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蒼頡修為上下二篇

Jack 發表於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易緯乾坤鑿度卷上

乾鑿度

庖犧氏先文

公孫軒轅氏演古籀文

蒼頡修為上下二篇

蒼頡,黃帝史官。 其注亦是蒼頡

黃帝曰:太古百皇,闢基文籀1。遽理微萌。始有熊氏2。知生化柢,晤茲天心3。譩念虞,思慷寂4。慮萬源無成5。既然物出,始俾太易者也6。太易始著,太極成,太極成,乾坤行7。

  1. 離厚反,又直祐反。非周宣王時史籀也。
  2. 有熊氏、庖犧氏亦名蒼牙也。
  3. 與天同生,知化之本柢。晤,曉也。天垂萬化之心,令群物不息,柢,本也。 ◊按:「息」字原本作「惠」,從明范欽本改正。「柢」字原本作「托」,范本作「氏」,並誤,今據文改正。
  4. 方查反。
  5. 聖人知化萬源不成,其流慷寂,盡聖與智,設幾教鬥,源流之性大行。 ◊按「與」字原本誤作「無」,「鬥」字原本誤作「門」,今從范本改正。
  6. 太易,天地未分,乾坤不形也。
  7. 太易無也,太極有也。太易從無入有,聖人知太易有理未形,故曰太易。

 

老神氏曰1:性無生2,生復體3,天性情,地曲巧,未盡大道,各不知其自性。乾坤既行,太極大成。4

  1. 天英氏。
  2. 天地未分之時無生。
  3. 生與性,天道精,還復歸本體,亦是從無入有。
  4. 太極者,物象與天同極。天產聖人,射萬源。立乾坤二體,設用張弛。究天性與情,曉地曲育巧成之道。  音指。

 

黃帝曰:聖人索顛作天,索易1以地,俯仰而象,遠近而物,浩而功,然而立2。太古斷元,聖人法地,極先生而設位,物成而麗諸形,錯煽3以文,改茹4以魚,虞獸以韋,上齒以歬5,法物以6,析以策,運蓍以數,王天下者也7。

  1. 盈鼓反
  2. 古聖人有巢氏求索顛危之意,若天之懸遠。求平易之理,若地之順道。又庖犧氏中聖,始畫八卦,錯文字契,仰觀其乾象,俯察其地理,用器遠近,配物畫卦,立文書,垂訓後晚。浩大之功成。然者容易之,立不失其德位。
  3. 班者雜文。 ◊按:「生」字原本誤作「王」,「煽」字原本誤作「媥」,今並從范本。
  4. 乳血茹塞。
  5. 古前字。
  6. 後字。 
  7. 以太古斷元,有巢氏以前,元氣已斷為天。又聖人法物以地,有巢氏之法地物用。 注云:物者魂氣,太極立,萬彙成。物成而麗形。物纔成,麗著形性。已上太古先造,不知何氏之為也。已後聖人者庖犧氏,錯煽以文智,雜綵煽爛,合成籀文,非籀非綈也。云以鳥跡非也。改茹血毛成田漁。獵狩革皮,為官皮服,上齒,古太老先以前,未及甲歷歲紀,人老以齒,為前長老民,法物以後者後也。今萬物作法而成虞獵也,革,皮也。 ◊按:注中先造,范本作元造,人老二句疑有脫誤。

太易變,教民不倦1。太初而後有太始2,太始而後有太素3,有形始於弗4,形,有法始於弗法5。

  1. 聖人觀太易之太變,使萬彙不倦,日用日增,日死日生,大化行也。有形之類,生於無形者也。
  2. 萬彙有形始生。
  3. 萬物素質者也,質素未離混元。
  4. 不也。
  5. 太易氣未分,太初氣始見,太始物有形,太素萬物素質由淳在。

 

極先元,見軏轍1,像2章流,立文以詁3,息孫而後傳授天老氏,而後傳授於混沌氏4,而後授天英氏,而後傳無懷氏5,而後傳授中孫炎帝神農氏,中聖古法淳物,元造不足,益之器用,農穀衣6,高以飾乘,卑以飾足7,而後傳烈山氏,而後授三孫帝釐氏,次授老孫氏8,公孫軒轅氏益之,法神器車符,文左武右,三器備御9。

  1. 法度而道行,大道也。
  2. 伸舒也。
  3. 詁訓。
  4. 遽文化源之文,太易萌始之理,萬物不知性命,人究得其物源,大化變流。息孫,聖人。恐大法不行,遽疾傳授。
  5. 是天雄之生,無懷古聖,德智大行,知物無益,又法天地春生夏長秋死冬藏而濟時者也。 ◊按:注天雄疑當作天英。
  6. 辛勞反。細草,以衣御形也。 按::音騷。
  7. 先文古淳,無飾字,云裝褫,高者,老上之名也,以乘裝行。卑者,下奉之名,以裝足步,右從跣變,以冠履也。
  8. 老孫氏,公孫氏也,軒轅氏也。
  9. 三器者:國器,家器,祀器,而設武戈刃。

 

自上古及下帝孫,大熟1化演,設民弗倦,益物弗限2,盡秘先之,旨闕接引3。聖人顯其機智4,聖人曰5:乾坤對,太易興,設法軏,壞而息6,智之易7。八卦變,策象數,庶物老,天地限,以為則。

  1. 大熟者,熟成道法也。
  2. 增多曰益,限。止。
  3. 大道,大法,大化,秘機謀籌,咸亨帝業,民用不知者也。
  4. 密不萌,形萌也。動不知,來知也。
  5. 凡言聖人,庖犧氏云聖人也。
  6. 大道壞亦息。
  7. 亦字變動者也,聖人法也。 ◊按:上注及此文二亦字疑作易。變動,范本作變易。
  8. 太易行於乾坤,乾坤作用於太易,八卦變萬彙隨卦爻之用,盡天地之老,代限古極也。易理順時變化,不著一方,故曰智之易,變易變神也。

庖氏先文乾鑿1,勑天門以為名2,古有先文,未析真冥3。

  1.  字,今變也。 ◊按:注「度」字疑當從度,後同。
  2. 乾者,天門。坤者,人門。於後說備也。
  3. 古有先文,未析開名目,次第之也。

太古文目

太古距庖氏,有上云文不知何述其源也。

先元皇介而後有垂皇策,而後有萬形經1,而後有乾文緯2,而後有乾鑿 3,而後有考靈經,而後有制靈圖4,而後有河圖八文5,而後有希夷名6,而後有含文嘉7,而後有稽命圖8,而後有墳文,而後有八文大籀9,而後有元命包一十四文大行,帝用垂皇策與乾文緯,乾坤二鑿度,此三文說易者也10。

  1. 古文字無經字。
  2. 緯者古本,經已後不知緯字何也,經之與緯,是縱橫之字。
  3. 古度字,坤鑿度。按「坤鑿度」三字當是正文誤入註中。
  4. 龜書是也,兆象。
  5. 河圖者,河中得天書文圖,詔龍銜出,似非綈非文,而後風后演云天一太一,星斗同衡,卦錄神算,通天下之鉗奧,神謨先兆之名。 ◊按「之鉗奧」三字原本誤作「邊鉗與」,今從范本。「鉗」似應作「鈐」。
  6. 天文,後說。
  7. 亦名瑞文。
  8. 算文。
  9. 按此二字,疑小注混入正文,范本無。
  10. 已上三文,說《易》之源,契通大化,易動天元。變易不定,知生死之說,究天地情性與神冥運氣象。日月不能逃其數,萬彙不能隱其徵。運天地大道者也。

 

元皇分,雖測問1,術行大旨也2。乾鑿度,聖人頤,乾道浩大,以天門為名也。乾者天也,川也,先也。川者倚豎天者也3。乾者,乾天也4,又天也5。乾,先也6。乾訓健,壯健不息,日行一度7。

  1. 古陰陽字。古無陰陽字,以乾坤字便為陰陽。
  2. 考靈經;考者,成也。諸靈術行,化本於代。《希夷名》天象之名。三恆,三官內外中,九道三十六圖之理,亦名《渾同書》。天墳文古墳書,先墳而後典。《八文》籀古文體,又先庖都也。
  3. 人,乾也。
  4. 古乾字乾燥亢陽之名。天云太灝,乾燥下潤。今之乾者乾凅,非也。
  5. 聖智畫卦為三,三象川形,川倚立。其天亦為天川,浩蕩者天之用,乾非天之用。 ◊按:「其天」疑當作「其文」。
  6. 聖文先天之名,故乾道天之名,於後古天一前曰天,古歬字天,今一大為天字。 ◊按:古天疑當作古文。
  7. 經三千九百二十五里半,其文是渾同文,生物健健,昊氣如此也。

 

鑿者,開也。聖人開作度者,度,路,又道1。聖人鑿開天路,顯彰化源。大天氏云:一大之物目天2,一塊之物目地,一炁之蔀3名混沌4。一氣分萬5,是上聖鑿破虛無,斷氣為二,緣物成三,天地之道不6。

  1. 度,天地之度,其說後文也。
  2. 名目作天,非天者也,物也。 ◊ 按:作字原本誤作非,今從范本。
  3. 蔀也。
  4. 一混一炁一大,俱物,不知何物,以名目為之。聖人言先天也,物先者也。地者下,物後也。
  5. 懜也,萬性之物分覺其形體也。
  6. 者,息絕。

 

黃帝曰:觀上古聖,驅駧元化1,劈棤萬業2,徒得為懋,訓究體譯3,元肇頤浚澳作沐懸心,輪薄不息,以啟三光,上飛籥風雨,下4渀河沱。得元氣,澄陰陽,正易大行,萬彙生5。上古變文為字,變氣為易,畫卦為象,象成設位6。

  1. 駧,動也,急也,不住也。
  2. 音不息。
  3. 訓,認識也。
  4. 突字。
  5. 聖人輪薄智惠,頤大道理,開三光明,上躍風雨,下突渀河沱之者,江名,若上下不止息也。
  6. 上四事,聖人得源,和緝劈棤,驅駧不有煩擾,四理天下萬彙易,於世為事幾,變易不定,能成萬彙者。
  7. 庖氏畫卦,變文為卦字也。古體與今不同,朴淳散成氣,氣實成物,物成性定,理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