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龜策列傳》

Jack 發表於

我們家的派大龜,牠若有知的話,大概很討厭我讀《龜策列傳》

最近在讀史記,有些有趣的小發現。

司馬氏自周朝開始就世代為天官,至司馬遷父親司馬談時也承襲先人之職掌,但無奈漢武帝封禪大典卻是沒讓司馬談參與其事,這件事也讓司馬談因此憂憤而死。

當封禪大典之時,剛好司馬遷周遊天下歸來,司馬談當時交待司馬遷必需繼承太史公之職,並完成父親遺志。三年之後司馬談就含悲而逝了。

關於司馬談家學,《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有段讓我相當感興趣的是:「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

而司馬遷也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

〔以上請參考史記太史公自序

見到這段描述,讓我很感興趣的是:由此看來,太史公在易學方面應該有很好的家學淵源,且應深有造詣。只是其易經方面的觀點與著作,似難捕捉。只能找到麟毛鳳爪的片斷見解,並沒有系統性的著作,實在可惜。

  • 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
  • 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
  •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 ...

以上是從太史公自序中所能找到的三段話,其餘或可在孔子世家或孔子弟子列傳及儒林列傳等其餘篇章中再找。

其中「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值得玩味的是,自漢末義理易(或說是儒家易、作為儒家經學的易)只論陰陽,不談五行,反而五行的思想只有在象數易,或者以易經為占驗之術的傳統中所述最多。由此看來,反而現在流行於民間的那套京房或火株林法的易算,可能更接近《易》的原貌。

而後面兩段文字,則可清楚看出司馬遷的觀點:伏羲畫八卦,文王演周易成六十四卦。目前這也是易學上的主流觀點,不過後世有許多儒者並不認同。

再觀諸整本史記各篇,乍看標題,原本最讓我感興趣的是龜策列傳。初見此篇時,心中竊喜,以為這會是司馬遷在易經上較有系統性的一段論述,於是詳讀該篇。

但讀至「褚先生曰」之後開始漸覺言語無味而繁瑣,而且完全離題。明明講的是「龜策」,所以應該有龜也有策,但最後卻完全只在講「龜」。

此時才驚覺到,此篇是褚少孫所為,並不是太史公之筆,《索隱》:「龜策傳有錄無書,褚先生所補。其敘事煩蕪陋略,無可取。」《正義》則說:「史記至元成閒十篇有錄無書,而褚少孫補景、武紀,將相年表,禮書、樂書、律書,三王世家,蒯成侯、日者、龜策列傳。日者、龜策言辭最鄙陋,非太史公之本意也。」

不過,該篇前段應該還是太史公所書,只是感覺文章才開個頭而已,就不見了。而太史公所寫的那一小段,也頗為切題,既講龜,也講策。

龜和策有何不同?龜主要用於卜,指的是燒灼烏龜,然後去解讀龜甲上各種預兆的方法。而策指的是以蓍草所做的算策,這方法叫筮,這是一種以演算方法來得到卦象的方法,也是易經所使用的。古時候卜與筮雖是兩回事,但也是兩者並行都用的。

所以在《龜策列傳》一開始太史公就這麼說:

自古聖王將建國受命,興動事業,何嘗不寶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記已。自三代之興,各據禎祥。塗山之兆從而夏啟世,飛燕之卜順故殷興,百穀之筮吉故周王。王者決定諸疑,參以卜筮,斷以蓍龜,不易之道也。

文中「卜筮」一直以各種方式並題。

至於後面褚少孫增補的內容都在講些什麼?雖然文筆拙劣,不過也讓我們可以概觀古時如何用龜卜。

宋元王與衛平一段「烏龜保衛戰」的辯論

一隻神龜因被漁夫抓到,因此託夢給宋元王,宋元王派遣使者,依夢中指示,果然找到了抓到一隻烏龜的漁夫,且人、事、地都與夢中相符。

於是使者護送烏龜獻給宋元王,宋元王得到這隻神龜完全不知怎麼辦。

以我們現在的觀點,可能會認為,只不過一隻烏龜而已,想那麼多?要知,在古時是很迷信的,特別是烏龜是一種被視為很神聖的動物。一般百姓完全不能殺烏龜(好像現在華人世界仍有這樣的禁忌),否則會有災難。但另一方面,在國家機構,則另有專人專門在掌管烏龜的事,包括尋找烏龜、殺龜、處理及管理龜殼(隨時國家有事要問卜時要拿出來用),更別說問卜時要有「太卜」來主掌其事了。而所有這些事,當然也都有其講究。而烏龜之中又分很多等級,簡單說,這隻是屬於神龜等級的,所以到底該怎麼處理,對於宋元王來說,可是關於國家之存亡,個人之生死的大事。

在整段辯論中,元王似乎偏向要放走神龜。而衛平則力主要拿來用:拿來用的意思就是殺了拿來卜。

元王大悅而喜。於是元王向日而謝,再拜而受。擇日齋戒,甲乙最良。乃刑白雉,及與驪羊;以血灌龜,於壇中央。以刀剝之,身全不傷。脯酒禮之,橫其腹腸。荊支卜之,必制其創。理達於理,文相錯迎。使工占之,所言盡當。邦福重寶,聞于傍鄉。殺牛取革,被鄭之桐。草木畢分,化為甲兵。戰勝攻取,莫如元王。元王之時,衛平相宋,宋國最彊,龜之力也。

這段對於如何殺龜講得非常生動,看了實在只覺殘忍!

褚少孫也略談了一些選龜,以及如何用龜卜的方法,但所談最多最細,但也最玄妙難懂的是關於如何解讀龜卜,這應該是一篇研究龜卜的很好材料,只可惜,對於龜卜個人覺得實在過於殘忍且離現今實用太遠,所以無甚興趣,至於個人更想了解的蓍策之法,本篇反而無甚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