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辭傳註解】繫上第十章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

Jack 發表於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第一節註解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嚮,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第二節註解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第三節註解

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第四節註解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第五節註解

【解讀】

此章分為五節,從「辭變象占」四種面向談《周易》筮法的應用,並探討易筮為何能有如此神妙之作用。

第一節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帛書】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上亓辤],以勭者上亓變,以[制器者上亓馬,以卜筮者]上亓占。

【今譯】

易內含了聖人之道的四個面向:用於言語的就崇尚其卦爻辭,用於行動者則崇尚它的數理變化,用於制定器物者就崇尚其象徵,用於卜筮的就崇尚它的吉凶占斷。

【解讀】

「易」孔穎達認為是易書,即《周易》:「言《易》之為書,有聖人所用之道者凡有四事焉。」但從「辭變象占」四事來看,易應該是比較攏統而廣義的易道,除了包含十翼的《周易》一書之外,也包括其所連屬的占筮法,以及背後的哲學思想與原理。

依本章末所引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為孔子所說。聖人之道四焉即辭、變、象、占四事。

辭為卦爻辭,或者亦可包括十翼的文字。《周易》這部古老的經典,不但蘊含古人智慧,語彙亦相當幽美。將其用於語言者,則崇尚《周易》之辭語文字。

變為變化,即卦象中六、七、八、九的陰陽與卦象變化。陰陽變化反應天道消息盈虛之理,以及人事之吉凶悔吝。動為行動,即後文所言「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用於行動之指導者,則崇尚其陰陽變化之理。

象為象徵,狹義象徵意指卦象,廣義包含經文的比興隱喻等象徵。易經的卦象需要豐富的想像力,這與人的創新能力有關。制器,即制定、創作器物,需要的正是創新的能力。

占者視吉凶也,即今人所說的「鐵口直斷」的占斷。《周易》原本只是問蓍的占筮法,此言「卜筮」,與卜法合稱,只是一種攏統的說法,朱熹以「文勢如此」來註解。卜筮是古代為了知道來事所舉行的溝通鬼神儀式,因此所注重的是其占解的功能。

「卜筮尚占」算是易的原始功能,尚占的目的不外乎能通變並作為君子的行動指導,因此又與「以動者尚其變」息息相關。在占解時,又會用到《周易》的卦爻辭與卦象的解析,所謂「以言者尚其辭」、「制器者尚其象」。

《繫辭上》第二章:「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注釋】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易所包含的聖人之道有四,即後文所說的辭、變、象、占。韓康伯:「此四者存乎器象,可得而用也。」孔穎達:「言《易》之為書,有聖人所用之道者凡有四事焉。」《本義》:「四者皆變化之道,神之所為者也。」「聖人之道」或作「君子之道」:《釋文》:「明僧紹作君子之道。」

以言者尚其辭:以,用也。以言者,用於語言者。辭,卦爻辭。或意指廣義的《周易》文字,包括卦爻辭與十翼。虞翻:「聖人之情,見於辭,繫辭焉,以盡辭也。」繫辭,為卦爻繫綁相連屬的文字,即卦爻辭。孔穎達:「謂聖人發言而施政教者,貴尚其爻卦之辭,發其言辭,出言而施政教也。」程頤:「言所以述理,以言者尚其辭,謂以言求理者,則存意於辭也。」《釋文》:「下三句無以字,一本四句皆有。」

以動者尚其變:用於行動者,則崇尚其變化。易的變化,主要表現於爻的陰陽,所以王弼說:「卦以存時,爻以示變。」爻的陰陽變化蘊含天地的消息盈虛之道,亦具有人事的吉凶悔吝法則,君子有所作為行動,則從陰陽變化找出趨吉避凶之道。此亦符合後文所謂「以卜筮者尚其占」。陸績:「變謂爻之變化,當議之而後動矣。」孔穎達:「謂聖人有所興動營為,故法其陰陽變化。變有吉凶,聖人之動,取吉不取凶也。」程頤:「動則變也,順變而動,乃合道也。」

以制器者尚其象:用於制定或製作形器者,則崇尚易經中的象。制有二義:制定與製作。狹義的象,為卦象、爻象。廣義的,還包括經文文字中的象徵。《繫辭》:「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則是有形體的器物,有具體之形象而可模擬。《彖傳》:「鼎,象也。」即制器尚象之屬。荀爽:「結繩為網罟,蓋取諸離,此類是也。」孔穎達:「造制形器,法其爻卦之象。若造弧矢,法睽之象;若造杵臼,法小過之象也。」

以卜筮者尚其占:用於卜筮者則崇尚其吉凶的占斷。卜為問龜,筮為問蓍。《周易》屬筮法,照理說不兼及卜法。此卜筮兼言,因二者同屬問鬼神之事。占者視兆問也,即解讀卜兆或卦象的吉凶。孔穎達:「策是筮之所用,并言卜者,卜雖龜之見兆,亦有陰陽五行變動之狀。故卜之與筮,尚其爻卦變動之占也。」《朱子語類》:「問:以卜筮者尚其占,卜用龜,亦使易占否?曰:不用,則是文勢如此。」

第二節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嚮,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帛書】

是故君子將有為、將有行者,問焉[而以]言,亓受命也如錯。无又遠近幽險,述知來勿,非天之至精,亓誰能[與於此]? 

【今譯】

所以,君子即將有所作為,或者即將行之天下,就會用言語來揲蓍問易,易筮在接受問題之後的回應,就如回音一樣快速,不論遠近或幽深,因此而知道未來的事物。若不是天底下最精微者,還有誰能夠做到這樣子呢?

【解讀】

古代君子將要行事或有所作為,則揲蓍衍卦,問吉凶於鬼神。對於人的提問,蓍卦的回應有如回音一樣地快速,即問即答,以告知未來之事。究其原因,易是天下最為精妙者,才能做到。

【注釋】

受命:接受提問。卜筮時向龜蓍問問題稱「命」。《周禮》有「八命」,即八種國家大事的相關問題:「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與,四曰謀,五曰果,六曰至,七曰雨,八曰瘳。以八命者贊三兆、三易、三夢之占,以觀國家之吉凶,以詔救政。」《儀禮》有「命龜」、「命筮」,即問龜、問筮也。《周禮》「眡高命龜」鄭玄注:「命龜,告龜以所卜之事。」命龜即告訴烏龜所要卜問的事。《朱子語類》「云:問焉而以言,以上下文推之,以言卻是命筮之詞,古人亦大叚重這命筮之詞。」

如嚮:嚮,當作「響」,《周易集解》及《周易正義》皆作「響」,《古義音訓》:「今本作響。晁氏曰:嚮古文響字。」《釋文》:「又作如響。」唐石經作響,李氏本同。《說文》無嚮字,響字曰:「聲也,从音,鄉聲。」帛書作「如錯」,《說文》:「錯,金涂也,从金昔聲。」錯為塗金之工藝,或可借為措。錯亦有交錯、雜亂之義。受命也如錯,文義未詳。響為回音、回聲,此形容卜筮回應問題極為迅速,像回音一樣,即問即答。孔穎達:「謂蓍受人命,報人吉凶,如響之應聲也。」孔穎達:「謂蓍受人命,報人吉凶,如響之應聲也。」

來物:未來之事物。物,事也。孔穎達:「物,事也。然易以萬事告人,人因此遂知將來之事也。」

《本義》:此尚辭尚占之事,言人以蓍問易,求其卦爻之辭,而以之發言處事,則易受人之命而有以告之,如嚮之應聲,以決其未來之吉凶也。以言,與「以言者尚其辭」之以言義同。命,則將筮而告蓍之語,《冠禮》筮日宰自右贊命是也。

第三節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帛書】

參五以變,[錯綜亓數。通]亓變,述[成天地之文。極亓數,述定天下之]馬,[非天下]之至變,誰能與於此? 

【今譯】

三與五兩個數用以產生變化,交錯綜合其數理。通達其變化,因此而成為天地的文理;推極其數理,因此定立天下的陰陽動靜之象。若不是天下的至變,有誰能夠做到這樣呢?

【解讀】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自古註解相當分歧,朱子引用眾多古文獻說:「參伍、錯綜皆古語,而參伍尤難曉。」

通解以參伍即三五兩數。孔穎達:「或三或五,以相參合,以相改變。略舉三五,諸數皆然也。」「錯謂交錯,綜謂總聚,交錯總聚其陰陽之數也。」《說文》:「伍,相參伍也。」段玉裁注:「參,三也。伍,五也。……凡言參伍者,皆謂錯綜以求之。」參伍似乎意指有條理地交錯運用數字,而錯綜則是交錯綜合地安排物體。參與伍皆一語雙關,參既是三,亦有參酌之義;伍是五,也有伍合之義。

洛書竊疑,「參伍以變,錯綜其數」或者也可能指的是洛書的數字安排(如圖)。洛書綜合交錯的三個數字,相合都是十五,即三五。

明朝來知德認為,「錯綜」為卦象的變化:「錯者陰陽相對,陽錯其陰,陰錯其陽也。」「綜即今織布帛之綜,一上一下者也,如屯蒙之類,本是一卦,在下則為屯,在上則為蒙。」錯,是陰陽變,如乾坤互錯。綜則是上下的翻轉顛倒,如艮與震綜。這種說法也成為現今很流行的觀點,但這絕對是曲解《繫辭傳》。此觀點的謬誤,詳論請參考《易經真八卦》第三章〈變覆與錯綜〉一節。

【注釋】

參伍以變:參,三也。伍,五也。參伍即數字的三與五。孔穎達:「參,三也。伍,五也。或三或五,以相參合,以相改變。略舉三五,諸數皆然也。」朱熹:「參者三數之也,伍者五數之也。」《日講易經解義》:「參,參酌之意。伍,互合之意。錯綜,即以參伍者而錯綜之,考覈之意。」

錯綜其數:交錯綜合其數理。王肅:「錯,交也。綜,理事也。」虞翻:「逆上稱錯。綜,理也。謂五歲再閏,再扐而後掛,以成一爻之變,而倚六畫之數,卦從下升。故錯綜其數,則三天兩地而倚數者也。」孔穎達:「錯謂交錯,綜謂總聚,交錯總聚其陰陽之數也。」

天地之文:《釋文》:「一本作天下之虞。陸本作之爻。」孔穎達:「以其相變,故能遂成就天地之文。若青赤相雜,故稱文也。」《繫辭下》:「物相雜,故曰文。」

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筮者數也。《周易》屬筮法,筮法要經揲蓍取數而成卦,故曰極其數。孔穎達:「謂窮極其陰陽之數,以定天下萬物之象。猶若極二百一十六策,以定乾之老陽之象,窮一百四十四策,以定坤之老陰之象,舉此餘可知也。」

《本義》:此尚象之事。變則象之未定者也。參者三數之也,伍者五數之也。既參以變,又伍以變,一先一後,更相考覈,以審其多寡之實也。錯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謂也。綜者,總而挈之,一低一昂之謂也,此亦皆謂揲蓍求卦之事。蓋通三揲兩手之策,以成陰陽老少之畫,究七八九六之數,以定卦爻動靜之象也。參伍錯綜皆古語,而參伍尤難曉,按《荀子》云:「窺敵制變,欲伍以參。」韓非曰:「省同異之言,以知朋黨之分。偶參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又曰:「參之以比物,伍之以合參。」《史記》曰:「必參而伍之。」又曰:「參伍不失。」《漢書》曰:「參伍其賈,以類相準。」此足以相發明矣。

第四節

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帛書】

[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欽而述達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誰能與[於此]? 

【今譯】

易沒有思惟,沒有造為,寂靜而不動,感應而能夠通向天下所有的事。若不是天下最神妙者,還有誰能夠做到這樣?

【解讀】

此節言占筮問易的感通原理。朱熹:「易,指蓍卦。」在揲蓍過程當中,不當有刻意的思惟,與造作的行為。例如,心中預期該有什麼答案,甚至刻意控制它的結果。內心空虛寂靜,無所作為,順其自然,方能感通到天下所有的事。

【注釋】

易无思也,无為也:易指易筮,即揲蓍演卦的過程,朱子說的「蓍卦」。虞翻:「天下何思何慮,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故无所為。謂其靜也專。」孔穎達:「任運自然,不關心慮,是无思也;任運自動,不須營造,是无為也。」程頤:「老子曰無為,又曰無為而無不為。聖人作易,未嘗言无為,惟曰无思也。无為也,此戒夫作為也。」朱熹:「易指蓍卦,无思无為,言其无心也。」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寂然不動即安靜不動之時,感而遂通即前文所言「受命也如響」。故,事也。天下之故,即天下之事。此言,揲蓍演卦之時寂靜而不動,成卦之後則得以感通到天下之事。孔穎達:「既无思无為,故寂然不動。有感必應,萬事皆通,是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故謂事故,言通天下萬事也。」朱熹:「寂然者,感之體。感通者,寂之用。人心之妙,其動靜亦如此。」感而遂通,帛書作「欽而述達」,欽,感也。述,遂也。咸卦帛書作「欽」,《彖》曰:「咸,感也。」今本《繫辭》遂字帛書皆作「述」。

第五節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帛書】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達幾也。唯深,故達天下之誠;唯幾,故能定天下之務;唯神,故不疾而數不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言之[胃]也。 

【今譯】

易,是聖人之所以極盡深奧而研究幾微。就因為深奧,所以能夠通達天下的志願。就因為幾微,所以能夠完成天下的事務。就因為神妙,所以不急但卻很迅速,不行走而能夠到達。孔子說「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解讀】

言聖人作易闡發易道,極深而研幾,並歸諸於前文所言「易有聖人之道四焉」。

【注釋】

研幾:研原義為研磨,引申為研究、詳審。幾,事情最微妙而關鍵之處,《繫下》所說的「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幾是動作最為微妙之處,是可藉以預見吉兆之處。因此君子見幾而行事。《釋文》:「研,蜀才作揅。幾也,如字,本或作機。鄭云:機當作幾,幾微也。」鄭玄:「研喻思慮。」朱熹:「研,猶審也。幾,微也。所以極深者,至精也。所以研幾者,至變也。」荀爽:「謂伏羲畫卦,窮極易幽深;文王繫辭,研盡易幾微者也。」韓康伯:「極未形之理則曰深,適動微之會則曰幾。」

不疾而速:疾,急也。孔穎達:「不須急疾,而事速成;不須行動,而理自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