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易心得6:占卦與進德修業

Lanceral 發表於

 

習易至今,收穫巨大,尤其是在進德修業方面,更加明白「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重要。今日這篇筆記,想和大家分享兩個命題。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年輕時還不覺得,總認為只要爭取到就是屬於自己的,但經過了一些社會歷練,看到攀到高位的人的起和落,漸漸領悟到:「德」能決定是否攀到那個位子;甚至「德」能決定是否坐得住那個位子。

不以社會角度來看,以家庭來看,又何嘗不是如此?

我們每一位父親在家中就是處在九五一家之主的位置,然而雖在君位,但我們是否有為家庭付出?是否「德配此位」?

嚴重不德者如家暴,家庭必破碎,孩子必離心;輕微不德者願供家用,卻未花費心血教養,家庭成員間的感情也難親密和睦。如此看來,即使身在君位、中正之大位,倘若不能修德,不能真心誠意花時間心力去經營,怎麼能得九五君位之吉和成功呢?那麼就算占筮占到吉卦,又怎能應此吉呢?

明初功臣劉基﹙即劉伯溫﹚,史說他是神機妙算之人,著有《燒餅歌》,也是一位善占之人,他在《司馬季主論卜》這篇文章中有一頗有意思的想法。

西漢初,東陵侯被廢後,心情鬱悶,他找司馬季主求占,他希望能明白「天道、人事的盛衰變化﹙一個很好的命題﹚」,司馬季主這麼答覆他﹙本篇文章的精華﹚:

天道何親,惟德之親;鬼神何靈,因人而靈。夫蓍,枯草也;龜,枯骨也,物也。人,靈於物者也,何不自聽而聽於物乎?且君侯何不思昔者也?有昔者必有今日……昔日之所無,今日有之不為過;昔日之所有,今日無之不為不足。是故一晝一夜,華開者謝;一春一秋,物故者新。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為?

劉伯溫認為天道與人事的盛衰,最終還是歸咎到「德」。「有昔者必有今日」,人無論積善積惡,最終必食自己所種的果。

「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這句話道盡一切真理。

易經占斷如何能夠精準?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此命題,我認為其深意又牽涉到另一個命題:究竟是否追求最精準的占斷方法?

版上易友、老師們,有的使用六爻卦,有的使用卦爻辭解,而我使用古法,哪一種最精準?

郭和杰老師的一篇文章頗有見地,和大家分享。

通常會陷於這種問題的泥濘,都是「算命」的思考模式,認為《易經》可為人算出甚麼客觀而未知之事。但事實上《易經》甚麼都算不出來,之所以能夠算出未知,其實是用易者自己本有的智慧,卦只是個媒介。

當你把料事準不準的希望放在卦、放在占卦技巧上的時候,就容易被事後諸葛的結果所左右,然後老覺得方法上哪邊不對。最終影響到自己占卦時的思緒,一下覺得好像那一次是那樣解的才正確,一下又覺得另一次解法又不一樣。這樣反而擾亂了自己的思緒了。簡言之,占斷之準與不準,其實是必須往自己的智慧之成長上去找答案,而不是從占卦的技術問題上。我們如果從《周易》占卜的意義來看這問題,會比較清楚。

孔子說:絜靜精微易之教也。」占筮的真義應該在於讓人精神專一,而能通神明之德,最終協助自己理出事情頭緒,而對於自己的人生問題產生有意義的靈感,做出最佳決策,因此能夠讓人無大過」。這是以人生指導、決策的方式來用《易》,思考《易經》卦象和經文……太糾結於占斷的方法並不是好事。學習目標應該慢慢讓自己超脫出占斷方法的框架,直達《周易》義理與所遇實事的關聯,讓解卦成為一種很自然的直覺。

習《易》至今,我對以上這段話,深有感觸。先前曾在自己的心得筆記這麼說:「義理若無象數作基礎,談《易》似乎是在空中畫樓閣;然而象數若無義理作延伸,占筮不會獲得真正的好處。而對於我來說,《易經》中的占筮和道理不只是工具,兼容並蓄像是一位私密的朋友和老師,細心且從容地回答我的疑惑,引導我的心走向神。」

說到底,占筮的最終目的是要幫助我們明白《易》的義理,進而獲得「進德修業」的善果。所以無論我們使用哪一種占斷方法,只要它具有以上這些功能,那麼它便是一個好的占斷方法。畢竟,我相信占斷方法最終是如郭老師所說:「占斷之準與不準,其實是必須往自己的智慧之成長上去找答案,而不是從占卦的技術問題上。」

以上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