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亨」字字義考

Jack 發表於

《周易》中「元亨利貞」的「亨」,可以現今所用的「亨通」的亨來解釋,但不應解釋作享祀、祭祀。另根據《文言傳》「亨者嘉之會」「嘉會足以合禮」,也可解釋為會合,聚會。

古亨字與烹、享字通,甲骨文作,《說文》作亯。

三字同源,也可互訓。但在《說文》中則只有一亯字,並無享、亨及烹字,且亯顯然做「享」字解,並無烹煮及亨通的字義。然而在現今所見的先秦典籍中,卻顯然分出了「亨」與「享」兩字,且有清楚的字義區分。亨多做烹煮的意思,而享字則做為祭祀、孝敬。「亨通」的字義則只有在《易經》中可見。

《爾雅》:「享,孝也。」「珍,享,獻也。」《說文》:「亯,獻也。从高省,曰象進孰物形。《孝經》曰:『祭則鬼亯之。』凡亯之屬皆从亯。」段注:「下進上之謂也。按《周禮》用字之例,凡祭亯用亯字,凡饗燕用饗字。如《大宗伯》吉禮下六言亯先王,嘉禮下言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依段玉裁說法,周禮中祭祀(給鬼神吃)才稱享(亯),若是宴會(給人吃的)就稱饗。

「享」字在古文中除了做享受,最常用的是孝敬或祭祀。具體來說,是將烹煮(亨)好的肉類裝入鼎中,然後再敬獻給長輩或鬼神。若敬獻給長輩,就是孝敬;若給鬼神、死去的祖先,就是祭祀。而受享的長輩或鬼神,就是「享受」敬獻上來的美食。

「亨」(烹)則是屬於「享」之前的準備,也就是烹煮、水煮。《周禮.天官冢宰》中有「亨人」之職,主要職掌即烹飪,準備熟食之事,此「亨」即通「烹」。

  • 亨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五人,徒五十人。
  • 亨人掌共鼎鑊以給水火之齊,職外內饔之爨亨煮,辨膳羞之物。

鑊是用來煮肉及魚臘(魚乾)的器具,煮熟之後則放入鼎內準備往上敬獻。饔音庸,熟食。爨即灶。

《儀禮‧士冠禮》:

  • 凡牲皆用左胖,煮於鑊曰亨,在鼎曰升,在俎曰載。[按:左胖,即左半身、左半邊。]

《詩經》中可清楚看出享做為祭祀或孝敬,而亨則做為現今烹煮的意思。《詩經》履履出現的「以享以祀」,「享于祖考」,「以孝以享」,都是做孝敬或祭祀的意思;亨字如〈匪風〉「誰能亨魚」、〈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楚茨〉「或剝或亨」、〈瓠葉〉「幡幡瓠葉,采之亨之」,這些亨字都是烹煮的意思,沒有一字做亨通解的。《左傳》中享字是非常常見的,字義也都做孝敬、敬獻和享受解。而亨字則相當少見,除了引用《周易》之外,亨字只出現三次,其中襄公四年「家眾殺而亨之,以食其子」亨字就是烹煮的意思。

《周易》中的享字與亨字也有清楚的區別,雖然有兩處「亨」字是解釋做「享」,但這兩處帛書本都做「芳」,可見亨字與享字在《周易》中也有清楚的區分,在做為祭祀時就會做「享」,不做為祭祀時就做「亨」,因此「元亨利貞」的亨字確定不應再做祭祀解,現代學者如高亨將「亨」字做享祀來解釋顯然不正確。那麼「元亨利貞」的亨,唯一適合的解釋就是作「烹」或者是其他意思,如「亨通」了。

只不過,如果《說文》中只有一個亯字,並未區分出亨、享、烹三字,那麼這些比《說文》更早的古籍是如何區分出享與亨兩字的?帛書中今本《易經》的享皆作芳,或許可以提供解答。可能曾經有段時間是以諸如此類的假借字來表達:

  • 大有九三:公用芳于天子。
  • 隨上六:王用芳于西山。
  • 損:二巧可用芳。
  • 困九二:利用芳祀。
  • 困九五:利用芳祀。

以上「公用芳于天子」今本做「公用亨於天子」,「王用芳於西山」今本做「王用亨於西山」,原本學者在「享祀」與「亨通」兩種解釋間爭論,若以帛書本來佐證,那麼理所當然的兩句的亨都應該解釋做「享祀」。

另一個線索則是上博楚簡的《周易》,今本的「元亨利貞」的亨都作「卿」,而享則作亯。

卿字金文左右兩邊分別是一個「人」字,中間似一餐具,像是兩人相對用餐的樣子,疑即古「饗」字。饗為宴饗之義,與享字意義相近,古音亦相似。古代敬獻飲食給鬼神為「享」,若與人宴飲則為「饗」。

「亨通」之義那裡來?

以上我們雖然釐清了亨、享兩字在古代經典中的用法與區別,但是卻仍有幾個彼此關聯的根本問題無法解答:亨、烹、享三種不同字義到底那一個是最原始的造字初義?《周易》中的「亨」字到底要如何解釋?而當今被解釋作「亨通」的字義又是從何而來?

《周禮》中說「人掌共鑊以給水火之齊」似乎是相當值得注意的一個線索,甲骨文與金文中「鼎」與「貞」是同一字,貞有時會在上方加一卜字做區分。今貞字從卜從貝其實應是上卜下鼎才正確,貝為鼎字的簡化。「元亨利貞」若以甲骨文來寫就是「   」,也是「元亨利鼎」,所以結合以上資料來翻譯這句就是「大的烹飪,宜於用鼎」,這當然有可能是「元亨利貞」這四個字最古老的正確的解釋,但總體來說亨與貞兩字在《周易》中似乎不是這麼在用的。貞做為定、正的意思。亨呢?

關於亯字的初義,徐中舒《甲骨文字典》這麼說:

  • 象穴居之形,口為所居之穴,為穴居旁台階以便出入,其上并有覆蓋以免雨水下注。居室既為止息之處,又為烹製食物饗食之所,引伸之而有饗獻之義。《說文》「亯獻也。从高省。曰:象進孰物形。……《說文》說形不確。

徐中舒認為亯字畫的是商朝時穴居的房子,並認為與亯字類似形構的字如高、京、亳、郭都是與穴居有關(請參考下圖),其高字下如此說:

  • 象高地穴居之形,ㄇ為高地,口為穴居之室,合為上覆遮蓋物以供出入之階梯。殷代早期皆為穴居,已為考古發掘所證明,甲骨文亳、京、亯、、復、良、丘等字皆與穴居有關。…《說文》:「高,崇也,象臺觀高之形,从ㄇ口,與倉舍同意。」《說文》所釋已失初義,蓋高之得義,乃由定居之高引申,非由後世之臺觀得義也。

依徐中舒說法,亯做為享獻之意,是因為「居室既為止息之處,又為烹製食物饗食之所,引伸之而有饗獻之義」,這樣的解釋實在牽強,且與後來的文字發展很難接軌,並不是很有說服力的解釋。

劉興隆說法雖然簡單,但與後來的亯字字義能夠連貫。劉興隆《新編甲骨文字典》亯字下說:

  • 象宗廟形,直釋作亯,即後世之享。古文享、亨、烹通用。

亯所畫是宗廟的形狀,這與《說文》說的「亯獻也。从高省。曰:象進孰物形」雖然不是很一致,也也很容易連貫起來。蓋亯既是祭祀祖先、鬼神,敬獻熟物的地方,又是聚會之所,由此引申出享祀、聚會(亨者嘉之會)及亨通,都是很理所當然的。那麼享祀與聚會兩個意思,可能都是在文字發展之初就具備的。只不過這離烹煮的意思似乎稍遠了一些。

我們若就《說文》的說明來猜想,有沒有可能亯字畫的是熟食放入鼎俎之中的樣子,而放入鼎俎其實意思就是敬獻了,所以敬獻就是最核心的意思,而祭祀則是從敬獻給祖先、鬼神所自然延申而來的。由於敬獻的都是烹煮熟的肉類,所以後來也被當做烹字來解釋。

至於《文言傳》說的「亨者嘉之會」「嘉會足以合禮」可能也是從敬獻之物會聚於宗廟的盛況而來。而亨通之意,則是從嘉會上所引申所得。

Hi Jack, great article. I belie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亨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Yi as well. I would like to point to my article The Yijing as Oracle Bone's Sidekick that I wrote more than a year ago: http://www.yjcn.nl/wp/the-yijing-as-oracle-bones-sidekick-a-study-of-heng-%e4%ba%a8/ . It discusses heng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Yijing.

Best,

Har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