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課問題集 1:關於一些卦名的音義(兼談易經中的古字)

Jack 發表於

讀者建議,將課堂上還有聚會中學員的問題匯整起來,我覺得這建議很好,因為這會是許多人學易經經常遇到的問題,所以我將把這些問題陸續寫成更為完整的文章。

第一篇是關於易經卦名的讀音問題。

課堂上我對於易經某些卦名的讀法在某些人的眼中顯然是錯誤的。雖然我會跟學員說明所謂的「正確」標準讀法是什麼,而為什麼我有不一樣的讀法,但似乎還是有些學員不是很瞭解我的理由和立場而在課後來詢問。這裡所談的,雖然已經寫在講義裡,講義中有更詳細的考證與說明,這裡還是特別再另外提出。

《易經》這部流傳二、三千年的經典,真的有很多我們必需重新認識與再發掘的地方,特別是現代考古(含甲骨學)的貢獻下,今人對於易經更能夠有很多異於漢代以來的、前所未有的再發現。例如王亥被放逐於「有易」的故事既然被考證出來了,傳統「喪羊於易」、「喪牛於易」的註解就應當修正,「易」解釋為「有易」這個地方,而不是難易的易。

因此希望大家在思考這些相關問題時,對於易經的卦名、經文都要有更為寬廣與開放的態度,而不是以過去既定之標準來囚禁自己的思想做狹隘之理解。對於一些讀音,我做了與公定標準不一樣的選擇,希望大家深入了解我對於這些問題的全盤思考,再決定接不接受:就算不接受也無坊,畢竟我對於古聲韻學並沒有研究(如若有犯了聲韻學上的錯誤也歡迎指正)。

《易經》卦名保留了許多的古字,有些古字到現在只有在易經看得到。若自限於今人標準就較難以進入古人之思維。

例如, ,一般的標準解釋就是「止」,停止的意思。艮字篆文上為目,下為匕,匕在甲骨文中為「反人」,卜辭中指先祖之配偶,通妣,引申做為雌性,例如「比」字可能就是以兩個女人在一起表達親密之義,牝字左為牛,右為匕,為母牛的意思。艮下的匕則是取「反人」之義,艮即反見、回頭看的意思,有別於「見」的正面看。艮字從「反見」引申的可能意思有止(艮為止)、狠,(黃宗炎:「艮為狠,艮有反見之象,無言笑面目可徵,故取其剛狠之義與。」而帛書卦名做根,鄭玄:「艮之言很也。」)意、照顧(高亨:艮者顧也,从反見,顧為還視之義,引申為注視之義。艮亦為還視之義,引申為注視之義)等。這也可以解釋為何艮卦取象為止、為養。無論如何,除了在易經,艮字現在已經幾乎沒有人在用了。

巽 一般解釋則是作卑下、謙遜、順從的意思。巽甲骨文  畫的像是兩人跪地聽命的樣子,所以它有兩種完全相反的意義,一是命命、申命,這是從主子的眼光來看。另一則是服從,這是從奴才的眼光來看。這可以解釋為何巽卦取象為命令、服從、順從、伏。同樣的,巽字也是只有在易經中使用。

有些卦名的字則是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很常用(或至少有在用),但已經完全不是原來的字義,其古字字義也只有易經在使用。

例如標準解釋為喜悅的悅,可能是因為漢代時無「悅」字(《說文》中有說字無悅字),慣以「說」字表達喜悅的悅,而讓兌卦的「說」義說、悅難分。但分析兌卦卦義,兌字比較可能是「說」,說話的說,解釋、說清楚講明白的意思。《彖》傳和《說卦》傳中的「說」字或許還有解釋作「悅」的空間,但《象》傳「君子以朋友講習」就轉不過去了,非得解釋作「說話」的說不可。甲骨文中也做為現今的悅、閱、脫(通敓、奪,帛書本作奪)等字義在使用,但現在兌是做為兌換、兌現在使用。另一方面兌字後來也分化出各種不同兌字邊的字表達不一樣的意義,如悅表達喜悅,說表達其說的本義(另有學者認為兌本義為悅),閱為閱讀,敓為強取。這也可以說明為何兌卦取象為口、說、悅、毀折(敓)。

再如,現在離做為離開、分離使用,但離的本字為离(很多古書離卦都作离),离現在做為山神獸的意思,讀做「吃」。但离(離)就其甲骨文造字來看,上方是一隻小鳥,下方是一個網子,也是「禽」的本字,离字為小鳥在網子上,有附著、擒獲、得到等義。像這些最早的字義也只完整保留在易經的卦義裡,不過在少數的古代經典中還是偶爾可見到這些原始字義。這也可以解釋為何離卦取象為附麗、網罟、飛鳥、得(如大有卦上為離下為乾,乾為大,離為得為有)。

易經的卦名有許多字是從古到今沒什麼改變的,古時候那麼用,現在還是那麼用。這些字就比較簡單。像是豐,訟、謙等等不勝枚舉。

問題出在現今《易經》某些卦名的讀音標準似乎刻意要與我們日常使用的字義切割開來,有時候一個字因為在《易經》中作為卦名而成為「破音字」,被迫不能以正常的讀音來理解它。如果這個字古時候是那樣用,後來的人也是大概那樣用,何必多此一舉多弄出個不同的讀音?

這種切割到底是好是壞?其好處是讓我們知道它是作為「卦名」而不是一般的字,壞處是這也為我們理解卦義增加了一道的語言障礙。如果我們以日常的音來讀他,用日常理解的意義來理解他,就能夠得到卦義,了解卦義(相信上古時期也是以可以清楚傳達卦義而這樣在命名的),那為何又要在這方面突顯它的不同?然後讓人腦筋還得再多轉個彎,繞一大圈回到日常的讀音來理解它?

而且假若一個字這麼讀也有依據,那麼讀也有依據,我們又為什麼非得要選擇一個讓我們比較難以去理解的音來做為標準?這一點道理都沒有。語言做為溝通之工具,標準有其必要,遵循約定俗成之讀法也有其必要,但有時候如果它成為我們思想的障礙與枷鎖,那麼應當適度的做些突破與改變的。

基於這樣的理由,對於幾個有這種問題的卦名讀音,個人說明如下:

(水雷屯):屯甲骨文為春的本字,教育部標準讀作ㄓㄨㄣ,有點近似春,物始生而難的意思。但屯卦除了「難」之外,更有駐守、駐留、聚積的意思,卦辭說「利建侯」,是因屯卦乃以屯兵之觀念來講述利於駐兵並以外坎險(屯卦外為坎險)為屏障之策略,當取這些意思時都讀作「豚」(ㄊㄨㄣˊ)。事實上除了作為易經卦名而讀作ㄓㄨㄣ之外,屯的字義(亦符合卦義)都是以「豚」的音來理解,所以如果怕國文老師糾正那麼建議讀作ㄓㄨㄣ,但如果要理解卦義,兩者都可,各有其理由,但是以讀作「豚」的卦義較為豐富。關於屯字各種用法的讀音參考教育部國語辭典

(大畜和小畜卦):畜讀作「序」,甲骨文畫的是把家畜綁在田邊畜養,因此原意大致為豢養、飼養或家畜(音觸)的意思,引申為積畜(蓄)、儲蓄。因此有學者將大畜解釋為大的畜牧,故卦辭有「不家食」(不在家裡飼養)。小畜為小的(家庭式)的畜牧。

(天地否):標準讀作「痞」,閉塞之意。但否亦可讀「缶」,其字源就是「不」字(讀缶)通丕,甲骨文畫的是植物的胚芽,根在地下卻長不出地面的樣子。其字義亦完全符合卦義,完全沒有不能讀作「缶」的理由。帛書本卦名作「婦」,否《韻會》《正韻》為俯九切,音缶。所以真不知為何非得讀作「痞」不可?因此若不怕國文老師糾正也不怕一些思想閉塞之人物的取笑,那麼讀缶有何不可。另一種情況是,因為「痞」音近於「閉」,取其閉塞之義,這或許是讀作「痞」的很好理由。所以,關於否,我並不反對讀作痞,但支持讀痞的人並沒有足以說服我不能讀作缶的理由。

噬嗑(火雷噬嗑):音同「適合」。咬合,口中咬物之義。噬為咬,嗑為盍(合)。或者嗑解釋為多話,那麼卦義就是又咬東西又很多話。

(山火賁):音同「必」,裝飾之義。

(天山遯):音頓,古書中也經常作「遁」,遁逃的意思。

(水山蹇):蹇音簡,跛腳的意思。段玉裁注《說文》:「行難謂之蹇,言難亦謂之蹇。俗作謇,非。」蹇有行難和言難兩個意思,後來有人把言難作「謇」,段玉裁評論認為謇字不正確。楚竹書作「訐」,訐通謇。《說文》無謇字,則謇字可能是漢代以後才有的後起字。就如說字有悅義,蹇字也有言難之義。

(雷水解):解字甲骨文,有肢解、解剖之意,教育部國語辭典作易經卦名時要讀作「謝」,應該是取自朱熹「解,音蟹」。但孔穎達說:「解者,卦名也。然解有兩音,一音古買反,一音胡賣反。」宋明儒多作「佳買反」。顯然解卦也沒有一定要讀作「謝」的道理。我們再看解卦卦義,卦象是動以離險,動而免乎險,為解放、解散、解救、釋放、得到赦免的意思,都與讀作「姐」的「解」音義完全一致。關於解的各種音義可參考教育部標準的國語辭典。所以以我們現在人來說,解卦還是讀作「姐姐」的「姐」比較適合,我們就以平常所理解的「解」字來解釋就可以了解解卦的卦義了。

(澤天夬):夬甲骨文作,為玦的本字,玦字出現之後,夬字就只作為易經卦名之用,可以說除了易經卦名之外現在夬這個字已經被廢了。教育部標準「夬」讀作「怪」,遠流的大陸版《辭源》讀作「快」,這個音和「決」、「缺」的閩南語都很像,也是夬的古音。由於後來文字的發展夬演生出許多以夬為邊旁的字,如決、訣、缺。因此又在本字上畫蛇添足加了個玉字邊,由玦字來代表本尊,以強調它是作為一塊玉的身份,實則夬字本身就是塊玉了,是有缺口的環形玉。若用閩南語來念這個字,那麼是沒什麼問題的,反正都是大概同「缺」,和「怪」字音很像。但若要用國語來讀呢?夬字就變成和玦字不一樣,特別區隔開來採用古音讀作「怪」其實也挺奇怪的。《彖》曰:「夬決也。」個人還是建議讀作「玦」(音同「決」)並作為「玦」來理解比較洽當,同時其卦義引伸也有決、訣、缺等意思,全都是由玦的形狀或功用、象徵意義所引伸出來的。但若怕國文老師糾正,你又不覺得奇怪的話就讀作「怪」吧。

(天風姤):姤音夠,古書中也經常作「遘」,或「逅」,為「遇」的意思,卦義為陰遇陽。

 

最後,簡單說:我的理念是,易經應該盡量生活化,能夠用我們日常生活的用語與音義去理解的,就這樣去理解。不能的,我們再回到古代的情境,去理解他們的生活,重建古字之字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