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謙卦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欽定四庫全書

日講易經解義卷五

〈艮下坤上〉

謙取退讓之義。以山之高,而遜居於地之下,能自屈而不居其盈,其象謙。聖人言,君子立德立功於持身接物之間,伐施盡化,恭讓交孚,斯无往不亨,而身名俱泰,故以亨而有終予之。且謂君子德以謙著,天下莫能掩其光;望以謙崇,羣品莫能加其上。由其秉心抑畏,盡人道而合德於天地,乃為君子之終,而非以退為進,以屈為伸者所可擬也。故合六爻觀之,初之善下,二之有聞,三之不有其功,四之撝不違則,五之不挾富有而得眾,六之不騖遠略而治私,可以濟險難,可以宣義問,可以讓大美,可以輯臣鄰,可以用征伐。為下則罔以寵利居成功,為上則不以崇貴驕天下,宜其無往而不與吉應也。至九三一爻,勞而能謙,天下既仰其豐功,又高其雅量。彖曰「君子有終」,爻辭亦不復易。蓋乾三君子,嚴夕惕之修;坤三有終,具含章之美,皆為謙三之所兼有。孔子特以萬民服歸之,所以深著其忘矜伐,戒滿假,允符乎好謙之人道也。故彖曰「君子有終」,爻亦曰「君子有終」也。聖人觀象繫辭之旨,不大可見哉。

謙,亨,君子有終。

此卦艮下坤上,卦德止内順外,是心不肆而行不驕。卦象山高地卑,是以至高而屈於至卑,皆有而不居之義,故名為謙。卦辭言,謙為人之美德,人能謙則所行無不得也。謙者有而不居之義。有終,謂先屈而後伸也。

文王繫謙彖辭曰:謙者有德而不以德自居,有功而不以功自居。内則其心收歛而不矜,外則卑以下人而不亢。如是則行無不得,動無所阻,自無不亨。其先也不敢自居其有,雖似屈,其究也不能沒其所有,而必伸。此君子之道為有終也。

按:易六十四卦,皆多危懼之辭。即乾坤,尚所不免。獨繫謙,彖爻無不吉亨者。蓋海惟善下為百谷之王,人惟能謙為眾祥之本。《書》云:「滿招損,謙受益。」《詩》云:「彼交匪傲,萬福來求。」其即亨而有終之謂乎。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此《彖傳》,是釋謙彖辭,明天地之道以謙而亨,而造化人事,俱不外乎謙道也。光明,謂化育光顯。上行,謂承天時行。變,謂傾壞。流,謂聚而歸之。

孔子釋謙彖辭曰:卦之名為謙而得亨者,蓋謙道至大,雖天地,有不能違者。天雖居上,而其氣常下降以濟萬物,故氣一嘘而萬物以生,氣一縮而萬物以成。其道之光明為何如?是下濟為謙,而光明則亨矣。地道至卑,而能承天時行,以上配乎乾。故物之生,雖出於天,不得地以承之,則生物之功不終;物之成,雖主於天,不得地以承之,則成物之功不遂。其道之上行為何如?是卑為謙,而上行則亨矣。天地以謙而亨,則人之謙而必亨,不待言矣。試博舉而曠觀之,如在天道,日中而昃,月盈而蝕,寒往暑來,暑往寒來,是虧盈而益謙也。如在地道,盈滿者傾變而反陷,卑下者流注而益增,是變盈而流謙也。如鬼神於人物,在人則貪滿者多禍,守約者多福;在物則茂盛者漸至於衰謝,凋落者更見其發生,是害盈而福謙也。至於人之好惡,則更有可見者。其盈滿者必為人之所惡,其謙下者必為人之所好。在人豈有心於好惡哉?亦在己者有以感召其好惡耳。故居尊位而謙,則為人道所好,德因謙而益顯;居卑位而謙,亦為人道所好,而人亦莫能過。此皆君子有終之道也。

按:天地鬼神不可知,故據其迹之可見者言之。若人則可知者,故直言其情曰好惡。以其不可知,故常尊而遠之。以其與人無以異,則修吾人事而已。志自滿,九族乃離;德日新,萬邦惟懷。人心之所順,則天地鬼神亦豈能外是也歟。

《象》曰: 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此《象傳》,是言君子治世使謙之象也。裒,謂損。益,謂增。

孔子釋謙象曰:此卦地中有山,是地雖卑,而中之所蘊則高,有謙之象。君子法之以處世,不可以自高而卑人,故有持平之道焉。蓋自高之見,常患有餘;自卑之情,常患不足。惟裒損其矜高之多,而謙以持己;增益其謙下之寡,而卑以下人。稱量於人己之間,而適符其當輕當重之等,則施於人己者,自得其平矣。

按:古之帝王,皆有謙德,如堯之允恭克讓,舜之溫恭允塞,禹之不自滿假,皆此意也。故聰明睿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斯深得乎裒益之道者歟。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此一爻是見謙德之能濟險也。牧,養也。

周公繫謙初爻曰:初六以柔處下,深自抑損,絶無矜才衒能之意。此乃謙之獨至。謙而又謙,君子之行也。本此謙謙之道,用以濟險,如涉大川之艱,亦獲眾心之順助而得吉,況平居乎。

孔子釋初象曰:所謂謙謙之君子者,非矯飾而然也。夫居己於高,居人於卑者,人之常情。初六以卑下之道自養,而不敢有上人之意。蓋蓄於素者,咸退遜之心;斯發於外者,皆謙抑之度,所以成其為謙謙之君子耳。斯豈致功於旦夕者所可幾歟?

按:涉川為最險之事,而屬之謙謙君子者,蓋弘濟時艱,必非尊己凌物,一往用壯之士所能勝任也。我心果能深自挹損,退然處下,則世雖有桀驁難馴之人,見之必且意盡消沮,縮伏而不敢動矣,有何險之不化為平,而禍之不轉為福也耶。

六二,鳴謙,貞吉。

《象》曰: 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此一爻是見謙德之盛而得其正也。鳴,謂聲聞。

周公繫謙二爻曰:六二柔順中正,有謙之資,而又得乎謙之道,由是積中著外,謙而有聲聞矣。此非違道以干譽,乃理之所當然而得其正也。由是人皆知之,則志行孚而名譽著。上可以得君,下可以得民,何往而非吉乎?

孔子釋二象曰:六二之謙,推原其心,初非欲求聞於外也,乃中心所自得耳。然有是德積於中,則必有是名聞於外,斯豈外襲者哉?朱熹有言:「太虛中本無物,事業功勞於我何有?」此心體之本然也。能知此意,則禹稷之功名,周公之制作,皆我分内當為之事,何所用其矜伐?然有意為謙,反失之矣。六二中正,適得於心體之本然,其鳴謙也夫。豈以聲音笑貌為哉。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象》曰: 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此一爻是見大臣有功,能謙而長保其盛也。勞,謂勳勞。

周公繫謙三爻曰:凡為大臣者,皆思建功於天下,而恒不能以謙自處。九三以一陽居下之上,而為上下所歸,是當位任之隆,德盛業著,而有功勞於天下者也。乃三不自居其勞,而退處於謙,則不矜而天下莫與爭能,不伐而天下莫與爭功,自能有終而吉矣。

孔子釋三象曰:謙固人之所難,若有功勞而能謙,則尤為人之所難。今九三勞而能謙,則豐功有以答天下之心,而雅量有以洽人心之好。此萬民之所以咸服也。

按:《繫辭》于謙九三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惟德厚之至,故不自覺其功之盛。自古有功之臣,令終者鮮,皆由器小易盈,恃功驕恣所致。故謙則終吉,不謙則終凶。出此入彼,間不容髮。《繫辭》又曰「致恭以存其位」,雖贊之,實勉之也夫。

六四,无不利,撝謙。

《象》曰: 无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此一爻是見大臣之能謙而合乎道也。撝,謂發揮。

周公繫謙四爻曰:六四柔而得正,居上而能自下。如是則在彼無惡,在此無斁。在邦在家,無所往而不利,固已見其謙矣。然四居九三功臣之上,功不及而位過之,故當本謙德之已形。凡見於辭氣容貌之際者,一一發揮,以示不敢自安於九三之上,如此則為之上者嘉其謙,而為之下者服其謙矣。

孔子釋四象曰:四之无不利而撝謙者,得無疑撝謙之或過乎?不知四居九三功臣之上,推賢讓能,道理自當如此。是四之撝謙,乃適合乎謙之則也,豈為過乎?蓋推賢讓能,庶官乃和。此一个臣之無他技,而天下之有技彥聖,無不在其休休有容之中也。六四與九三,不惟無相忌之嫌,而且有相讓之美。三代而下,若周勃之於陳平,盧懷慎之於姚崇,其猶有此風乎。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无不利。

《象》曰: 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此一爻是見居尊能謙,而得人心之用也。鄰,眾也。

周公繫謙五爻曰:人君馭下,雖有崇高之位,不可無謙德以臨之。六五以柔居尊,是在上而能謙者。居尊而謙,則從之者必眾,為不富而能以其鄰之象。夫六五之謙,以臨下則在下宜無不服矣。而設有未服者,不可已也。蓋六五既得眾心之歸,即用之侵伐,以誅暴而去惡,何不利之有?然居上能謙,何事不可為者,不但利用侵伐也,即用之他事,而亦無不利矣。

孔子釋五象曰:五之利用侵伐者,豈觀兵以黷武哉?以其冥頑之寇,强暴之敵,負固不服而征之耳,非得已而不已也。從來兵凶戰危,聖王不得已而用之。此爻以征伐為利者,蓋師出無名,謂之黷武;師加不道,謂之義兵。為君者能用謙德綏諸侯,而不以力征天下,則師之所至,有若時雨。始雖崛强跋扈,終未有不帖然馴伏者。舜舞干而格有苗,文因壘而降崇虎,其明証矣。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象》曰: 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此一爻是美其謙德,而惜其限於才位也。邑國,謂己之私邑。

周公繫謙上爻曰:上六謙德著聞,為人心所樂與,則協力同心。即用謙以行師,而亦無不利矣。但質柔無位,則才既患其不足,而力又不能以有餘。是師之所行,但可征己所治之邑國,而不能以及遠也。

孔子釋上象曰:上六謙德著聞,宜乎人無不歸矣。以其質柔,則不足於才;無位,則不足於力。故志獨未得,而至於行師也。雖可用行師,亦不過足以治其私邑而已。然豈不足於謙德者哉?

按:謙之功用,不特可以處常,而正可以濟變。觀初之用涉大川,五之利用侵伐,上之利用行師,可見謙道非徒一於卑巽,而用武尤深戒夫振矜*。人主臨事應變,而能以不驕不亢之德行之,則亦安往而不如意哉。

【今注】

振矜:即「震矜」,自得意滿之狀。《公羊傳》僖公九年:「葵丘之會,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國。震之者何?猶曰振振然。矜之者何?猶曰莫若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