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易之義》孔子談剛柔動靜

Jack 發表於

 

長沙馬王堆出土帛書易傳中,《易之義》(又名《衷》)裡面有一段引用孔子談剛柔與動靜的論述,相當精彩。

雖然《繫辭傳》、《文言傳》及《彖傳》中有些論及動靜的零散文字,但《易之義》這段算是目前為止所見的文獻中,把陰陽的動靜性情講得最為精闢的一段。

子曰:萬物之義,不剛則不能僮,不僮則无功,恒僮而弗中則 [亡 ,此剛]之失也。不柔則不靜,不靜則不安,久靜不僮則沈,此柔之失也。是故鍵之炕龍、壯之觸蕃、句之离角、鼎之折足、酆之虛盈,五繇者,剛之失也,僮而不能靜者也。川之牝馬、小蓄之密雲、句之[適]屬、漸之繩婦、肫之泣血,五繇者,陰之失也,靜而不能僮者也。是故天之義,剛建僮發而不息,亓吉保功也。無柔救之,不死必亡。僮陽者亡,故火不吉也。地之義,柔弱沈靜不僮,亓吉[保安也。无]剛文之,則竆賤遺亡。重陰者沈,故水不吉也。故武之義,保功而恒死,文之義,保安而恒竆。是故柔而不,然后文而能朕也;剛而不折,然后武而能安也。易曰:「直方大,不[習,吉]。」□□□[之屯]於文武也。此《易贊》也。 

凡例:[依可得資料推理而補的文字]。□為缺字。

以下先分段翻譯與註解,最後再總體的分析與說明。

萬物之義,不剛則不能僮,不僮則无功。恒僮而弗中則 [亡 ,此剛]之失也。

【翻譯】

萬物的義理,不剛強則不能動,不動就不會有功效。但如果動了無法命中,那麼就是死亡之道,這是剛健的過失。

【字義】

僮,通動。

【解讀】

物理的特性,要陽剛才能夠動,動才能夠有功效。因此,一個人若要追求功成名就,建立功業,這些都需要陽剛的力量。然而,陽剛之動,不能盲目,要有所目標,不動則已,動則中的。否則動而不已,造成的是能量耗失,最終將膏盡身亡。動而不中,這是陽剛之人要避免的錯誤。

這裡所說的剛柔動靜,除了是為人處世之道,同時也展現在《周易》卦象、卦爻辭裡。後文孔子將以卦爻辭來解說。

此段講的剛與柔,相當於今天講的陰與陽。這種稱呼和《彖傳》一致,可見這段話的產生時代背景和彖傳是大致一樣的。文中又把剛柔轉至與陰陽、文武合為一談。《繫辭傳》中也有一段孔子的話,也把陰陽和剛柔合在一起講:「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在戰國中期之前,陰與陽的稱呼,多數是指乾與坤兩卦,而不是爻的陰與陽。《彖傳》中也是如此。細觀《易之義》整段文字,基本上剛柔似乎指的不是爻而已,而包含了卦,因此陰陽合一在講時,講的可能意指乾與坤。

不柔則不靜,不靜則不安,久靜不僮則沈,此柔之失也。

【翻譯】

不柔弱的話就無法靜止下來,無法靜止下來就無法安定。但如果一直靜止而不動,久了就向下沉淪了,這是柔弱的過失。

【解讀】

柔相當於後來講的陰。陰氣柔弱,柔弱的作用在於靜止與安定,就如女性性情較為文靜而給人安全感一樣。因此一個人若要追求安定,那麼需要的是陰柔,而不是陽剛。然而陰柔又不可以太過,否則就向下沉淪而永遠不起了。就像剛動而不中而亡一樣的道理,一沉下去人的生命也將枯萎。

這一段所言,講的是剛要能柔,動要能靜。柔也要能剛,靜也要能動。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展現的是陰陽和合,剛柔並濟的中庸和諧之道。

是故鍵之炕龍、壯之觸蕃、句之离角、鼎之折足、酆之虛盈,五繇者,剛之失也,僮而不能靜者也。

【翻譯】

因此,乾卦上九的「亢龍有悔」,大壯卦的「羝羊觸角」,姤卦上九的「姤其角」,鼎卦九四「鼎折足」,豐卦講的天地盈虛,這五個卦爻,都有剛強的過失,屬於動而不能靜的。

【字義】

鍵即乾,帛書乾卦都作鍵。句為姤卦,帛書《周易》作「狗」。酆為豐卦。

繇,音「晝」,泛指卦辭及爻辭。有學者說「繇」通「爻」,不正確。繇泛指卜筮中解釋吉凶的文字,在《周易》則包含了卦辭和爻辭。觀孔子所舉例證,並不單指爻辭,還包括了卦辭,而豐卦則以盈虛兩字包含了六爻的演變及卦義,因此稱繇。

【解讀】

這裡列出五個動而不能靜的卦爻,以下分別來看。

  • 乾之亢龍:乾上九「亢龍有悔」,乾陽本剛健,居上爻之極。
  • 壯之觸藩:大壯卦有兩爻「觸藩」,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以及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艱則吉」。
  • 姤之离角:姤卦上九「姤其角,吝,无咎」。离字可能有誤。姤卦上九帛書《周易》作「狗其角」。象曰:「姤其角,上窮吝也。」上九過剛而極,為窮吝之道。
  • 鼎之折足: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九四在互體乾卦上爻,又在上卦離之下爻。後文言,剛健之卦爻忌在遇火,因為遇火則過動。
  • 酆之虛盈:不知所指,可能是總合豐卦六爻變化及卦義而言。豐卦卦爻辭裡面沒有盈虛的字。經文六爻講的為日食過程,即《彖傳》所說的「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豐卦卦義為盛大。

總觀以上五個卦爻,乾上九與姤上九都是乾體的剛極之爻。而大壯究竟是單指九三剛爻還是包括了上六柔爻呢?參照後文漸卦例證,剛柔並不只以爻而論,可能也會以爻所處之卦來看。大壯上六為陽卦震的上爻,亦有剛極動而不止的暴躁之象。

鼎與豐兩卦則要參考後文「動陽者亡,故火不吉也」,陽爻和陽卦若遇到性動的離火,離火雖屬陰卦,但是屬於燥而動的卦,因此並不具安定的功效,反而因此而動而更動,為不吉。鼎九四和豐都有離火之象。

川之牝馬、小蓄之密雲、句之[適]屬、漸之繩婦、肫之泣血,五繇者,陰之失也,靜而不能僮者也。

【翻譯】

坤卦講的牝馬,小畜卦說的密雲不雨,姤卦初六的羸豕孚蹢躅,漸卦九三的孕婦,屯卦上六的泣血漣如,這五個卦爻,都屬於陰柔的過失,靜而不能動者。

【字義】

川為坤卦,小蓄為小畜卦,句為姤卦,蠅為孕,肫為屯卦。

    【解讀】

    • 坤之牝馬:坤卦卦辭:「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 小畜之密雲:小畜卦辭「小畜,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小畜主爻為六四,六四為陰氣畜止,陰柔而又畜止,即靜而不能動者。
    • 姤之蹢躅:姤初六:「繫于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凶。羸豕孚蹢躅。」初六陰柔居於最下最深之處,為柔而沉之象。
    • 漸之孕婦:九三:「鴻漸于陸,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凶,利禦寇。」九五:「鴻漸于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推論孔子所指當為九三,因九五為吉,九三為凶。
    • 屯之泣血:屯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柔而遇坎則沉。

    以上五卦,坤卦純陰無陽,但卦辭「利牝馬之貞」屬於正面的判斷,怎麼會被視為靜而不能動而下沉者?貞為從一而終,有堅定之義。牝馬為過柔之物,因此宜於有貞定之德,《文言傳》說的:「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若柔若如牝馬而不貞定,則沉。因此說利牝馬之貞。

    小畜主爻六四陰柔而畜止,姤卦初六柔而下沉。

    漸卦九三為陽爻,因此歸類為陰很奇怪。推論可能因九三為互體離卦的一爻,離為柔卦,此爻又居互體坎中,因此該爻符合下文所說的「重陰者沈,故水不吉也」,但總體來看,屯上六最符合重陰者沉的特性。

    是故天之義,剛建僮發而不息,亓吉保功也。無柔救之,不死必亡。僮陽者亡,故火不吉也。

    【翻譯】

    所以乾天的義理是這樣的,剛健一旦發動之後就不會停息,它的吉道就是要能保持功效(但保持功效是要能夠安定下來才有用),因此如果沒有陰柔來救它,只有死路一條。過動的陽會死亡,所以遇到火就不吉。

    【字義】

    亓,同其。「亓吉保功也」,即「其吉保功也」。

    【解讀】

    總觀上面所列五個「動而不能靜」的卦爻,有兩種特色,一是乾震等陽卦的上爻,有陽剛而極的意味。二者,離火上的陽爻。如鼎之九四,豐卦下體為離。陽遇離似乎有過動而敗的意味,而這個涵義是從火性燥而動而來。

    證諸古籍,《左傳》昭公五年卜楚丘解明夷之謙:「離,火也。艮,山也。離為火,火焚山,山敗。於人為言,敗言為讒,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言必讒也。」

    《左傳》僖公十五晉獻公筮嫁伯姬於秦,遇歸妹之睽,史蘇解卦說:「震之離,亦離之震,為雷為火。為嬴敗姬,車說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敗于宗丘。」

    艮和震都屬於陽卦,遇到的陰卦如果是離火時,離火不能調和其陽讓其能安,反而因為火性燥熱而助陽動,敗其陽,頗為符合孔子所說的「動陽者亡,故火不吉也」。

    地之義,柔弱沈靜不僮,亓吉[保安也。无]剛文之,則竆賤遺亡。重陰者沈,故水不吉也。

    【翻譯】

    竆,窮的異體字。

    坤地的義理是這樣的,柔弱沉靜而不動,它的吉道是要保安(保持安定),但是如果沒有剛健來搭配裝點,那麼就窮困下賤被遺棄而終至死亡。過重的陰就會下沉,所以陰柔者遇到水就不吉。

    【解讀】

    「重」為「重量」的重。「重陰」為過重的陰。因為陽氣清輕而上,陰氣濁重而下。陰氣本濁重,重陰為重而又重,為柔靜不能動而下沉的陰氣。陰卦或陰爻,如果是遇到坎,坎為水,水性重,物遇之而下沉,陰氣遇之則變重中之重,呈沉淪之勢,因此不吉。

    以上五個卦爻例,坤卦為純陰之卦,而姤與小畜都是單一陰爻的卦。屯卦上六則符合「重陰者沈,故水不吉也」的條件。漸卦九三以離柔卦之爻而遇坎水。

    故武之義,保功而恒死。文之義,保安而恒竆。

    【翻譯】

    所以武的義理,如果只知保持功業而不知安定的話最後一定死路一條。

    而文的義理,只知保持安定,最後一定是窮途末路。

    【解讀】

    這裡從剛柔轉而至文武,剛者武,柔者文。《說卦傳》說「戰乎乾」,「坤為文」。乾陽象武德,以剛動保功,因此武人當知安定,不能一味追求成功立業,征伐不已。坤陰象文德,文德以柔靜保安,文人也不能一味追求太平安定,否則將沉淪而走向窮困。

    是故柔而不,然后文而能朕也;剛而不折,然后武而能安也。

    【翻譯】

    所以柔弱而不笨重,既能夠有文德也可以勝出。剛強而不被折斷,既能夠有武德還能夠安定。

    【解讀】

    不知何義。從玉從刃,推測可能假借為訒,《說文》:「頓也。」鈍的意思。

    朕古文有二義,一是「我」,二是「兆」。個人竊疑,可能假借為「勝」。若作「兆」的話亦可通,兆為呈象之義,柔而不沉,則可出。

    易曰:「直方大,不[習,吉」。」□□□[之屯]於文武也。此易贊也。 

    最後引用坤卦六二爻辭,至於是否有屯卦則有待更多研究。坤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无不利,地道光也。」乾為光,光則上出而不沉。《文言傳》:「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

    【全文評析】

    首先我們要先釐清,諸如易傳中引「子曰」者到底是不是真的就是孔子說的呢?

    既不能完全否認,但也不應完全相信。

    不論是今本《繫辭傳》或者是出土的易傳,這些應該都是孔門弟子整理老師還有老師的老師…講學的論述集結而成。整理者在編纂過程當中認為是孔子說的,就會加上「子曰」,如此而已。

    想想這個問題:歷代學生的筆記有沒可能出錯?例如誤解老師意思或漏聽了漏抄了。編纂者有沒可能判斷錯誤?

    這些內容,多少都受孔子講論易學的影響,甚至很多有可能的確是孔子的言論。但應當知道,這些言論是如何產生的?孔子述而不作,這些都可能是以學生聽講,然後筆記方式被記錄下來,筆記時有無完全掌握夫子語意?或者筆記其實是弟子的弟子的弟子....,也就是歷經好幾世的口述傳播之後才被記下?然後筆記又歷經戰亂及秦火,還有歷代傳抄的失真……所以這些文獻,說是「子曰」,不必過於認真,以為一定百分百是孔子所說,原汁原味,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之言,顛撲不滅的真理。但也不當偏激,認為與孔子無關。總之,若要細究,這都是扯不清的爛帳。我們更應當專注於其義理內涵,是否具有啟發性?

    這一段論述的精彩之處,除了把剛柔動靜講得透徹之外,緊扣卦爻辭及卦象而論理,占筮與哲理渾然為一,難得讓人見古人思想的淳樸圓融之美。

    相較之下,過去易學中所講的傳統爻象,比較偏重於外化的時位,對於陰陽內在本質未達如此深入的論理。因此之故,傳統的卦爻象較難融合為一。陰陽是陰陽,八卦是八卦。陰陽的剛柔摩來摩去,八卦的卦象盪來盪去,總是各行其是而難以關聯。

    這段文字則是從陰陽(剛柔)本身的內在性情開始論述,從最核心的陰陽性情及表現談到與時位的關聯之外,也與八卦卦象融而合一。爻與象基本上從內在的陰陽本質開始而呵成一氣,連成一貫。

    除了動靜之論,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動陽者亡,故火不吉也」及「重陰者沈,故水不吉也」這兩句。傳統以八卦卦象論爻辭,頂多只能達到以二體及互體取卦象來詮釋六爻的境界,六爻的吉凶悔吝,在理論層面,皆是以比較外化的時位關係所決定,未及爻與卦本身內在的陰陽本質。這是首次見到以八卦及爻之間的陰陽動靜本質來論述卦爻義。這種方法學在哲理上的思考深度是比傳統易學更為深入而究竟的。

    這裡的原理,其實在《左傳》裡面曾見史官解卦時應用過,例如艮遇離為何就是焚山而凶,震遇離為火焚旗而敗,過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細讀這兩句就可發現,這就是那史官未說的「所以然」了。(請參考本文中提到的兩個《左傳》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