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乾卦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欽定四庫全書

日講易經解義卷一

上經

〈乾下乾上〉

伏羲畫卦,有畫無辭。自文王繫卦辭,周公繫爻辭,孔子作《彖傳》及大、小《象傳》、《文言傳》,而卦之理無餘藴矣。卦辭統論一卦之吉凶,而《彖傳》則或言卦體,或言卦德,或言卦變,或言卦象,皆所以推明卦義,與卦辭相發明者也。至於爻辭,或六爻合撰,或各爻殊趣。或卦言剛健,而爻以為强暴。或卦言陰柔,而爻以為貞順。或陰陽相應,而位不免於咎。或剛柔當位,而時適過乎中。蓋有爻辭與卦辭絶不相類,而六爻《象傳》與《彖傳》亦各不相謀者。彖言一卦之統體,爻言各爻之時位,其不可為典要固如此矣。若夫爻位得中,惟二與五。而二臣象也,五君象也。上下之位殊,尊卑之勢異,相濟則有功,无應則取戾,六十四卦同一旨也。惟《大象》闡因象命名之理,於六爻之外别立一義,責在用《易》之君子。學者觀六畫之象,玩卦爻之辭,而參合於《彖》、《象》傳之旨,於以用《易》,殆庶幾焉。

乾取純陽至健之義,故其象為天。擬諸物類則為龍,其功用則曰「時成」。六爻潛、見、惕、躍、飛、亢,皆時也,皆聖人之事也。三居人位,故不稱龍,而德則龍德也。上處陽極,不能無悔,而處得其正,則變悔為吉也。《文言》反覆申明,不越此理。大抵合乎時,則不過於剛,而為羣龍无首;不合乎時,則當初陽在下,急於出潛,即宜有悔,不待上九之亢矣。故曰:惟聖人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卦辭言元亨利貞,而爻辭不之及,六爻皆龍,則四德無不畢具也。他卦主陰陽相應,而乾坤不相應。純陽純陰以同德應,則不以陰陽應也。乾坤二卦之陰陽,未有專於一偏而不相為濟者,故六爻之後,復以用九、用六明之。此則諸卦所不得而同者矣。

乾,元亨利貞。

此卦六畫皆奇,上下皆乾,陽之純而健之至,故名為乾。而卦辭則即天道以明聖人之德也。乾,健也。元,大也,始也。亨,通也。利,宜也。貞,正而固也。卦辭即彖辭。

文王繫乾彖辭曰:伏羲畫卦為乾,純陽至健,有天之象。蓋以形體言,則謂之天。而以性情言,則謂之乾。人能體乾立極,斯人道即天道矣。天以元德始萬物,聖人本至健之才以開物前民,而元一同於天也。天以亨德長萬物,聖人奮有為之力以設施舉措,而亨一同於天也。遂萬物者利之德,聖人因性制宜,使無一物不得其所,一如天之利也。成萬物者貞之德,聖人化裁曲成,使無一物不植其命,一如天之貞也。析之則為四德,統之不越一乾,蓋乾道至大至通,本無不宜,本無不正。體乾者,實能法天自强,以純心行純政,則德化治功,自無不與天合撰耳。

按:元亨利貞之辭,見於諸卦者,皆為大亨而利於正。孔子釋乾彖辭,獨分指四德,誠以乾德渾全,不可以他卦例也。蓋元亨利貞之道,即仁義禮智之德。元亨利貞運於天而本乎乾,仁義禮智具於心而原乎性。維天之命,於穆不已1,乾之道也。至誠無息,純亦不已2,性之德也。故法天在於體乾,盡心由於知性。其實仁義禮智之性與元亨利貞之天道,非有二也。帝王欲象天行,該聖德,亦惟於性學加之意而已矣。

【今注】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詩經‧周頌‧清廟》:「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清廟〉傳說是周公攝政五年建洛邑之後,為祭祀文王而作。

至誠無息,純亦不已:語出《中庸》第二十六章,贊嘆文王德行的純粹無雜,比配天道。該章起頭講「至誠無息」,章末並引《詩經》「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最後說:「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初九,潛龍勿用。

此一爻是言,有德無時者宜退而不宜進也。畫卦自下而上,故以下爻為初。九,陽數,故謂陽爻為九。龍性屬陽,因取象於龍。潛,藏也。

周公繫乾初爻曰:初九,陽居下位,是有可為之德,而阻於時之未遇者。其象如龍之潛藏未出者然,既未出潛,即宜靜以自守。若不能藏器待時,而稍有露才躁進,以輕於一試之意,鮮有不致僨敗者矣。抱龍德者,慎勿急求用世,以自喪所守焉,可也。

按:易象雖通於卜筮,而君子觀象玩辭,原不待卜筮而後可以學易。即此爻而論,未仕者處之,則當隱約以俟時;已仕者處之,則當奉身而遠遯。等而上之,以天子之尊而玩此爻,或時當主靜,或事當謹密,皆潛之義也。推之諸卦之中,雖或專言君道臣道,或專指一時一事,亦不當膠執卦爻之辭,而宜觸類引伸,以盡其義。如此則自天子以至庶人,三百八十四爻,皆可用矣。

今注

僨敗:覆敗。《左傳》隱公三年:「鄭伯之車僨于濟。」僨,音憤,覆也。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此一爻是言龍德之及於物也。在田,謂處地上。大人,謂大德之人,指九二言。

周公繫乾二爻曰:九二以陽剛中正之德,當出潛離隱之時,位雖未尊,而德已眾著。上可致君,下可澤民,如龍之顯見於田,而霖雨足以及物之象。此盛德濟時之大人也。人君見之,則資其謀猷;下民見之,則資其教養。何利如之?

 

按:《本義》謂:「占者若有見龍之德,則利見九五在上之大人。」此雖主占法之變通而言,而易理變動不居,原自如是。如九二抱德用世之士,非得人主推心委任,無由普德施於天下,而成霖雨之功。故其義可以類通,而其象可以互見也。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此一爻是言,處危地者,當知憂懼也。乾乾,兢惕之意。下卦乾之終,上卦乾之始,故取此象。

周公繫乾三爻曰:九三才既過剛,又居高位,此危地也。一念不慎,則尤悔叢生,豈能無過?賴三性體剛健,有履危能戒之象,所以終日乾乾警懼。上思國家寄託之重,下念民生屬望之殷。雖至日夕,猶惕若不敢懈焉。夫以投艱遺大之地,為動心忍性之資。時時思過,即時時求所以寡過;事事思危,即事事求所以持危。雖身處危地,而可以無功高震主之嫌,與恃才絶物之患矣,何咎之有?大抵聖人教人學易,歸於知懼,不獨處危地為然。天下事未有不成於敬而敗於肆者,凡卦言惕,言厲,言慎,言艱貞,皆危其辭,以使人免過者也。故曰:「懼以終始,其要无咎。」

【今注】

投艱遺大:賦予重責大任。原文作「遺大投艱」,語出《尚書.大浩》:「予造天役,遺大投艱於朕身。」

懼以終始,其要无咎:語出《繫辭傳》:「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此一爻是示人以妄進之戒也。或,欲進未定之辭。

周公繫乾四爻曰:九四以陽居陰,志主進而不果於進。其位在上下之交,其時在進退未定之際。雖事勢若有可為,而猶遲疑審顧,謀出萬全而後動。其象如龍之或躍而起,而仍未離於淵者然。時止時行,知進知退,又何輕躁妄動之咎哉?

按:先儒釋此爻,皆言舜與湯武之事。而推其義,凡人勢位崇高,身任天下之重者,皆可以此爻擬之。惟是處多懼之地,能常存難進之心,則其樹大勳,立大業,皆自度乎力之所能為,與時之所不得不為,而非僥倖以立功名者所可得而妄擬也已。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此一爻是言,聖人在上,而萬物樂覩也。五,天位。大人,指九五。

周公繫乾五爻曰:九五以剛健中正之德,居至尊之位,乘時首出,功業休明,有龍飛在天,乘風雲以霖雨天下之象。此德位兼隆之大人,臣民所共仰戴者也。君子見之,則可以得位行志;小人見之,則可以養欲給求。何不利之有?

按:《本義》謂:「有九五之位,則利見九二在下之大人。」其義與二爻互相發明。蓋聖人繫乾之二五,即首發上下應求之義,以見體乾圖治者,必貴乎同德之相濟,而在九五居尊臨下,汲汲得賢以自輔,較之九二得君而事者,其利更有不同,尊卑異位故也。

上九,亢龍有悔。

此一爻是言,處勢位之極者,當知所變通也。亢,過於上而不能下也。

周公繫乾上爻曰:上九居卦之終,陽極於上而不下,如龍之飛入於天,而不復潛蟄於淵之象,是亢龍也。夫時當盛滿,不能持滿戒盈,則所處必致失中,而所往不能無過。動而有悔,其能免乎?既知有悔,而以亢為戒,則持以惕而返於潛,庶幾不失其為龍德也矣。蓋易之大義,最忌滿盈。日中必昃,月盈必虧,天道之不容亢也;物窮必變,器滿必溢,人事之不容亢也。聖人不能不處亢之時,而有善處乎亢之道。故天不能窮聖人,而聖人常能御天。亦曰:隨時處中而已。

用九,見羣龍无首,吉。

此一節是申明體乾之道,在以柔濟剛也。羣龍,謂六陽。无首,謂變剛為柔。

周公於乾卦六爻之後復繫之以辭曰:乾六爻皆陽,則其數皆九,九者陽數之極也。體乾之道者,當思陽極則亢,而濟之以柔,以善其用。如羣龍之剛,皆在于首,惟能變剛為柔,則其首不露,而其用不測。人之見之,有若无首者然。本此道以出治,負創建之才,而不自矜其才;具絶物之智,而不自驕其智。仁以輔義,愛以濟威。圖事則事無不理,馭民則民無不安,何不吉之有?大抵帝王治法,剛柔相濟,必無偏勝之理。刑名法律之治,剛勝而偏者也;虛無清靜之治,柔勝而偏者也。且以操切為剛,必流於殘忍,則並不得謂之剛;以姑息為柔,必流於委靡,則並不得謂之柔。内健而外順,體嚴而用和,庶有得于用九之義,而無失中之弊矣乎。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此《彖傳》,是釋乾彖辭,而合天道人事以明乾德也。彖,獸名,取其能斷,故卦辭為彖辭,傳為《彖傳》。六位,指六爻之位。乘,憑馭也。太和,天地之生氣也。

孔子釋乾彖辭曰:乾之義,廣大悉備,無所不該,而惟天足以當之,惟法天之聖人足以配之。試觀天道,元亨利貞,乾之四德;而統言之,皆元德之運行也。大矣哉!其惟乾之元乎!天以生物為心,而元則為生生之本。當氣機方動,萬物初萌,無一物不資元之氣以為形之始,亦無一物不資元之理以為性之始。推至成形成性之後,總此一元之德,鼓盪無窮,是不獨為萬物之始,而且合亨利貞之天德,皆統貫於其中矣。此乾元之大也。由是以觀乾之亨,陰陽之氣,氤緼既久,一旦由靜之動,敷布而為雲,和洩而為雨,凡品彙之物,迎此化機,皆潛滋默長,一一形露,如水之流而莫禦者然。蓋資始時,氣已畢具,而至此乃有其形;資生時,形已悉萌,而至此乃流於外。此乾之亨也。惟聖人與天合德,觀天道之元亨,即大明於四德貫通之義。元為始,貞為終,而由貞起元,不終則無以為始,終與始之交相循環,總一時之所為而已。以此知乾爻六位,變動不居,正以潛、見、惕、躍、飛、亢之時,各有不同,故龍德運行,各以時而成位。於是乘此六龍之德,隨時處中,時宜顯則顯,時宜晦則晦,時宜舒則舒,時宜斂則斂。天道之消長,自我御之而行,則所往無不亨通可知矣。是聖人之元亨,一天道也。又進觀乾之利貞,萬物之理,不變則不通,不化則不成,惟乾道運行,由變而之化,於是萬物生意充足,凡受於天之性,與天所賦之命,皆各得其正,無有欠缺。而且氣機就斂,萬物即隨之以入。方初生時,陰陽會合,冲和之氣,至此保固凝合,皆復返於其始,此天道以收斂為發舒之本,以歸藏裕宣洩之用,成終成始,循環無迹,乃乾之利貞也。其在聖人,既法天之元亨以生物,即法天之利貞以成物。凡教養生殺之事,已盡行於乘龍出治之時,至此則恭己穆清,首出於臣民之上,而深仁厚澤,淪洽於人心。風動化行,感孚於中外。萬國之咸寧,與萬物之各正保合,俱同鼓舞於太和元氣之中。是聖人之利貞,一天道也。大抵造化之理,通乎人事;性命之學,合乎治功。孔子傳乾彖,而天人之義備矣。乾為天之性情,而元則變化之所從出,是即太極也。流形於亨,各正於利者,一物各一太極,資始於元,保合於貞者,萬物統一太極。太極者,理也,而氣在其中;太和者,氣也,而理在其中。明乎此,則帝王在上,仁以育萬民,義以正萬民,張弛翕闢,總一太極自然之用。而所謂太和,在宇宙間者,即其應天時、贊化育之極功而已,寧有二致哉。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此《象傳》,是勉人法天以修德也。象,像也。卦之上下二體為大象,六爻辭為小象。孔子既作《彖傳》以釋卦辭,又作《象傳》以明卦象之義。

釋乾象曰:乾,天德也。而上下皆乾,則有天道運行之象。天行一日一周,終古不息,非極天下之至健不能。君子觀於乾象,以人既受天命以生,即宜與天同運。乃天運不息,而人未免有息者,私欲累之耳。於是克己自强,靜專以立體,而所以為萬事之根本者,無一時或息也。動直以致用,而所以善萬事之化裁者,無一時或息也。天理周流,始終無間,一如天行之一日一周者然。而乘龍配天之業,舉而措之裕如矣。蓋天與人初不相遠,性與反原可同歸。一日自强,即一日之健也;一事自强,即一事之健也。惟日進而不已,則希聖希天,皆其擴而充之之事。所以成湯聖敬日躋,武王以敬勝怠。視堯舜之精一執中,若有安勉之别,而及其成功,一而已矣。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復道也。或躍在淵,進无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此《象傳》,是分釋乾六爻之象,而推明繫辭之義也。反復,重復踐行,動必於道也。造,起也,謂在天位。

孔子釋乾六爻辭曰:文王之繫卦辭,示象於全體之中。周公之繫爻辭,復示象於各爻之内。所以教天下後世者,至明且切矣。試舉乾爻之象觀之,初九曰「潛龍勿用」,謂九為陽德,而初居下體,有可為之德,而未遇可為之時也。九二曰「見龍在田」,謂其德既盛,則其化自神,如龍之霖雨及物,而所施無不徧也。九三「終日乾乾」,謂體道之心,無時敢懈,反復體驗,以求去危,而即安也。九四「或躍在淵」,謂當欲進之際,更加詳審,則謀出萬全,而可免躁動之咎也。九五「飛龍在天」,謂大德之人,乘時首出,如龍之上騰於天,而萬物皆利見也。至上九「亢龍有悔」,蓋以天道忌盈,進極則退,盛極則衰,理與勢皆不可以久也。六爻皆陽,而繫以用九,蓋以太剛必折。濟之以柔則有功,用為物先則致敗。故天德雖尊,不可以為首也。大抵易之為道,陰陽消長而已。聖人扶陽而抑陰,故遇陽則進之,遇陰則退之。而於乾之六爻,予其潛,戒其亢,復教以无首者,非謂陽不當貴也。誠以陽德至健,而一有恃剛自用之弊,則反為欲所屈矣。故論天道則曰下濟,論君道則曰下交,論處世則戒壯往,論濟險則在需時,皆以柔濟剛之道。蓋必如是,然後陽德為無弊耳。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

此一節書是申言,元亨利貞之德,原於天而具於人也。文,釋也。言,指彖爻之辭。自此至末節,皆《文言》也。會,聚集也。和,謂無乖戾。幹,如木之有身也。孔子於六十四卦,分作《彖傳》、《象傳》,以釋卦爻之辭。又以乾坤二卦,其道至大,而其六爻之義為至廣也,復作《文言》釋之,以盡其藴。

釋乾彖辭曰:元亨利貞之義既詳,見于天道矣。試即天之賦於人,與人之全夫天者觀之:所謂元者,天之所以始萬物也,而賦於人則為仁。人性之中,眾善悉備,而元則得之最先,統之最全。百行由此而出,蓋善之長也。所謂亨者,天之所以通萬物也,而賦於人則為禮。人性之中,眾美各殊,而亨則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品節,百度於此會歸,蓋嘉之會也。利者天之所以遂萬物也,而賦於人則為義。義以定分,尊卑上下,制之極其嚴,而皆合乎人心之宜,無所矯强,是義之和也。貞者天之所以成萬物也,而賦於人則為智。智以察理,經權常變,辨之極其明,而預立夫萬事之基,無所摇奪,是事之幹也。大抵在天則有理氣,在人則有性情。元亨利貞,理也;生長收藏,氣也。有是理,即有是氣。仁義禮智,性也;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有是性,即有是情,惟天之理氣全具於人,故人之性情無一不善。《易》書教人盡性而推本於天命,正以天人本無二理,而人不當以氣拘物蔽,自遠於天也。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此二節書是言,君子之備德,在能體乾也。和義,謂得其宜。貞固,正而固也。

孔子曰:論天命之原,元亨利貞之四德,本人所同具;而論率性之學,則眾人能行之者鮮矣。惟君子以仁為心之德,凡其所存所發,莫非天理之流行。則雖倫類至眾,而度量之含弘,自足以怙冒天下而有餘矣。以禮為身之範,凡其動容周旋,莫不萃集乎眾善,則雖經曲至繁,而一心之秩序,自足以節宣禮治而有餘矣。以義能利物,而後可以言和,於是因物付物,使各得其所利,而天下之人既以分相安,則自以恩相接,豈不足以和義而無乖戾乎?以智能有守,而後可以立幹,於是擇正理之所在,固守之而弗去,而天下之事既裁制之有方,自推行之有本,豈不足以幹事而無阻礙乎?君子之能行四德如此,夫人皆受天之德,而獨君子能行之者,何也?自人狃於氣質,蔽於物欲,而四德之運行,遂有時而息。惟君子法天行之健,以全天德之剛,由是本此健以體仁嘉會,則仁禮之德行矣;本此健以利物貞固,則義智之德行矣。卦辭不徒曰元亨利貞,而必首之以乾者,誠以天道惟乾,故四德屬於天。聖人之法天,亦惟乾,故四德歸於聖。天人合一之道,一乾之至健而已,故曰:「乾元亨利貞。」夫天德之所以至健者,不外靜專動直,而靜專者健之體,動直者健之用,是靜又主乎動者也。宋儒謂:聖人主靜立人極。又曰:無欲故靜。然則君子體乾之功,其必制私主靜,而後能配天行之健哉。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此一節書是申乾初九《象傳》之義也。易,謂變所守。樂,謂道行。憂,道不行也。

初九曰:「潛龍勿用。」其義何謂也?

孔子曰:初九有神明變化之德,而潛藏在下,是有龍德而隱於下位者也。蓋惟龍德剛健無欲,故外物不足以奪之。常人行履不篤,易為習俗所移。初則自守其德,不隨世而變易也。常人學力未堅,易為名譽所動,初則自晦其德,不枉道以求名也。惟不易乎世,則安於遯世矣。雖終身遺佚,而其心處之泰然,何所悶焉?惟不成乎名,則不求見是於人矣。雖舉世謗毁,而其心自信有素,又何所悶焉?是以道有可行之機,斯霖雨足以及物,此初之所甚樂者。樂則出其龍德以行於世,而無所矯强也。道無可行之機,斯庶物無由各正,此初之所甚憂者。憂則守其龍德,以違於世,而不敢輕試也。總之用舍之權在人,而行藏之道在我。身可隱而不可屈,道可潛而不可枉。知之既明,守之復固,確乎其不可拔,豈尋常隱遯之學所能及哉?信乎,初之以龍德而潛處於下位也。蓋聖人之學,吉凶與民同患,意本在於用世,不欲獨善其身。但既欲行道於天下,則必審天時,度人事,實能有濟於世,然後一出而為人所利見。故六龍之德,有隱顯而無淺深。初之潛與五之飛,總一靈變不測之用,其不同者,時位而已。所謂易地則皆然者也。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此一節書是申乾九二《象傳》之義也。正中,謂處潛躍之中。善世,善蓋一世也。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其義何謂也?

孔子曰:九二有剛健中正之龍德,而正當不潛未躍之時,位雖未尊,而德則已眾著。試於其言行觀之,言在人倫日用之間者,庸言也。庸言,人所易忽而二必加信焉。行在人倫日用之間者,庸行也。庸行,人所易懈而二必加謹焉。信謹如此,則邪已無自入,而誠已無不存矣。乃其德愈盛,其心愈敬。凡私欲之易乘者,必閑之又閑,使不至於或萌;實理之在心者,必存之又存,使不至於或間。由是備德在身,言皆可師,行皆可法,善蓋乎一世矣。而虛受之至,又謙卑自牧,而不伐焉。由是乘時利物,上格君心,下正民俗,德施於極博矣。而功用之神,又遷善不知,而幾於化焉。此雖未居人君之位,而君臨天下之德,已早見於出潛離隱之時。易所謂「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者,正以其德為君德,故直與九五同稱為大人也。大抵誠敬者,聖學之源。而存誠之功,又必先之以主敬。二之閑邪,即主敬之學也。邪有自外入者,有自内出者。不邇聲色,不殖貨利,所以閑其外也。不顯亦臨,無斁亦保,所以閑其内也。内外交養,顯微無間,帝王心學相傳,孰有踰於此乎?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此一節書是申乾九三《象傳》之義也。至,理之極致也。終,理之歸宿也。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其義何謂也?

孔子曰:君子處危疑憂懼之地,惟恃德業以為自全之道。故九三之乾乾惕若,非徒憂而已,實欲其德之進而業之修也。德何以進?凡人無真實之心,則私偽日萌而德日損。惟三内主忠信,存於心者,無一念之欺;動於慮者,無一事之妄。所由進德,於光大也。業何以修?凡人無篤行之學,則虛辭日盛而業日荒。惟三修省言辭,一言之發,必有一行以應之,是其出言之時,即為誠所植立之地。言無虛罔,行有實效,所由居業於不遷也。若其所以用力則何如?德之極致謂之至,而其微渺則為幾。君子知至之所在,而本忠信之心以至之,心與理相洽,則理之幾微,皆為吾心所默識,可與幾也。既有知幾之智,復有決幾之勇*,而德不益進乎!業之歸宿謂之終,而其裁制則為義,君子知終之所在,而本立誠之心以終之,身與理相安,則事之經權,皆為吾心所默運,可與存義也。既有見義之明,復有守義之實,而業不益修乎!三之「終日乾乾,夕惕若」者,其事如此。是故德愈盛,而禮愈恭;業愈大,而心愈小。居上位以臨下,則持盈而不驕,忘乎其為上也。居下位以事上,則勝任而不憂,安乎其為下也。故其身處危地,宜若有咎,而終日乾乾,無時不惕,則上安下和,處无不當,雖危无咎矣。三之得免於咎也,豈倖致哉?蓋知至知終,即格物致知之事。忠信立誠,即正心誠意之事。其進修不已,則日新又新之功;而乾乾惕若,則緝熙敬止之心也。詳繹九三一爻,而内聖外王之學無不畢具已。

 *既有見義之明,復有守義之實:康熙內府本作「既有辨義之明,復有赴義之力」。

九四曰:「或躍在淵,无咎。」何謂也?子曰:「上下无常,非為邪也。進退无恒,非離羣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无咎。」

此一節書是申乾九四《象傳》之義也。邪,枉道而冒進也。羣,謂在下位之羣。

九四曰:「或躍在淵,无咎。」其義何謂也?

孔子曰:乾之九四,不果於上,而又不安於下,遲疑於上下之間,而无常位者。迹似有冒進之邪,而其實非為邪也。不決於進,而又不安於退,躊躇於進退之間,而无恒處者,迹似離在下之羣,而其實非離羣也。蓋龍德之君子,德已進矣,業已修矣,其意本期有為於天下,特患時未可為,則不敢躁動以取咎耳。今及此可進之時,正欲以忠信之德發為濟世之德,以立誠之業著為配天之業,而又何敢避无常无恒之嫌,以致坐失事機也哉?四之无輕進之咎,職此故也。蓋天下躁進者有咎,失時者亦有咎,躁進而至於僨事,失時而至於廢事,其咎不同,而其為害則一也。聖人既不欲人倖進,而又恐人借持重為口實,悞幾務於目前,故於乾之九四特申其說云。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此一節書是申乾九五《象傳》之義也。同聲同氣,俱泛指物類言。親上,指動物。親下,指植物。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其義何謂也?

孔子曰:九五之大人,尊居天位,勢分逈絶於人,而天下皆利見之者,惟其性情同也。試以物類推之,凡聲之同者,彼倡此和,無不相應。凡氣之同者,彼感此應,無不相求。水之行,必流濕,水性趨於濕也;火之炎,必就燥,火性趨於燥也。龍興而雲集,雲自從夫龍也;虎嘯而風生,風自從夫虎也。惟此六者,皆同類相感召,而況人為萬物之靈,聖人為人類之首乎!所以聖人作而在上,則凡萬物之在下者,莫不近光利見,一如聲氣之相孚,水火之相就,而風雲之相感焉。此豈聖人有意於天下之丕應哉!蓋聖人之於民,亦類也。本乎天者為動物,動物則同親乎上;本乎地者為植物,植物則同親乎下。天為純陽,而動物亦屬乎陽,故從陽之類也;地為純陰,而植物亦屬乎陰,故從陰之類也。萬物之於聖人,戴之如天,依之如地,孰非以類相從,而自動於其所不容已哉。所以古帝王有見于此,因人心之同,施推恩之政。教思無窮,正民德也;容保無疆,厚民生也。對時以育物,敬民時也。養賢以及民,重民牧也。而推其本原,必盡己性,乃以盡人物之性。一喜一怒,惟恐拂乎人情;一賞一罰,惟恐違乎眾志。聲色貨利之欲,既不使溺於中,而巧令孔壬之徒,復不使蔽於外。則人主之於天下,常如呼吸之相通,而一體之相恤也。此所以為利見之大人也與*。

*「利見之大人也與」康熙內府本作「利見大人也與」。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此一節書是申乾上九《象傳》之義也。四以下皆從五而不從上,故曰无輔。

上九曰:「亢龍有悔。」其義何謂也?

孔子曰:從來滿招損,謙受益,天之道也。今當盈滿之地,而一以亢處之,則其悔有不可勝言者。如居卦之上,可謂貴矣,而亢則非常守貴之道,是雖貴而无位也。居卦之上,可謂高矣,而亢則不能得羣下之心,是雖高而无民也。下位之賢,未嘗無人,而亢則高賢晦跡,不樂為我用,是雖有賢,而无輔也。无位則無以安其身,无民則無以率其下,无輔則無以自立於上。動而有悔,固亢所必致。履斯地者,可不思所以慎處之哉?蓋履亢者,天時;致悔者,人事。易書以道義配禍福,故不以禍福之至諉之於天,而必歸咎於人事之不善。如乾之上,貴而知懼則有位矣,高而善下則有民矣,屈己以求賢則有輔矣。窮上反下,何悔之有?所謂古今有不能盡之人事,而無不可挽之天時者此也。

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此七節書是再申《象傳》之義也。行事,謂進德修業之事。試,審度也。窮,亢極也。

孔子既詳釋乾爻之義,復約其辭,而申言之曰:所謂「潛龍勿用」者,非其德不足以利用,因位處於下,故退而安於潛也。所謂「見龍在田」者,非其德不足以居尊,因暫為時舍,故見而止於田也。所謂「終日乾乾」者,非徒為無益之憂,實進德修業,力行其所當行之事也。所謂「或躍在淵」者,非故示遲疑之迹,實審時察勢,自試其所可進之機也。「飛龍在天」者,身居上位,得施雲雨之澤,故治功成而物皆利見也。「亢龍有悔」者,時處窮極,不免盈滿之虞,故災悔生而動輙得咎也。至於乾爻皆陽,而繫以用九,蓋以乾之元德,包舉眾善,不專恃乎陽剛,而能以柔濟之,故其用人行政,悉合乎大中至正之道,而天下自無不治也。乾爻之義,約而言之,又有如此者。大抵乾六爻各有用九之義,潛見惕躍,皆相時而進,不敢自恃其剛。至於五則德位時俱得其中矣。上稍過乎中,因以亢悔示戒。聖人之意,恐後世不知以柔濟剛,故特繫以用九。又恐不知所以用九,故特冠以乾元,明於乾元之義,而諸爻之克當其位者,有一不本于剛柔之相濟者乎。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此七節書是又申《象傳》之義也。潛藏,指造化言。革,謂變革。

孔子以乾爻之義無窮,又從而申其說曰:「潛龍勿用」者,謂當陽氣未通之時,生意潛藏于下,故君子以陽德之伏處,法造化之收斂也。「見龍在田」者,謂龍德出潛之始,功用未顯於時,而天下被大人之德化者,已成文明之俗也。「終日乾乾」者,謂九三處危疑之時,行兢惕之事,是時當戒懼而能與之偕行者也。「或躍在淵」者,謂九四離下位而上升,乾道至此,適當變革,是進而不輕於進者也。「飛龍在天」,豈徒據尊位而已,惟其有天德,故宜居天位,是乃位乎天德者也。「亢龍有悔」,豈徒逞才勢而已,惟其任天時之窮,故不能通人事之變,是殆與時偕極者也。乾元用九,豈徒事渾厚而已,惟其能體天之道,故能同天之化,是乃見天之法則者也。乾爻之義,更端言之,又有如此者。蓋易書之義理無窮,聖人之學易亦引伸無盡。以乾居六十四卦之首,故特取其象,反復申明之:或以時言,或以位言,或以造化言,或以人事言。正所謂廣大悉備,變動不居者。至於乾坤而外,雖無《文言》,而《繫辭傳》錯舉諸爻以發其義,是即《文言》之旨也。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此以下是《文言》第五節,申釋首章之意。此四節是即物理明乾之四德,而歸本於乾之大也。乾始即乾元,而亨寓其中。不言所利,即貞也。剛,指體。健,兼體用。中,謂所行得中。正,謂所立得正。純粹,是四者之至極。精,是純粹之至極也。

孔子復申《彖傳》之義曰:道之運於天者無形,而化之形於物者可見。所謂「乾元」者,蓋氣機初動,萬物皆資以為始,而其自無而有,自微而著,發榮滋長,遂有不可遏之勢,非即物之「始而亨」者乎?所謂利貞者,蓋當元亨之時,萬物之性情已畢露於外,而其性情之收斂歸藏,實理充足,必至利貞時始見。則乾之利貞,非即物之性情乎?夫析之,雖有四德之名,而合之,總屬一元之貫。所以乾元資始,不止於始而已,為能長養亨通,以嘉美之利,利濟天下之物,而且使生物之理,保合於既生之後,而莫能名言其所以然。統天之德,不其大矣哉!然而元之德,又乾之所統也。「大哉乾乎」專言其體,則四德之運行,無所屈撓,何其剛也。兼言其用,則四德之通復,無所止息,何其健也。言其行,則四德之遞嬗,無過不及,可謂至中。言其立,則四德之分屬,無少偏倚,可謂至正,且剛健不雜於陰柔,而極其純。中正不雜於邪惡,而極其粹。純粹之至,無迹可指,而又極其精。乾之大,不可一言盡者如此。所以四德畢該,而及物之功,無所不備也。夫孔子形容乾德,至此已極,而其本則不外一誠。宋儒周敦頤曰:「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蓋天地之内,無非實理流行,在天為命,在人為性,自性而發則為情。情之善,由於性之善;性之善,由於天命之無不善。是以剛健中正之德,全具於人,而元亨利貞之理,無物不有。惟視人能法乾而已矣。

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此二節書是言天道具於易,而聖人能體易以法天也。發揮,陳示布列之意。情,即乾之情。旁通,謂曲盡。

孔子曰:乾之德,至微難名,而能闡之使顯者,莫如易。今觀乾卦,六爻布列,潛、見、惕、躍、飛、亢,位既不同,時亦各異。凡天道顯藏動靜之情,變化不測者,皆於六位時成中曲盡其義,則易道一天道也。惟聖人知天道備於易,而乾之六爻具有神龍變化之德。於是因時建事,乘此六龍之德,以運於政事之間。其治洽化流,直與天之雲行雨施無異。而天下之被其澤者,遂生復性,翕然和平,亦與物之各正保合無異。觀聖人法乾之功用如此,而乾德之大,從可知已。夫元亨利貞者,乾之德,而《文言》以屬之君子,天人同一體也。雲行雨施者,乾之功,而《文言》以屬之聖人,天人同一用也。約言其義,則一乾元,足以盡之矣。體乾者,法天之所以立命。體元者,法天之所以為心。全體大用,直一以貫之耳。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此以下七節,是復申《象傳》之義。此一節是釋潛龍所以勿用也。成德,已成之德。日可見之行,謂指日可待也。

 

孔子復釋乾初爻曰:從來德為行之本,行為德之用。二者相因,不容偏廢。君子修身體道,德已成矣。以成德而措為事功,宜乎旦夕之間,即可見於實用。乃乾之初九,剛德既成,而猶以勿用自守,何哉?蓋德以行彰,而行以時顯。初九居卦之下,時方處潛,所以謂之潛者,機會未逢,身隱而未見於世;勳業有待,行立而未底於成。雖夙負大有為之才,而時位不足以濟之,則終不可枉道以求用。是以君子上觀天時,下度人事,寧斂其德以自守,而不敢急於用以失身,此其所以為龍德也。不然,聖人志在用世,豈其樂於隱遯,而不欲使大業之成立哉?以此見聖賢用世之學,與豪傑之士,踴躍功名者不同。名欲自我立,功欲自我成,時未至而迫於自見,豪傑之士有之,而聖賢不然。或出或處,惟其時之當然而已。初之弗用,所謂宜潛而潛,適當其可者也。其終於不用,則為簞瓢之顔子;其處下位以待用,則為居莘之伊尹耳。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此一節是釋乾二所以為大人也。寬,優游漸進之意。仁行,謂不為私欲所奪也。

孔子復釋乾二爻曰:九二未居大人之位,而天下皆以大人尊之,此非以其位,以其德也。夫成德之功,必由學入。君子知天下之理,散寄於物,非遜志以典學,無以會其全於一心也。學焉而多聞多見,研索夫古今事物之變,而散者無弗聚已。所學既博,不能無疑,非虛己以下問,無以晰此理於一心也。問焉而親師質友,窮極夫是非得失之歸,而疑者無弗辨已。辨論既明,可以坦然居之矣。而君子又戒其欲速也。養之以寬,使優游涵泳,心與理洽,而後德之積於内者,融會而貫通焉。蓄積既裕,可以毅然行之矣。而君子又慮其易雜也。守之以仁,使踐履真純,心與理一,而後德之見於事者,周流而無間焉。聚與辨,入德之始事也;居與行,進德之終事也。聖學至此,粲然大備矣。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正以君子積學成德,雖未陟尊位,而君臨天下之德已具。此大人之所由稱,而萬物之所以利見也。以此知聖學之成,知行合一,而究其極,知易而行難。仁以行之,即所謂法天行健,自强不息也。體於心以制私為仁,及於物以利濟為仁。制私者其體,利濟者其用。體立用行,而大人之德成矣。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此一節是釋乾乾兢惕所以无咎也。九陽爻,三陽位,故曰重剛。

孔子復釋乾三爻曰:乾之九三,必乾乾惕若,乃得无咎者,何也?九三以陽居陽,是為重剛。質性既傷于過銳,而又居下之上,不得其中。言乎上,與九五居天位者不同,勢近崇高,則嫌於偪主也。言乎下,與九二居田野者不同,位隆朝宁,則慮其驕人也。君子處此,物望難副,讒謗易生,是時之可危,未有過于此者,所以因時順處,乾乾兢惕。有德而不敢自恃,有業而不敢自矜。力去其過剛任質之偏,而實行其進德修業之事。如是,則雖身處危地,而得免于咎矣。從來事變無窮,所以處之之道,剛與柔而已。剛柔無定位,所以善其用者,中焉而已。易之言中與不中,有就其位言者,有就其德言者。乾之三四,皆所處之位失中,而所行一有不當,則其咎即在人事。故三四之憂疑,皆能隨時修德,以善處其位,此君子持危之學也。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此一節是釋或躍在淵所以无咎也。四非陽位,重字疑衍文。

孔子復釋乾四爻曰:乾之九四所以得无咎者何也?九陽當四陰之位,雖質稟剛强,而居上之下,不及乎中。言乎上則分屈於至尊而不在天,言乎下則望隆於百職而不在田,言乎中則進修之學已終。乘時之事方始,而不在人。此進退未定之幾,行藏可疑之地也。君子處此,欲進而恐失於躁動,欲退而又恐失於後時,故或之。或之者,正其熟思審處,疑而未決,務求天時人事之歸,以為樹功立業之本者也。慮善而動,所往合宜,何咎之有?夫天下事,率意徑行者,動而多悔。遲回却顧者,績用弗成。故始貴乎能疑,繼貴乎能斷。乾之九四,獨利於用疑者。為其負陽剛之才,居得為之位,不難於遇事勇決,而難其觀變審而識時豫也。不然,聖人豈欲人積疑生玩,而致阻其任事之心也哉。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此一節是詳指九五之德,以明天下所以利見也。先天,謂創舉未有之事。後天,謂效法已然之理。

孔子復釋乾五爻曰:乾之九五為天下所利見者,惟其以道為體,故咸尊之為大人也。夫大人者,以剛健中正之德,君臨萬民,舉一世之大,皆在其覆載之内,以視天地之覆載萬物,生成無私者,同一自然之功化也。而不與天地合德耶。附麗於天地而貞明者,日月也。大人之德,以誠明為體,以光被為用,與日月之無私照臨者合焉。錯運於天地而成序者,四時也。大人之德,有陰陽不測之施,有因革自然之理,與四時之無私運行者合焉。天地之功用見於惠吉逆凶者,鬼神也。大人之德,有好善惡惡之誠,有彰善癉惡之政,與鬼神之無私禍福者合焉。德之同於造化如此,所以大人行事,無一不與天相通。凡天下有其理而無其事者,是天之所未為者也。大人則先天而為之,如敘五行以厚民生,備百物以前民用,極其思慮之所至,默與道契而行之,無不當理,即天之不違於大人矣。凡天下有其理而並著其迹者,是天之所已為者也。大人則後天而為之,如天有典禮而我惇之庸之,天有命討而我刑之賞之。酌乎事勢之所宜,順時而動,而行之無不中節,即大人之與天為一矣。夫天體高遠,若不能遽格,而道之所在,則人定而天從之。天且不違,而況人得天之道以生者乎?況鬼神承天之道以行者乎?其不能違於大人,固無疑矣。所謂聖人首出,而天下皆利見之者,此也。大抵天之從違不可見,可見者人事之順逆耳。人事順則天心亦順,人事拂則天心亦拂。大人但求其事之有順無拂,而幽明上下自無不應。其修德也,盡人以合天;其出政也,奉天以治人。總不外此大中至正之道而已。道者萬化之本原,天人之樞紐也。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惟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

此二節是釋亢龍所以致悔,而又申言處亢之道也。進退以身言,存亡以位言,得喪以物言。

孔子復釋乾上爻曰:凡人履極盛之地,惟守正則不失中。亢之為言,蓋與時俱亢而失其正者也。即人身而論,有進必有退者,理也。乃徒知有進而不知有退,其究也必不免于退也。即居位而論,有存必有亡者,理也。乃徒知有存而不知有亡,其究也必不免于亡也。即物理而論,有得必有喪者,理也。乃徒知有得而不知有喪,其究也必不免于喪也。蓋天下數窮理極,不能已於通變者,雖造物亦無如之何。而處窮極之時,思變通之道,非與造物為徒者,不克幾于此矣。其惟聖人乎!聖人知進之極必有退之幾,則進不忘退,而不失乎進之正焉。存之極必有亡之幾,則存不忘亡而不失乎存之正焉。或警于未然,先時而預防;或戒于將然,臨事而加謹。彼眾人蔽于欲而不能前知,賢人知其理而不能即決,皆不得其正者也。其惟聖人,能明于處亢之道,斯潛見惕躍,無不乘時而合于天則乎!要而言之,聖人行事,惟義是從。義之所應為者,聖人必不逆計其難而畏避以謝責;義之所不可為者,聖人亦必不姑試其可而徼倖以漫嘗。所謂不失其正者,擇是非,非擇禍福也;計順逆,非計利害也。卒之所行合義,而福與利無不歸之。全易之理,所為教人以趨避者,孰有外於是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