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全解】24 復卦

Jack 發表於

24   復卦 地雷復

復,亨。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初九,不遠復,无祇悔,元吉。六二,休復,吉。六三,頻復,厲,无咎。六四,中行獨復。六五,敦復,无悔。上六,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卦辭  初九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上六  彖傳注

【卦名】

今本:復 帛書:復 帛書易傳:復或覆 歸藏:復 秦簡:復 上博簡:復 清華簡:復 海昏:復

《爾雅》:「還,復,返也。」《雜卦》:「復,反也。」《說文》复字段注:「彳部又有復,復行而复廢矣,疑彳部之復乃後增也。」復的本字為复,文字發展中繁化成復。甲骨文作。上為盛酒之觚或有食物之豆,下為倒足。字義為吃飽喝足了回家,返還,回家的意思(《新編甲骨文字典》)。

另有一種說法為,上方畫的是台階,以示可供人出入之處,因此取其往返出入的意思。《說文》「復,往來也」,「复,行故道也」就是取此義。

帛書、歸藏、王家台秦簡皆作復,上博簡及清華簡的文獻整理者將卦名定為辶字旁,但古文ㄔ、辶偏旁經常不分,因此可直接解譯為現今的復字,不需另作辶字旁。

【卦義】

回家,陽氣歸來,生機暗藏,周而復始。

《周易》中的復字還有復卦本義都應該解釋為回家或歸來的意思,而復卦更是專指陽氣的歸來,引申之也有改過遷善,週而復始的意思。

復的卦義由初爻陽氣歸來而得,也是《彖傳》說的「剛反」。引申則有改過遷善,浪子回頭之意。卦象為雷在地下,雷象徵的是動、春天、生機,生機藏在地底下,萬物冬眠之象。雖然表面上看來是一片死寂,但卻是暗藏無限生機。《老子》:「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卦正是老子說的歸根復命之卦。

鄭玄:「復,反也,還也,陰氣侵陽,陽失其位,至此始還反起於初,故謂之復。陽君象,君失國而還反,道德更興也。」何妥:「復者,歸本之名。群陰剝陽,至於幾盡,一陽來下,故稱反復。陽氣復反,而得交通,故云復亨也。」

從卦氣來看,復為十一月之卦。陽氣在十月坤卦被剝除到盡,變成純陰,十一月時陰氣達到頂點,這也是陰陽消長的轉折點,陽氣就是在這最冷的時候返回,陽爻歸來,正是復卦的卦義之所在,同時這時天地也開始進入另一陰陽消長的循環。

「一元復始」的吉祥語就是源自於此,意指最下方一個乾元歸來。只是「一元復始」正是冬至最為寒冷之時,諸事不宜,所以《大象傳》說「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因此和「一元復始」比較應景的時節應是冬至吃湯圓,不是春節春暖花開。

陽又代表善、因此復卦又有改過遷善的意思,代表人的善心歸來,萌動於初。

復卦-萬物冬眠

卦序上復卦與剝成相綜的一對卦,是繼剝卦而來。《序卦》:「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陽氣在剝卦已剝除殆盡,一陽剝去就成坤。窮上反下則是剝盡之後陽氣從下方返回,而成了復。得復卦出入平安,失物可以復得,尋人會自己歸來。眼前情況雖不好,但這只是表象,實際上生機暗藏,可以靜候時機,能有長期的利益。若有具體的目標,則宜於前往。

王弼〈明卦適變通爻〉:「比復好先。」比卦與復卦的「趨時」之道在於取得先機,因此就六爻的關係來說,貴早尚近。此亦告戒君子,改過遷善,回復本心應以越快、越早為宜。知過則必改,不需等待。展現在六爻則是越處下爻越偏向於吉。初爻說不遠復元吉,因初是復卦本身,爻位上也最近。六二雖然乘陽,但中庸,且二也是屬於近的位置,為休復吉。三雖多凶,但仍在內卦,雖有憂戚,仍不失復道,曰頻復厲無咎。五去初已遠,幸有中庸之德,若能敦復則可得無咎。上六已是迷途不知返,因此大凶。

復,亨,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彖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繫辭》:「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復,小而辨於物。恒,雜而不厭。」「復以自知,恒以一德。」

《淮南子‧繆稱訓》:剝之不可遂盡也,故受之以復。

【今解】

回到家而能亨通。進出家門都平安無事,朋友將來,不會有罪咎。回到家的行程,需要七天的時間。利於有所往。

得復卦雖出入平安,無災無難,利於出行,但《象傳》説:「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所以復卦到底是「利有攸往」,宜於遠行,還是應當閉關而不當出門?這邊重點在於「復」,利有攸往前往的是那裡?回家,所以利有攸往是要盡快動身回家的意思。回家又有改過遷善,回到根本的隱喻。因此,處復之時,雖然出入可以平安,利有攸往,但還是不當出遠門,而宜於閉關靜養,休養生息。有所往應該特別指的是家,而不是家之外的其他目的地。

【字義】

:原意是歸來、回來,回家。《易經》專指陽爻、陽氣的歸來。陽氣在《易經》中有許多的象徵意義:君子、善、正義、生機,所以復卦也可解釋為善心的歸來(改過遷善),君子的歸來…。卦氣上,陽氣的歸來又是另一個消長循環重新開始。原本卦氣循環是始卒若環,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的,「開始」純就人的思維觀點在看必需尋找一個起點,就像我們會把一月視為一年的開始一樣,但實際上天道循環不已,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同樣的道理,若要為卦氣循環定出一個起點,那麼就是從復卦開始,因復為陽氣歸來的時候,因此復引申又可做為事情又開始一波新的循環,週而復始之義。

朋來无咎:王弼認為,朋來意指初九之歸來:「朋謂陽也。」程頤以泰之三陽而言朋來,因復初九是泰「小往大來」的開始:「三陽,子丑寅之氣。生成萬物,眾陽之功也。若君子之道既消,而復豈能便勝於小人,必待其朋類漸盛,則能協力以勝之也。」俞琰以五陰為朋象:「嚮也五陰之朋往剥乎一陽,今則五陰之朋來順乎一陽。」俞琰此說不符合陰陽的比應之理,五陰相連的確可謂朋象,但復卦五陰在初九之上,於象為逆,非順。反之,剝卦才是五陰順於一陽之象,所以上九說「君子得輿」。虞翻以兌為朋:「兌為朋,在內稱來;五陰從初,初陽正息而成兌,故朋來无咎矣。」「初陽正息而成兌」,一陽剛長而成兌。按:復卦上坤為朋眾,下震為來,二體即朋來之象。震卦古卦名為來,震卦卦辭「震來」者,下震取來象,故曰震來。《漢書‧五行志》引《京氏易傳》:「『復,崩來無咎』, 自上下者為崩,厥應泰山之石顛而下, 聖人受命人君虜。」

出入無疾:出入都沒有疾病、傷害,引申為出入平安,無災無難。出入,字面意義原指出入家門。但在易學上還可指陽氣的出入,也就是陽氣的歸來與準備成長。陽氣出指陽氣往外發展,則復卦下面的陽是一個種子與一個開始,入則是指陽氣從外歸來。所以《彖》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剛反」就是指陽爻回來(入),動而以順行、剛長就是「出」。王弼:「入則為反,出則剛長,故无疾。疾猶病也。」孔穎達:「出則剛長,入則陽反,理會其時,故无疾病也。」虞翻:「坎為疾,十二消息,不見坎象,故出入无疾。」

反復: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反與復為同義辭,反即復,反復在強調「返回」、回家。孔穎達:「欲使反之與復而得其道,不可過遠。」二是以反復為反覆,即行程的來來去去,一趟來回。如朱熹:「反復其道,往而復來,來而復往之意。」張振淵:「反復其道,猶云反復計其程道也。」

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回家一趟的路程,七天可以到家。反復就是回家。其道,路程。在易學裡「七日來復」有特殊意義,歷代易學家也在這七日來復上有很多的發揮。雖然七日來復的解釋自古相當紛歧而繁瑣,但是大致上都不會脫離卦氣消息的理論。在此列出幾種較為常見的講法。鄭玄以七日為六日七分來說明:「建戌之月以陽氣始進,建亥之月,純陰用事,至建子之月,陽氣始生,隔此純陰一卦,卦主六日七分,舉其成數言之而云七日來復。」如王弼:「陽氣始剝盡至來復時,凡七日。」孔穎達也是以六日七分說來解釋王弼看法。卦氣消息從剝卦到陽氣剝盡,成坤卦,坤卦一陽歸來即成復,剝與復之間隔一坤卦,一卦為六日七分時間,約略而言就是需要七日的時間。然而卦氣消息是以「月」為階段,並不是以日,因此又有人認為「七日來復」是指「七月來復」。如侯果:「天地運往,陰陽升復,凡歷七月,故曰七日來復。此天之運行也。《豳詩》曰: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一之日,周之正月也;二之日,周之二月也。則古人呼月為日明矣。」另一解釋則是以「七日」為「七變」,如程頤:「姤,陽之始消也,七變而成復,故云七日,謂七更也。」綜合這些說法,在存異求同之下可以把「七日來復」解釋為七個階段之後陽爻歸來。七個階段自乾卦之後算起,乾卦為純陽,自姤之後陽消,至復剛好是七個階段:姤、遯、否、觀、剝、坤,復。侯果:「五月天行至午,陰升也。十一月天行至子,陽升也。天地運往,陰陽升復,凡歷七月,故曰七日來復,此天之運行也。《豳詩》曰: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一之日,周之正月也。二之日,周之二月也。則古人呼月為日明矣。」孔穎達:「云七日,不云月者,欲見陽長須速,故變月言日。」

利有攸往:利有所往,或有長遠的利益。攸作「遠」或「所」。利有攸往為利於出遠門,或者是利有所往,利於出行。然而,如此解釋與象傳義理不符。《象》曰:「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既然「至日閉關,商旅不行」,那麼是不利於出門與遠行的。若要與《象傳》觀點調和,那麼此句可解釋為有長遠的利益。但進一步再以復卦卦義來看,這裡的所往,目的地是指家。此時不宜離開家門,在外之遊子宜於盡快動身回家。

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至日有二說,一是二至之日,即冬至和夏至。如王弼:「冬至,陰之復也。夏至,陽之復也。」孔穎達:「先王以至日閉關」者,先王象此復卦,以二至之日閉塞其關,使商旅不行於道路也。」虞翻:「至日冬至之日。坤闔為閉關。巽為商旅,為近利市三倍,姤巽伏初,故商旅不行。姤象曰:后以施命誥四方。今隱復下,故后不省方,復為陽始,姤則陰始。天地之始,陰陽之首。已言先王,又更言后,后,君也。六十四卦,唯此重耳。」

后不省方:后為君王。古后與司同一字,只是左右之差別,都是君王的意思。省,考察。方,地方,或指地方之事。君王不考察地方,或者君王這時不考察地方之事。《大象》六十四卦中言「后」者有三卦:泰卦「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復卦,以及與復陰陽相反的姤卦。復卦冬至言「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姤卦則說「后以施命誥四方」。

初九,不遠復,无祗悔,元吉。

象曰:不遠之復,以脩身也。

《繫辭》: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无祇悔,元吉。」

【今解】

不遠就回來,不至於後悔,大吉。

初九為動之初,一出門就回來,所以說「不遠復」。又內為近,初為最近之位,「不遠」之象。此比喻人一知道過失,就馬上改過遷善,故不至於後悔。

《繫辭傳》孔子以顏回的不二過、有過必改來詮釋。孔子說,顏回最為接近這裡所說。有不善他一定會知道,知道了就絕對不會再犯。這裡的復行,是重覆再犯的意思。非復卦的復。

【字義】

不遠復:離家不遠就回家,一出門就回家。比喻人迷途知返,很快就知錯能改。復卦既然有改過遷善之意,那麼出門、離家,就有犯錯之隱喻。

无祗悔:祗或作祇,有多種不同的讀法與解釋。《釋文》:「祗音支,辭也,馬音之是反,韓康伯祁支反,王肅作禔,時支反,《九家》本作字,音支。」「鄭康成曰:祗病也。陸績曰:禔安也。韓康伯曰:祗大也。」依朱熹,音「其」,「抵」的意思。无祗悔就是「無抵悔」,不至後悔、不用後悔。《本義》:「 祗,音其。一陽復生於下,復之主也。祗,抵也。」依馬融,為語助辭,无祗悔即無悔。馬融:「祗,辭也。」韓康伯及侯果以祗為大,无祗悔即無大悔。陸績、王肅祗作禔,解釋為安,无祗悔即不安而悔。

六二,休復,吉。

象曰: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今解】

一路順風,漂亮的回到家!吉。

六二雖然乘剛,但復卦重在改過能及早。二不但處內卦,而且具有中正之德,因此是自然而能改過者。因此以休美形容之。

【字義】

休復:休為美,善,這裡為贊嘆「復」的美好。休復原意應當是一路順風,沒有迷路,很順利就到家。

六三,頻復,厲,无咎。

象曰:頻復之厲,義无咎也。

【今解】

憂心而回家,艱苦,但無罪咎。

因為擔心有危險而回家,沒有罪咎。因為遇到挫折而改過遷善,雖然有危險,但終究還是不會有罪咎。

三為多凶之位,三變而成互體之坎中,為憂心之象。宋明儒皆將頻解釋作「頻繁」,在此不取。

【字義】

頻復:頻鄭玄作颦,原本應當作「頻蹙」解,憂慮而皺眉頭的意思。頻復是因為擔心、憂心而回家,遇到挫折不順心才知道改過。王弼:「頻,頻蹙之貌也。處下體之終,雖愈於上六之迷,已失復遠矣,是以蹙也。蹙而求復,未至於迷,故雖危无咎也。復道宜速,蹙而乃復,義雖无咎,它來難保。」虞翻:「頻蹙也。三失位,故頻復厲。動而之正,故无咎也。」到了宋明之後,都將頻解釋為頻繁。頻復為比喻人錯了又改、改了又錯,頻錯頻改的樣子。朱熹:「屢失屢復之象。」程頤:「三以陰躁動,處動之極。復之頻數而不能固者也,復貴安固,頻復頻失,不安於復也。復善而屢失,危之道也。」鄭玄作「卑復」。又頻也有瀕義,頻復即將近要回到家而未能回家。頻在《詩經》中又有緊急或懸崖的意思。《詩.大雅.桑柔》:「於乎有哀,國步斯頻。」毛傳:「步行頻急也。」《詩.大雅.召旻》:「池之竭矣,不云自頻。」毛傳:「頻,厓也。」那麼頻復又可解釋為急切回家(改過),或者是懸崖勒馬之義。

六四,中行獨復。

象曰: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今解】

自己走中央大道回家。

此比喻君子特立獨行,不茍同於世俗而能秉持正道。因六四為群陰中唯一與初九陽爻相應者,變而上體成震,故曰「中行」。

【字義】

中行獨復:自己走中央大道回家。中行,中道,也是正道,比喻君子中庸、走正道。獨復,獨自回家,比喻人特立獨行。鄭玄以六四剛好在復卦五個陰爻之中,所以稱「中」:「爻處五陰之中,度中而行,四獨應初。」虞翻則反對這樣的看法:「中謂初。震為行。初一陽爻,故稱獨。四得正應初,故曰中行獨復以從道也。俗說以四位在五陰之中,而獨應復,非也。四在外體,又非內象,不在二五,何得稱中行耳?」依虞翻看法,「中行獨復」指的是初九,因六四與其相應,初九孤獨在內而欲行即中行獨復。

六五,敦復,无悔。

象曰:敦復无悔,中以自考也。

【今解】

敦厚老實地回家,無悔。

象曰:「敦復无悔,中以自考也。」敦復之所以無悔,是因為內心會自己反省改過。坤為厚載,敦厚之象。如臨卦上卦為坤,上六亦曰敦臨。

侯果:坤為厚載,故曰敦復。體柔居剛,无應失位,所以有悔。能自考省,動不失中,故曰无悔矣。

項安世:臨以上六為敦臨,艮以上九為敦艮,皆取積厚之極。復於五即言敦復者,復之上爻,迷而不復,故復至五而極也。卦中復者五爻,初最在先,故為不遠。五最在後,故為敦。

【字義】

敦復:有多種解釋。一是以敦為督促,敦促的敦,自我提醒的意思,敦復意思為自我提醒、自我監督而回家。第二種解釋為敦厚、篤實、老實的意思,《易經》中敦皆採取此種解釋,歷代易家亦作敦厚、篤實解。敦復或可解釋為敦厚之人回家,敦厚之人心思少,一但出門,時間到了自然而然一定會回家,言老實淳樸之人,心思單純而無心機,或有犯錯,也很自然的會改過。敦亦通諄,勤勉、勉勵。敦復為勤勉式的改過。

中以自考:鄭玄:「考,成也。」向秀:「考,察也。」

上六,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象曰:迷復之凶,反君道也。

【今解】

迷路而回不到家,凶,有災禍。出師打仗最後大敗,殃及國君,凶,十年都無法再出征。

此喻人迷途而不知返,一路錯到底。因上六離初九最遠,與內亦無應,迷而不返之象。

復卦是「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的時候,當休養生息,出師則有違復道,因此為大凶。

【字義】

迷復:迷為迷路,迷路之復,則無法回到家。比喻人迷途不知返,犯錯不知改過,萬劫不復。

災眚:災禍。眚,音同「節省」的「省」。災眚經常合在一起講,但兩者有所差別,天災叫災,人禍叫眚。災眚實為天災人禍的合稱。《子夏傳》:「傷害曰災,妖祥曰眚。」鄭玄:「異自內生曰眚,自外曰祥,害物曰災。」

以其國君:災禍以至於其國君。錯了還不知改進,一意孤行,不能出兵還是出兵。打敗仗的結果,連國君自己都會有災難。

至於十年不克征:言養兵十年仍無法再出征。不克征,不能出征、沒有能力出征。十年,非常非常久的意思。古時以十為極大化的數字,十年不見得就是十年。此引申有萬劫不復的意思。

【彖傳注】

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以初九主爻及上下二體卦德解釋經文「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初九主爻為剛反之爻,剛反有兩種解釋。一是從陰陽消息而來,坤卦陽長,陽爻歸來,因此曰剛反。初九也可以旁通來解釋。乾卦九四至坤初成復,是為陽復,剛反於坤體,地下一陽動;坤初至乾四成小畜,為陰畜於乾體。陰為小,小畜者,陰畜也。剝卦和復卦《彖傳》都講「天行」,天行者,乾陽至坤體。剝卦為乾卦九三至坤上,復卦為乾卦九四至坤初。動而以順行為上下二體之卦德,下卦震為動,上卦坤為順。朋來无咎,坤為朋,震為來,復卦即朋來之象。依虞翻,前句應讀作「剛反動,而以順行」:「剛從艮入坤,從反震,故曰反動。坤順震行,故而以順行。」

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以「天行也」解釋經文「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傳統以消息卦解釋「七日」,因自乾至復剛好歷經七個階段:姤、遯、否、觀、剝、坤,復。或者以六日七分來解釋,十二消息卦中,剝卦一陽剝盡之後成坤,坤下生出一陽成復,因此剝極而至復中間歷經坤卦,一卦六日七分,故約略言之為七日。

利有攸往,剛長也:以剛長解釋「利有攸往」。就陰陽消息來說,復卦為剛長之卦,坤卦剛長成復,復之後又剛長成臨。反之。姤至剝為陽退陰長之卦。復卦言利有攸往,因往則剛長。剝卦言不利有攸往,因為往則陽爻剝盡。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王弼以反本解釋復,並以靜解釋本:「復者,反本之謂也,天地以本為心者也。凡動息則靜,靜非對動者也。語息則默,默非對語者也。然則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故動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見也。若其以有為心,則異類未獲具存矣。」程頤則反對此說,以初九陽爻動為天地之心:「消長相因,天之理也,陽剛君子之道長,故利有攸往,一陽復於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靜為見天地之心,蓋不知動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識之。」此說較近荀爽:「復者,冬至之卦。陽起初九,為天地心。萬物所始,吉凶之先,故曰見天地之心矣。」

“祇”、“祗”、“衹”之辨

(本文與漢字學相關,故用傳統漢字書寫)

漢字本是一個嚴謹、科學的系統,但由於受歷代俗字、錯字、訛字、簡化字的影響,這個系統中存在著一些難於辨認識別的個別字,“祇”、“祗”、“衹”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祇”讀作“qi2”,本義爲“地神”。《說文解字》:“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從示,氏聲。” “祗”讀作“zhi1”,本義爲“恭敬”,《說文解字》:“祗,敬也。從示,氐聲。” “衹”讀作“zhi3”,本義爲“但、僅、正好”。

因此,作“神祇”時,應寫作“祇”讀作“qi2”。但是也有大量古籍和今作寫作“祗”或“衹”,更有甚者讀作“shen2 zhi1”,這些都是不規範的。作“祗回”、“祗仰”、“祗奉”時,因為表示尊敬,應寫作“祗”。“衹有”,“衹好”等詞,表示“但、僅”,應寫作“衹”,然而宋代以後出現了“只”字作為“祗”的俗字,因此後代一般寫作“只”,表示“只有”,“只好”。由於這三個字形態相似,所以自古以來就有大量的錯寫。例如“祇有”,“祗有”,甚至“祇有”一度被認為是“衹有”的正字。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另一俗字“秖”代“衹”。

近現代漢字字體字形簡化,更加使這三個字混淆,最重要的變化時印刷體“示”字旁的改變。下圖第一行為宋體舊字體,第二行為臺灣現行宋體,第三行為大陸現行宋體。可以看到,簡化后的“示”字旁和“衣”字旁變得極其相似,只有一點之差,辨認更加困難。

zhi

大陸推行簡體字以後,上述三字均已少見,作“衹有”時統統寫作“只有”,“衹”字幾乎被廢棄。“祗奉”,“神祇”等詞都不是常用詞彙,因而也趨於消亡。這樣一來,能夠正確辨認和區分“祇”、“祗”、“衹”三字的人,也就越來越少。願有心的讀者看過此文以後,可以正確區分和使用上述三字,書寫規範傳統漢字。(BYVoid原創

 

孫星衍周易集解中:

[釋文]祗音支,辭也,馬音之是反,韓康伯祁支反,王肅作禔,時支反,《九家》本作字,音支。『集解』馬融曰:祗,辭也。[釋文] 鄭康成曰:祗病也。 陸績曰:禔安也。 韓康伯曰:祗大也。陸希聲曰:祗適也。

在經義述聞(一)中,王引之認為《九家》本作字,引廣雅,「祇,多也」,无祗悔者,无多悔也,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故雖有悔而不至於多也。蓋知有不善,則必悔,知而復行,則又多一悔矣。今不遠復者,知而不行,則但有不善之悔,而無復行之悔.......

故韓注又訓為大,與九家相表裹,若馬鄭王陸四家之說皆於文義未安。

有或讀祇為抵,案祇從氏聲,古音在支部,抵從氐聲,古音在脂部,兩部絕不相通,未可以抵易祇也。

 XXXXX

上說亦可參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