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543】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Jack 發表於

 

君子和小人在《周易》中是很重要的一對觀念,很多卦爻辭在講吉凶時,甚至直接點名君子、小人,並分別提出不同的吉凶判斷,而且有時候兩種判斷是完全相反的,例如:

    • 觀初六:童觀,小人无咎,君子吝。
    • 剝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 遯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
    • 大壯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

如果不懂君子和小人的分別,然後老是搶著當君子,別人都是小人,那麼可能就會誤解經文的意思,而做出相反的解讀了。

一般人的錯誤解讀

一般人在算命,常常會說「犯小人」。命理老師這麼一說,去算命的人就開始在想:有什麼人讓我不順心,或可能將不利於我,那個讓我不順心的就是侵犯到我的小人。

一般人這樣想「犯小人」時,通常先把小人想成是壞人,很卑鄙的人。然後很順理成章地產生第二種想法而不自知:我是善良的人,我是好人,是君子,所以才被小人所害。

最後,這個思維邏輯會被簡化為:我是君子,讓我不順心的,和我對立的,全都是小人,包括老闆。

日常用語之中,我們也經常會罵人是「小人」,意思大概是罵人人品很差,很卑劣,或者是自私自利,心機很重....諸如此類的。總之都是一些極為負面的意思。也會稱人是君子,表示這個人人品很好。

《易經》中的君子與小人到底是不是這個意思呢?

本義為貴族與平民

君子與小人原本是社會地位的尊卑差別,和人品好壞無關。身份地位尊貴者為君子,在下而卑賤者為小人。

《說文》:「君,尊也。从尹,發號,故从口。」君是尊貴的意思,從尹從口。口是文字發展增繁而來,因此「君」可以說是從「尹」這個字發展過來的,甚至甲骨文中君和尹兩字是通用的。

尹字甲骨文大概長這樣,畫的是一隻手上有一豎直線。這直線有兩種解讀,有人說是筆,但有人認為是權杖,因為有時候這豎線會畫得更長而偏下,像這樣。無論權杖或筆,這在古代都代表有權力。加了口,或許是強調有權力的人可以發號施令。因此,君和尹都是指群體中有權力的人,這種人往往是一言九鼎,講話很有份量,群眾通常也都聽其號令,這就是君下那個口的意思。

而小字,《說文》說是「物之微也」。小和少字古文裡是通用的,甲骨文中差別是小字點三點,少字點四點,點表達的或許是一些沙子,以沙子來表達渺小。小人即是渺小而卑微的人。

所以基本上君子和小人,就是尊貴對卑微;有權力可發號施令對渺小而無權。

但《周易》中幾句小人和君子對舉的經文,所能夠提供的文義脈絡很少,難以理解更多的具體內涵,例如,是否像現在一樣,與人的人品有關?也就是說,君子是否就是有品德的人,小人就是沒品德的?

《尚書》的〈無逸〉將君子與小人的差別描繪得相當清楚。〈無逸〉相傳是周公所作,其寫作的時、地背景與《周易》一樣,甚至還有傳說認為《周易》爻辭其實是周公所寫的。所以這裡的用語,和《周易》最為近似。

周公寫〈無逸〉是為了告誡成王,不可淫逸,要多體察民間疾苦。開頭就稱「君子」,文中則多處出現「小人」,小人顯然是我們現今百姓、人民的意思。以下摘錄幾段來看:

  • 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

君子的生活起居,不能安逸,要了解農耕的艱苦困難,這樣才得安逸,才能夠了解到農事是小人的生活依靠。

  • 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鰥寡,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

    殷商的祖甲,因為認為父親立他為王是不義之事,所以逃到民間當小人。後來他即位為商王之後,因此很了解小人靠什麼而過活,能夠給予平民百姓保護和恩惠,不敢欺侮獨居老人和寡婦,祖甲就這樣享國三十三年。

    • 自時厥後,立王生則逸。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自時厥後,亦罔或克壽。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從此以後,殷商所立的商王都是一出生就過得很安逸。出生就過得很安逸就不知道農作的艱苦困難,不知道小人們的辛勞,只知道耽溺於快樂的日子。自此以後,商王就沒一個享國長壽的了。或者十年,或者七、八年,或者五、六年,甚至四、三年。

      從〈無逸〉來看小人的意思格外鮮明,指的就是平民百姓,或者是社會地位處於基層的人。同時也可看出,周公「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重農思想,對於「小人」是充滿親愛敬重之意,甚至恨不得君王都能夠去過過小人的生活,體驗一下身為小人的辛勞。對小人絕對沒有任何的鄙視。

      顯然,君子與小人的定義,只是身份地位上的差別。主政者可能以君子自居,君子或者做為有主事能力的貴族而言。而小人則意指平民百姓,純萃意指基層的人民。這當中,與人的品格完全無關。

      要注意的是,甲骨文及《尚書》有個「小子」的用語,算是相當常見,周公和武王除了常自稱「予小子」之外,也會稱弟弟或姪兒輩的姬姓為「小子」,如〈康誥〉周公稱弟弟封為「小子封」。這和「小人」是完全不一樣的意思。

      經文解讀

      用人品來區分君子與小人,是後來發展出來的,這當中的關鍵就是孔子。後來到宋朝甚至有了所謂「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的主張。基本上,我們現在對於君子、小人的認知,就是這種發展的結果。

      這個發展又是另一段故事,將另外寫篇文章來探索。

      這裡則是要簡單驗證一下,假設我們用人品來定義君子小人的差別,閱讀易經經文會不會產生什麼誤解或不對的地方?還是更通順?

      否卦六二說「小人吉,大人否亨」,這裡的「否」作「不」解釋,意思為小人得此爻為吉,若是大人則不亨通。

      雖然大人不見得等於君子,但這裡的大人亦屬君子階級。若用「人品」來定義小人與君子,那麼意思是人要做得很卑鄙齷齪才能夠得吉嗎?要知道,當儒者把人品放到君子與小人的定義裡時,是以《周易》的吉凶悔吝在勸人修身養德的。那麼「小人吉」不就是自打嘴巴了!因為必須當個沒品的小人才能夠得到上天保祐而為吉。

      如果回到原始意義來看君子、小人,就不會有諸如此類的衝突。

      否卦六二,身份卑微的人為吉,因為否卦為閉塞不通,理當節儉過日的時候。六二只是這當中的「小確幸」,這時身為平民百姓的小人可過個不錯的小日子,因此而吉。但有權位的大人,責任在身,這時候不可以大吃大喝。否亨就是不聚餐,不大吃大喝。亨的古義即聚餐。

      當代演義

      依這個定義,無庸置疑的,這個世界絕大多數都屬於小人,君子只是少數的精英份子。

      所以多數情況之下,「大家全都是小人」才是最常見的處境。當然,如果你是當官的,那麼就可自稱君子或大人了。

      不過,落實於日常生活上,也可把君子小人視為一種相對應的關係,不盡然要像古代這樣樸素地把社會階級分這兩大類。通常我們把君子視為有主事權力,有決策權的人。而小人則是無主事能力,無決策權的基層。

      我們以工作場合來說,經理對於基層員工,或者是他的下屬,就是君子對小人。但若再往上,經理面對老闆時,經理也變成小人了,因為他對於公司的發展方向與基本的決策,並沒有權力,他只是當中的執行者,這種權力是在老闆身上的。

      所以,無論你的老闆再壞再慣再卑鄙,在原始的《周易》框架裡,員工對老闆,他就是君子,你才是小人。所以當一群員工私下聚會八卦,然後議論老闆有多壞多靠北,罵老闆小人時,這時候恐怕就有請斷水流大師兄來開導大家了:

      是地,沒有錯,相較於老闆,其餘所有人都是小人,只有壞老闆是君子。

      那麼有什麼辦法讓老闆變成小人呢?有的,這時就有請官員了。

      當公司老闆面對公司或所屬產業有管理權的官員來說,老闆又變小人了,因為他對於產業政策及法規執行並沒有主事權,這時官員才是君子,老闆也只是當中的一家公司的代表。但這官員,上又有長官,當他面對長官時,相較之下他的身份可能又是小人了,雖然一般來說官員都可被稱為君子或大人。

      我們以實際的占例來說,例如現在有個在某公司擔任經理的人在問卦。他目前手上執行的專案,一直不順,認為是底下某某成員的問題,決定將該成員給裁撤,這時候他利用易經問卦決策時,他的身份是屬於君子、大人,他所管理的員工則是小人,因為對於所問的這事來說,他是有權的主事者。但假設,他問的是希望停掉或退出該專案,那麼他又變成小人了,因為這事的決策權在他的上司,他對所問的事沒有主事的決定權力。再假設,他問的是公司未來前景時,那麼君子或可泛指管理階層,小人泛指基層無管理職的員工。這時這位經理又可定位為君子了。

      另一種擴大君子與小人涵義的終極方式,則是把君子小人逆向還原成陰陽的抽象符號,君子為陽,小人為陰。那麼又可把君子-小人的這種判斷轉換為男對女,上對下,大國對小國,動對靜...但這又是另一長篇大論的故事了,這裡點到為止,不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