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乾卦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乾卦 乾下乾上

有天地而後萬物生焉,萬物莫尊乎天,《周易》所以首乾也。

其象為天,其卦純陽。健而不息,故其象為天。統言其象占,則有大亨之道而利于正固。就其理析言之,則四德具焉。此全彖之大旨也。

卦既純陽,變化不測,故六爻皆取象于龍。具龍德而在上,則居天位以應天,天子之事也。具龍德而在下,則盡天理以順天,學者之事也。生而知之,安而行之,潛見惕躍飛亢,隨其時者,聖人也。觀象玩辭,觀變玩占,固守其潛,積學待見,當惕而惕,當躍而躍,飛則應時,亢不至悔者,君子也。此六爻之大旨也。

乾,元亨利貞。

三畫皆陽,其卦為乾,其象為天。乾者健而不息之謂。天體純陽,健而無息。以形體言為天,以主宰言為帝,以性情言謂之乾。下三畫內卦也,上三畫外卦也。六畫皆陽,內外皆乾,乾之純,健之至也。元亨利貞,文王所繫之詞,以斷一卦之吉凶,所謂彖辭者也。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貞,正而固也。六奇純陽,有元氣渾淪無所不包,而發生暢茂,各得其宜,皆歸于至正之象。學易者筮得此卦而六爻不變,則占當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以保其終也。

按:大全謂諸家解元亨利貞皆作四德,獨本義作占辭,然惟理如是,則數亦如是,見于象占亦如是。經言四德,就其理析言之也,本義則就其象斷其占,為體易者言之。其意亦並行不悖也。

初九,潛龍勿用。

凡畫卦自下而上,故下爻為初。按:《本義》、《大全》凡揲筮得三奇,則所餘三十六策,合四九之數為老陽。得二偶一奇,則所餘二十八策,合四七之數為少陽。老變而少不變,故陽爻稱九。

按:《來註》引《繫辭》「參天兩地而倚數」謂參天者天之三位,天一天三天五也。兩地者,地之二位,地二地四也。倚者,依也。天一依天三,天三依天五而為九。所以陽皆言九。地二依地四而為六,所以陰皆言六。取生數不取成數,此說亦可參用。

龍八十一鱗,九九之數。變化不測,純陽之物。故諸爻皆取象于龍。初陽在下,故有潛龍之象。此時未可有為,故有勿用之象。勿用雖戒占者之辭,實卦爻中有此象也。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二自下而上第二爻也,後倣此。出潛離隱,故有見龍之象。澤能及物,猶田之得雨,耕穫有功,故有在田之象。雖非君位,而在下卦之中,有君之德,故有大人象。澤能及物,故有物所利見之象。占者得此,則利見此人。若占者有見龍之德,則可以得君行道,利見九五在上之大人矣。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九,陽爻。三,陽位。在下卦之上,重剛而不中,乃危地也。六爻取象三才,則三為人位。故不取象于龍,而稱君子。處危地而以學問自修,君子之事,非可言龍也。三,下乾終而上乾繼,故其性體剛鍵,有乾乾自惕之象。若者,擬議之辭。三居下卦之終,故言終日。夕亦日之終也。終日乾乾,自始至終,无日不戒懼也。夕又惕若,自晝至夜,无時不戒懼也。重剛不中,所處危地,有厲象。雖處危地,而剛健得正,自修不息,有雖危无咎之象。凡言无咎者,本皆可致咎,善處之,故咎可无也。程傳擬舜之玄德升聞,時解作相臣憂勤任重。不必泥。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九陽四陰,在上卦之下,或者,疑而未定之辭。進退之際,无適无莫,无可不可。人不能測,故以或言之。淵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測,龍之所棲也。淵雖卑于田,然田非龍所居。在田則下于地,淵正龍所從變化之處。躍則已離于地而將向于天矣。九,陽動,故有躍象。四,陰虛,故有淵象。以陽居陰,居上之下,又變巽為進退為不果,有進退未定,可上可下,能隨時進退,則可无咎之象。乾至健知險,六爻皆不言吉。而險莫如三四,故善處之,僅可无咎而已。程傳擬舜之歷試諸艱,胡氏擬之儲貳,皆存而不泥可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易卦皆以五為君位,以其居上卦之中也。上雖尊而過乎中,則擬之賓師矣。卦體純陽,剛健也。以陽居中,中正也。純陽居上之中而得正,有飛龍在天之象。居上之中,人所共仰,有利見大人之象。二與五皆剛健中正,而五居尊位。以聖人之德居天子之位,故萬人樂得而見之。即《文言》所謂「聖人作而萬物覩」也。然使有德位者占此,則所利見者九二在下之大人,如堯之得舜可也。

上九,亢龍有悔。

上者,最上一爻之名。亢者,過于上而不能下。龍由潛而見而躍而飛,至秋分又蟄于淵,知進退者也。過此不蟄則亢矣。五者,位之極。中正者,得時之極。過此則為亢矣。陽極于上,有龍之過亢而動必有悔之象。唯聖人知進退存亡,乃可免也。凡言有者,非必然之辭。曰有悔,亦自有無悔之道可知。

用九,見群龍无首,吉。

九變而七不變。凡筮得陽爻皆用九,而獨乾稱用九。蓋他卦不純陽,獨乾之六爻皆變,則純陽為陰,所用皆九矣。人為勢位所移,為才氣所使,是為九所用,非能用九者。因時變化,无適无莫,故獨稱用九。坤之用六倣此。六爻皆動,有群龍象。陽皆變陰,不以剛為物。先剛而能柔,有群龍无首象。龍未嘗无首而首不可見,善藏其用者,吉之道也。六爻皆不言吉,獨此言吉,聖人不恃剛也如此。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彖即文王所繫元亨利貞之辭。彖曰以下謂之彖傳,孔子所以釋彖辭也。彖,獸名,豕形而有六牙。卦有六爻,彖則總六爻之義,故以為名焉。彖傳以天道明乾義,又析元亨利貞四德而言聖人之法天。此一節首釋元義也。卦以陽為大,陰為小。六爻純陽,故曰大哉,讚嘆之也。元字兼大始二義。大者,無所不包,物莫有外者。始者,無所不達,物莫有先者。元之為德不可見也。可見者,物之資始而已。天以生物為心,而物之生必有所始,乾元實能資之。既資以始,即資以終。自始而終,終而復始,皆一元生意貫徹其間,是能統乎天也。資始者,无物不有。統天者,无時不然。此乾元之所以大也。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此釋乾之亨也。既資其始,自然亨通。元氣薰蒸,油然雲行。淋漓布濩,沛然雨施。資始之初,渾淪未辨,故曰萬物。此則形質可別,故曰品物。流者,川流不息。形者,明白不紊。所謂亨也。經未言亨字。然雲行雨施氣之亨,品物流形物之亨也。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此言聖人體天之元亨也。始即元,終即貞。不貞无以為元,不終无以為始。故曰終始。《來註》以終為上爻,始為初爻,引《繫辭》「原始要終」,亦可兼用,蓋六爻即有元貞之義也。大明之者,深知其所以然之故也。六位即六爻潛見惕躍飛亢之位。位隨其時,皆有一定而不可易,故曰時成。成者,位自成。乘者,聖人乘之。既曰六位,又言六龍者。位有一定,因時變化,與之咸宜者,聖人也,故曰時乘六龍。不曰行天道,而曰御天者。與時偕宜,造化在我,猶控御之也。言聖人大明乾道之終始,見卦之六位各以時成,而能因時變化以合乎天,則聖人即天矣。六位已兼利貞,而謂聖人之元亨者。言其功業作用,未及其究竟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此釋利貞之義也。乾道即乾元之道。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萬物由變而化也。各正者,不相混淆,无偏祐也。物所受為性,天所賦為命。保者,存而不失。合者,聚而不散。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萬物各具一元也。保合者,全于有生之後,萬物統會一元也。乾道由變而化,萬物華者向實,生理各足無偏,此利也。太和元氣,保全凝合,又含將來生意,此貞也。各正性命言理,而氣在其中。保合太和言氣,而理在其中。然皆元之所為,此元之所以統天也。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此言聖人體天之利貞也。首出庶物,聰明睿智出乎庶物之上。以君臨天下,猶乾道之變化也。乃恭己無為,而四海各遂其生,各復其性,猶萬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也。此聖人功業成就究竟,故謂之利貞。又按:古本大明終始節在利貞之下,首出庶物之前。則聖人體天之元亨,與體天之利貞,不必分屬,尤為渾融。大抵彖傳以乾備四德,而要以元氣流行无間,發生萬物。聖人備四德,亦體元出治,以致太平。此聖人得天位,行天道,致太平之占。而占者得之,亦隨其所處時位論之,不必拘也。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故聖人立象以盡意。卦之上下兩象,伏羲所取。六爻之象,周公所繫也。此節謂之大象,孔子作傳,以釋伏羲所取之象也。潛龍以下,謂之小象,孔子作傳,以釋周公所取之象也。上下卦有重義,天則一而已。但言天之行,則今日一周,明日又一周,至健之象也。以,用也。君子體易而用之,常存天理。不以人欲害其天德之剛,則自強不息。若間以一念之私則息矣。凡大象之傳,皆夫子所自取,故與卦爻不相屬。行健者,在天之乾。不息者,在我之乾。上句以卦言,下句以人事言。他卦倣此。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自此至用九,夫子小象之傳,以釋周公取象之意也。陽謂九。初爻在下,陽氣在下。君子處微,未可以有為也。聖人于乾之初,憂其在下。于坤之初,慮其始凝。已有扶陽抑陰之意。

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德即剛健中正之德。二雖未得位,而德化足以及物,所施普矣。

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反復,往來進退動止必合乎道也。下乾已盡,上乾復來。乾而復乾,无他途轍。猶云反反復復,只在這條路也。二德及于人。三惟道修于己,以所處危地也。

或躍在淵,進无咎也。

量可而進,適其時則无咎。增一進字,以斷其疑也。

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造,作也。聖人興起,在天子位也。此釋飛龍在天。至同聲相應節,乃言利見大人。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乾之上九,陽之盈也。盈則必消不可久,致悔之由。人知其不可久,防于未亢之先,則有悔者无悔矣。防其亢者,復返于潛而已。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天德即乾道。陽剛天德,不可為物先。群龍无首,用九之象。不可為首,為人之用九者言也。然惟其不可為首,所以能首出庶物。蓋乾本為萬物之所資始,已具首出之德。而物極必變,善體乾者,剛而能柔,謙卑遜順,不為天下先,故曰不可為首。非于乾有所不足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

他卦彖象,作傳而已。獨乾坤為諸卦之父母,故夫子更設文言,以盡二卦之蘊。依文以言其理,故曰文言,又為有文之言詞也。此乃釋元亨利貞為四德者字也。字,夫子悠然有會於其妙而讚嘆之,非詮解之詞。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渾涵於此。於時為春,於人為仁。四時之運,皆此元氣周流。義禮智之善,皆從此生生,惻怛之心發端,故曰善之長也。亨者,生物之通。物至於此莫不嘉美。於時為夏,於人為禮。萬物至夏發生暢茂。一物如此,萬物無不如此。衆美之物無不會聚,故曰嘉之會也。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於時為秋,秋於人為義。秋氣嚴肅,義也。然無此氣,不能各遂其生。人人親其親長其長,義也。即此便和,所以為利。若不親其親而親他人之親,至於不和,又安有利。不於利上求利,義之和處便是利。蓋處置得宜,不逆于物,利莫大焉者也。貞者,生物之成。實理具備,隨在各足。於時為冬,於人為智。萬物至冬收斂完固,實理充足。故貞下起元,來歲復能發生。人之有知,見理既明。知而弗去,靈明內涵,萬變由我。猶木之有幹,枝葉從此以生也。此節發明乾之四德,天理之自然也。下節乃言君子體乾之學,人事之當然也。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

體仁,以身法天地生物之心。所存所發無不在是。全體皆仁,无一物不在所愛。有君長之道,故足以長人。嘉會,本義曰嘉其所會。謂衆美畢集,動容周旋,無不盡善。不失之過,不失之不及,故曰合禮。義,體嚴而用和。君子使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得所利。情既相安,分乃不凟,故義無不和。貞固者,真知理之正而固守之。凡事從此立矣,故曰足以幹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天行健而四德備,君子亦體天之健以行四德,君子之乾也。四德,人所同具,唯君子能自強不息以法乎乾,乃能行之。故言元亨利貞,必先以乾也。自元者善之長至此,皆以申明彖傳之意。然下文申明彖傳皆繫以子曰,此則否者。疑古人已有其辭,故《左傳》穆姜嘗稱引之,夫子亦有取焉者也。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自此至乃見天則,夫子申言彖傳之意。而此節六爻設為問答之辭。龍德,聖人之德也。聖人神明不測,故曰龍德。初九陽在下,聖人之在側陋也。不易乎世,謂自守其道,不因世而變易。不成乎名,謂自晦其跡,不求其名之成。行與世違,遯世矣。而道足自樂,故无悶。已不求名,不見是于人矣。而心可自信,故无悶。時當可樂,則不私其有,以同乎人。時當可憂,則不失吾已,違而去之。憂與悶不同,為一身起見為悶,為天下起見為憂。此六句皆言龍德確乎其不可拔,隱也。然確乃的確之確,非堅確之確,蓋非意專于退也。憂樂一隨乎時,行違一準乎道,非一己之私。所謂用舍無與于已,行藏安于所遇。富貴不淫,貧賤不移,所見真確者也。六爻皆以聖人言之,有隱顯而无淺深。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正中,正當下卦之中也。蓋上下卦以二五為中也。德而曰龍,似神奇不可測矣,不知聖人只修其庸言庸行而已。庸常之言亦信,庸常之行亦謹。則無不信與謹,盛德之至矣。猶且閑邪存誠,猶詩所謂無斁亦保,雖無厭斁而常自保守也。邪自外入,故言閑。誠本我有,故言存。邪閑則誠自存。蓋妄去則真全,非別求所謂誠者而存之也。乾二畫實,故言誠。坤二畫虛,故言敬。誠敬者,聖學之源。見于乾卦坤卦,實天地自然之理也。去其不謹信之邪,存其謹信之誠。由是上可格君,下可善俗。則善不徒在一身,而及于一世矣。不見為己之善,而見為世之善,何伐之有乎。善被于一世,德之博也。已既不伐,人亦不知其所以然。正己而物正,化也。自誠之純粹言之曰善,自其及人者言之曰德。二非五,未居之君之位,而正中已有君之德,故稱大人也。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本義》謂六爻者以聖人言之,有隱顯而無淺深。言所處時位有不同,非自初而上有積漸也。三爻爻辭稱君子,亦君子而求至于聖人者也。進德就存諸心言,修業就見諸事言。忠信,存諸心者无一念之不誠也。德欲進而不已。然使无真實之心,德安能進。故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見于事者無一言之不實也。人之不實多在于言。若口不擇言,雖有忠信之心不能立。立其誠,即立此忠信。隨事檢點,不敢妄言。雖不言制行,而制行在其中矣。業既言修,又言居者。修者治而弗怠,居者守而勿失。如屋之既修,居之乃為我有也。修辭立誠,業為我有,故曰所以居業也。忠信修辭,言所以進德修業之道。知至知終,又詳其始終用功之序。知至至之,進德之事。理无加于忠信,故曰至。至之,則進而不已也。誠僞微茫之判曰幾。與,許也。人惟所見未真,故不敢進。疑似之際,不能自主。知至則實見是非端的。知德之極至在是,而以實心必欲赴之。則凡意念所動,微茫之際,不差此幾之動,乃可許之,而德日進矣。知終終之,居業之事。萬事究竟歸于一誠,故為終。終之則居而不失也。事物有裁制之宜為義。義與幾非二。在心之初動為幾,然幾尚有善惡。所動皆善,見之于事,則為義矣。存之即居之也。人不知究竟所在,則不知所終。知之而不務至乎其極,雖所行偶有合宜,亦不能存。知終則深知萬事歸於一誠,而以修辭立誠終之。則凡事之裁制合宜而為義者皆无不存,而業自修矣。知開其始,行要其終。內實其心,外實其事。以此居上居下,安往不宜。所以終日乾乾,夕猶惕若,無一息之間也。三在內卦為上,合外卦為下。不驕不憂,所謂无咎,進德修業之效也。

九四曰「或躍在淵,无咎」,何謂也?子曰:「上下无常,非為邪也。進退无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无咎。」

或之為言,可上可下,可進可退。上下无常,疑為邪矣。然欲及時而上,故有時或下,非為邪枉也。進退无恒,疑于離群矣。然欲及時而進,故有時或退,非離群類也。四處危疑之地,進德修業與九三同。三因時,四欲及時。无常乃所以為常,无恒乃所以為恒,故无咎也。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此言凡物各從其類。聖人,人類之首,故為人所歸。以釋利見之義也。鶴鳴子和,雄嗚雌應,同聲相應也。取火於日,取水於月,同氣相求也。下濕易潤,水先趨之。乾燥易焚,火先燃之。龍,陽物。薰蒸之氣為雲。虎,陰物。肅殺之氣為風。凡此皆以類相感者也。聖人,人類之首,故為人之利見亦然。作者首出于上,覩者下觀而化也。又以物之親上親下,以見人之于聖人亦然。本乎天,日月星辰輕清成象者皆親之。本乎地,蟲獸草木重濁成形者皆親之。蓋屬陽者從上,屬陰者從下也。類各有本,本各有親。聖人萬物一體,利見又何疑乎。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九為龍,貴矣。而陽不得陽位,位在于五,是无位也。上而亢,高矣。而純陽無陰,是无民也。九三之賢在下,而敵體不應,是无輔。是以動而有悔。然致悔在動。不動而復于潛,則悔可无矣。

潛龍勿用,下也。

陽在下也。釋潛龍以氣言,此釋勿用以人言。言在下未可用也。

見龍在田,時舍也。

舍作舍止之舍。見止在田,尚未大用。時舍者,暫止于此,勢非久安也。

終日乾乾,行事也。

進德修業,行所當行也。即行健不息之意。

或躍在淵,自試也。

自試,斟酌之意。試其時之可否而不輕進,非中無所主而漫以嘗試也。

飛龍在天,上治也。

得位而行,居上以治下也。

亢龍有悔,窮之災也。

陰陽一氣无窮,而時位有窮。窮極則災生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言乾元用九,見與他卦不同。蓋一百九十二陽爻皆用九,各有所指。獨乾之用九為剛而能柔,人君治天下之道也。

元者仁也,足以長人者也。人君體乾之元,用乾之九。至誠惻怛之意,行于剛果之中。寬猛得宜,天下自无不治矣。四德獨言元,元可包四德也。亢之後言元,貞下起元也。天下自无不治,一元之運,无為之化也。自潛龍勿用下也至此,申言象傳之意。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陽氣潛藏,君子亦當晦隱。初一潛而天下陽之屬皆宜潛也。曰下曰隱曰藏,反復發明示人,不必強立分別。

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文者,經緯成章。明者,光顯不昧。二雖不在上位,天下已被文明之化。如孔子是也。此爻變離,有文明象。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兼无時不然,隨時加謹二意。天行健,无息時。與天時俱不息,法天之學也。時當危厲,理宜乾惕,處危之道也。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

離下內卦而上外卦。時當變革,勢不得輕。

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

六爻皆天德。而五乃天位,天德之得位者。唯有是德,乃宜居是位也。

亢龍有悔,與時偕極。

此窮極之極,非至極之謂也。時既極,而我不能變通,則與時運俱極,故言偕。偕極有悔,非德也。故初曰德之隱,二曰正中,三四曰進德,五曰天德。獨上不言德。知進退存亡之聖人,則雖偕極,而有窮變通久之道矣。

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則者理之有節限而無過不及者也。剛柔適中,天之則也。用九剛而能柔,乃合乎天之則也。言用九而冠以乾元,有統天之德,而後九可用也。自潛龍勿用下也至此,皆反復申言象傳之意。或言其時,或言其位,或言其用,不必強有所分。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自此至天下平也,又申彖傳之意。承上言乾元用九,又嘆乾元之妙。前以元亨利貞析為四德,至此又若以元亨利貞分言之,而統歸于一元。因贊乾德之妙,唯聖人能體元以法天也。他解有謂自此至天下平,申言乾元用九天下治者,非。蓋用九六爻皆變,取其剛而能柔。此言剛健中正,六爻發揮,則以純乾之德言之。蓋夫子因言乾元,因申彖傳未盡之意也。始即資始之始。而始則必亨。蓋有息則不能亨,不息則理勢必亨。增而字,有漸次而无斷續。天地生生之氣,自微而著。始而亨,則亨而利,利而貞,皆可知矣。

利貞者,性情也。

收斂歸藏,乃見性情之實。元亨時,乾之發見,利貞則各有成就。如草木之種,春時發芽,夏則千枝萬葉。至秋漸收斂,冬乃堅實。前此發見時,共一性情。至此則各一性情,猶前言各正性命也。遡性之本言之,則曰性命。推性之用言之,則曰性情。情又可發生,貞下又起元矣。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乾始,乾元之始也。乾始之道,能使庶類生成,天下蒙其美利,能以美利利天下也。坤利牝馬,他卦利建侯,涉川,皆有所指。乾始无所不利,非可指名,故言利,不言所利也。乾之始即元而亨,不言亨者,元可包亨也。利天下者,利不言所利者,貞不言貞者,利可包貞也。然乾始能以之,則亨利貞皆在元之中矣,故贊其大。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四德一元,元一乾也,故曰大哉乾乎。其體堅強,不可屈撓,剛也。其用循環,无少間斷,健也。其行若有所限,而无過不及,中也。其立君若有所專,而不偏不倚,正也。剛健之極,不雜于陰柔,純也。中正之極,不入于邪惡,粹也。純粹至于至極,无有形容,精也。乾屬剛,而又言中正者。蓋分乾坤而言,則有陰陽剛柔動靜之不同。自一元之氣周流无間之本體言之,則无所不包也。

六爻發揮,旁通情也。

乾德之精,不容言矣。可言者其情耳。故聖人以六爻發揮,曲盡其情,而乾之道在易矣。

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六爻曲盡易之道,而唯九五有德位之大人能體備乎乾之蘊,故獨以有天下之聖人言之。六龍即六爻。時乘句增也字,與上不同。上重乘龍,此重御天。言乘龍者將以御天也。六爻不外一時。聖人以時乘此六龍,將以御天下也。雲行雨施,就聖人言之。政教如雲之行。德澤如雨之施,天下自无不平也。御天而雲行雨施,聖人之以美利利天下也。天下皆平,聖人之不言所利也。至此而乾之道在聖人矣。又按:彖以元亨利貞言乾,文言即以元亨利貞屬之君子。乾之德在君子躬行之中也。彖以雲行雨施言乾,文言即以屬之聖人。乾之功即在聖人運用之內也。此天人之合。君子自強不息以法乎天,不可以已也。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德,得于心者也。行,見于事者也。日可見,猶指日可待之意。理得于心,可以見之行事矣。但當隱而未見之時,德雖可行,而時位未能成其所行。君子知其時位之未可,是以弗用。此以下又申象傳未盡之意。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九二有正中之龍德。然所以成德者,亦由學問之功。之,指正中之理。言理之得于天者,雖我所固有,然散見于事物,不學則聞見者寡,無以聚于吾心也。聚矣而不問,則不知所擇。故問所以辨其是非同異也。聚矣辨矣,狹隘其心,則此理非我有。故必有涵養寬裕之意,優游厭飫,勿忘勿助,而所聚所辨者,庶融會貫通,與心為一矣。至于仁者,吾心之全德,即天之元。吾之所學所問者此也。既聚既辨之後,既居于心,即見之于行事。亦猶天之行健,无或一息之間。則莫非天理,无一毫私欲之間。而乾元之德全。雖未居君之位,而已具君之德矣。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重剛,陽爻陽位也。按《來註》,三居下卦之上,四居上卦之下,以剛接剛,故皆曰重。此解亦可參。不中,非二五也。不在天,非上之中。不在田,非下之中。時本可危,因時而惕以防危,故雖危无咎。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重字衍。三四皆人位,而四居人之上而近君,故曰不在人。重剛不中之中,二五之中也。中不在人之中,六爻中間之中也。下以二為中,三則過。上以五為中,四則不及。過則憂,不及則疑。然憂所當憂,卒于无憂。疑所當疑,卒于无疑。故皆可以无咎。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前同聲相應節言利見之意。此專就大人言,而利見之意在其中。九五之為大人,大以道也。天地者,道之原。大人无私,以道為體,則合于天地易簡之德矣。天地之有象而照臨者為日月,循序而運行者為四時,屈伸往來生成萬物者為鬼神。名雖殊,道則一也。大人既與天地合德,故其明目達聰合乎日月之照臨,刑賞慘舒合乎四時之代禪,遏揚彰癉合乎鬼神之福善禍淫。先天弗違,如先王未有之禮可以義起。蓋雖天之所未有,而吾意默與道契,雖天不能違也。後天奉時,如天秩天序天理所有,吾奉而行之耳。蓋人與天地鬼神本无二理,特蔽于有我之私而不能相通。大人與道為一,即與天為一,原无彼此先後之可言。其曰先天後天者,亦極言或先或後,皆與天合也。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

進退以身言。窮上反下,退矣。存亡以位言。過五居上,亡矣。得喪以物言。无輔无民,喪矣。是之謂亢,所以動而有悔。

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知進退存亡,則无得喪矣,故不復言得喪。不失其正,處之以道,非計私以避害也。正即貞也。乾元歸于一貞,聖人法天體元歸于一正。隨其時,不失其正,非聖人不能也,故再言其唯聖人乎。此卦六爻,周公皆取象于龍,夫子文言皆屬之于聖。非聖人固不能體天,然易非專為聖人言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自聖賢以至于愚不肖,皆可觀象玩辭,觀變玩占,而以聖人為法耳。蓋人生天地之間,吉凶悔吝无一息之停,聖人隨其時所值,而皆有以處之,使得其正。此不獨乾卦之義,而實全易之義。易之所以開物成務,聖人所以為天下後世法者,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