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文言傳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

【本義】剛方,釋牝馬之貞也。方,謂生物有常。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坤至柔而動也剛,坤只是承天,如一氣之施,坤則盡能發生承載,非剛安能如此。

○ 問,《程傳》云坤道至柔而動則剛,坤體至靜而德則方,柔與剛相反,靜與方疑相似。曰:靜無形,方有體,靜言其體,則不可得見,方言其德,則是其著也。

○ 吳氏澄曰:坤體中含乾陽,如人肺藏之藏氣,故曰至柔。然其氣機一動而闢之時,乾陽之氣,直上而出,莫能禦之,故曰剛。剛即六二爻辭所謂直也,乾運轉不已,而坤體隤然不動,故曰至靜。然其生物之德普徧四周,無處欠缺,故曰方。方即六二爻辭所謂方也,乾之九五,不徒剛健而能中正,故為乾元之大,坤之六二,不徒柔靜而能剛方,故為坤元之至。

○ 何氏楷曰:乾剛坤柔,定體也。坤固至柔矣,然乾之施一至,坤即能翕受而發生之。氣機一動,不可止遏屈撓,此又柔中之剛矣。乾動坤靜,定體也。坤固至靜矣,及其承乾之施,陶冶萬類,各有定形,不可移易,此又靜中之方矣。承靜者體也,剛方者用也。

後得主而有常。

【本義】《程傳》曰:主下當有利字。

【集說】

○ 趙氏汝楳曰:坤無乾以為始,孰開其端,先迷也。天先施而地後生,後得主也。先陽後陰,乃天地生生之常理。

○ 余氏芑舒曰:程子以主利為一句,朱子因之,故以《文言》後得主為闕文,然《彖傳》後順得常,與「後得主而有常」,意正一律,似非闕文也。

○ 俞氏琰曰:坤道之常,蓋當處後,不可攙先也,攙先則失坤之常矣。唯處乾之後,順乾而行則得其所主而不失坤道之常也。

含萬物而化光。

【本義】復明亨義。

【集說】

○ 王氏宗傳曰:惟其動剛,故能德應乎乾,而成萬物化育之功。惟其德方,故能不拂乎正,而順萬物性命之理,此坤之德所以能配天也。後得主而有常,則申後順得常之義,含萬物而化光,則申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之義。

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本義】復明順承天之意。

○ 此以上申《彖傳》之意

【程傳】坤道至柔,而其動則剛。坤體至靜,而其德則方。動剛故應乾不違,德方故生物有常。陰之道,不唱而和,故居後為得,而主利成萬物。坤之常也,含容萬類,其功化光大也。主字下脫利字。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承天之施,行不違時,贊坤道之順也。

【集說】

○ 俞氏琰曰:至柔而動也剛,申德合无疆之義。至靜而德方,釋貞義。後得主而有常,後順得常之謂。含萬物而化光,即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之謂。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即乃順承天之謂。

【案】動剛,釋元亨也,氣之發動而物生也。德方,釋利貞也,形之完就而物成也。柔靜者坤之本體,其剛其方,乃是乾為之主。而坤順之以行止者,故繼之曰後得主而有常,釋先迷後得主也。含物化光,謂亨利之間,致養萬物,其功盛大,釋西南得朋也。承天時行,謂順承於元,至貞不息,陰道終始於陽,釋東北喪朋也。蓋孔子既以坤之元亨利貞,配乾為四德,則所謂西南東北者,即四時也,故用《彖傳》所謂含弘光大者,以切西南。又用所謂乃順承天,行地无疆者,以切東北,欲人知四方四德,初非兩義,此意《彖傳》未及,故於《文言》發之。

○ 又案:乾爻惟九五剛健小正,得乾道之純,故《彖傳》言乘龍御天,首出庶物,即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之義也。坤爻惟六二柔順中止,得坤道之純,故《文言》言動剛德方,含物承天,即六二直方大之義也,《象傳》於乾五曰位乎天德,於坤二曰地道光也,明乎乾坤之主,在此二爻矣。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本義】古字順、慎通用,案此當作慎,言當辨之於微也。

【程傳】天下之事,未有不由積而成。家之所積者善,則福慶及於子孫。所積不善,則災殃流於後世。其大至於弑逆之禍,皆因積累而至,非朝夕所能成也。明者則知漸不可長,小積成大,辨之於早,不使順長,故天下之惡无由而成,乃知霜冰之戒也。霜而至於冰,小惡而至於大,皆事勢之順長也。

【集說】

○ 呂氏祖謙曰:蓋言順也,此一句尤可警。非心邪念,不可順養將去,若順將去,何所不至。懲治遏絕,正要人著力。

○ 張氏振淵曰:天道有陽必有陰,原相為用。然陰之為道,利於從陽。而不利於抗陽。

○ 坤道可謂至順矣,而順之變反為逆,故聖人深著其順之利,明臣子之大分,究極其逆之禍,立君父之大防也。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本義】此以學言之也。正,謂本體。義,謂裁制。敬則本體之守也,直內方外,《程傳》備矣。不孤,言大也。疑故習而後利,不疑則何假於習。

【程傳】直言其正也,方言其義也。君子主敬以直其內,守義以方其外。敬立而內直,義形而外方。義形於外,非在外也。敬義既立,其德盛矣,不期大而大矣。德不孤也,无所用而不周,无所施而不利,孰為疑乎。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君子用敬以直內,內謂心也,用此恭敬以直內心。義以方外者,用此義事以方正外物,言君子法地正直而生萬物,皆得所宜。

○ 程子曰: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合內外之道也。釋氏內外之道不備者也。敬義夾持,直上達天德自此。

○ 問必有事焉當用敬否?曰:敬只是涵養一事。必有事焉,須當集義。又問,義莫是中理否?曰:中理在事,義在心。問敬義何別?曰:敬只是持己之道,義便知有是有非,順理而行是為義也,若只守一箇敬,不知集義,卻是都無事也。又問,義只在事上如何?曰:內外一理,豈特事上求合義也。

○ 謝氏良佐曰:釋氏所以不如吾儒,無義以方外一節。義以方外,便是窮理,釋氏卻以理為障礙,然不可謂釋氏無見處,但見了不肯就理。

○ 《朱子語類》云:敬以直內是持守功夫,義以方外是講學功夫。直是直上直下,胸中無纖毫委曲。方是割截方正之意,是處此事皆合宜,截然不可得而移易之意。

○ 又云:敬義夾持,直上達天德自此,最是下得夾持兩字好。教主乎中,義防於外,二者相夾持,要放下霎時也不得,只得直上去,故便達天德自此,表裹夾持更無東西走作去處,上面只更有箇天德。

○ 問:義形而外方。曰:義是心頭斷事底,心斷於內,而外便方正,萬物各得其宜。

○ 又云:《文言》將敬字解直字,義字解方字,敬義立而德不孤即解大字。敬而無義,則作事出來必錯了,只義而無敬則無本,何以為義,皆是孤也,須是敬義立方不孤。施之事君則忠於君,事親則悅於親,交朋友則信於朋友,皆不待習而無一之不利也。

○黄氏榦曰:乾言德業,坤言敬義,雖若不同,而實相為經緯也。欲進乾之德,必本之以坤之敬。欲脩乾之業,必制之以坤之義。非敬則内不直,德何由而進。非義則外不方,業何由而脩。終日乾乾,雖進脩夫德業,而所以進脩者,乃用力於敬義之間。用力於敬義,固可以至於大。而所謂大者,乃德之日新而業之富有也。

○ 王氏應麟曰:丹書敬義之訓,夫子於坤六二《文言》發之,孟子以集義為本,程子以居敬為先,張宣公謂功夫並進,相須而相成也。

○ 胡氏炳文曰:乾九三,明誠並進也。坤六二,敬義偕立也。主敬是為學之要,集義乃講學之功。

○ 薛氏瑄曰:敬以直內,涵養未發之中。義以方外,省察中節之和。

○ 又曰:敬以直內,戒慎恐懼之事。義以方外,知言集義之事。內外夾持,用力之要,莫切於此。

○ 蔡氏清曰:正是無少邪曲,義是無少差謬。

○ 又曰:此正義二字,皆以見成之德言。然直不自直,必由於敬。方不自方,必由於義。直即主忠信,方即徙義。直即心無私,方即事當理。故直內以動者言為當。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終也。

【程傳】為下之道,不居其功,含晦其章美以從王事,代上以終其事,而不敢有其成功也,猶地道代天終物,而成功則主於天也,妻道亦然。

【集說】

○ 宋氏衷曰:臣子雖有才美,含藏以從其上,不敢有所成名也。地終天功,臣終君事,婦終夫業,故曰而代有終也。

○ 程子曰:天地日月一般,月之光,乃日之光也。地中生物者,皆天氣也,惟无成而代有終者,地之道也。

○ 王氏申子曰:三非有美而不發,特不敢暴其美,惟知代上以終其事,而不居其成功,猶地代天生物,而功則主於天也。

○ 俞氏琰曰:既曰地道无成,而又曰代有終,何也?乾能始物,不能終物,坤繼其終而終之,則坤之所以為有終者,終乾之所未終也。

○ 蔡氏清曰:以從王事,以含章之道而從王事。弗敢成也,即是含章之道,用於從王事者也。

○ 谷氏家杰曰:爻言有終,此言代有終,則並其終亦非坤之所敢有也。

○ 何氏楷曰:乾能始萬物而已,必賴坤以作成之,故曰代有終,正對乾之始而言。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无咎无譽。」蓋言謹也。

【程傳】四居上近君,而无相得之義,故為隔絕之象。天地交感則變化萬物,草木蕃盛,君臣相際而道亨。天地閉隔則萬物不遂,君臣道絕,賢者隱遯。四於閉隔之時,括囊晦藏,則雖无令譽,可得无咎。言當謹自守也。

【集說】

○ 張氏浚曰:括囊蓋內亢其德,待時而有為者也。漢儒乃以括囊為譏,豈不陋哉。陽舒陰閉,故孔子發天地閉之訓,夫閉於前而舒於後,生化之功,自是出也。括囊之慎,庸有害乎。

君子黃中通理。

【本義】黃中,言中德在內,釋黃字之義也。

【集說】

○ 蔡氏清曰:通理,即是黃中,處通而理也。蓋黃中非通則無以應乎外,通而非理,則所以應乎外者,不能皆得其當,此所以言黃中,而必并以通理言之,通理亦在內也。

正位居體。

【本義】雖在尊位,而居下體,釋裳字之義也。

【案】孟子曰:「立天下之正位。」正位即禮也。此言正位居體者,猶言以禮居身爾。禮以物躬,則自卑而尊人,故為釋裳字之義。

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本義】美在其中復釋黃中,暢於四支復釋居體。

【程傳】黃中,文在中也,君子文中而達於理,居正位而不失為下之體。五尊位,在坤則惟取中正之義,美積於中,而通暢於四體,發見於事業,德美之至盛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二在下,方是就功夫上說,如不疑其所行是也。五得尊位,則是就他成就處說,所以云「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 蔡氏淵曰:黃中通理釋黃義,正位居體釋裳義。黃中,正德在內。通理,文無不通,言柔順之德蘊於內也。正位,居在中之位。居體,居下體而不僭,言柔順之德形於外也。美在其中,黃中通理也。暢於四支,發於事業,正位居體也。二五皆中,二居內卦之中,其發見於外者,不疑其所行而已。五外卦之中,其施於外,有事業之可觀,坤道之美,至此極矣。

○ 蔡氏清曰:黃裳二字,分而言之,則黃為中,裳為順。合而言之,則惟中故順。存於中為中,形於外為順,理一而已。天下無有形於外而不本乎中者,惟有黃中之德,故能以下體自居。

○ 林氏希元曰:《文言》既分釋黃裳了,又恐人認為二物,不知歸重處,故發美在其中一條,見得其所謂順,乃本於中,與《象傳》文在中也,及六二之動直以方也,意思一般。

【附錄】

○ 胡氏炳文曰:蓋直內方外之君子,即黃中通理之君子也。敬以直內,則胸中洞然表裏如一,是即所以為黃中。義以方外,則凡事之來,義以處之,無不合理,是即所以為通理。五之黃中通理,本於直內方外,故其正位也,雖居乎五之尊,而其居體也,則不失乎二之常。二之直內方外,是內外夾持,兩致其力。五之黄中通理,則内外通貫,無所容其力矣。

【案】乾爻之言學者二,於九二則曰言信行謹閑邪存誠也,於九三則曰忠信以進德脩辭立誠以居業世。坤爻之言學者二,於六二則曰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也,於六五則曰黃中通理正位居體也。分而言之則有四,合而言之,則乾二之存誠,即乾三之忠信,皆以心之實者言也。乾二之信謹,即乾三之脩辭立誠,皆以言行之實者言也。在二為大人,則以成德言之,由其言行以窺其心,見其純亦不已如此也。在三為君子,則以進學言之,根於心而達於言行,見其交脩不懈如此也。坤二之直內,即坤五之黃中,皆以心之中直者言也。坤二之方外,即坤五之正位,皆以行之方正者言也。二言直而五言中,直則未有不中者,中乃直之至也。二言方而五言正,方則未有不正者,正乃方之極也。二居下位,不疑所行而已。五居尊,又有發於事業之美,此則兩爻所以異也。在乾之兩爻,誠之意多,實心以體物,是乾之德也。坤之兩爻,敬之意多,虛心以順理,是坤之德也。而要之,未有誠而不敬,未有敬而不誠者。乾坤一德也,誠敬一心也。聖人所以分言之者,蓋乾陽主實,坤陰主虛,人心之德,必兼體焉。非實則不能虛,天理為主,然後人欲退聽也。非虛則不能實,人欲屏息,然後天理流行也。自其實者言之則曰誠,自其虛者言之則曰敬,是皆一心之德,而非兩人之事,但在聖人則純乎誠矣。其敬也,自然之敬也。其次則主敬以至於誠。故程子曰:誠則無不敬,未能誠,則必敬而後誠。而以乾坤分為聖賢之學者此也。

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无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本義】疑,謂鈞敵而无小大之差也。坤雖无陽,然陽未嘗无也。血陰屬,蓋氣剛而血陰也。玄黃,天地之正色,言陰陽皆傷也。

○ 此以上申《象傳》之意。

【程傳】陽大陰小,陰必從陽。陰既盛極,與陽偕矣。是疑於陽也,不相從則必戰。卦雖純陰,恐疑无傷,故稱龍,見其與陽戰也。于野,進不已而至於外也。盛極而進不已,則戰矣。雖盛極,不離陰類也,而與陽爭,其傷可知,故稱血。陰既盛極,至與陽爭,雖陽不能无傷,故其血玄黃。玄黃,天地之色,謂皆傷也。

【集說】

○ 干氏寶曰:陰在上六,十月之時也。卦成於乾,乾體純剛,不堪陰盛,故曰龍戰。戌亥,乾之都也,故稱龍焉。未離陰類,故曰血。陰陽色雜,故曰玄黃。陰陽離則異氣,合則同功。君臣夫妻,其義一也。

○ 蔡氏淵曰:十月為純坤之月,六爻皆陰。然生生之理,無頃刻而息,聖人為其純陰而或嫌於无陽也,故稱龍以明之。古人謂十月為陽月者,蓋出於此。

○ 俞氏琰曰:玄者天之色,黃者地之色,血言玄黃,則天地雜類,而陰陽無別矣,故曰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陰陽相戰,雖至於天地之雜亂,然而天地定位於上下,其大分終不可易,故其終又分而言之曰:天玄而地黃。

○ 鄭氏維嶽曰:謂之曰戰,陰與陽交戰也。交戰而獨曰龍戰者,是時陰處其盛,嫌於无陽也,故獨稱龍為戰,若曰陰犯順而龍戰之云耳,以討陰之義與陽不許陰為敵也。當其雜也,玄黄似乎莫辨,而不知即雜之中,玄者是天黄者是地,斷斷不可混淆,定分原自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