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周易淮南九師道訓》一卷,漢劉安撰。安,厲王長子,文帝時封淮南王。事蹟見《漢書》本傳。
劉向《七略》、《別錄》云:「所校讐中易傳《淮南九師道訓》,除復重,定著十三篇。淮南王聘善易者九人,從之採獲故書中,署曰《淮南九師書》。」《漢書‧藝文志》易十三家,有《淮南道訓》二篇,注:「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號九師法。」九師不詳何人。高誘《淮南鴻烈解序》:「天下方術之士多往歸焉,於是遂與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技、伍被、晉昌等八人,及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講論道德,總統仁義,而著此書。」然則《道訓》之九師,亦其流也。陳振孫《書錄解題》以荀爽九家當之,誤矣。《文中子中說》云:「九師興而易道微。」觀其命書之義,頗涉元宗,或有道其所道而無資於聖經者,遂以來河汾君子之譏乎?隋、唐《志》皆不著錄,其佚已久。《文選》注兩引其訓飛遯之語,此外罕見稱述。朱太史彝尊《經義考》謂陸氏於需、蠱、遯、損諸卦,其所引稱師者,當即九師本。又謂《鴻烈解》引易曰:「剝之不可遂盡也,故受之以復。」此則《道訓》之序卦傳文。案:九師之書定於《淮南鴻烈》所引,自與《道訓》合。丁氏槐箋《困學紀聞》,亦以陰陽言日夕爲《道訓》之說。竹垞之言,信而可徵。至謂陸氏引稱師者即九師本,似尚未確。《釋文》於他經亦稱師説,決非九師。臧氏鏞謂陸氏之師,盧抱經《釋文考證》取之。故茲僅据朱氏後說,採《淮南》書中諸引易語輯爲一卷,聊存《道訓》之遺。至陸氏稱師、讀師用義者,別爲考定,入《張氏講疏》。事欲核實,不敢爲苟同也。
歷城馬國翰竹吾甫
《周易淮南九師道訓》
漢 劉安 撰
《周易上經》
乾
潛龍勿用
言時之不可以行也。(《淮南子‧人間訓》)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今易無作无,《淮南》引易作無,下並同。)
終日乾乾,以陽動也。夕惕若厲,以陰息也。因日以動,因夜以息,唯有道者能之。(《淮南子‧人間訓》)
亢龍有悔
同言而民信,信在言前也。同令而民化,誠在令外也。聖人在上,民遷而化,情以先之也。動於上,下不應於下者,情與令殊也。故易曰:亢龍有悔。(《淮南子‧繆稱訓》)
坤
履霜堅冰至
聖人之見終始微言,糟丘生乎象<木箸>,炮烙生乎熱升。(《淮南子‧齊俗訓》)
含章可貞
動於近,成文於遠。(《淮南子‧繆稱訓》)
括囊,無咎無譽
不得之己而能知彼者未之有也,故易曰括囊無咎無譽。(《淮南子‧詮言訓》)
屯
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其施厚者其報美,其怨大者其禍深。薄施而厚望,畜怨而無患者,古今未之有也。(《淮南子‧繆稱訓》)
即,就也。鹿以喻民。虞欺也,幾終也。就民欺之,即入林中,幾終不如舍之,使之不終,如其吝也。(高誘注)
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言小人處非其位,不可長也。(《淮南子‧繆稱訓》)
同人
同人于野,利涉大川
黃帝曰:芒芒昧昧,從天之道,與元同氣。故至德者言同略,事同指,上下一心,無岐道旁見者。遏障之於邪,開道之於善,而民鄉方矣。故易曰:同人于野,利涉大川。(同上)
《周易上經》
遯
飛遯無不利(今易飛作肥)
遯而能飛,吉孰大焉。(《文選》卷十五張平子〈思玄賦〉注。又卷三十四曹子建〈七啟〉李善注並引《淮南九師道訓》。)
豐
豐其屋,蔀其家,窺其戶,闃其無人
無人非無眾庶也,言無聖人以統理之也。(《淮南子‧泰族訓》)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寒暑燥溼,以類相從。聲響疾徐,以音相應也。(《淮南子‧泰族訓》)
小過
小過,亨,利貞
言人莫不有過而不欲其大也。(《淮南子‧氾論訓》)
既濟
高宗伐鬼方,三年而克之。(淮南王諫伐閩越書引周易)
鬼方,小蠻夷也。高宗,殷之盛天子也。以盛天子伐小蠻夷,三年而後克之,言用心之不可不重也。(諫伐閩越書)
《周易繫辭傳》
方以類別,物以群分。(《淮南子‧詮言訓》,今易別作聚。)
《周易序卦傳》
剝之不可遂盡也,故受之以復。(《淮南子‧繆稱訓》引易。)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