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古書, 2,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孫氏周易集解卷八
陽湖 孫星衍 淵如纂
繫辭上第八
[釋文]繫,徐胡詣反,本系也,又音係,續也,字從毄,若直作毄下系者,音口奚反,非。辭本作,依字應作詞,說也。本亦作繫辭上。王肅本皆作繫辭上傳,訖於雜卦,皆有傳字。本亦有無上字者。
【集解】馬融荀爽姚信等分白茅章後,取負且乘更為別章,成十三章。[疏] 虞翻分為十一章,合大衍之數并知變化之道共為一章。 周氏云:天尊地卑為第一章,聖人設卦觀象為第二章,彖者言乎象者為第三章,精氣為物為第四章,顯諸人藏諸用為第五章,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為第六章,初六藉用白茅為第七章,大衍之數為第八章,子曰知變化之道為第九章,天一地二為第十章,是故易有太極為第十一章,子曰書不盡言為第十二章。 何氏云:上篇明无,故曰易有太極,太極即无也。又云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物,是其无也。下篇明幾,從无入有,故云知幾其神乎。 先儒或以上篇論易之大理,下篇論易之小理。[并同]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釋文]卑如字,又音婢,本又作埤,同。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集解】鄭康成曰:君臣尊卑之貴賤,如山澤之有高卑也。[禮記疏]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集解】鄭康成曰:雷風也。陽動陰靜,剛柔之斷也。[穀梁疏]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集解】鄭康成曰:謂水火也。[禮記疏]
吉凶生矣。在天成象,
【集解】鄭康成曰:日月星辰也。[禮記疏]
在地成形,
【集解】馬融曰:植物動物也。[禮記疏] 鄭康成曰:謂草木鳥獸也。[御覽] 王肅曰:山川群物。[禮記疏] 王廙曰:謂山川等。[御覽]
變化見矣。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釋文]摩本又作磨。盪,眾家作蕩。王肅音唐黨反。
【集解】京房曰:相摩,相磑切也。[釋文] 馬融曰:摩,切也。蕩,除也。 桓元曰:盪,動也。[并同]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釋文]霆,王肅呂忱,音庭,徐又徒鼎反,又音定。
【集解】京房曰:霆者雷之餘氣,挺生萬物也。[釋文] 陸績董遇曰:鼓,鼓動也。 蜀才曰:凝為電。[并同]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釋文]運行,姚作違行。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
[釋文]大,王肅作泰。
坤作成物。
[釋文]坤作,虞姚作坤化。
【集解】姚信云:化當為作。[釋文]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釋文]易知以鼓反,鄭荀董並音亦。
【集解】姚信云:能當為從。[釋文]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釋文]馬王肅作而易成位乎其中。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
[釋文]虞本更有悔吝二字。[按]李鼎祚以聖人設卦絕句,觀象繫辭焉絕句。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釋文]虞作晝夜者剛柔之象。
六爻之動,
【集解】虞翻曰:陰陽失位則變,得位則否,故以陰居陽位,陽居陰位則動。[林至德裨傳外篇]
三極之道也。
【集解】馬融曰:三極三統也。[釋文] 鄭康成曰:三才也。陸績曰:極,至也。 王肅曰:陰陽剛柔仁義為三極。[并同]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
[釋文]易之序也虞本作象。
【集解】京房曰:序,次也。[釋文] 陸績曰:序,象也。[同]
所變而玩者,爻之辭也。
[釋文]所樂虞本作所變。玩,鄭作翫。
【集解】馬融曰:玩,貪也。[釋文]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釋文]疵,徐才斯反。
【集解】馬融曰:疵,瘕也。
无咎者善補過也。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
【集解】京房曰:辯,明也。[釋文] 虞翻董遇姚信顧懽蜀才并云,辯別也。
憂悔吝者存乎介,
【集解】 王肅干韓云:介,纖介也。[釋文]
震无咎者存乎悔。
【集解】馬融曰:震,驚也。[釋文] 鄭康成曰:震,懼也。 王肅曰:震,動也。 周氏曰:震,救也。[并同] 諸儒以為五者皆數,列貴賤者存乎位是其一也,齊大小者存乎卦是其二也,辯吉凶者存乎辭是其三也,憂悔吝者存乎介是其四也,震无咎者存乎悔是其五也。[疏]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釋文]彌,本又作弥。天下之道一本作天地。
【集解】京房曰:準,等也。彌,遍。綸,知也。[釋文] 荀爽曰:彌,終也。綸,迹也。 鄭康成曰:準,中也,平也。 王肅曰:綸,纏裏也。[并同]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
[釋文]察於一本作觀於。
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釋文]反終,鄭虞作及終。之說,如字,宋衷始銳反。
【集解】宋衷曰:說,舍也。[釋文]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集解】鄭康成曰:遊魂謂之鬼,物終所歸。精氣謂之神,物生所信也。言木火之神生物東南,金水之鬼終物西北,二者之情,其狀與春夏生物、秋冬終物相似。[禮記疏]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集解】鄭康成曰:道當為導。[釋文]
旁行而不流,
[釋文]流,京作留。
樂天知命故不憂。
[釋文]樂天虞作變天。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
[釋文]範圍,馬王肅張作犯違。
【集解】費直曰:壽星起軫七度,大火起氏十一度,析木起尾九度,星紀起斗十度,元枵起女六度,諏訾起危十四度,降婁起奎二度,大梁起婁十度,實沉起畢九度,鶉首起井十二度,鶉火起柳五度,鶉尾起張十三度。[晉書天文志] 鄭康成曰:範,法也。[釋文] 張氏云:犯違猶裁成也。
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釋文]而知,如字。荀爽荀柔之,明僧紹音智。
故神无方而易无體。
一陰一陽之謂道。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釋文]鮮,鄭作尟。
【集解】馬融王肅云:鮮,少也。[釋文] 鄭康成曰:尟,少也。 師說云:鮮,盡也。[同]
顯諸仁,藏諸用,
[釋文]鄭康成曰:臧,善也。[釋文]
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
[釋文]成象,蜀才作盛象。
效法之謂坤,
[釋文]爻法,胡孝反。馬韓如字。蜀才作效。
【集解】馬融曰:爻,放也。[釋文]
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
[釋文]迩,本又作邇,音尒。
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釋文]專,陸作塼,音同。
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之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也。
[釋文]禮,蜀才作體。卑,必彌反,本亦作埤,徐音婢,下同。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
[釋文]賾,九家作冊,京作嘖。[按]《說文》與京同。
【集解】京房曰:嘖,精也。[釋文]
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釋文]典禮京作等禮,姚作典體。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
[釋文]惡於嫁反,荀作亞。亞,次也,又烏路反。馬鄭烏洛反,亞通。
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釋文]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眾家本並然,鄭本作至賾,九家亦作冊。[按]《說文》敘云:知天下之至嘖而不可亂也,與九家鄭本同。
【集解】鄭康成曰:賾當為動。[釋文]
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
[釋文]議之,陸姚桓元荀柔之作儀之。
擬議以成其變化。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釋文]縻之,本又作靡,亡池反,徐又亡彼反,京作劘。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集解】鄭康成曰:樞,戶樞也。機,弩牙也。戶樞之發,或明或闇。弩牙之發,或中或否,以譬言語之發,有榮有辱。[春秋疏] 王廙曰:樞,戶樞也。機,弩牙也。[釋文]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釋文]默字或作嘿。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釋文]斷,丁亂反。王肅,丁管反。
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釋文]或以此為別章,今不用。
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
[釋文]錯,本亦作措。
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釋文]慎,時震反。鄭王同。一本作順,師用義。
【集解】鄭康成曰:術,道。[釋文]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釋文]不德,鄭陸蜀才作置。
【集解】鄭康成曰:置當為德。[釋文]
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不出戶庭,无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釋文]皆,姚作機。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
【集解】鄭康成曰:幾,微也。密,靜也。言不慎於微而以動作,則禍變必成。[公羊疏]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
[釋文]為易者本又云作易者。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
[釋文]寇,徐或作戎。
【集解】宋衷曰:戎誤。[釋文]
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
[釋文]乘如字,一讀繩證反。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釋文]諄,虞作悔。冶,鄭虞陸姚王肅作野。
【集解】鄭康成曰:飾其容而見於外曰野。[後漢書注] 王肅云:作野音也。[釋文] 劉瓛曰:治妖冶也,謂傲雅自得,莊飾鮮明之皃也。[一切經音義]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集解】京房曰:五十者謂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氣將欲以虛來實,故用四十九焉。[疏] 馬融曰:易有太極,北辰是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氣。北辰居中不動,其餘四十九轉運而用也。 荀爽曰: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凡有五十。乾初九潛龍勿用,故用四十九也。 鄭康成曰: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五行氣通,凡五行減五,大衍又減一,故四十九也。[并同] 又曰:衍,演也。[釋文] 又曰:天一生水於北,地二生火於南,天三生木於東,地四生金於西,天五生土於中。陽无耦,陰無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於北與天一併,天七成火於南與地二并,地八成木於東與天三并,天九成金於西與地四并,地十成土於中與天五并,大衍之數五十有五,五行各氣并,氣并而減五,惟有五十,以五十之數不可以為七八九六卜筮之占以用之,更減其一,故四十有九也。[禮記疏] 姚信董遇曰: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者,其六以象六畫之數,故減之,而用四十九。[疏] 王廙蜀才曰:演,廣也。[釋文]
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
[釋文]掛,卦買反,王肅音卦。
【集解】張轅曰:初揲掛一次,兩揲不掛。[趙汝楳筮宗]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
[釋文]揲,時設反,一音思頰反。徐音息列反。[按]唐石經揲作。
【集解】鄭康成曰:揲,取也。[釋文]
歸奇於扐以象閏,
【集解】馬融曰:扐,指間也。[釋文] 荀柔之曰:扐,別也。[同] 張轅曰:初揲先扐右手一蓍於左小指間以倣人,第二揲復於左手取一蓍扐於左手無名指間以象閏。[趙汝楳筮宗] 又曰:揲左手不揲右手,但以右手之蓍足滿左手之餘,初揲餘一餘二足滿五,餘三餘四足滿九。次兩揲餘一餘二足滿四,餘三餘四足滿八,為九為六者各八,為七為八者各二十四。[同]
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釋文]後掛京作卦。[按]《說文》同京氏。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集解】鄭康成曰:天地之氣各有五,五行之次:一曰水,天數也;二曰火,地數也;三曰木,天數也;四曰金,地數也;五曰土,天數也。此五者,陰无匹,陽无耦,故又合之。第六為天一匹也,天七為地二耦也,地八為天三匹也,天九為地四耦也,地十為天五匹也。二五陰陽各有合,然後氣相得,施化行也。[春秋疏]
天數二十有五,
[按]唐石經二十作廿。
地數三十,
[按]唐石經三十作卅。
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集解】張轅曰:老陽變成少陰,老陰變成少陽。[程迥古占法]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
[釋文]策字亦作筴。
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釋文]期本又作朞,音基,同。
【集解】虞翻曰:陽爻三十六,陰爻二十四,三爻一百二十日,三百者舉大概也。[漢上叢說]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按]唐石經此二十亦作廿。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集解】先儒云:用蓍三扐而布一爻,則十有八變為六爻也。[疏]
八卦而小成,
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
[釋文]伸本又作信,音身。
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
[釋文]酬,市由反,徐又音疇。酢,京作醋。祐,荀作侑。
【集解】馬融曰:祐,配也。[釋文]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
[釋文]聖人之道明僧紹作君子之道。
以言者尚其辭;
[釋文]以言者下三句無以字,一本四句皆有。
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
【集解】鄭康成曰:此者存乎器象,可得而用,一切器物及造立皆是。[周禮疏]
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故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嚮。
[釋文]嚮又作響。[按]唐石經作響,李氏本同。
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
【集解】王肅曰:錯,交也。綜,理事也。[文選注]
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
[釋文]天地之文,一本作天下。虞陸本作之爻。
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釋文]研,蜀才作揅。幾,本或作機。
【集解】鄭康成曰:研喻思慮。[文選注] 又曰:機當作幾。幾,微也。[釋文]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子曰:夫易何為而作也?
[按]李氏本作夫易何為而作也。
夫易開物成務,
[釋文]開王肅作闓,音同。一本無夫易二字。
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
[釋文]圓本又作員,音同。
【集解】鄭康成曰:蓍形圓而可以立變化之數,故謂之神。[儀禮疏]
六爻之義易以貢。
[釋文]易以鼓反,韓音亦。貢,京陸虞作工,荀作功。
聖人以此洗心,
[釋文]洗,劉瓛悉珍反,盡也。王肅韓悉禮反,京荀董張蜀才作先,石經同。
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
[釋文]藏,別作臧,善也。
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釋文]殺,馬鄭王肅所戒反,師同。徐所例反,陸韓如字。[按]唐石經睿作叡。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夫。
[釋文]荀虞顧絕句,眾皆以夫字為下句,一本無夫字。
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
[釋文]闢,婢亦反,王肅甫亦反。
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集解】馬融曰:太極,北辰也。[釋文] 鄭康成曰:極中之道,淳和未分之道也。[文選注]。 王肅曰:此章首獨言是故者,總章之意。[釋文] 又曰:兩儀,天地也。[文選 注]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鈎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爨爨者,莫大乎蓍龜。
[釋文]賾,《九家》作冊。莫善乎蓍龜,本亦作莫大。[按]《說文.序》作探嘖,與京氏同。
【集解】劉向曰:蓍之言耆,龜之言久。龜千歲而靈,蓍百年而神。以其長久,故能辨吉凶也。[禮記疏] 鄭康成曰:凡天下之善惡,沒沒之眾事,皆成定之。言其廣大無不包也。[公羊疏]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釋文]出,如字。又尺遂反,下同。洛,王肅作雒。漢家以火德王,故從各隹。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集解】鄭康成曰:布六於北方以象水,布八於東方以象木,布九於西方以象金,布七於南方以象火。[漢上叢說] 諸儒有以四象為七、八、九、六。[疏] 莊氏曰:四象謂六十四卦之中有實象,有假像,有義象,有用象,為四象也。 何氏云:四象謂「天生神物,聖人則之」,一也。「天地變化,聖人效之」,二也。「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三也。「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四也。[并同]
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
[釋文]又以尚賢也,鄭本作有以。
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釋文]盡,如字。又津忍反。
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僞,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乾坤其易之縕耶?
[釋文]縕,紆粉反。徐於憤反。王肅又於問反。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无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釋文]錯,本又作措。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
[釋文]之賾,本亦作之至賾。
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
[釋文]裁,本又作財。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釋文]莫而成,本或作默而成之。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