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豫卦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豫 坤下震上

豫,利建侯、行師。

 正義曰:謂之豫者,取逸豫之義,以和順而動,動不違眾,眾皆說豫,故謂之豫也。動而眾說,故可利建侯也。以順而動,不加无罪,故可以行師也。无四德者,以逸豫之事不可以常行,時有所為也。縱恣寬暇之事不可長行,以經邦訓俗,故无元亨也。逸豫非幹正之道,故不云利貞也。莊氏云:「建侯,即元亨也。行師,即利貞也。」案:《屯卦》「元亨利貞」之後,別云「利建侯」,則「建侯」非「元亨」也。恐莊氏說非也。

《彖》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正義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者,剛謂九四也;應謂初六也。既陰陽相應,故志行也。此就爻明豫義。順以動,坤在下,是順也。震在上,是動也。以順而動,故豫也。此以上下二象明豫義也。自此已上,釋豫卦之理也。

「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者,此釋「利建侯行師」也。若聖人和順而動,合天地之德,故天地亦如聖人而為之也。天地尊大而遠神之難者猶尚如之,況於封建諸侯、行師征伐乎?難者既從,易者可知。若建侯能順動,則人從之。行師能順動,則眾從之。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自此已下,廣明天地聖人順動之功也。若天地以順而動,則日月不有過差,依其晷度,四時不有忒變,寒暑以時。「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者,聖人能以理順而動,則不赦有罪,不濫无辜,故刑罰清也。刑罰當理,故人服也。

「豫之時義大矣哉」者,歎美為豫之善,言於逸豫之時,其義大矣。此歎卦也。凡言不盡意者,不可煩文具說,且歎之以示情,使後生思其餘蘊,得意而忘言也。然歎卦有三體:一直歎時,如「大過之時大矣哉」之例是也;二歎時并用,如「險之時用大矣哉」之例是也;三歎時并義,「豫之時義大矣哉」之例是也。夫立卦之體,各象其時,時有屯夷,事非一揆,故爻來適時,有凶有吉。人之生世,亦復如斯,或逢治世,或遇亂時,出處存身,此道豈小?故曰「大矣哉」也。然時運雖多,大體不出四種者:一者治時,頤養之世是也;二者亂時,大過之世是也;三者離散之時,解緩之世是也;四者改易之時,革變之世是也。故舉此四卦之時為歎,餘皆可知。言用者,謂適時之用也。雖知居時之難,此事不小,而未知以何而用之耳。故坎、睽、蹇之時宜用君子,小人勿用。用險取濟,不可為常,斟酌得宜,是用時之大略。舉險難等三卦,餘從可知矣。又言義者,《姤卦》注云:「凡言義者,不盡於所見,中有意謂」者也。是其時皆有義也。略明佚樂之世,相隨相遇之日,隱遯羈旅之時,凡五卦,其義不小,則餘卦亦可知也。今所歎者十二卦,足以發明大義,恢弘妙理者也。凡于《彖》之末歎云「大哉」者,凡一十二卦。若《豫》、《旅》、《遯》、《姤》凡四卦,皆云「時義」。案:《姤卦》注云:「凡言義者,不盡於所見,中有意謂。」以此言之,則四卦卦各未盡其理,其中更有餘意,不可盡申,故總云「義」也。《隨》之一卦亦言「義」,但與四卦其文稍別。四卦皆云「時義」,《隨卦》則「隨時之義」者,非但其中別有義意,又取隨逐其時,故變云「隨時之義大矣哉!」《睽》、《蹇》、《坎》此三卦皆云「時用」。案:《睽卦》注云:「睽離之時,非小人之所能用。」《蹇卦》亦云「非小人之所能用」。此二卦言「大矣哉」者,則是大人能用,故云「大矣哉」,其中更无餘義,唯大人能用,故云「用」不云「義」也。《坎卦》「時用」,則與《睽》、《蹇》稍別,故注云「非用之常,用有時也」。謂坎險之事,時之須用,利益乃大,與《睽》、《蹇》「時用」文同而義異也。解之時,革之時,頤之時,大過之時,此四卦直云「時」,不云「義」與「用」也。案:《解卦》注難解之時,非治難時,故不言用。體盡於《解》之名,无有幽隱,故不曰義,以此注言之,直云時,尋卦之名則其意具盡,中間更无餘義,故不言義,其卦名之事,事已行了,不須別有所用,故《解》、《革》及《頤》事已行了,不須言用。唯《大過》稱「時」,注云:「君子有為之時。」與《解》、《革》、《頤》其理稍別。《大過》是有用之時,亦直稱「時」者,取「大過」之名,其意即盡,更无餘意,故直稱「時」,不云「義」,又略不云「用」也。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正義曰:案諸卦之象,或云「雲上于天」,或云「風行天上」,以類言之,今此應云「雷出地上」,乃云「雷出地奮豫」者,雷是陽氣之聲,奮是震動之狀。雷既出地,震動萬物,被陽氣而生,各皆逸豫,故云「雷出地奮,豫」也。「先王以作樂崇德」者,雷是鼓動,故先王法此鼓動而作樂,崇盛德業,樂以發揚盛德故也。「殷薦之上帝」者,用此殷盛之樂,薦祭上帝也,象雷出地而向天也。「以配祖考」者,謂以祖考配上帝。用祖用考,若周夏正郊天配靈威仰以祖后稷配也;配祀明堂五方之帝,以考文王也,故云「以配祖考」也。

初六,鳴豫,凶。

注云:處豫之初,而特得志於上,樂過則淫,志窮則凶,豫何可鳴?

《象》曰:初六鳴豫,志窮凶也。

 正義曰:鳴豫者,處豫之初,而獨得應於四,逸豫之甚,是聲鳴于豫。但逸樂之極,過則淫荒。獨得於樂,所以凶也。

《象》曰「初六鳴豫,志窮凶」者,釋鳴豫之義。而初時鳴豫,後則樂志窮盡,故為凶也。

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注云:處豫之時,得位履中,安夫貞正,不求苟豫者也。順不苟從,豫不違中,是以上交不諂,下交不瀆。明禍福之所生,故不苟說。辯必然之理,故不改其操,介如石焉。不終日明矣。

《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正義曰:「介于石」者,得位履中,安夫貞正,不苟求逸豫,上交不諂,下交不瀆,知幾事之初始,明禍福之所生,不苟求逸豫,守志耿介似於石。然見幾之速,不待終竟一日,去惡修善,恒守正得吉也。

《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者,釋貞吉之義,所以見其惡事,即能離去,不待終日守正吉者,以此六二居中守正,順不苟從,豫不違中,故不須待其一日,終守貞吉也。

六三,盱豫,悔,遲有悔。

注云:居下體之極,處兩卦之際,履非其位,承動豫之主。若其睢盱而豫,悔亦生焉。遲而不從,豫之所疾,位非所據,而以從豫,進退離悔,宜其然矣。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當也。

 正義曰:「盱豫悔」者,六三履非其位,上承動豫之主。盱謂睢盱。睢盱者,喜說之貌。若睢盱之求豫,則悔吝也。「遲有悔」者,居豫之時,若遲停不求於豫,亦有悔也。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當」者,解其「盱豫有悔」之義,以六三居不當位,進退不得其所,故「盱豫有悔」。但《象》載經文,多從省略。經有「盱豫有悔」、「遲有悔」,兩文具載,《象》唯云「盱豫有悔」,不言遲者,略其文也。故直云「盱豫」。舉其欲進,略云有悔,舉其遲也。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注云:處豫之時,居動之始,獨體陽爻,眾陰所從,莫不由之以得其豫,故曰「由豫,大有得」也。夫不信於物,物亦疑焉,故勿疑則朋合疾也。盍,合也。簪,疾也。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正義曰:「由豫大有得」者,處豫之時,居動之始,獨體陽爻,為眾陰之所從,莫不由之以得其豫,故云「由豫」也。「大有得」者,眾陰皆歸,是大有所得。「勿疑朋盍簪」者,盍,合也。簪,疾也。若能不疑於物,以信待之,則眾陰群朋合聚而疾來也。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者,釋「由豫大有得」之意。眾陰既由之而豫,大有所得,是志意大行也。

六五,貞疾,恒不死。

注云:四以剛動,為豫之主,專權執制,非己所乘,故不敢與四爭權,而又居中處尊,未可得亡,是以必常至于「貞疾,恒不死」而巳。

《象》曰:六五貞疾,乘剛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正義曰:「貞疾,恒不死」者,四以剛動為豫之主,專權執制,非合己所乘,故不敢與四爭權。而又居中處尊,未可得亡滅之,是以必常至於貞疾,恒得不死而巳。

《象》曰「六五貞疾乘剛」者,解「貞疾」之義。以乘九四之剛,故正得其疾,恒不死也。「中未亡」者,以其居中處尊,未可亡滅之也。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注云:處動豫之極,極豫盡樂,故至于冥豫成也。過豫不已,何可長乎?故必渝變然後无咎。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正義曰:處動豫之極,極豫盡樂,乃至於冥昧之豫而成就也。如俾晝作夜,不能休已,滅亡在近。有渝无咎者,渝,變也。若能自思改變,不為冥豫,乃得无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