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公告


詳談揲蓍法(或稱「筮法」,「大衍揲卦法」)

Jack 發表於

揲蓍法在古代稱為「筮」,由於今傳的筮法主要源自於《繫辭傳》「大衍之數五十」一章的記載,因此我給它一個較為響亮的名稱:大衍揲卦法。

揲,音「蛇」,《說文》:「揲,閱持也。」段注:「閱者具數也,更迭數之也。」就是我們邊數邊取的意思,例如要算多少顆豆子,可能會五、十、十五,二十.....五個五個數的同時也五個五個取出,這就是揲。蓍,音「失」,一種像艾草或蒿草的菊科植物。據說蓍草莖百節,「百」象徵「極致」,並符天地之數50之倍,具有靈性,因此被拿來當做卜筮之工具。簡單說,揲蓍法或筮法,就是取50根蓍草,藉以算出卦象。

文章分類

【易經543】易經課問題集 4:所問事情的應驗時間可以推算嗎?

Jack 發表於

《易經》中如何推算事情應驗之日期?方法可以說沒有,也可以說很多。因為《易經》筮法中還找不到此法。但從歷代注解易經的易學家偶爾提出的見解,可以大致找到以下方法。但也不能盡信。以下略述供作參考就好,不要過於迷信。

2014年春的可能開課計畫的想法

Jack 發表於

在大家的支持下今年易學網的秋季易經課程順利完成。平心而論,個人的上課表現不是很好,完全是大家的包容與支持,再加上自己努力備課,才能好好把四個班上完。

對於這次未能報名參加課程的朋友,在此也要表示歉意。原本承諾會再提供更多機會讓所有支持易學網的朋友都能參與,但這次上完課之後,發覺我對課程的許多做法與想法必需調整,因此決定不再開授與這次完全一樣的班。

有了這次的經驗,我也比較清楚什麼是大家比較能夠吸收的,什麼是比較艱深而難懂而必需歸類為真正的進階課程。所以目前打算在這次的基礎上,重新規畫未來可能的課程型態。

請幫忙輸入焦循《易通釋》

Jack 發表於

1. 只要點選以下連結,開啟你的文字編輯器(像是Word),就可開始輸入。

2. 輸入前先確認是否已經有人完成或正輸入中,並建議先在下方留言說出你正在輸入的篇章。

3. 完成之後記得透過留言貼上來,或用任何方法貼上來,寄給站長,...

【易經543】易經課問題集 3:解卦不看變卦,那為什麼要有變卦?(兼論畫卦之演進)

Jack 發表於

簡單說:這可能只是古人表達卦象的方法。 因為最早時還沒找到後來的我們所使用的這種表達方式,現今以爻位陰陽表達的方式可能是戰國之後才發展出來的。 個人研究與綜合各種資料之後推論:易經最早並沒有像初九、九二、六三、六四...這樣表達卦象的方法,所以從春秋筮例中只會看到例如「觀之否」、「乾之姤」這樣的表達方式,也就是「某卦之某卦」,「之」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變卦」的「變」的意思,但現代人用「變」字來替代「之」字之後,反而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誤解。所以如果你會混淆,建議正名為「之卦」,不要說「變卦」。

易經課程名額釋出(台北周末乙班)

Jack 發表於

有人突然有事不能參加了,所以有一個名額透過露天拍賣釋出。

相信這個朋友真的是有苦衷,所以我們也全額退費,沒有一句囉唆。

台北周末乙班 11月30日(六)  10:30~17:30
總共有三堂課,每堂課2小時,含用餐時間及中間休息時間一小時,共七小時。2500元。[一天上七小時真的很累!所以要下大決心!]

可加價300元餐飲費參加一個月之後的課後聚會(若確定要參加則總共必需匯款2800元)。

【易經543】易經課問題集 2:解卦時變卦要不要看?(兼論筮法)

Jack 發表於

這個問題其實在網站上一直不斷有很多人貼文來問,就算我已解釋了n遍。可以說我已經回答到手軟、嘴乾了。

在課堂上,我也一直覺得我說的很簡單而清楚了:一個變爻時,只看本卦的變爻,如乾之履,就是只看乾卦九三,履卦(變卦)蓋起來完全不用去理會。只有在變爻多時,才必需轉向看變卦。

但還是有很多學員相當疑惑!繼續來問。我不知問題到底出在那裡。推測應該不是理解能力問題,而是長久以來對於「變卦」有些抹不去的先入為主觀念所造成的。

易經課問題集 1:關於一些卦名的音義(兼談易經中的古字)

Jack 發表於

課堂上我對於易經某些卦名的讀法在某些人的眼中顯然是錯誤的。雖然我會跟學員說明所謂的「正確」標準讀法是什麼,而為什麼我有不一樣的讀法,但似乎還是有些學員不是很瞭解我的理由和立場而在課後來詢問。所以這裡特別再做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