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辭傳註解】繫上第十一章 易何為者也

Jack 發表於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第一節註解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第二節註解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夫。第三節註解

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第四節註解

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第五節註解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鈎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第六節註解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第七節註解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第八節註解

【解讀】

此章專言卜筮的功用,聖人用以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業,斷天下之疑。

對於宋朝之後的易學來說,這也可能是影響最大的一章。因宋代之後興起的易學旁支,如太極說、先天之學、河圖、洛書(合稱圖書),皆記載於此章。建議讀者當比對宋朝之前的易學見解,如唐朝孔穎達,以及《周易集解》所載漢唐易註,就可清楚看到宋易在這幾個議題上的重大演變。

此章章首原本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朱子將此段挪移至〈大衍章〉章首,並與原〈大衍章〉「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合為一節。

第一節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帛書】

[子曰:「夫易」可為者也?夫易,古物定命,樂天下之道,如此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達天下之志,以達[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今譯】

孔子說:「易,是做什麼用的?易,開發萬物及人民以完成事務,統括天底下所有的道理,就這樣而已。所以,聖人能夠用它來通達天下的志願,用以定立天下的所有事業,用以決斷天下的疑惑。」

【解讀】

《朱子語類》:「蓋易之為書,大抵皆是因卜筮以教,逐爻開示吉凶,將天下許多道理,包藏在其中,故冒天下之道。」依朱熹,《周易》為卜筮之書,古代民風淳樸,民智未開,利用卜筮的鬼神之道開示百姓趨吉避凶的道理,因此天下諸多道理皆包含其中。

開物,啟發人民。物指人物。冒,覆、涵蓋。冒天下之道,涵蓋了天下的道理。

卜筮本是為決斷人之疑惑而設立,透過與鬼神溝通的儀式,助人決斷疑惑,因此曰「斷天下之疑」。

《尚書.洪範》九疇第七項為「稽疑」,談的就是卜筮之事:「七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立時人作卜筮,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

【注釋】

開物成務:開發百姓之智,成就事務。開為開發、開通、啟發。物為人物,即百姓。開物,即前章以及後文所言「通天下之志」;成務,即前章所言「成天下之務」,以及後文所言「定天下之業」。《繫辭》前一章:「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物若解釋為萬物,萬物怎麼會有志?古文中的物,經常是包括「人」而言,有時甚至指的就是「人」,因此朱子認為,物為人物,務為事務。《朱子語類》:「古時民淳俗朴,風氣未開,於天下事全未知識,故聖人立龜與之卜,作易與之筮,使人趨吉避害以成天下之事,故曰開物成務。物是人物,務是事務,冒是罩得天下許多道理在裏。」

冒:覆也,引申為統括、涵蓋。《說文》:「冒,冡而前也,从冃从目。」冒為帽的初文,從戴帽子引申為蒙覆之義。或曰,冒為蒙面,蒙住眼睛,什麼都看不到,引申有冒犯之義,段玉裁所說的「引伸之有所干犯而不顧亦曰冒」。虞翻解釋為觸:「冒,觸也。觸類而長之如此也。」今人以冒為出,如冒汗、冒出頭,這是後起之用法,已非古義。

韓康伯:冒,覆也。言易通萬物之志,成天下之務,其道可以覆冒天下也。

孔穎達:言易能開通萬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務,有覆冒天下之道。斯,此也,易之體用如此而已。

《本義》:開物成務,謂使人卜筮,以知吉凶而成事業。冒天下之道,謂卦爻既設,而天下之道皆在其中。

 

第二節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帛書】

故筮之德員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肴之義易以工。聖人以此佚心,內臧於閉,[吉凶]能民同願。神以知來,知以將往。亓誰能為此茲? 古之蔥明知神武而不恙者也虖! 

【今譯】

所以,蓍策的德性圓融而神妙,卦象的德性則是方正而有智慧,而六爻的義理則是變易而告訴人吉凶。聖人藉此來洗滌心靈,退而隱藏於密境,是吉是凶都與人民有共同的憂患。神妙以知道未來,而智慧則可儲藏過往,有誰能夠做到這樣呢?古代具有聰明睿智,神明勇武而不殺人的聖人吧!

【解讀】

此節談論聖人如何應用蓍策與卦爻的特性,簡言之為「洗心」的功夫。貢,告也。易以貢,變易以告訴人吉凶。然而,易也有平易、簡易之義。易以貢也可理解為以平易、簡易、變易而告人。

蓍為蓍策,卦為演策之後所得之卦。因此蓍象徵的是「受命如響」的鬼神,其德是圓融而無方,其運行則神妙而無窮,可以知道未來,所謂的「神以知來」。卦則是演策結果,鬼神以平易、簡易、變易的卦象告知吉凶,為問筮者提供明確的行為指導,其德則為方正而蘊涵了過往的智慧,所謂的「知以藏往」。

【注釋】

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蓍,蓍策。《周易》為占筮之法,占筮則要問蓍演策。蓍策之德圓而神,神妙則足以知來。卦,即六十四卦,為演策之所得之結果,其德則方正而具智慧。圓,帛書作「員」,員為圓之初文。《釋文》:「圓本又作員,音同。」知,音智,《集解》作「智」。鄭玄:「蓍形圓而可以立變化之數,故謂之神。」崔憬以蓍策之數四十九為陽為圓,卦之數六十四為陰為方。

六爻之義易以貢:易,通解為「變易」,但易也有平易、簡易之義。貢,《說文》:「獻功也。」《爾雅》:「賜也。」貢原為貢獻、功勞、賜予之義。帛書作「工」,《釋文》:「貢,京陸虞作工,荀作功。」貢也可能假借為功,易以功,言六爻之義,平易、簡易而有功也。通解以貢為告,易以貢,言六爻之義是以變易而告人以吉凶。韓康伯:「貢,告也。六爻變易,以告吉凶。」孔穎達:「貢,告也。六爻有吉凶之義,變易以告人也。」朱熹:「易以貢,謂變易以告人。」「今解貢字,只得以告人說。但神、知字重,貢字輕,卻曉不得。」

聖人以此洗心:洗心有兩種不同的解讀,一是洗萬物之心,或問筮者之心,因蓍卦告人吉凶,解人疑惑,滌蕩人之疑心。韓康伯:「洗濯萬物之心者也。」孔穎達:「聖人以此易之卜筮,洗蕩萬物之心。萬物有疑則卜之,是蕩其疑心;行善得吉,行惡遇凶,是盪其惡心也。」二是聖人洗滌自身之心。朱子認為,洗心洗的是聖人之心。《語類》:「以此洗心,都只是道理。聖人此心虛明,自然具眾理。潔靜精微,只是不犯手。」又曰:「聖人以此洗心,注云:『洗萬物之心。』若聖人之意果如此,何不直言以此洗萬物之心乎?大抵觀聖賢之言,只作自己作文看。如本說洗萬物之心,卻止云洗心,於心安乎?」「聖人胸中都無纖毫私意,都不假卜筮,只是以易之理洗心。其未感物也,湛然純一,都無一毫之累,更無些跡,所謂退藏於密也。」洗心,或作「先心」,《帛書》作「佚心」。《釋文》:「洗,劉瓛悉珍反,盡也。王肅韓悉禮反,京荀董張蜀才作先,石經同。」

退藏於密:韓康伯以「藏諸用」註解,後世易學家多採之:「言其道深微,萬物日用而不能知其原,故曰退藏於密,猶藏諸用也。」孔穎達:「言易道進則盪除萬物之心,退則不知其所以然,萬物日用而不知,有功用藏於密也。」程頤:「安有識得易後,不知退藏於密。密是用之源,聖人之妙處。」朱熹:「退藏於密,只是未見於用,所謂寂然不動也。」依陸績,退藏於密為問蓍之後,既得其回應,疑惑已經決斷,應當將問蓍結果密而不宣:「受蓍龜之報應,決而藏之於心也。」藏或作臧,善也。退臧於密,退則善於密。《釋文》:「藏,別作臧,善也。」帛書作「內臧於閉」。

吉凶與民同患:《說文》:「患,憂也。」患即憂患,《繫辭》所說的「作易者其有憂患乎」的憂患。易告人以吉凶,是吉是凶,聖人都與人民有共同的憂患,憂民之所憂,樂民之所樂。虞翻:「吉凶與民同患,謂作易者其有憂患也。」韓康伯:「表吉凶之象,以同民所憂患之事,故曰吉凶與民同患也。」孔穎達:「易道以示人吉凶,民則亦憂患其吉凶,是與民同其所憂患也。凶者民之所憂也,上並言吉凶,此獨言同患者,凶雖民之所患,吉亦民之所患也。既得其吉,又患其失。故《老子》云『寵辱若驚』也。」

神以知來,知以藏往:承前文「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神以知來,蓍之德圓神而知來;知以藏往,卦之德方智而藏往。虞翻:「乾神知來,坤知藏往。來謂出見,往謂藏密也。」韓康伯:「明蓍卦之用,同神知也。蓍定數於始,於卦為來。卦成象於終,於蓍為往。往來之用相成,猶神知也。」孔穎達:「此明蓍卦德同神知,知來藏往也。蓍定數於始,於卦為來。卦成象於終,於蓍為往。以蓍望卦,則是知卦象將來之事,故言神以知來。以卦望蓍,則是聚於蓍象往去之事,故言知以藏往也。」

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朱熹《語類》:「只是譬喻蓍龜雖未用,而神靈之理具在;猶武是殺人底事,聖人卻存此神武而不殺也。」睿,唐石經作叡。

韓康伯:圓者運而不窮,方者止而有分。言蓍以圓象神,卦以方象知也。唯變所適,无數不周,故曰圓。卦列爻分,各有其體,故曰方也。

孔穎達:神以知來,是來无方也;知以藏往,是往有常也。物既有常,猶方之有止;數无恒體,猶圓之不窮。故蓍之變通則无窮,神之象也;卦列爻分有定體,知之象也。知可以識前言往行,神可以逆知將來之事,故蓍以圓象神,卦以方象知也。

崔憬曰:蓍之數七七四十九,象陽。圓,其為用也。變通不定,四之以知來物,是蓍之德圓而神也。卦之數八八六十四,象陰。方,其為用也。爻位有分,因之以藏往知事,是卦之德方以知也。 

朱熹:圓神,謂變化无方。方知,謂享有定理。易以貢,謂變易以告人。聖人體具三者之德,而无一塵之累,无事則其心寂然,人莫能窺。有事則神知之用,隨感而應。所謂无卜筮而知吉凶也。神武不殺,得其理而不假其物之謂。

 

第三節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夫。

【帛書】

是亓[明]於天又察於民故,是闔神物以前民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亓德夫。 

【今譯】

因此聖人用以明白天道,並體察人民的事務,藉以創立揲蓍的神物,以領導人民的日用。聖人並藉此來整潔內心,戒慎言行,讓他的德行能夠日益神明。

【解讀】

此節言聖人設立揲蓍之法的意義。神物,即蓍龜,卜筮所用之器物。齋戒,即前文所說的「洗心」。

【注釋】

民之故:人民之事。故,事也。孔穎達:「故,事也。易窮變化而察知民之事也。」

神物:蓍策,揲蓍衍卦用。或曰,蓍草與龜甲,卜筮用。後文緊接「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之後又說「天生神物」,可見神物即「蓍龜」。但《周易》用蓍不用龜,因此狹義來說為蓍策。陸績:「神物,蓍也。聖人興蓍以別吉凶,先民而用之,民皆從焉,故曰以前民用也。」朱熹:「神物,謂蓍龜。」

齊戒:齋戒也,帛書皆作「齋戒」。齊戒,清潔自身,以示敬意。陸績:「聖人以蓍能逆知吉凶,除害就利,清潔其身,故曰以此齋戒也。」《朱子語類》:「齋戒,敬也,聖人無一時一事而不敬,此特因卜筮而尤見其精誠之至。」

以前民用:在人民日用之前,先以卜筮定其吉凶。孔穎達:「定吉凶於前,民乃法之所用,故云以前民用也。」

第四節

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帛書】

是故闔戶胃之川,辟門胃之鍵,一闔一辟胃之變,往來不竆胃之迵,見之胃之馬,㓝胃之器,製而用之胃之法,利用出入,民一用之胃之神。

【今譯】

所以,關閉門戶就是坤,開啟門戶就是乾。一關一開就叫作變,往來而不會窮困就叫作通。呈現出來的就是象,具有形體的就叫作器,制定並加以運用的叫作法。應用在平日的進出凡事皆有利,人民全都使用到它,這就是神。

【解讀】

具體闡述「以前民用」之義。戶,單扇門為戶,雙扇門為門。闔戶即關門,闢戶即開門。《繫辭下》第六章:「乾坤其易之門邪。」

【注釋】

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說文》:「戶,護也,半門曰戶。」門為雙扇,戶則為單扇,故曰「半門曰戶」。闔闢即關與開,闔通合,引申為關閉。闢,開也。虞翻:「闔,閉翕也。辟,開也。」孔穎達:「闔戶,謂閉藏。闢戶,謂吐生萬物也。」坤主閉藏,故曰「闔戶謂之坤」。乾為陽明,因此曰「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開闔進退,陰陽往來,因此曰變。孔穎達:「開閉相循,陰陽遞至,或陽變為陰,或開而更閉,或陰變為陽,或閉而還開,是謂之變也。」帛書坤卦作「川」,乾卦作「鍵」,《大象》傳「天行健」以健為卦名。

往來不窮謂之通:窮則不通,反之,不窮則通。荀爽:「謂一冬一夏,陰陽相變易也。十二消息,陰陽往來无窮已,故通也。」《朱子語類》:「問:『易中多言變通,通字之意如何?』曰:『處得恰好處便是通。』問:『往來不窮謂之通,如何?』曰:『處得好,便不窮。通便不窮,不通便窮。』問:『推而行之謂之通,如何?』曰:『推而行之,便就這上行將去。且如亢龍有悔,是不通了;處得來無悔,便是通。變是就時、就事上說,通是就上面處得行處說,故曰通其變。只要常教流通不窮。』問:『如貧賤、富貴、夷狄、患難,這是變;行乎富貴,行乎貧賤,行乎夷狄,行乎患難,至於無入而不自得,便是通否?』曰:『然。』」

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象為現象,天道具體之呈現而可見者為象,如天象、氣候。器為器物、形器,《說文》:「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器物乃有形體而可用者。制,制定或製作,此應作制定。孔穎達:「見乃謂之象者,前往來不窮,據其氣也。氣漸積聚,露見萌兆,乃謂之象,言物體尚微也。形乃謂之器者,體質成器,是謂器物。故曰形乃謂之器,言其著也。制而用之謂之法者,言聖人裁制其物而施用之,垂為模範,故云謂之法。」荀爽:「見乃謂之象,謂日月星辰,光見在天而成象也。形乃謂之器,萬物生長,在地成形,可以為器用者也。觀象於天,觀形於地,制而用之,可以為法。」

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指乾坤闢闔。乾坤闢闔而有變通、現象、形器、制法之利,人民以此利用於出入。孔穎達:「言聖人以利而用,或出或入,使民咸用之,是聖德微妙,故云謂之神。」陸績認為這指的是制器,此說流於偏狹:「聖人制器以周民用,用之不遺,故曰利用出入也。民皆用之,而不知所由來,故謂之神也。」

第五節

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帛書】

是故易有大恒,是生兩檥,兩檥生四馬,四馬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六業。

【今譯】

所以易有至高的太極,太極生出陰陽兩儀,兩儀生出四象,四象生出八卦。八卦決定吉凶,吉凶則產生偉大的功業。

【解讀】

孔穎達以此節為第十一章。

八卦次序圖此節談八卦之生成,宋朝邵雍創立「先天之學」之後,後世易學家也多數以「先天八卦」的形成詮釋此節,可參考朱子《本易》九圖中的〈伏羲八卦次序圖〉。這也是邵雍先天之學中所謂的「加一倍法」。「加一倍法」可繼續再從八卦而演生至六十四卦。可參考朱熹的〈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

「先天之學」是宋朝之後才出現,並非如宋儒所言由伏羲所發明,因此這只能當作宋代之後易學的流變。從虞翻(三國吳)與孔穎達(唐朝)的註解便可清楚看出易學的演進軌跡。虞翻註解以乾坤兩卦的陰陽交換而演變為四象、八卦。孔穎達則以五行來解釋四象八卦。都與宋朝之後先天之學的註解大異其趣。

《日講易經解義》並未全然接受宋明儒的先天八卦之說,認為此節所談是揲蓍問筮之事,因此也另外提出太極、兩儀、四象在揲蓍中的個別象徵與意義。

【注釋】

大極:即太極,古文大通太。《注疏》作「大極」,《集解》作「太極」。太極的註解自古相當分歧,如馬融:「太極,北辰也。」至韓康伯則以太極為世界創生之本源:「夫有必始於无,故太極生兩儀也。太極者,无稱之稱,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極,況之太極者也。」其註解顯然承襲自王弼的有無思想,並以太極為無稱之稱。鄭玄註解可能最符合文字本義:「極中之道,淳和未分之道也。」《說文》:「極,棟也。」極是屋子的棟樑,位於屋子中間之最高處,由此引申出「中」與極致兩個意思。〈洪範〉:「惟皇作極,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不協于極,不罹于咎。」建用皇極,即建立皇權,以皇權為至高至上之中心。虞翻以太極為太一,戰國時代有以「太一」為世界創生本源的宇宙論思想,《莊子.天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呂氏春秋.大樂》:「萬物所出,造於太一。」戰國至漢代更有「太一生水」之說,此說又連接到五行系統。《莊子.大宗師》形容「道」說「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六極即六合,上下、左右,前後,即空間的三個維度,每個維度都有兩個方向,兩個方向即二極,三個維度各有二極,總之為六極。對比於空間的六極,太極似乎講的是時間,講的是世界創生之前:「夫道,有情有信,无為无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至孔穎達,更直接結合太一與老子「道生一」:「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極是也。又謂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極生兩儀』,即《老子》云『一生二』也。」至邵雍,以他的先天之學來註解:「太極一也,不動生二,二則神也。」「元有二:有生天地之始,太極也;有萬物之中各有始者,生之本也。」「乾坤起自奇耦,生自太極。」帛書作「大恆」,這也成為易學上的一個議題。恆,常也。大恆即太常。

兩儀:天地也。或曰乾坤、陰陽,奇偶。朱熹注〈大衍章〉「分而為二以象兩」:「兩,謂天地也。」但此處朱子註解又說:「兩儀者,始為一畫以分陰陽。」似乎「分二象兩」的兩與「兩儀」不同。《蓍卦考誤》談揲蓍法又說:「左手象天,右手象地,是象兩儀也。」那麼兩儀又變成是天地。從先天易學八卦演生的觀點,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的兩儀只能是陰陽。然而觀邵雍談太極兩儀,也是以兩儀為天地,亦可看出其論述與後世所說的先天之學有顯著之差異。孔穎達以〈大衍章〉的「兩」即兩儀,兩儀即天地,其說法較為一貫:「不言天地而言兩儀者,指其物體,下與四象相對,故曰兩儀,謂兩體容儀也。」究其因,是因為唐朝還未有先天之學,未受先天之學的干擾。虞翻則以乾坤為兩儀,並以旁通來解釋四象和八卦的生成,詳見《周易集解》。

四象:依邵雍的加一倍法,四象為兩畫陰陽所構成的老陰老陽與少陰少陽,所謂的「陰陽老少」,但這是宋朝之後先天之學的註解方式。鄭玄以六、七、八、九為四象,同時其方位配置與宋代之後的河圖相同:「布六於北方以象水,布八於東方以象木,布九於西方以象金,布七於南方以象火。」孔穎達以五行來解釋四象八卦:「兩儀生四象者,謂金木水火。」「土則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別,故唯云四象也。四象生八卦者,若謂震木、離火、兌金、坎水,各主一時,又巽同震木,乾同兌金,加以坤、艮之土為八卦也。」孔穎達的註解像是傳承了鄭玄易學。虞翻以四象為四時:「四象,四時也。兩儀,謂乾坤也。乾二五之坤,成坎、離、震、兌。震春兌秋,坎冬離夏。故兩儀生四象。歸妹卦備,故《彖》獨稱天地之大義也。」第七節「易有四象,所以示也」之前談到四事,侯果與何氏認為四象即此四事,侯果:「四象,謂上下神物也、變化也、垂象也、圖書也,四者治人之洪範。易有此象,所以示人也。」

八卦定吉凶:八卦決斷人事之吉凶。八卦即有占決功能,觀左國太卜遺法清楚可見,古法如何以八卦來決斷吉凶。今人用《周易》,只以六十四卦及卦爻辭來決斷吉凶,但觀太卜遺法可知,《周易》是以八卦之相盪為占決基礎。虞翻:「繫辭焉以斷其吉凶,八卦定吉凶,以斷天下之疑也。」孔穎達可能是受王弼影響,認為吉凶來自於爻象的變化,蓋因王弼學只看爻象,鮮少看八卦:「八卦既立,爻象變而相推,有吉有凶,故八卦定吉凶也。」

邵雍:太極何物也?曰:無為之本也。太極生兩儀,兩儀天地之謂乎?曰:兩儀天地之祖也。太極分而為二,先得一,為一復得一為二,一二謂兩儀。曰:兩儀生四象,四象何物也?曰:四象謂陰陽剛柔,有陰陽然後可以生天,有剛柔然後可以生地。立功之本於斯為極。曰:四象生八卦,八卦何謂也?曰:謂乾坤離坎兌艮震巽也。迭相盛衰終始於其間矣。因而重之,則六十四卦由是而生也,而易之道備矣。

又曰: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下交于陰,陰上交于陽,四象生矣。陽交于陰,陰交于陽,而生天之四象。剛交于柔,柔交于剛,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錯,然後萬物生焉。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故曰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易六位而成章也。萬物各有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之次,亦有古今之象。陰陽分而生二儀,二儀交而生四象,四象交而生八卦,八卦交而生萬物。故二儀生天地之類,四象定天地之體,四象生八卦之類。八卦定日月之體,八卦生萬物之類,重卦定萬物之體。類者生之序也,體者象之交也。

《本義》:一每生二,自然之理也。易者,陰陽之變。大極者,其理也。兩儀者,始為一畫以分陰陽。四象者,次為二畫以分大少。八卦者,次為三畫而三才之象始備,此數言者實聖人作易自然之次第,有不假絲豪智力而成者,畫卦揲蓍,其序自然,詳見序例《啓蒙》。

第六節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鈎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帛書】

是故法馬莫大乎天地,變迵莫大乎四時,垂馬著明莫大乎日月,榮莫大乎富責,備物至用,位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深備錯根、枸險至遠、定天下吉凶、定天下之勿勿者莫善乎蓍龜。

【今譯】

所以,有形象可以效法與象徵的莫大於天地,變化流通莫大於四時。懸掛在天上而顯著光明的象,莫大於日月。地位崇高者,莫大於富貴。備齊各種事物讓它們都能夠有用,建立現成的器物讓天下都因此得利,莫大於聖人。探索最為幽深而難見的,搜索最隱誨的,鉤取最深奧的地方而達到最遙遠之處,以決定天下的吉凶,成就天下之人勤勉不懈的,莫大於蓍龜。

【解讀】

此節盛讚卜筮的意義與大用。問龜為卜,問蓍為筮,蓍龜即卜筮。賾,音責,幽深而難見。或曰紛雜。亹,音尾,勤勉也。

【注釋】

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縣,懸也。漢代之後,發展出「日月為易」之說。如《說文》引祕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段玉裁注:「祕書謂緯書,目部亦云:祕書瞋从戌。按:《參同契》曰:『日月為易,剛柔相當。』陸氏德明引虞翻注《參同契》云:『字从日下月。』」《參同契》有〈日月懸象章〉,即引用此句。

崇高莫大乎富貴:通解以「富貴」為履帝位。如《本義》:「富貴,謂有天下,履帝位。」以卦象而言,即居於五位,孔穎達:「以王者居九五富貴之位,力能齊一天下之動,而道濟萬物,是崇高之極,故云莫大乎富貴。」虞翻:「謂乾正位於五,五貴坤富,以乾通坤,故高大富貴也。」

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虞翻以卦變注解:「神農黃帝堯舜也。民多否閉,取乾之坤,謂之備物。以坤之乾,謂之致用。乾為物,坤為器用。否四之初,耕稼之利;否五之初,市井之利;否四之二,舟檝之利;否上之初,牛馬之利。謂十三蓋取以利天下。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聖人作而萬物覩,故莫大乎聖人者也。」《本義》:「立下疑有闕文。」

賾:音責,有三說。一、孔穎達:「賾謂幽深難見。」二、朱熹:「賾,雜亂也。」三、情也,《釋文》:「九家作冊,京作嘖,云:情也。」《說文》無賾字,有嘖字:「嘖,大呼也,从口責聲。謮,嘖或从言。」《左傳》定公四年:「會同難,嘖有煩言,莫之治也。」杜預注:「嘖,至也。」孔疏以為深也,朱熹解釋為雜亂。《荀子.正名》:「故愚者之言,芴然而粗,嘖然而不類。」注:「嘖,爭言也。」《繫辭上》第八章「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帛書作作「聖人具以見天下之業」。「探賾索隱」帛書作「深備錯根」。

探賾索隱,鈎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孔穎達:「探,謂闚探求取。賾,謂幽深難見。卜筮則能闚探幽昧之理,故云探賾也。索,謂求索。隱,謂隱藏。卜筮能求索隱藏之處,故云索隱也。物在深處,能鉤取之;物在遠方,能招致之,卜筮能然,故云鉤深致遠也。」

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亹,音尾,勤勉也。《詩經.大雅》:「亹亹文王,令聞不已。」《爾雅.釋詁》:「亹亹,敦,勉也。」《本義》:「亹亹,猶勉勉也。疑則怠,決故勉。」蓍,《周易》筮法為問蓍,揲蓍衍卦。龜,指卜法。蓍龜即卜筮。孔穎達:「以此諸事,正定天下之吉凶,成就天下之亹亹者,唯卜筮能然,故云莫大乎蓍龜也。案《釋詁》云:『亹亹,勉也。』言天下萬事,悉動而好生,皆勉勉營為,此蓍龜知其好惡得失,人則棄其得而取其好,背其失而求其得,是成天下之亹亹也。」

 

第七節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帛書】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變化,聖人效之。天垂馬,見吉凶,而聖人馬之;河出圖,雒出書,而聖人則之。易有四馬,所以見也。毄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今譯】

所以,上天生下蓍草這種神物,聖人法則於它。天地有陰陽變化,聖人效法它。上天垂示日月星辰的天象,呈現出吉凶的法則,聖人則法象它。黃河出現河圖,洛水出現洛書,聖人法則它。易有四象,所以在展示趨吉避凶之道。繫上卦爻辭,所以告訴於人。用吉凶來決定,所以幫人們做決斷。

【解讀】

這一節充滿了神話色彩,談到許多傳說中的神物:蓍草和河圖洛書。

蓍草是一種菊科水生植物,傳說一個根頭可以長出一百莖,並會有神龜守護。《史記.龜策列傳》太史公:「龜千歲乃遊蓮葉之上,蓍百莖共一根。又其所生,獸無虎狼,草無毒螫。江傍家人常畜龜飲食之。」褚少孫:「蓍生滿百莖者,其下必有神龜守之,其上常有青雲覆之。」

此節也是關於河圖、洛書的最早文獻之一。《論語.子罕》孔子感嘆「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尚書.顧命》則有「河圖在東序」,但這些文獻都只提到河圖,而沒有洛書。《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感歎則提到洛書:「河不出圖,雒不出書,吾已矣夫!」但究竟河圖和洛書是什麼,卻是個謎。

孔穎達提出兩種說法:「如鄭康成之義,則《春秋緯》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感。』《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孔安國以為河圖則八卦是也,洛書則九疇是也。輔嗣之義,未知何從。」至宋朝之後,突然出現了兩個數字圖,名曰河圖與洛書。現今之河圖、洛書,實際上是宋儒得自隱士,無法證明是《繫辭》所說的河圖洛書。

【註解】

神物:同前文「是興神物」的神物,指衍卦用的蓍策。或云:前一節所言「蓍龜」。孔穎達:「謂天生蓍龜,聖人法則之以為卜筮也。」朱震:「天生神物,謂蓍龜也。」

天垂象,見吉凶:垂,原意為下垂、垂直,此引申為布、示,展示。天垂示天象,以彰顯吉凶之道。前言「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因此「天垂象」指的似乎是「日月」,如朱震:「天垂象,見吉凶,日月也。」但從「見吉凶」來看,象似乎是較為廣義的天象,即日月星辰。荀爽:「謂在琁璣、玉衡,以齊七政也。」宋衷則認為是陰陽,陰陽又變為日月星辰:「天垂陰陽之象,以見吉凶。謂日月薄蝕,五星亂行,聖人象之。亦著九六爻位得失示人,所以有吉凶之占也。」若從後文「易有四象」來看,象又似乎指的是四象。

河圖洛書河出圖,洛出書:河圖與洛書,簡稱圖書。傳說黃河龍馬出圖,洛水神龜負書。洛或作雒,《釋文》:「洛,王肅作雒。漢家以火德王,故從各隹。」帛書作「雒」。根據漢代與先秦典籍,河圖與洛書似乎是太平盛世之象徵,根據鄭玄,河圖洛書似乎是兩本書:「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也。」後世傳說伏羲以河圖畫八卦則是源自孔安國:「河圖則八卦也,洛書則九疇也。」今傳河圖與洛書是兩個數字組成的圖,這兩個圖是宋朝之後開始傳開。河圖為五位十數,五位為東南西北中,配一至十的數字,十數依照《尚書.洪範》五行順序配置到五行方位。洛書則是九宮格數,縱、橫、斜線,連成一線的任何數字相加都是十五。黃宗羲《易學象數論》有很長篇幅專論圖書,他認為這是古代的輿圖,最為可信:「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者,仰觀於天也。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者,俯察於地也。謂之圖者,山川險易,南北高深,如後世之圖經是也。謂之書者,風土剛柔,戶口扼塞,如夏之禹貢,周之職方是也。謂之河洛者,河洛為天下之中,凡四方所上圖書,皆以河洛繫其名也。」關於河圖洛書的深入研究與論述可參考《易經真八卦》第一章最後一節〈河圖、洛書與八卦〉。

四象:理應與「兩儀生四象」的四象同。虞翻說是「四時」,孔穎達引用各種說法分析認為是六七八九的揲蓍之數,前文註解中又說是「金木水火」,加上中央土就是五行。顯然孔穎達支持的是鄭玄之說:「布六於北方以象水,布八於東方以象木,布九於西方以象金,布七於南方以象火。」此數字的分布,像是今傳的河圖配置。宋朝之後又改以老少陰陽為四象,然而這是宋朝之後與先天之學流行之後才有的看法。從後文與「繫辭」呼應來看,四象談的應該是卦象之事,可能類似於清華簡《筮法》的「四位」之象。另一可能,根據清華簡《筮法》,古代數字卦亦有爻象,就是直接以數字來象徵萬物。以數為象在《周易》中仍有些遺痕,如九為龍,八為魚。可能原始《周易》的確是以六、七、八、九等數直接取象。

繫辭焉,所以告也:繫綁卦爻辭以告訴問筮者吉凶悔吝。繫辭,為每一卦爻繫綁卦爻辭,這是「繫辭」的原義,具體而言指文王作《周易》一事。第二章「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第八章「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這與「繫辭傳」的「繫辭」取義不同。孔穎達:「繫辭焉,所以告者,繫辭於象卦下,所以告其得失也。」虞翻:「謂繫彖、象之辭,八卦以象告也。」按:彖辭指卦辭,象辭指爻辭。

第八節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帛書】

易曰:「自天右之,吉,无不利。」右之者,助之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也者信也。𦡊信思乎順[以]上賢,是以「自天右之,吉,无不利」也。

【今譯】

《周易》說:「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孔子解釋說:「祐是幫助的意思,上天所幫助的是順理的人,而人所幫助的是誠信的人。踐履誠信又能夠心懷柔順,再加上能夠崇尚賢能,所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解讀】

此節解釋大有卦上九爻辭,可能是錯簡,朱子認為,宜併入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