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543】易經占筮,你問對問題了嗎?

Jack 發表於

占筮時,如何問問題的學問很大,你問對了嗎?
心靜了,問題想清楚了,自然就可以問對問題。所以這也是如何「齋心」的問題。
但易經問卦還有很多禁忌,千萬不要問了不該問的問題,否則誤人誤己。

本文內容: 清潔內外  焚香打坐  問題提問  選擇題該怎麼問?  不該問的問題


初學易經的人在利用《周易》經文解卦時,常常會遇到一種狀況,經文好像這樣解釋也可以,那樣解釋也可以,但不同講法卻天南地北,完全相反而矛盾的結果,讓人無所適從。

這種情況,有相當大一部份可以藉由調整問問題的方法而得到解決。問題問對了,雖然無法完全避免這種矛盾而難解的情況,但會大幅降低。反之,問題問得不正確,解卦時常常會有這樣的矛盾,原本是要解決疑惑的,反而越問越不知如何是好了。

但該如何問問題,是從算卦之前的準備儀式就開始了。

只要把心整理好,思路清楚了,問題就自然明確。很多用易經占筮的人,都是自己的問題到底是什麼,甚至都沒想清楚的。

清潔內外

──保持身心靈及環境的整潔

易經占筮的整個程序和儀式,講得最為詳細的當屬朱熹所寫的〈筮儀〉,所以大概依裡面的記載來做即可。講究一些的,則可以完全依照〈筮儀〉來做。

只不過有些古代的做法已不適於現代的生活情境,所以這裡所說的,都是經過適度的簡化與調整,同時也加入了筆者對於其他經典的研究與多年來的實務經驗。

首先在問問題之前先簡單地清潔環境,不要髒亂。特別是桌面,在問卦之前可以先把用來算卦的桌面整理好,並擦拭乾淨。如果原本就已經很乾淨整潔,建議還是象徵性的稍微擦拭一下。

其次是清潔自己。在家自己算卦,可以穿得輕鬆一些,但仍是要保持乾淨整齊,不要衣衫不整,蓬頭垢面的。

最後是在正式算卦之前,要先洗手,待乾淨之後,再請出算卦工具,擺在桌上,開始準備算卦。

焚香打坐

──易無思也。內心空靈時是最佳狀態

如果有焚香或精油的習慣,這時候也都可以用上。如果沒有,這步驟可省略。

在把算卦工具請到桌面之前,可以先焚香,或點上薰香精油。

占筮之前如何整理你的「心」是最為重要的,所以儀式不管簡單或隆重,都是要把自己的心整理好,心中亂紛紛,千頭萬緒的時候,千萬不要問卦,儘量等人冷靜下來之後才開始。以上的準備工作,都有助於求卦者在算卦之前冷靜下來。

如果算卦之前,覺得心還不夠平靜,建議可先打坐或冥想。

最好的狀態是感覺內心空靈時,至少也要處於平靜狀態才宜於開始問卦。

問題提問

──你到底想做什麼?

〈筮儀〉中要求的標準問法是這樣的:

假爾泰筮有常,假爾泰筮有常,某官姓名,今以某事云云,未知可否?爰質疑于神于靈,吉凶得失,悔吝憂虞,惟爾有神,尚明告之。

意思大概是說:藉由大筮神的靈驗,藉由大筮神的靈驗(很重要,所以要唸兩遍),某某官職姓名某某某,今天因為想要做什麼事,不知是否可行?想要以我的疑問來求示於您的神明與靈驗,吉凶得失,悔吝憂虞,只能依靠您的神明,敬請明白啟示。

當代人則可以大致依照上面的提問法將它改成較為簡短好記的白話文,例如:

靈驗的泰筮神在上,弟子某某某,因為某事想問吉凶得失,尚請泰筮神給予弟子明確的指示。

不過關於問題該如何設定,〈筮儀〉講得也不明確。依過往經驗,很多初學者的確在這方面常常都不知所措。也常因為不好的提問方式,在得卦之後很難解釋。

依多年的實務經驗,一個好的問題,必需有以下元素:

  1. 主辭明確:事主是你自己,還是代某人筮問。主辭通常是求卦者本人。若是不相關的他人,不宜。
  2. 動辭明確:事主到底想做什麼事?
  3. 時間地點:必要時要說清楚。有些事與時間地點無關,但有些是很有關的,那麼就必需說清楚。
  4. 有自由意志的選擇:所以最好的問法都是諸如「我決定…」、「我想要…」為開頭的。

總而言之:問的問題就是盡量具體明確,而當事者最好是要有所決定,當然,這個「決定」只是一個「可能決定」,並非「最終決定」。

這邊要特別注意的是第四項,這是很多習易者常忽略的,甚至很多資深的易經老師也經常不是很在意這一點。

嚴格來說,易經的問題,通常都要有自由意志的選擇才有意義,如果沒有自由意志的選擇,就沒意義。很容易讓易經變成一種算命、命理。

什麼是有「自由意志」,什麼是「選擇」?

例如女朋友不理你,想問此事吉凶。這是沒意義的。因為女朋友理不理你,你並沒有自由意志,更是沒有選擇的機會。你如果對這件事沒有任何決定能力,那麼吉凶只存乎你對此事的反應而已,也不需問卦。你可以覺得是世界末日,那麼就是大凶。你可以覺得重獲自由,終於被「放生」了,那麼就是大吉。

吉凶者得失之象也,關係到的比較是你決定做某件事之後,可能的好壞結果。你若沒有所決定與無所行動,那麼就無客觀上的得失改變可言。

因此此事的提問時機和問法會類似這樣:女朋友不理我了,我想要改變,也就是挽回這段關係。於是開始想辦法,終於決定幾個可能方案,例如買鑽石、買花、登門道歉、找她閨蜜....。就在這有所決定之後,想要推算其可能的結果好壞。然後最後才請出泰筮神,問說:我決定買花並製造一個機會向女友道歉,以挽回這段關係,請問吉凶。

所以,以下是錯誤與正確提問方式的對照。

X是通常來說比較不好的提問法,若是能夠改成Y的方式則會較佳。

  • X:這個女孩子好不好?
  • Y:我喜歡這女孩子,決定與她以結婚為目標來交往。

  • X:換工作好不好?
  • Y:我決定離開現在的工作,要…(例如,換到某某公司,去旅行,待業)。

換工作的問題,很多人都是在不知何去何從的情況之下問一個「想要換工作」這樣簡單而不負責任的問題。除了提問時機不對之外,也不是好的提問方法。建議在有實際的決定之後,再問卦。當然,如果你的處境就是非得離開現在的工作不可,雖然還不知未來要做什麼,但就是非得離開了,還是建議盡量採用這樣的提問方式:「我決定離開現在的工作,另外去找工作(或做其他什麼事)」……


  • X:我要出國玩。
  • Y:我決定某年某月某日到日本玩一星期。

這是有關時間、地點的決定,所以要加入具體時間和地點,甚至如果能夠說出具體行程內容會更好。


雖然在實務上並非每個問題都非得這樣問不可,但通常來說,這樣的提問方式,最終在解卦時答案會比較明確,解讀卦象時比較不會混淆,所以還是建議多多嘗試每次提問時都以這樣的方式。

然後細想之後你會發現,Y的提問方式通常需要當事者對於事情「盡人事」才提問得出來,當事者可能已冷靜下來好好想過自己想要做什麼。而X的提問方式通常是一個人處於「無頭蒼蠅」狀態,完全沒有「盡人事」地想要索取外來的答案與解決方式。這兩種提問的差別,Y方式把易經當做決策的輔助工具,X方式把易經當做可以依賴的算命工具。

 

選擇題該怎麼問?

--逐一設問,卜筮不過三

如果你的問題是選擇題,例如,想換工作,有A公司、B公司兩個選擇,不知那一個比較好。或者決定人事,你想指派的人選有兩個,但只能選一個。該怎麼問?

這時候較好的問法是為每一個選擇都問一卦。

例如,你已決定離職,A公司和B公司同時知道之後都私下來接洽你,並已談成。兩家公司讓人難以選擇,你可以分別算一卦:

  • A:我決定離開現職,到A公司上班,請問吉凶。
  • B:我決定離開現職,到B公司上班,請問吉凶。

這個在古代也有例可循。

春秋時代衛國的孔成子不知當立誰當衛國的新國君,當時衛國有兩個選擇,衛襄公寵妾所生的老大孟縶,老二元。於是就分別為孟縶和元算了一卦,然後再比較兩卦的卦爻辭和卦義,綜合比較之後決定立元,即後來的衛靈公。

但這邊要注意的是,如果選擇很多呢?最多只能選三個來問,再多的話就沒意義了。

《老子》說:「多則惑。」選擇太多人反而困惑,所以你必需先要有所取捨,減少選擇的數目。

《禮記》有「卜筮不過三」的規定。意思並不是說,同一個問題最多可以問卜、問筮三次,事實上卜筮有一事不二問的規矩,同一件事情卜筮問一次就好,不能一問再問,蒙卦所講的「初筮告,再三瀆」。

「卜筮不過三」這句話講的其實是擇日的狀況,有點類似於選擇題的狀況但也不全然是。古時候在擇日時,會用卜筮,可能從旬日(十日)內看中的吉日開始問起,若一問就得吉日,那麼日子就可定下來。但如果是凶,就繼續往下一旬的日子中去問,問了三次都得不到吉日,就不能再問下去了。

當你的選擇很多時,原本就是要經過初步的篩選歷程。初期的篩選,還是要靠你自己的理性思維,最後留下兩、三個最佳選擇而難以決定時,這時候才適於用卜筮來幫忙決定。所以卜筮隨時要注意,它的精神都是要人先盡人事,你不能腦袋都不用,把身為人該做的事全都丟給泰筮神。

這個原理也有點像比賽,參賽者很少時當然一場決勝負。參賽者很多時,則要有初賽,甚至複賽,把一些條件最差的先過濾掉,最後只留下少數具有獲勝機會的在決賽中一決勝負。當你選擇很多時,占筮應該是放在最後決賽中協助你做選擇,而不是初賽就把泰筮神給請出。

 

不該問的問題

很多人對《易經》有過度的期待,以為《易經》無所不知,什麼問題都可以問,問了都可以得到想要的答案。甚至還常常會遇到「易經辦案」的。

《易經》之神靈,有許多條件與特性,你只有在了解其特性下遵守這些條件,才能夠讓《易經》對你有最大的幫助。否則,問錯問題的話,反而會誤人誤己。

關於事實問題

──既然是事實,就等著接受

事實的查證,應當盡人事去做,而不是該問卦;如果該等待,那你就等待,問泰筮神也沒用。關於事實是什麼,《易經》通常愛莫能助。

例如:

  • 有人東西遺失了,想知道是誰偷的?遺失到那裡去了?
  • 或者是考試已考完了,問說有沒有考上?
  • 面試的工作到底有沒有上?
  • 老公外面有沒有小三?
  • ……諸如此類。

然後腦袋只想著像這樣的答案:考試會不會上?會!能不能追上這個女孩?能。這個人能不能合作?可以.....

這樣的問與答,都不是使用《周易》的很好方式。甚至有時也反應出當事者還沒有找對正確的態度面對人生中的諸多問題。

《易經》的功能在於讓人「絜靜精微」,看事情更清楚、透徹而做出正確或有意義的判斷,而不是告訴你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結果,或最後答案。答案最後還是要自己去找。

所謂天助自助者,卜筮也是如此,泰筮神能夠幫助的是那些有啟動「自助」模式的人,也就是有在盡人事的人。透過占筮的儀式和卦象的解讀,喚起當事者本身就有的「明察秋毫」能力,另一種說法就是「神明」,讓人頭腦明析,思緒清楚,最終在卦象、卦爻辭的引導下,當事者自己找到了問題的解決方向或方法。這樣使用易經占筮,才是對人有幫助而有意義的。

給你一個你無法改變的事實與答案,有什麼用?通常這種答案,都是與中彩券一樣,準不準就是機率加運氣的問題。不準的機會很大,除非你運氣正旺。這類問題,我會建議你直接丟銅板,正面為「是」,反面為「否」。至少這樣呈現的答案簡單易懂,反而易經卦象到底是「是」還是「否」完全讓人摸不著頭緒。至於準確率?反正理論上兩者都差不多。

總之記住:給你想清楚事情與決策的能力,這才是易經能夠幫助你的地方。

 

關於品德問題

──易經辦案,冤獄不斷

某某某是不是小人?這個人是不是騙子?老婆是否討契兄?錢是不是某某某偷的?

諸如此類用《易經》來辦案的卦,冤枉別人的機會特別大,而且通常來說,只會增加當事者的疑心,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就實務上來說,拿《易經》問人的品德還有是否犯罪,絕對是一個大忌。我們接觸過的案例裡,最終也證明這類卦不但很不可信,而且通常會強化人性中很不好的「疑心病」,而不是人性中良善的「信賴」。

例如,有個玩骨董的朋友,發現價值不斐的某件收藏遺失了,懷疑是他不中用的小弟偷拿去典當,怎麼看都像是他偷的。於是問了一卦,果然卦象出現少男之象,卦爻辭也不吉。所以「確定」是小弟所偷。

他找上我,想和我確認卦該如何解,問我是不是這個意思。我沒直接跟他回答解卦上的對錯,開口就告戒對方,《易經》不能問人的品格與德行,這卦只是投射了你的疑心,這樣用卦很容易冤枉好人。

細談之下才知,他的小弟過去就有很多不好的前科,從各種跡象來看,幾乎已可認定是小弟所偷,只差沒當場抓到,但小弟又不「承認」。母親愛子心切,怕小弟會去坐牢,所以也不讓他去報案,最後只好「易經辦案」。我建議他,直接和小弟商量去報案,看看他的反應,他如果反對就有可能是他。若不反對,應該就不是。最後在小弟及母親的同意下真的去報案了。

警察很快就找到小偷,結果是附近小混混偷去當鋪變現了。小弟真的被冤枉了。

雖然從卦象中或許可以解讀到諸如外人偷竊之象,但這是事後諸葛之外,在真相出來之前,解卦者經常慣性地會朝著可以支持其疑心的卦象與卦爻辭上去解釋。所以結果只是疑心越來越重,無助於真相。這也是我不跟這位朋友談卦象,不談如何解這一卦的原因,因為這一卦自始就不該存在,你無論怎麼解都不對。

 

關於險惡之事

──殺人放火,天命不赦

春秋時代魯國季孫氏的家臣南蒯,他要叛變前用周易問吉凶,結果得到坤之比,即六五「黃裳元吉」,為大吉之卦,他很高興,以為叛變會大大大地成功。叛變結果,兵敗身亡。

當時子服惠伯告訴他,這一卦,做的如果是忠信之事,就會大吉。但如果不是忠信之事,那麼就不是如此了。而且,《周易》是「不能占險」的。

事實上《易經》的吉凶都是有條件的,並不是經文寫吉,結果就是吉;寫凶,結果就是凶。如果當事者沒符合吉的條件,就無法得到吉的結果;反之,若能努力避免或排除掉凶的條件,經文說是凶也不見得會是凶。這是一般人在解讀《易經》時經常錯解吉凶的地方。

在這個故事裡,一方面南蒯錯解了「黃裳元吉」的意思,忽略了要得「吉」需具備「黃裳元」的條件。二方面,如子服惠伯所說,你不能拿《易經》來占險惡之事。

什麼意思?

歹路不能走就是不能走,不會因為你用易經問過得到吉,就變成可以走。夜路走多一定會遇到鬼,走歹路做壞事一定會自食惡果,這都是天道不爽的事,問卦沒意義。

我們再將此規則擴大。

在為人處世上,有許多該做,有很多不該做的。該做的事,不當因為你用易經問過是凶就不做了。不該做的事,你也不會因為問了易經是吉,然後就變成可以做。

所以舉凡屬於此類的事,都是不宜問易經的,要問的只有你做為人的本心。

所以諸如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與人為善…做人的基本,這些都是該做的,就不用問卦了,做就對了。

作姦犯科,殺人放火…一些犯罪的事,還有投機取巧,欺矇拐騙等等有違良心之事,也不要問卦,不能做就是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