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象意

CHC50 發表於
Forums

言象意

我們說話寫字

常常要問對方意思瞭解了嗎?

易經是卦爻象 用文字表達

最重要的是

得象忘言 得意忘象

易經這四千多字經文

大家琢磨了幾千年

真正明白其涵意了嗎?

CHC兄:

不懂。不懂。

1。琢磨了幾千年,當然還是「不懂」。

2。您把這四卦合在一起比較,也許只是卦名相近,但內涵仍有不少差異。您硬要把這四卦合起來比對爻辭,不懂您所想表達的邏輯。

3。或許您明示並縮小問題範圍,方能討論

1.屯 初九 磐桓:

 

屯是難

凡事起頭難

人生或組織要建構

如房子要建在磐石上

又要找好的建材

所以 磐桓就是這兩個意思

無法求快 只能一步一腳印

這是第一步

 

2.家人 初九 閑:

 

閑是門檻或門欄等

圈出一個家庭或組織的範圍

只有通過審核的才能進家庭或組織

這是第一關

 

3.中孚 初九 虞:

 

虞是懷疑或審查等

中孚如道塲或教育及宗教組織

我們要信一個宗教等

最好有徵信的過程

才不會誤入邪教等

這也是第一步

 

4.師卦卦爻辭 無孚字:

 

師是講軍事或兵法等

講求勝負

不講誠信

所以 有人說兵法是詭道

 

5.革卦卦爻辭 有孚字:

 

搞革命 一定要有信仰

如國父的三民主義

毛澤東的共產主義

革卦卦爻辭 就多次點出孚字

初爻沒出現孚字

但是"鞏用黃牛之革"

就是要基層對該主義有死心塌地信仰

易經

第三卦屯 如小草初生

第四卦蒙 如雜草叢生

前三卦乾坤屯 都是元亨利貞

蒙則只有亨利貞 獨獨少了元

乃因事態演變

人因習染

情欲蒙蔽理智

失去了元

蒙卦就是要人啟蒙

找回元 也就是找回創造力

所以 蒙卦就是討論啟蒙及教育

 

蒙卦

二及上兩陽爻 代表有資源有實力的老師

初三四五 四個陰爻 代表學生

 

二爻老師 有教無類

跟二爻相關的 

初爻陰承陽 受教也受惠

三爻陰乘陽 雖然好老師在旁邊 但關係不正 屬孺子不可教之類

五爻相應與  與二爻 距離雖遠 但關係不錯 

 

上爻老師 屬於當頭棒喝型

跟上爻相關的

五爻陰承陽 關係良好

三爻與上爻 相應與 

 

所以 三爻有時心態不對 無法接受二爻循循善誘 有時上爻的當頭棒喝 卻是剛剛好

唯獨四爻跟兩個陽爻 都沒關係 無法有好老師指引 

所以 

爻辭說 困蒙吝 

小象傳說 困蒙之吝 獨遠實也

CHC兄:

您貼文時,第一個問題是:易經這四千多字經文,大家琢磨了幾千年,真正明白其涵意了嗎?

看您提出許多卦爻辭的看法,確實有許多獨到之處,發前人所未有,但還沒看到您對「真正明白易經涵義」這一提問的看法?

我真心期盼,這世上真有人能讀通易經,能貫通全易,而不自相矛盾。

CHC兄:

一本易學簡介的書可以看三次,可知您治學之嚴謹與勤奮。

其實在第三次閱讀時,應試圖跳脫原作邏輯,您不妨反思書中論述的矛盾點與邏輯不充分之處,如此可以有效擴充自己思考範疇,至於矛盾點何在?不需要也不方便公開說,問別人意見對您的幫助也有限,這要您自己去體會才行。

基本上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兩千年以來有多少易學家曾宣稱已經破解了易經,宣稱只有他對易經的詮釋、了解是正確的。

但為何世人對易經的解讀只有越來越分歧而沒有越統一?

這有點像是莊子天下篇評論諸子百家所說的: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即使當代考古有很多與易經相關的新發現,但當我們覺得好像對易經了解更進一步時,學界所產生的新的紛爭卻又讓我們覺得離易經又遠了好幾步。

不管在任何人文領域,追求一個終極標準答案似乎都是不可能且不切實際的。個人感覺,在易學領域更是如此。

雖然如此,但易學中某些細瑣的問題,還是有是非對錯,或者至少有方法可驗證的。例如,假如對元亨利貞、有孚,有自己獨到的理論,那麼就可將六十四卦所有經文拿出來通解一翻,看能否全部過關,而不能過關的,是否有其他例外原則?或者,有人提出蒙卦諸爻吉凶的解釋模式,那麼,是否可以再將這種模式擴大到其他諸爻?如果只是蒙卦通用,那麼這可以說是一種模式或規則嗎?

K兄好

易經本來就是提問題,解答問題的書。

於不疑處有疑,表示看法更上一層。

屯蒙相綜,屬一體兩面。

屯卦,仍然可以從正不正,與承乘應與來看卦。

另外,也可以參看他們的錯卦,鼎與革。

或看其互卦,可以更進一步瞭解該卦。

CHC兄:

如您所說,於不疑處有疑,可讓自己的看法更上層樓。

學習的進步,都是由試圖否定自己成見而來。然而,要我們自己否定得來已久的成見,並不容易,大多數的人,不但不會挑戰,反而在潛意識中,還不斷試圖保護自己錯誤的看法,導致我們停滯不前。

慣性,是人進步的大敵。益卦大象云:君子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益之道,不在降低多少成本,不在增加多少利潤,不在苛扣多少,不在與對手競爭,不在廣告行銷,不在招攬多少客人,不在壟斷多少生意,甚至不在攏絡多少人心,而是在每一件事上,我們是否願意「不斷自我修正」,我想想此話用在學易的心法上,也是如此,真是一句值得玩味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