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離卦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離下離上〉

離,麗也,以其一陰附麗於二陽也。又明也,以其中虛則明也。離為火,以火體本虛,麗於物而始明也。《彖傳》釋卦辭,惟在正以出之,而順以成之,故成炳照萬物之功。六爻之中,惟九三盛極將衰,有不能知止之戒。六二則言臣道之能將順也,上九則言君威之能丕振也。初爻持之以敬則無咎,四爻迫之以剛則終凶。所為敬勝者吉,而太剛者折也。至於五爻,能以憂危之心收大權而保天祿,此堯舜所以勤吁咈,而湯武所以勗銘誥歟!

按:文王序上經,始之以乾坤,而終之以坎離者,以坎得乾之中畫,離得坤之中畫。故坎離者,天地之心也。坎藏天之陽,著明為月;離麗地之陰,含明為日。坎水主北方而司寒,離火主南方而司暑。月則司夜,日則司晝。自太極既判,兩儀化育以後,凡水火日月之用,寒暑晝夜之運,莫非二卦之所包藴。帝王體之,以治天下,則裁成輔相之道以立;聖賢體之,以治一身,則動靜通復之理以明。洵乎!易道之微,為能範圍天地而不過矣!

【今注】

吁咈:語出《尚書.堯典》,當時洪水氾濫,帝堯諮詢四岳之官,誰可治水?眾人皆推薦鯀,帝堯回答說:「吁!咈哉!方命圮族。」吁為驚嘆語,咈者違也,為否定語。堯先是驚嘆一聲,接著給予否定,並評價鯀「方命圮族」,是個違背上命而敗壞族類的人。但四岳之官還是勸服了帝堯,分派鯀去治水。因此後世以「吁咈」比喻君臣之議事。

湯武所以勗銘誥:湯,商湯。武,周武王。勗,同勖,勉勵也。銘,記也,用以表述功業,使名著後世。誥,以言告人,特別指的是上對下。商湯著有《帝誥》、《仲虺之誥》、《湯誥》。

:信也,實也。《詩‧邶風‧擊鼓》:「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詩·鄭風‧叔于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

離,利貞,亨。畜牝牛吉。

此卦上下皆離,陰麗於陽,附麗之義,故名為離。卦辭言,附麗乎人之道,既貴於正,而又必出之以順也。牛,順物。牝牛,順之至者也。

文王繫離彖辭曰:凡人莫不有所附麗。未附麗之先,交不可妄投;既附麗之後,情不可乖隔。故遇合之始,必出之以至正而利於貞焉。則道德可以相贊,功業可以相資,何亨如之?然正者易於相忤,又必謙卑以自牧,柔遜以相先,而處其至順,如畜牝牛然,庶幾在己無違,在人無拂,而得吉矣。此可見,貞而能順,則貞不失之激;順而能貞,則順不流於諂。此附麗之善道也。

按:離之為卦,一陰麗乎二陽。陽者君道,陰者臣道,故多主臣麗君而言。然臣可以上麗乎君,君亦可下麗乎臣。為君者黜邪佞,登忠良,慎之於始矣。而既得賢臣,則卑躬以隆其體,虛懷以盡其情,又極延攬之誠焉。此君之善乎麗臣也。為臣者進以禮,退以義,謹之於初矣。而既事聖主,則將順以昭其美,委曲以殫其忱,又極納牖之道焉。此臣之善乎麗君也。三代以下,人主巍巍於上,百僚唯唯於下,君側多狎昵之人,盈廷工諛媚之習,知此者鮮矣。欲求合夫麗之義,必交盡其正且順而可哉。

《彖》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此《彖傳》,是釋離彖辭,以明天地君臣,各得其所麗之道也。重明,主人君言,明而又明,明之不息也。正者,明得其正,不為苛察。柔麗乎中正,指六二言。

孔子釋離彖辭曰:卦名離者,附麗之義也。推之人物,莫不各有所麗,故日月麗乎天,是物之成象者,有以麗而明也。百穀草木麗乎土,是物之成形者,有以麗而生也。大君者,位天地之中,而為天下之主,豈無所麗乎?將見人君,智周萬物,而行所無事,推見至隱,而不尚苛察,是重明以麗乎正也。由是一明無不明,一正無不正,百度惟貞,庶績咸熙,乃化成於天下矣。是君之出治,有以麗而成也。三才之各有所麗如此,此離之名所由取也。辭曰「利貞亨,畜牝牛吉」者,蓋人君以重明之德,作之於上,人臣當以忠順之德,附之於下。卦之六二,柔麗乎中正,則是人臣麗重明之君也。不驕不亢,有恭敬之美,而又裁之以中,行之以正,不流卑諂之私。惟中正也,則有貞之義矣,故亨。惟柔也,則有畜牝牛之義矣,故吉。蓋惟君之重明,而後可以配天地;惟臣之柔正,而後能佐人君。此上下之相與有成也歟。

按:《程傳》以重明麗正,柔麗中正,皆兼君臣言。竊謂:重明即大人之繼明,豈有臣之明而敢與君之明亢者?且二五雖皆柔中,而五所居未正,二正而且中,則柔麗中正似專指黃離之臣為得也。蓋人君一日萬幾,非重明不足以辨忠佞,非居正不足以式臣民,故專屬之君。人臣仰事一人,非柔則失之專,而必至分君之明,非中正則失之諂,而不足以承君之明,故專屬之臣。如是則明良會合,心志一而功業成矣。

【今注】

庶績咸熙:《書經.堯典》:「允釐百工,庶績咸熙。」

《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

此《象傳》,是言大人自純其明德之功,而光被乎世也。作,起也。繼明,以明相續也。

孔子釋離象曰:上下皆離,明而重兩,相繼而起,重離之象也。大人法離明相繼之義,以緝熙厥德,則本體有純一之休,以覃敷厥世,則四方無闇汶之氣。在大人,止自繼其明耳。而文明之化,所以照於四方者,已具足於大人明量中矣。離明之學,非大人孰能與於斯!

按:易卦《大象》或稱「君子」,或稱「先王」,或稱「后」,惟離稱「大人」,蓋明明德者,大人之學也。繼明即明明德之義,此千古聖學相傳之大原也。然離之所以繼明者,由乾再索於坤而得其中畫:六二敬以直内,義以方外,則體用無不明矣;六五黃中通理,正位居體,則表裏無不明矣。明兼體用,徹表裏,則己之德明,而即可明明德於天下。光輝所發,無遠不届,其照四方也宜哉。

【今注】

緝熙厥德:光明其德,光耀其德。《詩經.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毛注:「緝熙,光明也。」

覃敷厥世:廣布於世。覃,音勤,延、及、廣布。《詩·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敷,布也。

闇汶之氣:陰暗、不光明的氣息。

初九,履錯然,敬之无咎。

《象》曰:履錯之敬,以辟咎也。

此一爻是言,人之不可易於處事,而當敬以持之也。履,在下之象。錯然,紛錯之貌。

周公繫離初爻曰:初以剛在下而處離體,剛德好動則果於任事,離性炎上則喜於麗人,是其急於所履而不顧事機之紛錯者也。故有履錯然之象。夫初在下而跡已動,動則失在下之宜而有咎也。然其剛明之才,若知其義而敬慎之,則心有主而動不妄,履錯之咎何自而至矣?

孔子釋初象曰:履錯然,欲動而必以敬者,蓋以初居離始,所履之善惡邪正,紛錯交進,莫知適從,敬則可以慎其所履而避咎耳。苟其敬之,雖履錯然,庸何咎乎?蓋天下是非得失,本屬一定之理。然有平時見之甚明而臨事忽迷謬者,此非不明之咎,蓋明而不敬之咎也。聖人於未明者教之以明,於已明者教之以敬。假使致知明善以後,不加以謹幾慎獨之功,則高明者之失足,與卑暗者之妄行,何異乎?敬之一言,通於六位,而特舉初以概之,所謂必敬其初而後能敬其終也。

六二,黃離,元吉。

《象》曰:黃離元吉,得中道也。

此一爻是言,人臣能以中正之道,而上麗乎其君也。黃,中色,文之美也。黃離,美之盛也。

周公繫離二爻曰:二以文明中正之德,而上麗於文明中順之君,是人臣之麗君也。將順而濟以匡救,渾厚而出以精明,所稱臣道之最中者矣,故為黃離之象。當是時,祗見其居中而運,絶無功烈之可見,而繼明之主德自昭,化成之美俗自洽。君都臣俞而四海從欲嚮風,大善而吉之道也。

孔子釋二象曰:所謂黃離元吉者,蓋黃中色也,二居中而麗五,是其所以事君者皆得中道而無過不及之差者也。惟其為道也,能合乎中道,故其為離也,有取於黃離而元吉之效,誠非倖致矣。

按:六二之離,則其明也。黃,則其文也。文明由中道而發,則其明非一偏之見,其文皆至德之光。所謂美在其中,而暢四肢,發事業者也。重明之主,將以明照四方,化成天下。必有文明中正之臣,為之宣布於下,非如六二者,疇克勝其任乎?

【今注】

君都臣俞:都,歎美之辭。俞,深表贊同之辭。《尚書‧益稷》:「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禹說:「讚啦!帝舜。謹慎才可在位。」帝舜說:「我也給你一個讚。」後世以「都俞」形容君臣議事而能彼此認同。

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

《象》曰:日昃之離,何可久也。

此一爻是言,人當安常以貞遇,而戒徒憂者之無益也。缶,常用之器。

周公繫離三爻曰:以理言之,盛必有衰;以數言之,生必有死。此人之大常也。三居下體之終,是前明將盡,盛極將衰之候,故為日昃之離。當此時也,智力既無足恃,時會亦難强爭。倘不安氣數之常以自適,而戚戚於危亡之憂,以為旦夕莫保之計,如不鼓缶而歌,則徒大耋之嗟然,竟何益哉?祗速之斃耳,凶之道也。

孔子釋三象曰:離未至昃,猶或可久;既昃矣,則盛極將衰,何可久也?明者知其然,安常處順,又豈足以為凶乎?

按:《傳》曰:「有德則樂,樂則能久。」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衞武公年九十五,猶使人日箴戒於側,作詩自勵,云:「借曰未知,亦聿既耄。」聖賢以及時聞道為樂,以永不聞道為憂,豈有教人以時數將盡,以樂消日之理乎?此爻之旨,亦言人之道德功業,返諸己者無憾,然後可居易以聽其自然,所謂脩身以俟之耳。非一無所用心,而徒委諸氣數之謂也。

【今注】

有德則樂,樂則能久:語出《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為政,向其他諸侯國收取「重幣」,也就是很高的納貢,鄭國深為所苦,子產書信勸說范宣子應以修德為基,令名為輿。最後成功讓范宣子改為「輕幣」。

孔子發憤忘食:《論語‧述而篇》記載,葉公問子路說,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答不出來。孔子知道了,就跟子路說:「你怎不說,孔丘這個人呀,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衛武公:《國語‧楚語上》〈左史倚相儆申公子亹〉:「昔衛武公年數九十有五矣,猶箴儆於國。」衛武公年九十五時,還要求全衛國人,不要停止對他的規諫。

借曰未知,亦聿既耄:假設說你很無知嗎,怎麼還知道我老邁而糊塗了。語出《詩經‧蕩之什‧抑》,依《詩序》,該詩為衛武公所作,用以諷刺周厲王,同時也用以自我警惕。

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象》曰:突如其來如,无所容也。

此一爻是言,四以剛侵上,而不容於世也。突如其來,言猝至也。无所容,言焚死棄也。

周公繫離四爻曰:九四當後明將繼,正天命重回之會,人心始向之秋,宜以順而動徐以定之可耳。而乃以剛迫之,狹陋前人之規,盡行一己之志,更張太驟,突如其來如者也。則激而生變,而厲階之作,災必逮夫身矣。是固以剛自敗者,其諸以火自焚者乎。焚則死,死則棄矣。

孔子釋四象曰:突如其來如者,四之過,剛太銳,犯順已極,宜其不戢而自焚。受禍既酷,而公論不予,天下之所不容也。

按:剛所以持正也。剛而犯上,不正莫大焉。居大臣之位,而不避僭逼之嫌,其能逭不敬之誅乎!漢景帝謂周亞夫意怏怏非少主臣,史稱霍光之禍萌於驂乘。此二臣者,才德出眾,功冠一時。然皆不免突如之戒,以至殞身滅宗。故知牝牛之義,為人臣者尤當三復也。

【今注】

漢景帝謂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後,周亞夫後來官至丞相。但因為在太子的廢立以及皇后兄長是否封侯的諸多事情上,意見與漢景帝相左而失寵,並且被廢相。在一次餐會上負氣而出時漢景帝評說:「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怏為不服氣、怨懟。怏怏為極度地不服氣。意思為,脾氣這麼大的這個人,不會是少主的臣子。在兒子為周亞夫準備喪葬用的甲楯時,景帝藉此以謀反問罪,周亞夫自殺不成,後來絕食五日而死。太史公評周亞夫說:「足己而不學,守節不遜,終以窮困。悲夫!」

霍光之禍萌於驂乘:漢宣帝時有霍光之禍,霍光在世時主掌朝政,功高震主,後來霍家遭滅族之災。《漢書‧霍光傳》:記載,宣帝剛即位時,要到高廟參拜,霍光為「驂乘」(陪同搭車者),宣帝感受到好似「芒剌在背」,後來由車騎將軍張安世替代霍光驂乘才鬆了一口氣。所以一般傳說這麼講:「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禍萌於驂乘。」當時擔任驂乘時就已經種下後來滅族的禍根。

三復:反覆不斷地複習。《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白圭」為《詩經·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朱熹注:「南容一日三復此言,事見家語,蓋深有意於謹言也。」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象》曰:六五之吉,離王公也。

此一爻是言,五明於保位之義,而出之以憂懼之心也。離即麗也。

周公繫離五爻曰:五以柔居尊而麗乎中,有文明之德,可謂繼明之善者矣。然處不得其正,而迫於上下之兩陽,是主權將至下移,而國柄慮其倒持者也。幸明德在中,故能反躬自治,而憂深慮遠。既出涕沱若而憂形於色,又戚嗟若而憂聞於聲,謹畏如是,庶君德克昭,奸萌潛杜,收主權而固天位,吉莫逾焉。

孔子釋五象曰:六五以君而下迫於臣位,亦殆矣。而言吉者,以其存憂畏之心,則所行自無乖戾之失。有以麗於王公之位,而永保天祿也。

按:多難可以興邦,殷憂所以啟聖。古之明主,惕心危慮,兢兢若不自保,而卒能抑奸暴之志,收天下之權,皆自此一念致之也。不然,六五為離明之主,何由至於出涕戚嗟乎?繼明而戚,與方蹶而泄,其得失正可參觀矣。

【今注】

方蹶而泄:語出《詩經‧大雅‧生民之什‧板》:「天之方蹶,無然泄泄。」蹶音決,顛覆也。泄音亦,怠緩悅從之貌。老天要讓周室傾覆,臣子不要只會講風涼話(應該積極挽救)。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无咎。

《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此一爻是言,剛與明交濟,故能行師而奠邦也。折首,誅其首惡也。醜,類也。

周公繫離上爻曰:上九以陽居上,在離之極,剛明之至者也。惟剛明則可以及遠,故王者用此道以出征,則能戡亂止暴,以享有嘉美之功。然剛極則無所縱舍,明極則無所掩匿,苟不約之以中,則剛而失於過嚴,明而病於過察矣。故其出征也,但折取其首惡之人,而威自震,獲匪其從亂之類,而刑不濫。既不至養奸以怙亂,又不至縱暴而寡恩。大憝斯拔,羣心傾服,而共臻化成之治,又何咎焉。

孔子釋上象曰:王用出征,匪以黷武也,誠念邦之不正,由寇賊亂之耳。一出征而除暴止刑,乃所以綏正其邦國也。

按:繼體之君,尤重征伐之事。有扈之師,啟所以承禹也。商奄淮徐之征,成王所以繼武也。周公作《立政》,終之曰:「其克詰戎兵,以陟禹之迹。」召公告康王亦曰:「張皇六師,無壞我高祖寡命。」蓋不如是,不足以奮揚威武,而救陵遲之漸。此正邦之王,必以出征為急也。後世上下苟安,口不言兵,甚至武備廢弛,外寧而遂忘内憂者,亦獨何哉。

【今注】

大憝斯拔:能夠拔除大惡。憝,音對,怨恨,引申為惡。《書·康誥》:「元惡大憝。」

日講易經解義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