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藏易探索1 --殷商之易或黃帝之易

Jack 發表於

相關文章:歸藏易探索2 --輯逸本《歸藏》與王家台秦簡

經常看到有些易經書籍或老師宣稱,他所講的是失傳的「歸藏易」。

另一方面,一些古代文獻資料的出土,也讓學界對歸藏易有激烈的討論,例如王家台秦簡的易占類竹簡,有學者認為即失傳的《歸藏》易。

到底這世界上有沒有歸藏易?這一系列文章將深入探討這個問題,從古代經典記載到當代出土資料的研究,一一檢視。

歸藏易溯源

《歸藏》易的最早記載出自《周禮》太卜和筮人的職掌:

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經兆之體,皆百有二十,其頌皆千有二百。
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掌三夢之法,一曰致夢,二曰觭夢,三曰咸陟。其經運十,其別九十。

筮人:

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九簭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參,九曰巫環,以辨吉凶。

按:「大卜」即「太卜」。簭為筮字的繁化,巫為筮的簡化。「簭人」即「筮人」,「九簭」即「九筮」。巫更為筮更,巫咸為筮咸,以此類推。

大卜那段講的是周室的這個官職所負責的三件大事:卜、筮、夢。

占卜、占筮、占夢也是古代君王溝通鬼神以預測吉凶的三大方法,這三種方法又下分出三種不同的技術。

←「三兆」之法:屬於龜卜,解讀卜兆的吉凶就是占卜。龜卜是以烏龜殼或獸骨鑽孔、燒灼,因此產生的裂紋稱兆,最後再透過解讀這些卜兆來推斷吉凶。占卜之法分三大類,玉兆、瓦兆,和原兆。甲骨文就是古代占卜行為所留下來的,上面的文字則稱卜辭。

「三易」之法:屬於占筮法。占筮法是以揲蓍演策的方式來算卦,又分連山、歸藏,與周易三類。所謂揲蓍演策,就是以蓍草或籌策來演算,最後得到六個數字組成的卦,再以卦象來解讀吉凶。《周易》就是當時占筮時所使用的技術手冊,因為儒家將其列為「經」,所以稱《易經》。揲音蛇,蓍音師。揲蓍即撿取蓍草。→
 

「三夢」之法:也是分三種。三夢之法就是解讀夢境的方法,《左傳》等古書中有一些占夢行為的記載,但在解夢上多數都很直覺,通常都是祖先託夢說了什麼事,要後世子孫去奉行,諸如此類的。

太卜所管的三兆、三易、三夢之法,總計有九種,依《周禮》記載與後世之註解來推論,這些「稽疑」的方法在當時應該都有相關書籍,但《周易》是唯一流傳下來的。

至於「歸藏」和「連山」,目前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任何一本與大卜所職掌的《歸藏》或《連山》有關的易書。甚至關於《歸藏》易是否曾經存在,學者的見解差異也很大,有人認為根本沒什麼歸藏易,可能歸藏只是「歸而藏之」的意思,就是把周易占筮資料總歸檔。但另一個極端是,有人不但認為歸藏易存在,甚至連《左傳》中很多占例都被說成是歸藏易,連個出土資料卦名和現代長得不大一樣,也被說成是歸藏,甚至有學者認為王家臺出土秦簡的易占類竹簡就是那本周室太卜所藏的《歸藏》。

無論如何,歸藏易的存在與否,是一個極具爭議的公案。就算有很多學者寫了很多研究論文證明它的存在,也都只是一種「有此可能」的論證,目前為止,世界上沒有任何具體事證可以證明這本書目前還存在。

更具體來說,什麼是連山、歸藏?

大致而言,連山與歸藏可視為周王稽疑時,除了周易之外所使用的另外兩種占筮法。

根據古代一些註解,連山與歸藏可能是周室所保留並繼續使用的前朝占筮法。可能是夏和商的,但也可能是更古老的,例如黃帝。

主流說法:夏商之易

鄭玄注「大卜」那一段說:「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而藏於中。」鄭玄《易贊》及《易論》還說:「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絶,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備。」

另外在《禮記.禮運》記載了孔子去宋國田野調查考證殷商一些文獻的事:「吾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我得坤乾焉。」鄭玄注解說,孔子所得到的「坤乾」,是「殷陰陽之書,存者有歸藏」,所以後世也有人據此說,《歸藏》就是殷商使用的占筮法,而孔子找到的《坤乾》就是《歸藏》,還進一步說《歸藏》的卦序和《周易》以乾卦為首不一樣,而是以坤卦為首,所以名《坤乾》。

鄭玄的說法也是目前為止最為主流的,就是把連山、歸藏,周易視為分屬夏、商、周三代之易。這三種方法,在周朝時續存並為周室大卜所使用。

另一看法:三皇五帝之易

不過杜子春注說:「連山,宓犧。歸藏,黃帝。」賈公彥疏引鄭志答趙商說:「非無明文,改之無據,且從子春。」宓犧即伏羲。該看法是以連山是伏羲氏所用的占筮法,而歸藏是黃帝所用。

但《世譜》等羣書又說:「神農一曰連山氏,亦曰列山氏。黃帝一曰歸藏氏。」依此說法,那麼連山顯然是神農氏的占筮法。孔穎達顯然支持這個看法,註解《繫辭傳》「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這麼說:「連山起於神農,歸藏起於黃帝,周易起於文王及周公也。」

這兩種看法的特點在於,把占筮法的源頭指向更遠古的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了。

朱元昇則將杜子春看法與鄭玄看法折衷,說連山發明於伏羲,用於夏。而歸藏則發明於黃帝,用於殷商。

數字卦的確相當古老

易經的陰陽卦象,已確認是由「數字卦」演變而來。最早的卦象,都是由六個數字符號所組成。目前為止所發現的數字卦時間也相當早,至少在殷商之初就已有數字卦了。因此大致可證實早在周之前就有卦的存在,因此周朝保有前朝更古老的占筮法,是有依據的。

事實上上面所引的古書說法,都還只是「傳說」,並沒有什麼依據。無論是鄭玄,杜子春,還是孔穎達說法,全都只是無稽之論,並沒有誰比較正確的問題。但如果我們退一步,依這些說法,把連山、歸藏單純視為上古更早於周易的占筮法,那麼已有大量的出土資料證實,不同於周易的更古老占筮法的確存在,因此這絕對是可信的,只是最早到底能夠溯源到夏,黃帝,還是伏羲,恐怕還需更多的考古資料的印證。

另外根據當代一些出土資料還有一些少數民族的占筮行為研究來看,占筮理應有「地方性」或「族群性」,就是說,可能在古代,每個地方或每個不同部落,都有著自己的一套占筮法。那麼連山、歸藏或許也可能就是夏、殷或其他部族所使用的占筮法。

但有《連山》和《歸藏》的書嗎?

周朝保有更早之前的不同占筮法,不但是相當合理的事,而且出土資料亦可做為佐證。但現在問題在於,周朝大卜所職掌的連山與歸藏法,是否像周易有所屬的專用書《周易》一樣,也存在著《連山》和《歸藏》兩本書?若有的話,曾經傳世嗎?這就是個大問題了。

清朝馬國翰以輯逸的方法編纂出《連山》和《歸藏》各一卷,這本輯逸的《歸藏》是否為真,會再另外闢文探索。這裡想引用馬國翰在他的《歸藏》中考證的相關資料與說法:

《漢書.藝文志》不著錄,晉《中經簿》始有之,阮孝緒《七錄》云:「歸藏,雜卜筮之書雜事。」《隋書.經籍志》有十三卷,晉太尉參軍薛貞注,《唐書.藝文志》卷同,宋《中興書目》載有《初經》、《齊母》、《本蓍》三篇,諸家論說多以後出,疑其偽作,鄭樵《通志略》云:「言占筮事,其辭質,其義古,後學以其不文,則疑而棄之,獨不知後之人能為此文乎?」楊慎亦云:「連山藏於蘭臺,歸藏藏於太卜。」見桓譚《新論》,則後漢時《連山》、《歸藏》猶存,未可以《藝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今玩其遺爻,如「瞿:有瞿有,宵粱為酒,尊于兩壺。兩羭飲之。三日然後,穌士有澤,我取其魚」,「良人得其玉,君子得其粟」、「有鳧鴛鴦,有雁鷫鷞」之類,皆用韻語,奇古可誦,與《左氏傳》所載諸繇辭相類,《焦氏易林》源出於此,雖「畢日」、「奔月」頗涉荒怪,然「龍戰于野」、「載鬼一車」,大易以之取象,亦無所嫌也,但殷易而載「武王枚占」、「穆王筮卦」,蓋周太卜掌其法者,推記占驗之事,附入篇中,其文非漢以後人所能作也。今並宋時三篇亦佚,朱太史《經義考》搜輯甚詳,據以為本,間有遺漏,為補綴之,並附諸家論說為一卷,以此與世傳《三墳書》所謂《氣墳歸藏》者互較參觀,其真贗可以立辨矣。

這裡簡單說明一下馬國翰整理的這些資料的大概意思。

《歸藏》這本書在《漢書.藝文志》還看不到,直到晉才開始有一些典籍有記載。到晉代時突然出現的這本書,有些看過的文人認為這是一本偽書,或者評斷為收錄占筮記載的一本雜書,但也有人認為裡面的文字與行文有夠古老而質樸,所以還是相信為真,甚至還有個叫楊慎的人言之鑿鑿的說,連山藏在蘭臺(藏書樓),歸藏藏在太卜那裡。

馬國翰本人當然是認為那是可信的,所以在這樣的信念下才輯逸成《歸藏》這本書。馬國翰還認為,《歸藏》在後漢時還存在,而關於輯逸中有些籤詩文氣和《焦氏易林》實在太像,他則解讀為這是《焦氏易林》學《歸藏》。有些和《周易》經文有點類似的地方,則是《周易》取象自《歸藏》。總之,他在認定這本《歸藏》為真還有它的古老性之後,對於和這本《歸藏》相似的,他的解讀都認為這《歸藏》就是更古老的源頭,不會往偽書常有的特徵去聯想:雜取一些古書來重新創作。

不管你相不相信歸藏的存在,這些持「存在論」,或以晉朝突然出現的《歸藏》為真的看法,靠的都只是「其辭質,其義古」、「其文非漢以後人所能作也」等諸如一類極為主觀沒有標準的評斷,實在無法做為證據。

另外西漢末年桓譚所作的《新論‧正經篇》則提到:「《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煩而殷易簡。《連山》藏於蘭臺,《歸藏》藏於太卜。」桓譚也是把連山當做夏易,歸藏為殷易。但他的說法也是不知何所依據。若這說法可靠,可能如馬國翰所言,漢代時《連山》和《歸藏》都還存在,只是後來亡佚了。

評論

事實上關於連山、歸藏的說法,嚴格來說,目前為止都只是後世一些捕風捉影的無稽之談。一些疑古派甚至懷疑《周禮》本身的記載,因為在諸經裡面,《周禮》是最晚出,大概也是漢儒雜掇而成,歷代儒者大致也不敢否認裡面所寫也是真真假假,並不是全都可靠可信。

但要研究周朝禮制《周禮》又是較為豐富且相對上較可信的古籍之一,也不能盡說當中記載都不可信,完全不採用。

在折衷之下,我們一方面「姑且信之」一方面要有個「多聞闕疑」的態度。至於盡信之,然後在上面開始自己想像,錦上添花的,就大可不必。例如,坊間很多老師喜歡打著歸藏的名號,說他有著這不傳的絕學,對於這種老師我要不客氣的講,不是自欺就是欺人,不是騙子就是連被騙子騙了都不知道。

所以,對於《周禮》中關於歸藏的記載,我們要如何看待?古人的解釋,我們可以相信到什麼地步?

在參酌各種古籍資料以及當代出土資料的一些佐證之後,我們若把「歸藏」當做周室所使用的另一套占筮法是不會有問題的。這套占筮法很可能源自殷商,但也可能是源自更早的黃帝。

但當時的「歸藏」法是否像周易一樣,有一本相對的《歸藏》書,這一點是可以保留與討論的。說《歸藏》一書曾經存在,是相當合理而可能的,但並無具體證據可做為定論。但若說《歸藏》一書有傳世,或者甚至認為目前看到的那個資料就是周室的這本《歸藏》,那又言過其實了。

後文我們將一一來檢視後世所宣稱的《歸藏》到底是不是真《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