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本義辯證凡例

Jack 發表於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周易本義辯證凡例

一、古文《周易》十二篇,上經、下經、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繫、下繫、文言、說卦、序卦、雜卦也。上彖以下謂之傳。相傳夫子所譔。漢人稱為十翊。[見《坤鑿度》及魏伯陽《參同契》翊亦作翼。]鄭康成始以彖、象連經文。王弼又以文言附乾坤二卦,《程傳》因之,及朱子作《本義》,乃依東萊呂氏[祖謙]所定之本,分為經二卷,傳十卷。而刪「彖曰」、「文言曰」諸後增之文,于是千餘年殽亂之書,釐然復正。明永樂中修《大全》,取朱子卷次,割裂附之《程傳》之下。後來士子又復弃去《程傳》不習,專習《本義》。坊間遂取《大全》之本,刊程存朱,又以程之次第,為朱之次第相傳。三百年來,无有更正之者。

國朝康熙《御纂周易折中》篇次,一依《本義》,正鄭王之紕繆,還孔氏之舊觀,使學者復見古經,誠盛事也。第坊刻《本義》,尚襲《大全》之訛,闈中命題,至有以爻辭與《小象》合出者。事不師古,匪說攸聞。今刻《本義》,鄙見以為:宜遵御定之本,復朱子之舊,第承訛既久,功令未頒,不敢改也。

一、《本義》向無音釋。先是東萊呂氏[祖謙]採陸氏[德明]晁氏[說之]兩家之說,譔《音訓》一篇,漢魏以後,諸儒傳易之本,異同略備朱子所深取之故*,其孫子明[鑑],嘗刊是書,附于《本義》之後而跋之云:「先公箸述經傳,悉加《音訓》,而於易獨否者,以有東萊先生此書也。今刻《本義》,頗以《音訓》附于上,其未備者,則取《說文》三篇,《廣韻》諸書以補之。」

* 和刊本作「諸儒傳易之本異同略備朱子之所深取故……」字,此依續四庫全書本修改。兩本差異在「之」字。和刊本置於「朱子」後,續四庫本在「深取」後。

一、今《本義》經文乃程易,非朱易也。程子從王弼本,朱子折中于晁、呂之說,經文一依古易。[鄱陽董氏謂:朱子《本義》多從古文。]如泰六三《象》「无往不復」作「无平不陂」,萃九五《象》「志未光也」羨「志」字。《上繫》第六章「效法之謂坤」,「效」作「爻」[古文效],八章「作易者」乃「為易者」。《下繫》一章「何以守位曰仁」,「仁」作「人」。[古仁字皆借作仁,《本義》只作人。)第五章「以存身也」,「存」作「全」。「死期將至」,「期」作「其」。《說卦》「水火相逮」,「水火」下脫「不」字。《雜卦》「豐多故也」羨「也」字。凡此之類,皆與《程傳》不同,今已改正。[以上九條得之秀巖李氏心傳,雙湖胡氏一桂,天台董氏楷,雲峯胡氏炳文,鄱陽董氏真卿之說,蓋所據《本義》如此。今宋本《本義》不可見,而呂氏《音訓》所載與《程傳》異者尚數十條,不敢輒改,別附于上。]又如比卦初六「終來有它吉」,中孚初九「有它不燕」,《下繫》十章「六者非它也」,俗皆作「他」。大有九四《象》「明辨晢也」[晢從折從日]俗作「皙」[從析從白,音義皆訛]。離九三「日𣅔之離」,豐《彖》「日中則𣅔」,俗皆作「昃」[《說文》、《玉篇》無昃字,依字當作𣅦,而《釋文》、石經、宋本皆作吳]。離九三「大耊之嗟」俗作「耋」,解《彖》「甲坼」俗作「拆」。《下繫》五章「惡積而不可揜」俗作「掩」[困《彖》仍作揜]。《序卦》「決必有遇」俗作「必有所遇」之類,則又坊本傳寫之訛,當急為是正者也。[又坎卦「樽酒簋」當作「尊」,噬嗑「腊肉」腊當作「昔」之類。此魏晉以來傳訛之舊,皆不敢改也。]

一、《本義》有未備者,間以《語類》及《程傳》補之,其與《程傳》異者,略著其說,或《本義》所載,先儒姓氏及說所本者,並為箋釋。

一、《語類》沈莊仲[僴]謂:「朱子於《詩傳》自以為無復遺恨,而意不甚滿于《易本義》。」黃直卿[幹]亦言:「朱先生諸書如《語》、《孟》、《中庸》、《大學》,乃四方學者所共讀*,因其質疑問難之際,多所修改,故其義為最精。若《易》之為書,學者未敢遽讀,故未嘗有所修改。竊恐其間文義未甚妥帖。」云云。愚于《本義》中有疑義當參者,則旁采眾說,傅以古義。至于《彖傳》卦變,《本義》每以二爻相比者相易,往往與傳義多違,今並廣以漢儒之說,願與我二三同志,一決擇焉,未必非先賢之志也。

*「共讀」原文誤作「其讀」。

一、王弼傳費直易,費直本皆古字,號古文易,並為*弼所竄易,故今《易經》俗字獨多。今以*《釋文》、《音訓》諸所述古文附于上,并參以鄙見,以俟同志者之折衷,其不可致詰者則闕焉。

* 「並為」續四庫本作「盡為」;「今以」續四庫本作「故以」。

一、《語類》謂:「彖辭、象辭皆押韻。」程沙隨[逈]謂:「《小象》叶聲韻,故《太元》測亦有韻。」董季真[真卿]謂:「《易》自坤以下六十三卦《小象》散入爻辭之下,遂不可讀,甚失夫子本文。」今十翊次序,雖不能復古,姑于各彖象之下,釋以古音,特為加古字以別之。

一、近日所傳《子夏易傳》及郭京《易舉正》皆贋書也。《子夏傳》唐張狐作,《易舉正》蓋宋人所撰。據云:曾得王輔嗣親手與韓康伯注易本。無論王韓世次不相及[辨見《困學記聞》],即其書攷之,謬悠荒唐,漫無依據,間有一二合于義理,皆汋取王昭素、范諤昌諸人之說,而託之王弼者。洪容齋[邁]撰《隨筆》,楊鼎卿[甲]撰《六經圖》,董季真[真卿]撰《周易會通》,皆信其說,惟朱子卓識,以為亂道[見《語類》六十七卷]。《子夏傳》獨《釋文》所載及唐一行所纂者乃古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