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全解】11 泰卦

Jack 發表於

 

11    泰卦 地天泰

泰,小往大來,吉亨。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復。艱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上六,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卦辭  初九  九二  九三

 六四  六五  上六  彖傳注


【卦名】

今本:泰 帛書易傳:柰 歸藏:泰 秦簡:柰 清華簡:泰

泰為通泰、通達、寬裕。

泰字在甲骨文中未見,從小篆才有,因此其古卦名較可能是大或柰。古字大通泰。

泰原本為滑順的意思,引申為通泰、通達。《說文》:「,滑也。從廾從水,大聲。,古文泰。」泰字的小篆為大下有一對手,下方為水,象手滑之義。段注:「水在手中,下溜甚利也。與辵部達字義近,皆他達切。《周易》泰,通也。否,塞也。…滑則寬裕自如,故引伸為緃泰,如《論語》泰而不驕是也。」

泰字古文(夳),即「太」,小篆為「大」下加「二」,二在古文中代表字之重覆,因此夳(太)即「大大」,「很大」的意思。

段玉裁解釋曰:「按當作,取滑之意也。从大聲,轉寫恐失其眞矣。後世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謂太卽說文夳字,夳卽泰,則又用泰為太。展轉貤繆,莫能諟正。」段玉裁認為以泰作夳及太,是轉寫之誤。但無論如何,後世用法泰與夳、太、大皆同。泰同於大。

帛書易傳和王家台秦簡皆作柰,為「奈」的本字。柰原本是一種水果。《說文》:「柰,果也,从木示聲。」段注:「假借為柰何字,見《尙書》、《左傳》。俗作奈,非。」柰原本可能指的是一種祭祀,但該祭祀有何特殊意義不得而知。戰國竹簡的柰字,也有祟的意思。清華簡《筮法》中有〈祟〉一節,其祟字與奈字字形相當接近。但祟與泰卦卦義難以互通。柰為泰韻,可能是同音之假借,亦有可能是形近之誤。

多數學者以柰為泰字之假借。

香港中文大學漢語多功能字庫:

古文字「木」、「屮」、「出」訛混,故郭永秉、陳劍認為「柰」、「奈」、「祟」本為一字。戰國竹簡用「柰」字來表示禍祟的「祟」,《包山楚簡》簡236:「尚速疽(瘥),母(毋)又(有)祟」,意謂期望盡快病癒,沒有鬼神的禍害。」

縱觀泰之字義和卦義,泰即大人君子的通達之道,相較之下否卦則屬婦人儉吝之道,故帛書本否卦卦名為「婦」,清華簡作「啚」(吝嗇、澀),為大人閉塞未能通達的時候。

【卦義】

通泰、通達。三陽開泰,陰陽融和,萬事如意。 

天上陽氣與地下陰氣交流相通,萬物通泰,於時節為一月春暖花開,萬物滋長;於人事則代表上下交融,人與人之間有很好的溝通與交流,一片祥和,萬事如意。

泰卦卦象為天地交泰,原本在地下的坤陰上行,天上的乾陽下降,天地之氣互相交合而通泰。反之,坤陰若停留在下,乾陽停留在上,則為陰陽窒塞,沒有交流而成否卦。

《彖》傳說:「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泰卦的天地之氣有所交流而萬物通暢、滋長繁茂,於人事上,上下有心志的交流溝通而能夠同心一意。

卦辭「小往大來」為二體卦象,坤陰在外為小往,乾陽在內為大來。易經以陽為大,喻君子、善良、人之所欲;陰為小,喻小人、邪惡、人之所惡。小往大來為小人離去,君子回來,君子通達之義。邪惡遠離,善良歸來。去的是人之所惡,而來的是人之所欲。

《彖傳》「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則是從卦氣上來解釋,泰卦為陽氣(君子)增長到最好的一卦,相對的則是陰氣(小人)在消退。

泰卦為十二辟卦中的一月建寅之卦,在卦氣理論中,十月坤卦為陰氣極盛之時,到十一月復卦一陽歸來為一元復始,十二月臨卦陽氣開始增長,一月泰卦陽氣與陰氣達到最完美的均衡與調和,下卦由乾陽居內。從復到泰至乾為陽長陰消,即君子道長,小人道消的歷程;從姤至遯至否一直到坤為陰長陽消,即小人道長,君子道消。由於在「陽長陰消」歷程中泰卦為第三個陽爻歸來的時候,因此春節時門聯常寫「三陽開泰」來形容春天的來臨,典故即是由此而來。

《序卦》:「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泰卦與否卦為同時相錯又相綜的一對對卦,卦序上是繼小畜與履之後而來。小畜與履卦講的是群眾聚集起來之後(比)君王開始養民(小畜)、設禮教(履),到泰則為人事通泰之時,否卦則完成了一段歷史之興衰。

得泰卦萬事如意,一片和氣,上下交融,有如春天一樣一切都那麼美好。但春光雖美,應慎防物極必反,泰極而否來。

此卦似言商王的衰敗及周的興起,以下乾為周,上坤為商。初九至九三三爻像是講《詩經.緜》「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的故事。六五言周崛起之後,商紂父親帝乙採用和親政策,求得暫時的安寧。上六則言殷商天命已亂,政權不保。

周文王「追尊古公為太王」,太即泰;而《尚書》又有「泰誓」,也是武王伐紂周年後的文告,旨在譴責商紂,詳列其罪狀,謂其天命已盡,因此上天降罪。這些似乎有與「泰」卦內容相互呼應的地方。

泰,小往大來,吉亨。

  • 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今解】

陰氣離去,陽氣歸來。吉而亨。

小指外面的坤卦(陰氣),大為裡面的乾卦(陽氣)。陰為小人、人之所惡;陽為君子、人之所欲。《彖傳》說:「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此為君子歸來而通達的時候,因此吉而亨通。

泰卦卦象又有天地陰陽之氣相交之義,在上的乾陽下降,在下的坤陰上升,天地陰陽相交,因此萬物通泰而生。反之,否卦為乾天陽氣停留在上,坤地陰氣停留在下,為天地陰陽不交,萬物閉塞不通。

虞翻:坤陰詘外,為小往。乾陽信內,稱大來。天地交,萬物通,故吉亨。

蜀才:此本坤卦。小,謂陰也。大,謂陽也。天氣下,地氣上,陰陽交,萬物通,故吉亨。

【字義】

小往大來:《周易》以陽為大,陰為小。在外為往,離去之義;在內為來,回來的意思。「小往」指的是外卦三個陰爻,大來為內卦三個陽爻。反之,否卦乾上坤下為「大往小來」。泰卦由於天上的乾陽下行,地下的坤陰上升,陰陽交流,天地交泰。反之,否卦為天上陽氣停留於上,地下的陰氣滯留於下,陰陽不交,萬物閉塞。朱熹以卦變解釋小往大來,認為泰卦是由歸妹卦卦變而來,小往指的是歸妹卦六三(陰為小)往居四,大來為九四(陽為大)來居三,而成泰。《本義》:「又自歸妹來,則六往居四,九來居三也。」此理不通,泰應當是卦變之起點,歸妹卦由泰卦變化而來才是,因天地乃造物之始,泰卦上坤下乾,天地之體已具,歸妹自泰來為是,泰九三至四,六四至三,成歸妹。小往大來應指上下二體之卦象。蜀才以泰卦為坤卦而來,坤卦下體陰氣去,而陽氣來:「此本坤卦。小,謂陰也。大,謂陽也。天氣下,地氣上,陰陽交,萬物通,故吉亨。」

【象傳注】

天地交:泰卦為天地交之象。乾天原本在上,坤地原本在下。泰卦乾陽下行,坤陰上升,天地之氣交流而通泰。

后以財成天地之道:君以裁成天地之道,君王用以裁斷完成天地之道。后,君也。古后與司同一字,只是左右之差別,都是君主的意思。財成即裁成。朱熹:「財、裁同。」《說文》:「制衣也。」《繫辭》:「化而裁之謂之變。」裁成即決斷、製作以完成之。荀爽作「栽」。虞翻:「后,君也。陰升乾位。坤,女主,故稱后。坤富,稱財。」鄭玄:「財,節也。」

輔相天地之宜:輔相,幫助。輔與相都是幫助之義。宜者義也。虞翻:「相,贊。左右,助之。震為左,兌為右,坤為民,謂以陰輔陽。《詩》曰:宜民宜人,受祿于天。」鄭玄:「輔相,左右,助也。」

以左右民:左,通佐,輔助。右,通佑,保佑。君王以輔助、保佑人民。虞翻:「相,贊。左右,助之。」

【春秋筮例】

《國語.晉語四》董因筮重耳返晉,得「泰之八」。

西元前637年十月,晉惠公去世,十二月秦穆公將晉國公子重耳送回晉國,準備擁立重耳接任晉國國君之位。

重耳到達黃河邊準備渡河回國時問說:「吾其濟乎?」這是雙關語,「濟」原意為過河、渡河,但引申為完成、成事、成功、救濟、幫助等等意思。重耳以是否能夠成功渡河來喻指是否能夠拿下晉國政權。

董因知道重耳的憂心,因此跟重耳報告近來的一些星象觀察,表示充滿了吉象。最後董因說,除了觀察到的星象之外,他還曾經筮了一卦,得到「泰之八」,繇辭說:「天地配亨,小往大來。」現在公子您果然來了(意指重耳為「大人」),怎麼可能不濟呢?於是重耳渡河,召集跟他流亡的群臣,果然得了晉國,並殺了晉懷公於高梁。

「泰之八」具體卦象為何是一千古奇案,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個多變爻的卦,而且只以泰卦卦辭做為占斷。

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今解】

拔茅草的根,一拔就一整串的同類根根相連、牽連而出。出征大吉。

此比喻人當慎於始,一但一開始做對了,接下來將成連鎖效應,同類相牽引而出。又可比喻君子呼朋引伴,一但有人開頭,眾人便牽連而出。以此而出征,大吉。

初九為泰卦三個陽爻的開始,卦氣上也是最快回來的一個陽爻,也是首先發難帶動、牽引同類歸來者。初九牽引三個陽爻回來有如拔起茅草的根一樣,一拔就一整串的同類根根相連、牽連而出。初九至九三,三陽相連,故曰「以其彙」(彙為類)。初為地下之位,因此為根象。

以上為傳統之解釋。此外亦可解釋為:拔茅草做餵馬之草料,取茅草的莖以做草料之用,出征吉。
 

【字義】

拔茅茹,以其彙:拔茅草的根,同類相連一起拔出。茅,茅草。茹有多種解釋,王弼認為是茅草相連之狀:「茅之為物,拔其根而相牽引也。茹,相牽引之貌也。」虞翻認為是根:「茹,茅根。」《說文》則以茹為餵馬:「飤馬也。」彙,類也,帛本作「胃」或「𦳢」。《釋文》:「彙,音胃,類也。」「古文作𦳢。」其彙,指同類。王弼:「三陽同志,俱志在外,初為類首,己舉則從,若茅茹也。」依高亨,「彙」也可解釋作「莖」,則「以其彙」為「以其莖」,意謂拔茅草的根時是從莖部拉起,或者指拔茅草作餵馬之草料,且取茅草之莖以為草料之用。高亨:「彙有草莖之義…拔茅飲馬必用茅莖者,蓋拔茅則連根,連根則帶土,帶土則馬不食也。拔茅茹以其彙,是養其所需以備取用之象也。如此者征吉。」高亨認為,這是拔茅草準備養馬之用,因此說出征吉。鄭玄:「彙,類也。茹,牽引也。茅,喻君有絜白之德,臣下引其類而仕之。」朱熹認為該段應該六字連讀:「郭璞《洞林》讀至『彙』字絕句,下卦放此。」

征吉:出征吉。出征也可喻行事積極而主動出擊。泰卦初九和否卦初六皆言「拔茅茹,以其彙」,泰為陽氣增長,陽為強為壯,因此拔茅茹征吉;而否卦則為陰氣增長,陰為柔為弱,因此曰貞吉,其喻雖同,但因性情不同而有不一樣的決策判斷。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

  •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今解】

取中空的匏瓜來渡河,還沒到達時匏瓜就遺失,同行的朋友因而死亡。這趟旅程在行程當中得到獎賞。

王弼注解在強調該爻講的是君子包容宏大而公正之美德,至宋明儒之後多將「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解釋為四種不同的美德:具有包容荒穢之物的心胸,徒手渡河的勇氣,遠處不遺漏的深思熟慮,以及不繫絆於朋黨的大公無私。

現代高亨有不同的解釋,認為這是古代渡河救人的故事,讀作「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悔)亡,得尚于中行」。高亨認為,「包荒」為「匏空」,「包荒用馮河」為以挖空的匏瓜綁在腰間用以渡河,結果渡河時朋友溺水,但並未遺棄朋友,只是朋友最後還是溺水死亡。「得尚於中行」,因臨難不遺棄朋友,這樣的義行受到獎賞。尚作賞。

荀爽以升降來解釋九二經文:「河出於乾,行於地中。陽性欲升,陰性欲承。馮河而上,不用舟航。自地升天,道雖遼遠,三體俱上,不能止之,故曰不遐遺。 」「中,謂五。坤謂朋,朋亡而下,則二得上居五,而行中和矣。」

依升降理論,陽氣輕而欲升,陰氣重而欲降,因此九二會上升至五,而六五會下降至二,而成既濟定。「坤謂朋,朋亡而下」指的是六五會下降。「馮河而上,不用舟航。自地升天」講的是九二上升至五。

虞翻在泰卦中也運用到升降。九二包荒注:「二與五易位,故得上于中行。」九三:「二之五得正,在坎中,故艱貞。」「二上之五據四,則三乘二。故于食有福也。 」六四:「二五變時,四體離飛。」「邑人不戒,故使二升五,信來孚邑,故不戒以孚。」

帛本作:枹妄用馮河,不騢遺,弗忘,得尚於中行。

【字義】

包荒:有多種解釋,但以「匏空」最佳,亦即匏瓜中空而大之義。自王弼始皆解釋為包容荒穢之物,指九二有包容的美德。王弼:「能包含荒穢,受納馮河者也。」包或作苞。姤九五「以杞包瓜」,「包瓜」即孔子說的「吾豈匏瓜」的「匏瓜」,因此包即匏之假借。荒,鄭玄、虞翻、翟玄、許慎,李鼎祚皆作巟。《說文》:「水廣也,从川亡聲。《易》曰:包巟用馮河。」虞翻曰:「在中稱包。荒,大川也。」依虞翻,包荒為在大川中。鄭康成:「荒讀為康,虛也。」高亨以包為匏,荒為虛:「包疑借為匏…匏荒謂瓠空也…古人馮河常抒瓠而空之以為腰舟,《莊子‧逍遙遊篇》『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其證一也…包荒用馮河謂匏空而以之涉河也。」

馮河:馮,朱熹:「音憑。」徒手,沒有舟楫等交通工具。馮河,徒手渡河,渡河應以搭船為宜,沒有舟楫而渡河,形容人的勇氣,或者形容人有勇無謀。《論語.述而篇》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不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自古對馮河有兩種不同的解讀,一是指人行事莽撞,全憑蠻勇。如孔穎達:「用馮河者,无舟渡水,馮陵于河,是頑愚之人,此九二能包含容受。」二是以「馮河」為一種美德,做此解讀者,也將「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解釋為泰卦的四種美德,如程頤:「四者處泰之道也。」「馮河謂其剛果足以濟深越險也。」朱震:「用馮河越險之勇以去弊事。」

不遐遺:遐,音俠,遠的意思。遺,遺失。遐也可通徦,《說文》:「徦,至也。」不遐,不遠,或不至、未至的意思。不遐遺,渡河未達對岸或不遠就遺失匏瓜,未能渡水即遺失匏瓜。傳統解釋為不遺漏遠方之事物,指九二具深思遠慮的美德。如程頤:「泰寧之時,人心狃於泰,則苟安逸而已,惡能復深思遠慮及於遐遠之事哉?」

朋亡:失去朋友,朋友渡河而亡。渡河時因為尚未到岸就遺失匏瓜,因此同行的朋友遭滅頂之災。朋或可解釋為朋貝之朋,即錢財,則朋亡意指失去財物。傳統皆以朋為朋黨、朋比之朋,以朋亡為心中沒有朋友,形容人的公正無私,不受朋黨私心的牽絆。如王弼:「无私无偏,存乎光大,故曰朋亡也。」帛書作「弗忘」,陳居淵:「對朋友不能忘恩負義,正與『不遐遺』相應。」

得尚于中行:得賞於中庸的行為。尚,賞,獎賞。中行,通解為中庸的行為,九二居下卦中爻,為具中庸之美德者。這裡或意指旅程當中得到獎賞。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復。艱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 象曰:无往不復,天地際也。

【今解】

沒有不傾斜的平地,離去的一定會再回來,艱苦守正則可免於罪咎。不去擔憂這是否會應驗,一定可以享有其福報。

九三為泰卦三陽的極盛,此段言君子要居安思危,才能長保安泰之道。天道循環,久泰則否將至,但若能艱苦守正,則能保有更長的安泰時光。此爻也預示陰氣將回來,上六爻將泰極否來,城復于隍。

項安世:无平不陂,為三陽言之;无往不復,為三陰言之。兩言无不者,明此皆天道之必至,而有孚者也。

【字義】

无平不陂,无往不復:比喻天道循環,福禍相倚,告戒君子要居安思危。承平之世久了,應當小心即將走下坡。小人消退之後也會再歸來。平即泰,陂即否。無平不陂,泰中有否;「往」即卦「小往大來」的「小往」。「復」原本講的是陽氣歸來,這裡講的則是陰氣走了之後(小往),會再歸來。泰卦陽氣增長到九三為止,因此九三為泰卦的極盛。《象傳》說:「无往不復,天地際也」,九三剛好在天地交際的位置,也就是乾天的上爻,卦氣再繼續發展則是坤地的下爻,因此為天地際,也是卦氣即將從陽變陰的時候,王弼說的:「處天地之將閉,平路之將陂,時將大變,世將大革。」「陂」,音「波」,不平、傾斜。宋衷:「地平極則險陂,天行極則還復。」

勿恤其孚,于食有福:不用擔憂天道是否會應驗,一定可以享有其福報。恤,憂慮、擔心。孚,信,可信,應驗,朱熹:「孚,所期之信也。」言天道循環乃是可信之真理,必定應驗。食,食祿、祿食。於食有福,在其食祿上可享有福報。言只要相信天道循環,艱貞,則能享有福報。孔穎達:「恤,憂也。孚,信也。信義先以誠著,故不須憂其孚信也。信義自明,故於食祿之道,自有福慶也。」虞翻:「艱,險。貞,正。恤,憂。孚,信也。」程頤:「處泰之道,既能艱貞,則可常保其泰,不勞憂恤,得其所求也。不失所期為孚。如是,則於其祿食有福益也。祿食,謂福祉。」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實也;不戒以孚,中心願也。

【今解】

群眾群集而來歸順,他們因為鄰居的侵擾而貧窮。不需對這些來歸的群眾警戒,而是要以孚信之心相待。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實也」,陽為實,泰卦自六四開始不再有陽,故曰「失實」,失實者失乾陽也。乾為金玉,失實有失金之意。又六四互體為兌,兌為毀折,有失財之象。

此爻似在講古公亶父讓利讓地而得民之事,《史記.周本紀》:「古公亶父復脩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已復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踰梁山,止於岐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后稷、公劉是周的祖先,並以農業立國,古公亶父為周崛起的奠基者,稱「太王」,在豳時遇戎狄侵伐,由於不忍讓百姓打仗,因此陸續將財物及土地讓給戎狄,離開豳地遷居到岐,人民聽聞古公亶父仁德愛民,於是豳地以及附近鄰國百姓紛紛前往歸順,岐下也成為周崛起的地方。

【字義】

翩翩:鳥群飛而下,飛舞的樣子,此形容群眾往來之狀。六四急欲呼朋引伴與下卦君子相應,初九曰「拔」,因乾陽在下,其勢往上,故曰「拔」。三陰在上,陰氣重,其勢欲往下與眾陽相應,故曰「翩翩」。孔穎達:「四主坤首,而欲下復,見命則退,故翩翩而下也。」向秀:「翩翩,輕舉也。」《釋文》作「篇篇」:「篇篇如字。《子夏傳》作翩翩,向本同,古文作偏偏。」《詩經‧四牡》:「翩翩者鵻,載飛載下,集于苞栩。」翩翩也可解釋為得意貌,《穆天子傳》「有皎者鴼,翩翩其飛」,郭璞注:「言得意也。」《搜神記》:「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嫦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恐毋驚。後且大昌。」

不富以其鄰:謙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无不利」,小畜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家人六四說「富家」。「不富以其鄰」有多種不同的解釋方式。一、因為鄰居而貧窮。以是因為,不富即貧窮。因為惡鄰而導致貧窮。鄰國侵擾,導致國窮民困,因此謙六五說「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反過來,富以其鄰為鄰居是好鄰居,因敦親睦鄰而富有,有孚孿如為鄰居和睦之狀。二、以為及,富以其鄰為財富及於鄰居,財富與鄰居共享。不富以其鄰為財富不及於鄰居,財富不與鄰居共享。三、以為用,引申為驅使,傳統多作此解。富以其鄰,以財富驅使鄰居幫忙。不富以其鄰,不用財富就可驅使鄰居,即以道義來驅使。鄰居指六五和上六等共三個陰爻,共同與下面三陽相應,有棄暗投明之義。相較於「富以其鄰」是以財富驅使,為的是利,「不富以其鄰」則是以志趣、理念來驅使。程頤:「夫人富而其類從者為利也,不富而從者其志同也。」不富還能夠同在一起的,是因為理念志趣相投。朱熹則認為這是「翩翩,不富以其鄰」為小人會合:「三陰翩然而下復,不待富而其類從之,不待戒令而信也。其占為有小人合交以害正道,君子所當戒也。」

不戒以孚:傳統解釋,不待告誡即相信。象曰:「不戒以孚,中心願也。」之所以不用告誡,是因為這是內心心甘情願的事。朱熹:「三陰翩然而下復,不待富而其類從之,不待戒令而信也。」該句另有兩種可能的解釋。一是讀作「不戒,以孚」,言翩翩來歸的群眾,不當對他們保持警戒,應當以誠信相待。二、戒為警戒,孚亦通俘,俘虜。不戒以俘,不當以俘虜來當警戒之兵。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願也。

【今解】

帝乙年少的女兒出嫁,因此而有福祉,大吉。

此為商王帝乙(商紂帝辛的父親)嫁女兒的故事,時殷商勢力已衰,面對周逐漸興起的威脅,為了安撫、討好周,將女兒嫁給了西伯,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此為殷商的和親策略,因此保有和周暫時的和平關係及商天下的安定,因此說「以祉元吉」。六五為君位,與九二臣位相應,六五陰柔,喻商王室之衰,九二陽剛,喻周之盛。

【字義】

帝乙歸妹:帝乙嫁女兒。虞翻:「帝乙,紂父。」程頤:「史謂湯為天乙,厥後有帝祖乙,亦賢王也。後又有帝乙。《多士》曰:自成湯至于帝乙,罔不明徳恤祀。稱帝乙者,未知誰是。以爻義觀之,帝乙制王姬下嫁之禮法者也。」程頤認為,帝乙可能是上古制定王姬下嫁之禮法的人。朱震則認為,帝乙是商湯。顧頡剛考證認為,帝乙即帝辛(商紂)之父親,因此虞翻之說為是。帝乙時殷商衰,因此嫁女兒給西伯與周和親。高亨亦贊同並採用顧頡剛的見解:「帝乙歸妹者,嫁少女於文王也。」「文王次妃即大姒,武王之母也。」歸妹,嫁妹。女子嫁人為歸。另有說法認為「妹」為妹妹,歸妹為長男代父職嫁妹。虞翻:「震為帝,坤為乙。帝乙,紂父。歸,嫁也。震為兄,兌妹,故嫁妹。」妹雖然為「妹妹」(兄妹之妹)之意,但妹也是年輕女子的通稱,並非只有長兄才能稱少女為妹。王弼注歸妹卦:「妹者,少女之稱也。」

以祉元吉:因為擁有福祉而大吉。祉,福也。帛書作「齒」。但祉似有生子的涵義。鄭玄:「生育者嫁娶之貴。仲春之月,嫁娶男女之禮,福祿大吉。」王弼:「履順居中,行願以祉,盡夫陰陽交配之宜,故元吉也。」虞翻:「謂五變體離,離為大腹,則妹嫁而孕,得位正中,故以祉元吉也。」鄭玄以「生育」,王弼以「盡夫陰陽交配之宜」,虞翻以「妹嫁而孕」解釋祉,顯然祉是與生子有關。

中以行願:《九家易》:「五下於二,而得中正,故言中以行願也。 」

【春秋筮例】

《左傳.哀公九年》:趙鞅救鄭,陽虎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曰:「宋方吉,不可與也。微子啟,帝乙之元子也。宋、鄭,甥舅也。祉,祿也。若帝乙之元子歸妹而有吉祿,我安得吉焉?」乃止。

陽虎直接以泰六五爻辭「帝乙歸妹,以祇元吉」來占斷。

他說,宋國一方為吉,所以不可以跟他作戰。宋國始祖微子啟是帝乙的長子(元子),宋和鄭兩國則是甥舅關係。祉就是祿,如果帝乙的長子嫁妹而有吉祿(指宋國,宋國為微子啟之後),那麼我們這邊那有吉可言?陽虎以為,「以祉元吉」的吉是落在宋國一方,不是我方,彼方吉則不利我方,因此不利征伐宋。

微子啟也是商紂的庶兄,帝乙長子,陽虎以帝乙之長子嫁妹解釋該爻。雖然於典故及文義與虞翻所說有出入,但亦可證帝乙即商紂之父。

上六,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 象曰:城復于隍,其命亂也。
  • 帛書《昭力》:子曰:師之王參賜命,與比之王參毆,與柰之自邑告命者,三者國君之義也。
  • 帛書《昭力》:問:柰以之「自邑告命」何胃也?子曰:昔之賢君也,明以察乎人之欲惡,《詩》《書》以成其慮,外內親賢以為紀剛,夫人弗告則弗識,弗將不達,弗遂不成。易曰:柰之「自邑告命,吉」,自君告人之胃也。

【今解】

城牆倒塌成為一片廢墟,不宜出師。城內開始自行發布命令,然而命令已經大亂,若還以此堅定自守則會悔恨。

泰道已至尾聲,泰極變否,國家開始動亂,不需出動軍隊即會滅亡。

【字義】

城復於隍:城倒,傾頹成廢墟。隍,城外的溝池。古時掘土為隍,積土成城,隍低城高,隍圍在城外為保護的溝池,就是現今說的「護城河」。城復於隍直譯就是城倒塌到溝池裡,此形容城牆傾頹的樣子,比喻國家動亂將亡。上六為泰卦終了的一爻,泰極轉否,因此城復於隍。鄭玄:「隍,壑也。」虞翻曰:「隍,城下溝,无水稱隍,有水稱池。」《釋文》:「隍子夏作堭,姚作湟。」

勿用師:不需動用軍隊。此言國家自己已動亂不安,不需動用軍隊征伐自己就會滅亡。師,軍隊也。

自邑告命:命令從城邑中發布。邑原本為「國」,或大夫之封地。《說文》:「國也。」段注:「左傳凡偁人曰大國,凡自偁曰敝邑,古國邑通偁。…《周禮》四井為邑,《左傳》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周禮》:「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根據鄭注,邑是諸侯給大夫的封地。《周禮》則以邑為行政單位,「九夫為井,四井為邑」。總而言之,邑原意是「國」,也做為大夫之封地,但到周時又作為一個小小的行政區域。命令出自小城邑,則國已亂矣。

貞吝:貞定則將悔恨。言國家動亂,命令已不可行,自邑告命也已經無濟於事,所以堅定守正亦為時已晚,仍不免於悔吝。吝有由吉轉凶之義。君子當謀始,防患於未然,坤卦初六說「履霜堅冰至」,泰初九「拔茅茹,以其彙」都是在申明這個道理。泰卦上六是國家已經動亂,大勢已去才在申告命令,力挽狂瀾,但為時晚矣,應當在九三極盛之前,就開始防患於未然,則可長保安泰。

城復于隍,其命亂也:「其命亂」有兩種解釋,一是指「天命已亂」,謂殷商的天命已盡,將由周來繼承。二是指命令已大亂。命令之所以大亂,是因城邑內自行公告自己的命令,換句話說商天子的命令已不可行,命令已大亂。

【彖傳注】

小往大來,吉亨:重述經文。乾陽為大,坤陰為小。坤陰在外為小往,乾陽在內為大來。因小往得來,而得吉而亨之占。
 

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以上下二體卦象解釋經文。天地交則萬物通,乾為天,坤為地。乾天原本在上,陽氣由上而下行。坤地原本在下,陰氣由下而上,此為天地交之象,以天地自然來講通泰之道。上下交而其志同,上指乾陽,下指坤陰。上下交就人倫而言,上下若能交,則一氣相通而志同,此言人事之通泰。易者交易、變易也,易經講的是陰陽交易、變易之道。卦象、陰陽有交易,有變易則萬物生,萬事通泰,沒交易沒變易則天地閉塞,萬事不通。這個原則可從泰否兩卦清楚看出,並貫穿六十四卦。「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何妥:「此明天道泰也。夫泰之為道,本以通生萬物。若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各自閉塞,不能相交,則萬物無由得生。明萬物生,由天地交也。 」「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何妥:「此明人事泰也。上之與下,猶君之與臣,君臣相交感,乃可以濟養民也。天地以氣通,君臣以志同也。 」 

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此進一步發揮闡述泰卦之上下二體的卦象。乾陽在內,坤陰在外,故曰「內陽而外陰」。乾卦剛健,坤卦柔順。乾為君子,坤為眾為小人,故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內、外有兩種解釋方式。一是空間的內外,內卦為陽為健為君子,外卦為陰為順為小人。內外也可做動辭,內為接納、容納,外為排除。接納陽氣、剛健之德、君子。排除陰氣、柔順之德,小人。「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何妥:「此明天道也。陰陽之名,就爻為語。健順之稱,指卦為言。順而陰居外,故曰小往。健而陽在內,故曰大來。 」

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此就陰陽消息而言泰卦卦象。泰卦為陰陽消息而來。乾坤先是旁通而成復與小畜,復卦開始進入陰陽消息循環,首先是增加一陽而成臨卦,臨卦再增一陽成泰。因此泰卦是陽氣增長,陰氣消退之卦。陽為君子,陰為小人,此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之象。泰卦也是三陽三陰之卦卦變的開始。朱熹以泰卦是由歸妹而來,是倒果為因。天地與乾坤是造物之始,他卦皆由乾坤而來,不是他卦而生乾坤。泰卦上為坤,下為乾,具乾坤之元,三陽三陰之卦都由泰卦而來。歸妹應是由泰卦九三至四,六四至三而成。以歸妹生泰卦,則是以六子生乾坤。

六五言周掘起之後,……”,“……,岐下也成為周掘起的地方。”此二處之“掘”似應為“崛”之誤。

 “不需告戒鄰人即相信。象曰:「不戒以孚,中心願也。」意思為,之所以不用告戒的方式,是因為這是內心心甘情願的事,自動就會來,所以不用再告戒來告戒去的。”中“告戒”似應為“告誡”。

 “六二陰柔,喻商王室之衰……”此處“六二”或為“六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