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543】談周易的「利西南」

Jack 發表於

假設有個易經老師,幫人解卦幾十年,關於方位問題他永遠只有「西南」是吉位,然後「東北」都是凶位。

我跟大家保證,這肯定是位很忠於易經經文的好老師。

以下是周易裡面所有關於方位的判斷:

  • 坤卦辭:西南得朋,東北喪朋。
  • 小畜卦辭:小畜,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 隨上六:拘係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
  • 明夷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
  • 蹇卦辭:利西南,不利東北。
  • 解卦辭:利西南。
  • 升卦辭:南征吉。
  • 小過六五: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 既濟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西南為吉,東北為凶在周易裡似乎是一個相當慣性的思維邏輯。雖然還有出現諸如東、西、南等四正位的判斷,但總合起來就是西南、西、南都是好的吉的方位,東北、東是不好的、凶的方位。

就一個卜筮書來說,這樣的判斷模式應該很不合理。不管當時有什麼特殊狀況讓周易的方位占斷有如此扭曲的情況,但要落實於現代的吉凶判斷,顯然是行不通的。

所以,我會如此建議:假設你要用易經來解決吉凶問題,應該及早發展出自己的一套方位占解方式,不能依賴易經經文。甚至,恐怕得對易經所有關於方位的判斷視而不見,全面採用你自建的系統。後天八卦方位圖與六日七分圖都是很好的工具。

另一方面,對於這些關於方位的判斷,我們也必需有另一套解讀方式,不能以他所說的方位來解讀,而必需以「引喻」的方式來看待。

例如,既濟一般就解讀為「東鄰殺牛」指的是殷商,殷商在東,殺牛乃鋪張浪費,不務實的做法,因此不得上天之保佑。西鄰則喻指周,周以簡單的祭祀(禴通礿通約,乃祭祀之簡約者),而得上天之保佑,因為禮數雖簡單,但祭者虔誠而合於時宜,且務實。

周為本位的一本書

《周易》中關於西南與東北等方位的占斷,顯然是帶有某種偏見,這個偏見應該來自於周的本位。

一般認為,西南為吉,東北為凶,是因為周與商的相對地理位置,周是在西南方,而商在東北。

↓ 紅圈之處為豐邑。文王晚年時從歧山遷到豐邑。地圖中清楚可見周在靠西南的方位,而商在東北。

(地圖出處:歷史追學網

《繫辭傳》說:「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周易》一書的作者是誰,這是一個千古爭論不休的議題。甚至到底是出自一人手筆,還是集體創作,學者們也沒有達成一個共識。

但是周易的產生,與周文王還有周的興起過程息息相關,這個應該是學者們還可達成共識的觀點。

所謂文王演易,是不是一般人所想的,文王蹲苦牢,很無聊苦悶,所以就在裡面研究命理,然後寫了一本算命的書叫易經?我認為不可能是這樣,因為易經中有很多可考的故事都在文王之後。別跟我說文王還有易經就是這麼神妙,可以預測以後的事,所以就算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被寫進去了也是合理的。事先寫進還沒發生的歷史事跡有什麼好奇怪的。

我認為,《周易》是以「占人」每年所整理的占驗資料精簡而成。《周禮》中諸如大卜、占人,甚至周易的卜筮如何使用等制度,很可能是西伯被商紂囚於羑里時所構思出來的。卜筮在當時是周王決策機中重要的一環,這個機制主要是要知道鬼神的意志。西伯被關在羑里時,構思周的未來,也包括了周易所屬的一套人謀鬼謀決策機制,然後這個決策機制後來開始運轉之後,裡面的占人將占筮結果歸檔並年年比對整理應驗之事件,最終精簡成了周易。

所以繫辭傳的推測與描繪可以說是相當符合當時的情況。周易一書的形成背景,正當是周朝在崛起,商在衰落的時候。「西南是好的方位」,「西南是吉的方位」,「東北不好」,「不要往東北走」,正反應了周與商的對峙。甚至我在懷疑,這有沒有可能是當時周的一場「統戰」,或許透過各種方式傳達出「西南是好的方位」,東北是大凶的地方,然後讓大家都歸向西南的周。

古公亶父遷至岐山

事實上,西南方對於周的意義,不只如此。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之後發現到,西南與周的興起是息息相關的。

一般認為,周的興起,要從周文王的爺爺古公亶父說起。《史記周本紀》:

古公亶父復脩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已復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踰梁山,止於岐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有人認為古公亶父(或作「古公亶甫」)應該是「公亶父」之誤,這個細節我們就暫且擱置。

依《史記》這段記載,當時修后稷、公劉之業的古公亶父,因為振興農業,而大得民心,可是也飽受薰育戎狄等外族的侵擾。他不願百姓因為為他而戰而死,因此決定離開。於是從豳(今陜西咸陽旬邑縣)遷徙到岐山(今陜西寶雞市岐山縣)。這樣的仁義與愛民,感動了豳人,舉國扶老攜弱,追隨古公。古公最後設邑於岐山。因此,一般認為岐山(西山)就是周的發源之地。

我們在 Google 地圖輸入這兩個地方的現今地名之後,請谷哥幫忙導航,結果很清楚,這是往西南方的一次遷徙。至於遷徙路線是不是像現在走路一樣,先是南行,再向西行,則不得而知。但從周易經文來看,很有可能。

↓ 現在從豳(陜西咸陽旬邑縣)到岐山(陜西寶雞市岐山縣),步行大約需要36小時時間。

萃升兩卦的記載

我們還發現到另一件有趣的事。

關於古公亶父的故事,很可能記載在《周易》的萃升兩卦裡。

今天的讀經班上,我讓大家用這個故事框架去理解與推理,讓這個遷徙的劇情對應到這兩卦的卦爻辭,全班毫無異議,都覺得這樣的對應性是非常的高。不但如此,萃升兩卦中一些不是很好理解的經文,似乎都可以用這樣的故事框架來疏通,讓經文的意義更加通順。

萃卦像是這次遷徙之前的聚會(王假有廟),這次聚會裡古公聚集眾人決定要離開豳。而六爻呈現的可能是在開始遷徙之前,群眾從抗拒到同意的紛擾過程。升卦則是開始遷徙,最終到岐山。

升卦卦辭講的「南征吉」,可能就是遷徙的前半段路程,基本上是往正南方在走。或者也可能是當初遷徙時,方位大致是往南的,所以說南征吉,雖然精確來說是往西南。至於升卦六四「王用亨於歧山」語意更是直白,古公在歧山祭祀與舉辦饗宴。古代或許祭祀與饗宴是同時舉辦的,就如鄉下廟會有宴客之習一樣。因此亨(或享)其實不該翻譯,因為翻譯作祭祀或饗宴都不是很對味。

然後到六五登階,新邑正式建立。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利用這個故事框架再去重讀萃升兩卦看看,應該可以有一翻新的領悟。

最後要聲明的是,我的史學素養並不好。所有的歷史都是自己依著所想找的答案東拼西湊來的,或有不盡精準之處。也歡迎大家能夠在史實方面幫忙補充或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