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黃光國闡述儒家文化的三次現代化》

Jack 發表於

今天一早就收到Google幫我提供的一則易經相關新聞,中國評論新聞所報導的《黃光國闡述儒家文化的三次現代化》。

做為一個心理學學者,並不是不能或不宜談論文化問題或哲學問題,這是人人都可談論的,不是文化人也不是哲學人的專利。有心理學者要關心這個議題也是好事。然而,身為學者,當你要談論一個議題時,就要用心與專業:不管是不是你自己的專長。

關於黃光國這場《中華文化的第三次現代化》演講的詳細報導請看前面連結,以下摘錄這篇報導的一段話:

黃光國表示,倘若我們以韋伯所謂的“理性化”來界定“現代化”,則在儒家文化發展的歷史上,一共經過了三次不同性質的“現代化”。在所謂的“軸樞時期”,老子和孔子門人分別解釋《易經》,完成了第一次的“理性化”。老子解釋《易經》,使道家門人發展出中國的科學。孔子及其門人解釋《易經》,發展出中國的倫理與道德。 

首先,老子註易這種事沒聽聞過。雖然有人把老子道德經的思想拿來和易經比附,但老子並沒注解易經。

再來談論他說的「理性化」問題。

以「理性化」來定義「現代化」這是他引用韋伯的定義的前題,我們姑且接受,不去討論這個大問題,總之大致了解他想表達什麼就好。他認為,儒家第一次現代化是孔子解釋易經。基本上孔子解釋易經這件事學界雖有爭論,但某種條件下來說也算是大致正確的。

但接下來的闡述,就得好好討論了。我是易學的闡述者,我當然希望大家把易經說得很高,但我並不喜歡無謂的吹捧,看了某句經文就說什麼幾千年前易經就記載預測了NASA還需要派太空船怎樣怎樣才能夠發現的……諸如此類的。

言歸正傳,老子和孔子門人(這句話大有問題,老子有什麼弟子門人?不過我同情了解他意思是指道家易的那些創作者們)解釋易經(這句話又大有問題了,聽外行人講話很麻煩就是這樣,講的話似是而非,每句話聽起來都好像是對的,但其實都是錯的,你如果沒有逐字糾正他就會讓他矇混過去了。因為道家易並不是在解釋易經,通常都是藉題發揮,或者是創新應用。王弼易有人會歸類為道家易,但本質上那是一種引入道家思想的儒家易,那是那個時代的學風,在儒學中到處加入佛、道思想)是否可和「理性化」等同起來?

儒門易最有名最早而能夠與孔子關聯起來的就是十翼,十翼的特色很難講,因為本質上它就是一漢儒整理先秦相關典籍所集成的大雜燴,裡面或許有孔子講的話,但多數都不是,而且不知源自何處。像《文言傳》中對於元亨利貞四元德的解釋,最早被引述於左傳中所記載的穆姜之口,歐陽修就是從這裡開始提出質疑認為十翼恐非孔子所作。

而像《說卦傳》是最忠於《周易》本色的,且不離占筮特色。但以《彖》、《象》這兩部直接注解經文的傳來說,特色是「倫理化」,平時我會說是「道德化」是因要想要簡化一些問題,直接用現代人可以直覺理解的語言。這裡說「倫理化」是因為這裡涉及到嚴格的哲學定義問題,所以就不能用「道德化」。

「道德」是屬於道家的核心思想,最有名的就是老子著有《道德經》,老子與道家崇尚的是無為自然。而現代人在講「道德」時,指涉的其實是一種「倫理」,就是人倫之理,簡單來說,就是在一個社會框架中如何行為的道理,「倫」就是那個框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諸如此類的,你是什麼身份就該做什麼事。當然,較高層次的「倫理」內化為人內在的本質之後,那麼就可以說是「德」,德者得也,用現代話來說,就是那些為人處世道理已經變成你的DNA了,你「得」到它了。這些「倫理」,在還未成「德」之前,他只是外化的「道」,道指涉的是一種客觀的必需遵循的「理」,外化的理。所以就儒家來說,「道德」合稱時指涉的是一種內外的合一。以此來講「倫理道德」無可厚非,但別忘了真正的「道德」是道家的「無為自然」就是了。

總合以上,儒家易其實在「倫理化」,是在思想面強化社會規範的力量與存在基礎,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洗腦」,就是從思想面讓你相信遵循人倫框架是一種天道,進一步內化為一種信仰與行為。後來他談到的第二次現代化是在宋明理學,那更是洗腦中的洗腦。不過此處筆者對於洗腦是採中性義,不當以負面義來看。因為時代背景不同,今人看來是不好的,但在當時的確是一種穩定社會與國家秩序的必要措施。所以必需以中性義來看。使用「洗腦」一辭,只是希望以簡明的語言來說事。

而道家易呢?道家易特色是這樣的,它多數圍繞在養生、丹術、成仙一類的。這個後來發展為某種型態的中國式基礎科學沒錯,但其內容實在完全脫離易經本旨,與易經無關。或者你也可以說它是易學的另一種應用學。究其本質其實也都和易經的占筮大同小異,就是類似一種宗教信仰的實踐,只不過養生一路後來和中醫有了關聯,也逐漸走出一種中國式的神秘科學。如果要歸究「理性化」的起點,那麼直接接到「周易」就好了,連到道家易很奇怪。

所以我實在看不出這些儒家易和道家易的出現如何與「理性化」等同。

不過我再假設,這些真的可以等同好了。或者我只是看報紙,其中很多轉折與闡述我並不了解,假設黃教授講的儒家易道家易理性化都對。

但是,黃教授談的是一個更廣大的普遍的「文化現代化」問題,可不是一個易學而已。儒門、道門解釋一下易經就可以稱得上總體文化的理性化,然後又跳到變現代化,那我想大聲呼籲,大家一起來努力注解易經以維護世界和平,拯救全人類。

換另一種說法,假設從孔子之後的儒家易與道家易的確看到了「理性化」,那麼,這也只是一種當時思想文化上的某一種表現,是一個結果,不會是原因。就如前面我談到的魏晉玄學,王弼在當時被視為儒家經典的易學中加入了道家思想,只是當時學風的一種表現與重要一環,你不能反過來說王弼注解易經而讓整個魏晉變成玄學了。

我們再來看道家易的另一個重大特質。道家易普遍來說都是「隱士」易形態,什麼意思?就是這些創作者都是躲起來不想讓人知道也沒有人知道的意思。

也就是說,這類型的易學,不只完全不普及,甚至都是無人知道的,所以經常都是「絕學」。所以也都是沒有系統、不成體系的,更別說它對於總體文化的一種普遍性的影響了。它的影響,多數都是透過後世的探索或者巧遇、機緣而被發現的,然後在民間或者是地下暗中流傳,所以它對於當時的文化、哲學思想會是怎樣的情況?可能有收一兩個徒弟然後就影響一兩個人吧。

基本問題亂七八糟了,其餘就不談了。

術業有專攻,黃教授還是回去談心理學比較好。

再談文化現代化

最後我想表達一下我對於現代文化的一點淺見。

現代文化的特色與走向應該是一種「多元」而包容的形態,而不是過去那種獨尊儒術,一家獨大的威權形態。

「以儒家文化作為主體,吸納西方文明的精華」基本上還是一種「獨尊儒術」威權思想的漂亮說法。

儒家文化在兩千多年來已經背負太多政治服務的使命以及當「工具」思想太久了,別再拿現代化凌虐它。我的意思是,因為儒家柔順而遵崇禮法、倫理的特色,讓他成為為政者的最愛,就好像我們說的,自由自由,多少人假汝之名。孔子孔子,多少政客拿你當嘴炮工具。

如果非得找一個更為符合現代化精神的哲學思想,那麼我認為道家是比較適當的。道家的無為自然思想,甚至希望世人也把道家本身也忘掉,也就是說,真正的推行道家思想,是不推行任何思想,包括不可推行道家思想。因此讓它成為一種具有真正包容性而能夠與時俱進的思想。

簡言之,為政者就是別去管什麼控制思想一類的,這個世界自然就會蓬勃發展。

至於易經能夠在文化現代化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是一個多元的社會,有人要拿它還有各種經典來如何想像、鉤勒,與啟發世人,如何自我發揮都是好事,但不包括拿它起乩,裝神弄鬼、胡言亂語。

易經本身做為中華文明最璀燦的第一道曙光,本身就具有足夠的文化啟發性與豐富內涵,不需再用一大堆什麼天文學、現代化等等與其無直接相關的東西來畫蛇添足,錦上添花。

好文一篇

這應該是黃教授以他最近研究的主題「盡己與天良-破解韋伯迷陣」的演講。

顯然的,學者犯下了「信念偏誤」,對於結論深信不疑,從而認定自以為合理的推論來證實結論,其實是東拼西湊不符邏輯。

學者希望能帶領儒家新文化,但文化本身,是不可能被單一力量左右的,更何況什麼叫新儒家?那種引入西學的新儒家思想隨時而變,難道引入西學後就還能一定以「儒家」為主體?恐怕是學者固守己見,一廂情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