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易心得3: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Lanceral 發表於

 

今天來談一下高島吞象在其《高島斷易》中一個值得省思的卦例。

高島吞象記載:「明治三十一年冬至,占明年我帝國氣運,筮得坤之復。」

明治三十一年,即西元1898年,中日甲午戰爭此時已結束了三年,臺灣已於馬關條約中被割讓給日本。而此甲午戰爭的根本緣由是日本長年以來對朝鮮的侵犯,其帝國主義以侵略朝鮮和中國東北為目標,進而導致了東亞各國間的戰爭和動盪不安。以上為背景簡述。

接著再來看高島親解此占。以下我將簡單陳述高島解此占的心路歷程,以及之後所發生的歷史真相如何印證此占。

高島認為此占﹙此爻﹚不吉,初六曰:「履霜,堅冰至。」表示此時已初露禍端,日後國家可能會發生大禍事。高島甚至還引述《坤卦文言傳》:「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

然而高島是一位極為自己日本國著想之人,此點可以在他的書中輕易看出,所以即使他占到此卦,卻仍倔強﹙或自我安慰﹚地說:「如此不祥之辭,他邦征誅之朝,時或有之。至於我帝國,為萬世一系之天子,下亦不乏忠君愛國之輔弼,故無慮此。」

即使上述後,他馬上接一句:「今占國家氣運,而得此爻,豈可不戒慎乎?」但他很明顯地認為日本是仁義之邦,非「他邦征誅之朝」,不會有此大禍,「故無慮此」。

這裡來對比我上一篇分享「陳完十世之後子孫代齊」的古占例,可以看出兩者的重大區別,以及給予我們習易者、解占者的一個重大警惕:主觀意識凌駕於客觀之上時,解占僅能配合一己之私。

上一篇周史準確地預測出陳厲公兒子陳完十世之後的景況,倘若此事為真,非偽作,除了代表當時那位周史富有解占之智慧和學識外,也表示他能夠真正心無窒礙地客觀解占,而高島解此占則不及當年這位周史。

高島為此占撰寫許多文字,裡面大部分皆是告訴大家﹙或安慰自己﹚,日本君明臣賢,乃大治之世:「今我國家,幸得賢明之君在上,秉正直剛方之德,行公明博大之政。正躬率物,師表群倫,庶幾陽剛來復,陰邪退避,移風易俗,太平之治,其在斯乎?」

持中而論,高島解此占,許多對日本的溢美之辭,並非空穴來風,而是確有其事,當時日本在明治維新下,國勢蒸蒸日上。然而,正因他本身為日人,又十分愛國,所以無法接受日本國運竟占到「坤之復」如此不吉利之爻,只好藉許多解占技巧來強掩此不吉之占。

難道高島看不出日本對朝鮮和中國的侵略嗎?難道他毫不知情日本就是他口中所說的「他邦征誅之朝」嗎?

或者是他其實看出,卻不願承認?或者是他真的習慣以日本本位主義之角度來看事情,卻渾然不覺?

總之這一占,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高島解得有些自我矛盾,明明是不吉利之占、須防微杜漸之占,卻又引用六二爻辭「直方大,不習無不利」來強說初爻之後為二爻,所以明年或後年的國運當有如六二爻辭一般「無不利」……沒想到日本易聖,竟也謬誤至此?

解占最後,高島寫道:「坤卦以十年為數,其純陰而無一陽,為統御不全之象。今而不知所戒,恐因循以及十年,或者有上六龍戰之禍,亦不可不預防也。」彷彿到了此時才又回復正常,正視初六爻辭的警告,並誠實地說出自己「不知所戒」的話。然而,這占至此已解壞,前後盡是矛盾,十分可惜。

高島明明知道此為警告之占,卻楞是花許多時間欺騙自己,為日本「脫禍」,無法真正靜下心來,思索此占用意,當然也無法得到此占真正的解釋。

一百多年後我們再回頭看高島當年的這占,可以清晰看出1898年為日本侵略東亞各國的初始時期,此時日本已成功擊敗清廷,奪得臺灣;又強迫朝鮮屈於其淫威下,掌控其政局。再過幾十年,日本發動侵中戰爭、太平洋戰爭,又於二戰末期不肯認輸,欲玉石俱焚,已近瘋狂。終於在1945年被美國投擲兩顆原子彈,屍橫遍地,「其血玄黃」,真正應了高島所說的「上六龍戰之禍」。

誠心而論,閱讀《高島斷易》,可以看出高島是一位「至誠如神」之人,所以他才能屢占屢驗,日人尊他為易聖。但也如蔡茂寅先生在其著作《周易時義》中寫道:「由於占筮仍不免含有推理的成分,因此主觀好惡過強即足以影響客觀判斷,占筮時最宜避免。古人云:『醫不醫親,教不教子』,就是擔心『關心則亂』,影響理性判斷。人情趨吉避凶、喜樂惡憂,但客觀之情勢並不隨主觀之意志而轉移,易者慎之。」﹙蔡茂寅,2021,頁41﹚

傅佩榮老師也在其著作中說到,占卦不必害怕占到不吉之卦或凶卦,因為無論我們是否得知此事為凶,該來的終究會來,反而占得凶卦,事前知悉,那便能夠先行一步,未雨綢繆。於是占筮最忌掩耳盜鈴,自欺欺人,此舉反倒浪費了事前準備、防微杜漸的契機。

將蔡茂寅和傅佩榮這兩段文字比對易聖解此占,當為我們上了深刻的一課。

回到高島當年,倘若他能客觀地解此占,是否能運用他對日本朝野的影響力改變帝國的對外方針?﹙高島生前便已極富盛名,皇室和朝野之達官貴人皆時常求他占筮﹚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也就是說即使高島能正確地解此占,判斷出日本的帝國主義最終會將所有人帶往「堅冰至」和「龍戰於野」的大凶結果,他可能也是無能為力,無法改變這個結果。只不過,那和因自欺而渾沌不知畢竟不同,而是牽涉到另外一個哲學命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