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書訊】《理性讀周易:古經篇》曹行著

Jack 發表於

理性讀周易:古經篇

《理性讀周易:古經篇》

曹行 著

定價:690 TWD

五南圖書 2023年8月初版

繁體中文橫排,平裝,528頁

 17 x 23 x 2.64 cm 
ISBN:9786263663312

作者簡介本書目錄台大哲學系李賢中教授序

內文試讀(文字)內文試讀(圖像)

購書連結:博客來


這本書其實在2023年8月就已上市,所以現在分享有些晚了。不過,《易經》本是不朽經典,不差這幾個月時間。

本書作者曹行先生是我因為經營易學網而認識的朋友,在與他實際認識並閱讀過這本書之後,很樂於將此書推薦給廣大的易友。

曹兄的生涯,原本是理工人,從事的是資訊管理工作。在退休之前,就懷抱著對於易學以及先秦思想的興趣,重回校園拿取哲學博士學位,開啟他在人文領域的學術生涯(詳情請見本書序文)。

我們言歸正傳,回來談《理性讀周易:古經篇》這本書。書名就表明了作者的易學特色與期待:理性的論述。作者這麼說:

所謂的「理性」,意指重視事實、證據及邏輯推論,以尋求真相的思維方式或態度。

所以,大致上來說,此書的內容真的是充滿理工人的實證特色,注重證據與邏輯。實際閱讀,全書內容也頗為符合這樣的宣言。

而「古經篇」也表明了,此書要回歸到「古經」,亦即卦爻辭,來談《周易》,不涉及《彖》、《象》、《文言》等易傳。事實上,易傳部份作者是獨立出來另外撰寫成書的。至於其詳細的原因說明,看倌可自行閱讀書本內容。

不處理《文言》、《彖》、《象》等文字,也是讓讀經解經變簡單的方法之一。因為這些易傳原本就是先儒所外加,代表的比較是儒家易的觀點,與《周易》本義還是有所差別。

當然,以一般人習慣於「經傳合一」的註解方式來說,這樣的編排有些人還是不習慣。像我所註解的易經,基本上還是採用「經傳合一」的方式,也就是卦爻辭後還是會附掛《文言》、《彖》、《象》等文字,我甚至還把《繫辭傳》,帛書易傳等其他相關的古代註解文字放進去。

而如果你又是個儒家易的愛好者,對於這樣的處理方式,可能會感覺這樣的《周易》是殘缺不全的。因為在儒家的定義裡,《周易》原本就包括了易傳。

一般來說,註解《易經》的書籍,「古墓派」最會採用經傳分離的模式,只註解卦爻辭,不碰觸《文言》、《彖》、《象》等易傳文字。

所謂「古墓派」是我對於當代一些易學風格的戲稱,私下我也經常自稱是古墓派。因為很注重出土資料的實證,所以稱古墓派。但曹兄應該還稱不上是古墓派。讀了他的書,我偏向認為,雖然此書也關注新的出土資料與甲骨文,並以這些資料與經文內容相互印證,但在經文的註解和解讀上,還是比較偏向傳統文獻的證據解讀。所以全書的易學論述與註解,以我個人的觀點來看,還是比較偏向傳統。不過,我覺得,以曹兄的實證性格,未來長期的研究上,應該很有可能逐漸往古墓派偏移。

這本書的編排與註解方式,應該不是受古墓派影響。究其原因,要談到朱熹時代曾經有過的的周易古經潮流。這潮流,主要是從呂祖謙而起。針對的是,漢後經傳合一的流通方式,混淆了周易古經(即卦爻辭)與易傳。所以,朱熹之後,有很多易經的書也開始採用這樣的編排與註解方式,以期回復「古周易」的原貌。像李光地編的《周易折中》,就把易傳內容拆分至六十四卦卦爻辭的註解之後,分開獨立處理。

雖然《理性讀周易》對於經文的註解,採用的新出土資料不多,但是在傳統文獻的論述上,作者顯然較坊間許多的易學著作更忠於基礎的文本,而不是拿著經文在借題發揮。而且在溯本追源上有下過功夫。對於經文的注解,都可看出歷經深度思辨的淬鍊,可謂簡而不煩。

全書的寫作,卦爻辭當然是核心之所在。如前所述,其註解直指古經文,不涉易傳,因此讀來格外簡要而清爽。除了註解,每一卦還會提出經文所涉及的易學問題。例如,坤卦則討論易學上的方位問題,以及先後天八卦方位圖。

除了基本的卦爻辭註解之外,本書在卷首還有〈古經通說〉、〈易學簡史〉、〈卦爻辭總論〉.....等五個篇章,基本上可視為一部簡單的「易學概論」,讓習易者對於易學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因此也相當適於入門讀者閱讀。

總體而言,此書的撰寫風格相當簡明而有條理,思路清析而有自己的見地。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小清新入門讀本。

作者簡介

曹行
臺灣大學哲學博士,交通大學計算機工程碩士。曾任教於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並從事資訊系統公司之經營管理。

在學術研究方面,以易經文獻及先秦思想為主,尤其注重儒學的生活日用。著有《周易〈彖〉〈象〉體例及思想研究》、《讀論語.做自己》等書。

目錄

前 言
周易古經通說
第一章 周易概說
第一節 周易文本之形成
第二節 周易的構成元素
第三節 義理與象數
第二章 周易古經
第一節 古經之年代及作者
第二節 卦畫及卦爻辭結構
第三節 卦畫與卦爻辭的關係
第三章 易學簡史
第一節 春秋易學
第二節 易傳的出現
第三節 漢魏易學
第四節 唐宋明清傳統易學
第五節 近代易學研究
第六節 易學演變小結
第四章 當代易學省思
第一節 傳統易學的三大信念
第二節 以理性讀易經
第三節 再論易經的性質及成書背景
第四節 本書之易經詮釋觀點
第五章 卦爻辭總論
第一節 六十四卦的結構
第二節 卦爻辭解析
第三節 斷占辭用字統一解釋
第四節 其他常用字
    
六十四卦解讀
01乾卦
02坤卦
03屯卦
04蒙卦
05需卦
06訟卦
07師卦
08比卦       
09小畜卦
10履卦
11泰卦
12否卦
13同人卦
14大有卦
15謙卦
16豫卦       
17隨卦
18蠱卦
19臨卦
20觀卦       
21噬嗑卦
22賁卦
23剝卦
24復卦       
25无妄卦
26大畜卦
27頤卦
28大過卦    
29習坎卦
30離卦
31咸卦
32恒卦       
33遯卦
34大壯卦
35晉卦
36明夷卦    
37家人卦
38睽卦
39蹇卦
40解卦       
41損卦
42益卦
43夬卦
44姤卦       
45萃卦
46升卦
47困卦
48井卦       
49革卦
50鼎卦
51震卦
52艮卦       
53漸卦
54歸妹卦
55豐卦
56旅卦       
57巽卦
58兌卦
59渙卦
60節卦       
61中孚卦
62小過卦
63即濟卦
64未濟卦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李賢中

 面對層出不窮的天災人禍,要如何趨吉避凶?萬物在不斷變化當中有它不變的規律,人類為求生存,必須掌握這些律則,依理而行才能求福避禍。《周易》正是人類追求事物道理長期累積的成果。《周易》歷代思想內涵的發展,以及無數對《周易》的多方研究,可以顯示人們對天、地、人、事、物間交互錯綜關係之「理」的掌握,也是人自身不斷理性化的發展過程;一些在小範圍事情上適用的道理,未必能適用於大範圍的事情;在古代適用的原則也未必完全適用於現代。因此,《周易》中的一些「易理」在不同時空的事件上會出現例外的情況,它是持續動態的陰陽交感,「既濟」之後又進入「未濟」。在時空不斷推擴延伸的新事物、新經驗變化中發展,易學家們透過陰、陽爻,八經卦、六十四別卦,藉由卦、爻辭來賦予變化事物的意義;其中,符號是不變的,意義是可變的;文本是不變的,詮釋卻是可變的;在變與不變之間,人類的理性不斷提升它的高度,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道理也逐漸呈現融合統貫,理一分殊,使不同層次的道理井然有序,使各層次之「易理」統合於「太極」。

 曹行的博士論文是傅佩榮教授與我所共同指導的,他的論文題目是:「《周易》〈彖〉〈象〉體例及思想研究」。延續他博士論文的研究方向,這本書是他畢業三、四年間繼續研究的成果。這本書雖然強調「理性」,但是仔細讀完,可以發現他所謂的「理性」,包含多元的意義。一方面他否定以信仰的方式來解讀易經,另一方面他也肯定自己的解讀有預設與前見,但是他願意先交代清楚他的合理性標準是什麼。他指出所謂的「理性」是:重視事實、證據及邏輯推論,是一種尋求真相的思維方式或態度。他強調所謂的「真」,必須要能經得起理性的檢驗。而理性的檢證標準又涉及:理解的融貫性、文本的獨立性以及揭示前見的必要性。

 從方法論上看,所謂「合理性」包括:認知、理解、解釋及證成四種不同的合理性標準。「認知」合理性的特徵在於從有限經驗中所歸納出來的道理,作《易》者其經驗是來自其生活的時空,其道理是出自有限因果關係網絡上的歸結,但其意向卻要穿透侷限性找出普遍之理。「理解」涉及所理解的對象,這時理解者不能僅以自身的認知經驗為準,還必須掌握《周易》文本的意義。其「理解」文本意義的合理性要素有:理解本身是否符合邏輯,對歷代《周易》註解語言的理解是否符合該時代語言的用法,以及對歷代《周易》註解作品思想的理解是否符合當時文化背景等方面。至於「解釋」的合理性標準基於詮釋者的理解,不僅要根據「理解」的合理性要素,同時還涉及對解釋對象或讀者的說明;解釋過程中包含著解釋者自我融貫的內在檢證,與尋求外在認同的意向。其一是他對原典的理解,其二是他對解釋對象或讀者之理解的理解。

 如何能有好的「證成」以使讀者容易理解作者的理解?「證成」的方式有:體證、引證與論證三種型態。「體證」是作者自己的經驗與感悟,含有一定主觀性的體會或體悟,體證必須能引發讀者的共鳴才有證成之效。「引證」則是引經據典,從已被公認的經典或有公信力的專家、學者之論述作為作者論點的支持根據;至於「論證」,通常是以某一預設為起點,從已知的前提,進行推理,推導出結論。論證的合理性是奠基在:預設的被接受、理解的正確、引證的合宜,以及推論的合乎邏輯。從主、客觀的程度來看,「解釋」與「證成」的客觀性高於「認知」、「理解」的合理性標準;從詮釋過程的作用來看,各層次合理性標準密切相關;從限制性看,各層次合理性有時又會有失衡與偏向的情況發生;這種合理性的失衡有賴於集體理性透過長時間的調整與修正。

 曹行這本《理性讀易經》,就是對於自古及今易學發展史中,通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周易》解釋,經由他的理性思辨後,提出自己對於《周易》的理解,並後設的反省:要在怎樣的合理性標準下進行解讀才是合宜的。此正是參與調整合理性失衡的集體理性運作之一,其具有自覺的方法意識,解讀的清爽不拖泥帶水是其優點,但也有不少可再商榷的地方。曹行在他事業有成,行將退休之年投入中國哲學的研究,考入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前後近十年的時間攻讀碩、博士學位,且鑽研群經之首的《周易》,實在不容易;在他拿到博士學位之後這幾年仍然孜孜不倦持續研究,精神可佩,值得肯定,是以為序。

內容試讀

第一章 周易概說

第一節 周易文本之形成

周易,又稱易,或易經,在中國經典文獻上有其特殊地位,是為群經之首。嚴格來說,「周易」、「易」與「易經」三詞,在概念上其實有差別,並非同一事。商、周之時,並存有兩種占問吉凶禍福的學問及方法,一為卜占,一為筮占,合稱為卜筮。官府設有卜人及筮人,能進行卜或筮,以檢核心中疑惑,尚書.洪範稱之為「稽疑」。君主有些疑惑時先問自己,若無法決定該怎麼做的時候,可再與大臣及國人商議,也不妨問問天意,卜與筮就是提供天意的方式。卜就是龜卜,灼燒龜殼或牛肩胛骨,觀看其裂痕,以預言一事之吉凶。卜占的學問及技術己經失傳了。筮就是蓍筮,以五十只蓍草根,經一定的操作程序,轉換為陰陽排列而成卦,再依此卦之卦象及所附之卦爻辭,預言吉凶。筮占的學問及技術至今仍有傳承,就是「易」。

古代的筮占的方式不止一種。據文獻記載,「易」有三種,分別是「連山」、「歸藏」及「周易」。如今「連山」及「歸藏」也失傳了,只剩「周易」流傳下來。「周易」的文本,起初只有經,即易經(周易古經),其後約在春秋戰國時,陸續有人在此經上解釋發揮,而有此經的傳,即所謂的易傳,包括彖傳、大、小象傳、文言傳、說卦傳、繫辭傳、序卦傳、雜卦傳等。到了魏、晉的時候,又把周易古經和易傳彙編在一起,遂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周易,也稱作易經。雖稱作易經,其實包括了周易的經及傳。專門研究周易經、傳及其應用的學問又稱「易學」。所以,廣泛的說,「周易」系統包括了易經、易傳、及易學。

本書為了還原周易本來的面目,嚴格區分經及傳,並將焦點放在經,也就是周易古經,以下逕稱易經或古經,並將易經及易傳合稱為周易,或稱周易經傳。

內容試閱(頁面圖像)

理性讀易經1

理性讀易經2

理性讀易經3

理性讀易經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