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易心得1:究天人之際

Lanceral 發表於

分享這七本書:

  1. 《周易譯注》 作者:黃壽祺、張善文
  2. 《周易時義》 作者:蔡茂寅
  3. 《易經真八卦》 作者:郭和杰
  4. 《高島斷易》 作者:高島吞象
  5. 《學易筆談新篇》 作者:杭辛齋 輯校:朱玉榮
  6. 《毓老師講《易經》》 作者:愛新覺羅毓鋆
  7. 《周易哲學十五講》 作者:傅佩榮

易學浩瀚,書籍汗牛充棟,好的書籍絕不止這七本,筆者求精簡,推薦這七本好書。以下為這七本書所能帶給讀者們的天空。

1.

《易》追根究底是圖象符號,遠古時代,尚未有文字,以圖畫來表示天地萬物: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作《易》者運用簡單的圖象符號來表示這最原始的八大自然物。

作《易》者創造了這八個圖象符號,即八卦,並運用極大的智慧、想像力和觀察力,將八卦重卦為六十四卦,象徵自然宇宙和人世間的各種現象和情況。我們能夠看到六十四卦中有實際的事物,諸如乾(天)、坤(地)、坎(水)、離(火)、井、鼎等;也有非實體的概念,如:屯(新生)、蒙(啟蒙)、訟(爭訟)、比(比附)、謙(謙遜)、蠱(改革)等。

其中,組成這六十四卦的兩個原始八卦排列是有意義的,諸如地山謙,有實力的高山卻隱藏在地面之下,不顯露於外,是為「謙象」;水雷屯,雷雨之動滿盈,象徵「新生」,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的原始兩個八卦排列,都有它的意義。所以習《易》者需「了解、感受、想像」這八種象(八卦),然後才能明瞭六十四卦象。

《易》以象來代表宇宙萬物,進而與人產生聯繫,因為是「人」來使用八卦和六十四卦,此使用過程能幫助我們認識真理和獲得智慧。然而《易》的好處不僅於此。

作《易》者相信(或知道)宇宙萬物之中有一股難以解釋的力量在主導整個世界,這股力量有其意識、有其安排事物之規律。作《易》者根據天地萬物所創造的圖象(八卦與六十四卦),透過大衍之術,成為聯繫神與人的橋樑。

向神求占,神藉由《易》來指引個人,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一項珍貴瑰寶和禮物。運用八卦圖象來解卦是一門藝術,而非制式的作業程序。探究《易經》愈深、領悟愈深的人,愈能夠善用《易經》作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嚮導,進而將其內化為個人美好的品德。

2.

《周易》大致可分兩派六宗:象數派和義理派,其中太卜、禨祥、造化為象數派三宗;老莊、儒理、史事為義理派三宗。另外也有說法將「河圖、洛書」自象數派中分出來,獨立一派為圖書派。然而事實上,易道廣大,無所不包,萬事皆可援《易》以為說,故易說愈繁。

以下引述《四庫全書總目》的《易類》序言:

「《左傳》所記諸占,蓋猶太卜之遺法。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焦,入於禨祥,再變而為陳、邵,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胡瑗、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里,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啟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又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

但我自己對《四庫全書總目》其中的「易遂不切於民用」無法完全認同。按鄭吉雄、林永勝主編的《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一書,每位讀《易》者皆有本身對《易》的領悟和詮釋,這也是《易》能在中華文化數千年的進程中產生如此多和大的迴響反應的原因。這些古人、今人對《易》所擴展延伸的文獻、思想,在在都是人類思想文明的美麗痕跡,甚至可以說是瑰寶,我們無須狹隘地認為「不切於民用」。

3.

牟宗三教授在他的《周易哲學演講錄》中說到西方哲學和中華哲學在「語言表達意義」上有三個說法,亦或說三種層次。

  • 第一:言能盡意,例如科學研究上的論述,對象可以簡單、直接地表述。
  • 第二:言不盡意,例如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亦如子貢說的「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即孔子真正的智慧是「蘊而不出」,言不盡意的。
  • 第三:盡而不盡,即《易經》的表述方式。

牟宗三認為王弼是絕頂聰明之人,王弼體會到《易》之經文表述即是這第三種:似乎說盡,卻留有餘韻,而此蘊竟可連結至無比錯綜複雜的宇宙萬物和人類之行動與結果。

領悟《易》的以簡御繁,八卦之間對立且統一的行動,能幫助我們透視真理。當我們對真理的領悟力提升了,則能讓我們個人的生活平安與諧和,尤有甚者,能幫助我們親愛的家人、朋友和周遭的人們。

4.

李光地《周易折中》的一段話:「今人說易是卜筮之書,便以為辱累了易。見夫子說了許多義理,便以為易只是說道理,殊不知其言吉凶悔吝皆有理,而其教人之意無不在也。」

《繫辭傳》中也提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嚮,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一般人認為《易經》說占即是迷信,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尤其對有信仰的人而言,易占是一項美好的工具,如同董仲舒說的「天人感應」。在我們徬徨無措,或是疑慮難解之時,誠心求占能幫助我們獲得來自高天的指引。

荀子說:「善為易者不占。」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習《易》越久越精深,或是越有智慧的人,需要占卦解惑的機會越少,但人生而在世,必定有當局者迷之時,所以無論是多有智慧的人,易占在某些關鍵時刻,當有神來一筆的靈感協助。

《高島斷易》中的自序有一段說得很好:「不徵之於人事之實際,故不能知人情之錯雜;或單為義理之學,不復解占筮之妙,拘泥字句之間,遂廢其實用。」

習易,若能象數與義理皆重,最佳。在讀《易經》時,活用象數來理解義理;而占斷時,又將義理貫穿其中,使兩者並濟,不離經文,又不拘泥字句,或能更深地明白《易》。

5.

習《易》有許多好處,從自身看,進德修業;從神的角度看,能明白天道﹙神的真理與智慧﹚。《易經》中之理、氣、象、數,各擅勝場,但依個人淺見,能完整學習對自己最有益處。

嚴定暹女士在其著作中曾寫道:「中國的老祖宗早就知道『象』、『數』兩相依。『數』變往往會造成『質』變,並牽引『象』變……翻開《易經繫辭傳》才發現,老祖宗早就諄諄提示:『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從這一段文字中,我們或許可以體會「觀察數,推測未來之象」的自然定律。舉例來說,一位易學家孜孜不倦地讀《易》、習《易》許多年﹙有其數﹚,我們自然可以判斷他﹙她﹚日後應能深受《易》的好處﹙此刻或未來之象﹚;再舉一例,一個國家中絕大部分的家庭都和樂融融﹙有其數﹚,我們或可斷定此國家的犯罪情形應不嚴重﹙此刻或未來之象﹚。

影響我個人價值觀最深的是《摩爾門經》、《聖經》和《易經》,以福音的角度來看,神教導我們:「事物沒有偶然」。所有的事情發生背後,都有其目的和意義﹙神在做工﹚。這段教導若以《易》的角度來解釋,那就是:「我們要能夠從我們以為的偶然性中看出必然。」即前面所說的:「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6.

自孔子作傳後,義理部分逐漸為世人所重視,追求《易》中的君子和大人境界,為一代一代習《易》者的理想。《易》原為卜筮之書,為人與神溝通之媒介,心懷至誠之心的占者,真誠信實地求占,無不受到神﹙《易》﹚的指引,幫助我們習得真理和智慧,指引正確的方向。

以上讀書心得,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