之參,非韓非本書。古參字皆讀為三,《史記》引《周書》曰「必參而伍之」,注亦謂「三卿五大夫」。
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幾,古文作機。鄭康成讀為幾,王輔嗣從鄭讀改為幾。按先儒唯鄭康成不輕改字,經傳中應讀某字者,悉具于隨讀改字經中,無徑改者,慎之至也。魏之王輔嗣,晉之杜元凱,凡應讀之字,直改經文,不復注釋,故《易經》、《左傳》之古文皆亡于王杜,後人不攷及此,反敢議康成為多改字,無識之甚也。愚嘗著說辯之,詳見《九經會最》。
右弟十章。
弟十章與《音訓》同。
聖人以此洗心。
先儒[謂京房、荀爽、虞翻、董遇、張璠、范長生也]及漢石經皆作「先心」,謂知來也,唯王肅、韓康伯作「洗心」。晁氏曰:「先」古文「洗」,非也。古洗濯字皆作洒,《春秋傳》曰「洒濯其心」是也。先讀為洗,王韓之俗,學識者審之。
其孰能與於此哉。
唐石經及李鼎祚本皆云「其孰能與此哉」,今《正義》有「於」字,蓋宋以後人所增。
所謂无卜筮而知吉凶也。
《老子》語,引見《莊子》,故加「所謂」以稱之。
見乃謂之象。
見音現,譙定讀如字。
莫大乎蓍龜。
「莫大」先儒皆作「莫善」,承訛已久,不敢改也。
「立」下疑有闕文。
荀悅《漢紀》引《易》云「立象成器」,《前漢書.翟義傳》云「備物致用,立功成器,以為天下利」,故云「立」下有闕文。愚謂:「立成器以為天下利」《下繫》十三蓋取是也。「立」下不當有闕文。
易有四象。
《易說》曰:四象:失得之象,憂虞之象,進退之象,晝夜之象。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右弟十一章
弟十一章與《音訓》同。《正義》首節蒙「天一地二」一節二十字,至「民咸用之謂之神」為弟十章,「是故易有大極」至「自天祐之吉无不利」為弟十一章。
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
崔氏[憬]以立象為八卦之象,設卦謂六十四卦。謹案《折中》以崔說為是。
如近世《通書》乃周子所自作,亦為後人每章加以「周子曰」字。
近世《通書》謂胡五峯所刻本,除去篇名,每章加「周子曰」也。
乾坤毀,則无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本義》讀毀為毀壞,息為滅息。乾坤即天地也,安得以毀壞滅息言之?竊以其說為未安。此經之義,以漢易攷之,即孟喜卦氣之說也。乾坤者十二畫也,易者坎離也。[坎月離日,日月為易。]緼,藏也。離麗乾,坎藏坤,故為易之緼。乾坤各六畫,分為十二消息,坎月離日居中央,旺四季[坎戊離己,方伯卦],故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成則坤毀,謂四月也。坤成則乾毀,謂十月也。乾坤毀則坎離分,此六日七分時也。故云「无以見易」。幾,近也。息,生也。易不可見則乾坤或近乎生矣,謂中孚至復,咸至姤也。班固釋此經云:言與天地為終始也。得之矣。緼,當依虞氏作韞,唐石經作蘊。
如衣之著也。
《玉藻》曰:纊為襺緼為袍。鄭注曰:衣有著之名也。
默而成之。
《釋文》:默而成,無「之」字。
右弟十二章
《音訓》自「《易》曰自天祐之」至「吉无不利也」為弟十二章。「子曰書不盡言」至「鼓之舞之以盡神」為弟十三章。「乾坤其易之緼邪」至「存乎德行」為弟十四章。《正義》自「子曰書不盡言」至「存乎德行」為弟十二章。
繫辭而命之[命之,孟喜作明之]
吉凶者貞勝者也。
《折中》曰:貞勝者,以常為勝。天下容有善而遇凶,惡而獲吉者。然非其常也。惠迪吉,從逆凶,乃理之常。故當以常者為勝,如天地則以常者觀示,日月則以常者照臨。偶有變異,不足言也。天下之動,豈不當歸于一理乎。[棟謂:如《折中》說,常仍訓正亦通。]
夫乾確然。[《說文》確作隺。]
何以守位?曰人。 《本義》云:曰人之人,今本作仁。呂氏從古,曰人之人,坊本從《程傳》作仁。王伯厚曰:何以守位?曰人。《釋文》曰:桓玄明僧紹作仁,今本乃從桓玄,誤矣。《本義》作人。
右弟一章
弟一章與《正義音訓》同。
仰則觀象於天。
虞仲翔曰:天有八卦之象。
俯則觀法於地。[荀爽本作「察法」]
《九家易》曰:地有八卦之形。
觀鳥獸之文。
陸公紀曰:謂朱鳥、白虎、蒼龍、玄武,四方二十八宿經緯之文。
與地之宜。
地宜,猶土宜也。如《周禮》大司徒「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動物宜毛,植物宜皁」之類。王昭素謂:天地之宜,非也。[諸本別无天字,此昭素謬說。]《易說》曰:吾聞有地宜,未聞有天宜。[荀爽傳引《繫辭》有天字。]
近取諸身。
荀慈明曰: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也。
遠取諸物。
荀慈明曰: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之屬是也。
以通神明之德。
《本義》說是。
以類萬物之情。
八卦廣象是也。見《說卦》。
王昭素
昭素宋初人,居酸棗。太祖嘗召令講易,譔《易論》三十三卷,其書以注疏異同,相互詰難,蔽以己意。
作結繩而為罔罟。[罔舊本作网]
案《釋文》、《音訓》及虞仲翔本皆云「作結繩而為罟」,衍「网」字,惟黃頴本有此字,後人從之。愚謂:古罔字作网,古罟字或省作古。作結繩為网古,讀者誤并之也。
*郭案:罟字從网古,上「四」為「网」之變。
以佃以漁。
佃漁《釋文》一作「田魚」,讀為「佃漁」。案仲翔注云:坤二五之乾成離,巽為魚,坤二稱田,是古本作「田魚」也。
斲木為耜。[《說文》作㭒]
斲坊本作「斵」,訛。《五經文字》曰:斲經典相承作,亦訛字也。
揉木為耒。[揉《玉篇》引作楺,在木部。唐石經從手。]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
刳,《釋文》、《音訓》作挎,《五經文字》在手部,從刂者非。剡《釋文》、《音訓》作掞。
「致遠以利天下」疑衍。
《釋文》「致遠以利天下」一本无此句,故《本義》以為衍文。
重門擊柝。
《音訓》:柝,陸氏曰:《說文》作𣝔。晁氏曰:今《說文》又出𣔳字,非古本《說文》也。案《五經文字》作柝,與《說文》後出者略同。
掘地為臼。
掘俗字,《春秋傳》皆作闕,音其月切。
不封不樹。
虞仲翔說:穿土稱封。封古窆字,聚土為樹。《禮記》「縣棺而封」,「封」康成讀為窆。先鄭注《周禮》「遂人」云:「窆,謂下棺時。《禮記》謂之封,《春秋》謂之塴,皆葬下棺也。聲相似。」[《說文》亦云]今讀《易》者皆作府容切,失之。
右弟二章。
弟二章與《正義》同,《音訓》自首節至「吉凶生而悔吝箸也」為弟二章。
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卦象合則為彖,分則為爻。彖《說文》作㣇,兩㣇為㣈,《書》「㣈禷於上帝」,今文作「肆類」,《周禮》全為肆,全體為㣇,折爼為肴。肴即爻也。漢《孔彪碑》云:「《易》建八卦,揆肴繫辭。」東坡曰:「後人以《易》有六爻,故加肉以別之。彖者材也,八卦相值,材全而體備。爻者效天下之動,分卦之材,裂彖之體,而適險易之變也。」
右弟三章。
《正義》自首節至「德之盛也」為弟三章。
右弟四章。
《音訓》自首節至「立心勿恒」為弟四章。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王氏[應麟]曰:《上繫》七爻起於中孚「鳴鶴在陰」,《下繫》十一爻起於咸「憧憧往來」,卦氣圖咸至姤,凡六日七分,中孚至復亦六日七分。
以全身也。
李氏[心傳]曰:「以全身也」諸本作「存身」,朱子從《釋文》。案《音訓》曰:「全身」今本作「存身」。
死其將至。
李氏[心傳]曰:「死其將至」諸本作「期」。朱子從《釋文》,董氏[真卿]傳義曰:其讀為期。《音訓》曰:「死其」今本作「期」。
故惡積而不可揜。[揜今本作掩,非。]
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國家,仲翔本作「邦家」,今本避漢諱改。
力小而任重。
力小,石經作「力少」。李鼎祚《集解》,顏師古章懷太子《兩漢書》注所引皆然。〈王莽傳〉曰:「德薄位尊,力少任大。」今本訛為小,不敢改也。
鮮不及矣。
鮮,董氏傳義依《釋文》作「尟」,《音訓》同。
《漢書》「吉之」之間有「凶」字。
見〈楚元王傳〉。
天地絪緼。
絪緼,《說文》作「壹㚃」,晁氏以此經「絪緼」為古文。案張有《復古編》曰:壹從壺吉,於悉切。㚃從壺凶,於云切。吉凶在壺中,不得渫也。別作氤氲,又作絪緼,並非。《汗簡》曰:古《周易》緼作㚃,以絪緼為古文,晁失之。
右弟五章。
《正義》自「《易》曰困于石」至「立心勿恒」為弟四章。
於稽其類。[於一作烏。稽如字,又音啟。見《語類》。]
右弟六章。
弟六章與《正義》同。《正義》為弟五章。《音訓》自首節至「其衰世之意邪」為第四章。「夫易彰往而察來」至「以明失得之報」為弟五章。
困,德之辨也。[辨,石經《集解》皆作「辯」,下「井以辨義」董氏傳義亦作「辯」。]
右弟七章
弟七章與《正義》、《音訓》同。《正義》、《音訓》皆第六章。
為道也屢遷。[屢,俗字,當作「婁」。《漢書》皆然。]
周流六虛。
《正義》曰:六位言虛者,未本无體,因爻始見,故稱虛也。蔡氏[淵]曰:位未有爻曰虛,卦雖六位,而剛柔爻畫往來如寄,故以虛言。
唯變所適。
適,之也,謂之卦也。乾坤有旁通六十四,卦有適變也。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
出入,爻之適變也。外內,卦之貞悔也。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吉凶悔吝生乎動,吉一而已。故使知懼也。
右弟八章。
弟八章與《音訓》同,《音訓》為弟七章,《正義》自首節至「思過半矣」為弟七章。
則非其中爻不備。
洪氏曰:中爻者謂二三四與三四五也。王氏[應麟]曰:京氏謂二至四為互體,三至五為約象。《語類》曰:先儒解此多以為互體,互體漢儒多用之。《左傳》中一處說觀卦,亦舉得分明。[卦遇觀之否而云:風為天于土上,山也。二至四,有艮象,故云山。]看來此說亦不可廢。
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折中》曰:彖辭之繫,文王蓋統觀六爻以立義者,如屯以初為侯,蒙以二為師,師以二為將,比以五為君,其義皆先定於彖,爻辭不過因之而隨爻細別耳。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陰利承陽,故不利遠。居中應五,雖遠而无咎也。
右弟九章
弟九章與《音訓》同,《音訓》為弟八章,《正義》自「二與四同功而異位」至「此之謂易之道也」為弟八章。
兼三才而兩之。[唐石經及宋元本皆作三才,下同。]
六者非它也。[坊本它作他。]
右弟十章。
弟十章與《音訓》同。《音訓》為弟九章。
右弟十一章。
弟十一章與《音訓》同。《音訓》為弟十章。
能研諸侯之慮。
《音訓》:諸侯之慮,晁氏曰:王昭素云:剩「侯之」二字,必王輔嗣以後韓康伯以前錯。溫公曰:王輔嗣《略例》曰「能研諸慮」,則「侯之」衍字也。說之案:虞翻亦作「諸侯」,則其謬已久矣。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
八卦以象告,象有變動,以利言也。爻彖以情言,占有吉凶,以情遷也。情之相攻相取,相感不相得而吉利凶害悔吝因之。[《語類》:凶或害之,如火珠林占法,凶神動與世不相關,不能為害,惟是克世則為害。]天地設位,聖人成能,易之情即聖人之情也。聖人之情見乎辭,觀爻彖之情,觀爻彖之辭而可見矣。將叛者其辭慙,慙者其辭,而叛者其情也。下倣此。
右弟十二章。
弟十二章與《正義》、《音訓》同。《正義》為弟九章,《音訓》為弟十一章。孔氏[頴達]言,《繫辭下》篇章數諸儒不同,劉瓛為十二章,以對《上繫》十二章也。周氏莊氏並為九章。
《說卦傳》
朱氏[震]曰:易之有《說卦》,猶《詩》之有詁訓也。
兩地。
兩當從《說文》作㒳,蔡邕石經作兩,兩乃斤兩字,見漢定陶上林諸鼎。
右弟一章
弟一章至弟十章與《音訓》同。
兼三才而兩之
一卦三爻分天地人,而天地人又自有陰陽、剛柔、仁義之分,是以兼三才而兩之,所以順性命之理也。
分陰分陽,迭用柔剛。
朱氏[震]曰:分陰者六八也,分陽者九七也。迭用柔剛者,互變也。
雷風相薄。[薄,先儒皆音泊,附薄也,又迫也。坊本音博,失之。薄無博音也。]
日以暄之。[暄,許遠切,石經、《注疏》皆作煊,《釋文》、《音訓》作暄,云今本作煊。]
勞乎坎。[勞如字,或去聲。下同,見《語類》。]
右弟五章。
《易說》曰:震春離夏,兌秋坎冬,為四正。巽東南,坤西南,乾西北,艮東北,為四交。此四正四交,以時言之為四時,以象言之為四象。而八卦出乎其中,不曰時而曰象者,八卦以象告也。孔子曰:易始於太極,太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節,故生四時,四時各有陰陽剛柔之分,故生八卦,其布散用事也,震生於東,為二月;巽散於東南,在四月;離長於南,在五月;坤養於西南,在六月;兌收於西,在八月;乾制於西北,在十月;艮終始於東北,在十二月。八卦之氣終則四正四維之分明,生長收藏之道備,陰陽之體定。神明之德,而萬物各以類成焉。然則兩儀為天地,四象為四時,其說雖未必果出於孔子,實本於先漢諸儒,確乎其不可易也。
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妙,王肅本作眇,董季直曰:眇,成也。妙字近老莊,聖人弗尚也。
橈萬物者莫疾乎風。[橈,坊本作撓,非。王肅音乃教反。]
故水火不相逮。
《音訓》:「水火不相逮」今本作「水火相逮」。《釋文》、《會通》皆有「不」字。《漢書.郊祀志》所引亦然。《本義》注未濟云:水火異物,各居其所,故不相逮。
右弟七章。
以下八卦次序,以乾坤相索而言,故與上章異也。
索,求也。謂揲蓍以求爻也。
《語類》:「震一索而得男」一段,看來不當專作揲蓍看。揲蓍有不作這序時,便說不通。大概只是乾求於坤而得震坎艮,坤求於乾而得巽離兌。一二三者,以畫之次序言也。
胡氏[炳文]曰:此章《本義》乃朱子未改正之筆,要當以語錄為正。
荀《九家》此下有「為龍,為直,為衣,為言」。
《經典序錄》曰:荀爽《九家集注》十卷,不知何人所集,稱荀爽者,以為主,故也。其〈序〉有荀爽、京房、馬融、鄭元,宋衷、虞翻、陸績、姚信、翟子元,又有張氏、朱氏,並不詳何人。朱氏[震]曰:秦漢之間,《易》無《說卦》。孝宣時河內女子發老屋,得之。至後漢荀爽《集解》又得八卦逸象三十有一。愚謂:《九家》各有逸象,漢上謂荀慈明一人所得,非也。
為龍
虞仲翔本「龍」作「駹」,云:「駹蒼色,震東方,故為駹。舊讀作龍*。上已為龍,非也。」
*惠棟誤作「舊作讀龍」。
為旉
虞仲翔本「旉」作「專」,云:「陽在初,隱靜未出觸坤,故專。則乾靜也。延叔堅本作旉。」按《說文》,尃古布字。
為萑葦。
萑音丸,石經作雚,《五經文字》作。
為旳顙。[旳,俗作的,非。]
其於人也為寡髮。
寡髮,《釋文》云:本又作「宣」。虞仲翔作宣,云:「為白,故宣髮。馬君以宣為寡髮,非也。」後鄭《周禮.攷工》曰:「頭髮晧落為宣,《易》巽為宣髮。」然則,改宣為寡,始于季長。
為亟心。
荀慈明本亟作極,云:「中也。」晁氏曰:案亟古文。
為乾卦。[乾石經作乾,唐元度《九經字樣》乾字下曰:「干虔二音為字一體,今俗分別作者,誤也。」]
為鱉。
[鱉,《釋文》、石經皆從此。《注疏》及今本皆作鼈。]
為狗。
仲翔本「狗」作「拘」,云:「指屈信制物,故為拘。拘舊作狗,上已為狗,字之誤。」
荀《九家》有「為鼻,為虎」。
艮為虎,案經言虎者无艮象,依虞仲翔注《易》,虎當為膚字之誤也。[艮上九丙寅,或謂:虎寅獸。然則乾九二甲寅,震六五庚寅,坎初六戊寅,皆當有虎象也。京君明以坤為虎,陸公紀以兌之陽爻稱虎,二卦獨無寅,何也?]
為羊。
仲翔本「羊」作「羔」,云:「羔,女使。作羊,非。」康成本又作陽,云:「此陽謂養,无家女行賃炊爨,今時有之,賤於妾也。」
右弟十一章。
《音訓》一卦為一章,合前十章為十八章。
《序卦傳》
古人一書皆有〈序〉,《易序卦》、《詩小序》,《書百篇序》,《周禮序官》,皆序也。《儀禮》非全書,《禮記》漢人所綴集,故皆无序。[康成作《三禮目錄》一卷,以補其缺,而不知《周禮序官》亦序也。]《逸周書》序附于卷後,[余見宋本如此,新刻輒移其次。]《詩》、《書》序亦然,後人乃分載各篇之首。[程子亦以此序分載六十四卦之前。]其序或間出于經師,往往異同各出。《毛詩序》子夏所作,而《韓詩》別有序。[見《文選》注。]說《韓詩》者,亦謂其序為子夏作。[見晁氏《嵩山集》]。《易》有〈序卦〉,唐一行《易纂》引孟喜〈序卦〉又與今本不同。[見《蓺文攷證》]蓋當時經師授受,各有所源流也。
故受之以履。
《音訓》:「故受之以履」,晁氏曰:案王輔嗣《略例》所引,下有「履者禮也」一句,誤入注中。
晁氏云:鄭无「而泰」二字。
鄭康成注《周易》九卷,馮厚齋曰:《崇文總目》正有一卷,唯《文言》、《說》、《序》、《雜》合四篇,餘皆逸。指趣淵確,去聖人未遠也。中興亡。
有无妄然後可畜。
鄭氏本云「有无妄,物然後可畜」。
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
王昭素謂:《序卦》云「離者麗也,麗必有所感,故受之以咸。咸者感也。」凡十四字*,晁以道取此三句,增入正文,謂後人妄有上下經之辨。愚案:荀子《大略篇》曰:「易之咸,見夫婦。夫婦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荀據《序卦》而言。]則男女夫婦之說,指咸卦明矣。增此三句,不已贅乎。
*此所引《序卦》,今本只有「離者麗也」四字,「凡十四字」指的是「麗必有所感,故受之以咸。咸者感也」,今本《序卦》所無。
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語類》云:錯只作措字,謂禮義有所施設耳。
傷於外者必反其家。
必反其家,唐石經及李氏《集解》皆云「必反於家」。
決必有遇。
石經宋本及李氏《集解》皆如此,俗本作「有所遇」,非。
《雜卦傳》
熊氏[朋來]曰:《襍卦》「襍」從衣集聲,俗作「雜」。案熊說本《九經字樣》。虞仲翔曰:《雜卦》者,雜六十四卦以為義,其於《序卦》之外別言也。
損益盛衰之始也。
余氏[苞舒]曰:損益盛衰之始,泰否之變也。
謙輕而豫怠也。
怠,古音怡。[與來韻,來音釐。]故虞仲翔作怡。張衡《東京賦》怠與栽韻,《柏梁詩》怠與時韻。曹翔《漢敬隱后頌》怠與基韻。[見《匡謬正俗》]皆讀為怡。顏師古音苔,非是。
賁无色也。
色謂五色,賁色雜,非白非黑,故云无色。
蠱則飭也。
唐石經曰:「蠱則飭也」,鄭王肅本同。案飾古文勑。[飭與敕同。]
晉晝也,明夷誅也。
顧氏[炎武]曰:晉晝也,晝日三接,故曰晝。明夷誅也,得其大首,故曰誅。誅《本義》從虞仲翔說,訓為傷。
豐多故,親寡旅也。
豐多故,坊本下有「也」字,非。董氏[真卿]曰:朱子《本義》多從古文,如故下无「也」之類。愚案《釋文》、《音訓》皆无「也」字。胡雲峯本亦然。
大過顛也。
康成注曰:自此以下,卦旨不協,似錯亂失正,弗敢改耳。愚案先儒謹慎如此,後世蘇氏蔡氏之徒,擅移《雜卦》之文,豈聖人闕疑之旨哉。
姤遇也。
唐石經云:「遘遇也。」《五經文字》同。薛虞于姤卦注云:姤古文作遘,今遘卦已作姤,此亦改,從俗。[詳見下經]唯唐石經,猶仍舊觀。
歸妹女之終也。
陸公紀曰:兌歸魂配六十四卦之終也。
小人道憂也。[憂,鄭本作消。]
周易本義辯證卷五終
享和二年刊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