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543】朱熹〈筮儀〉詳論

Jack 發表於

「筮儀」也就是占筮的儀式。朱熹〈筮儀〉從卜筮房及几案如何擺設,如何問卦、算卦,都有詳細的解說,這也是宋代之後最通行的古筮法。雖然至今爭議一直不斷,但是可做為古筮法的基礎框架,再依自己對於古筮法的認識再做各別的調整即可。

朱熹並不是揲蓍法的唯一重建者,例如早於朱熹之前伊川先生就傳有揲蓍法,朱子並有《蓍卦考誤》修正伊川先生的筮法。當時朱熹並與郭雍(程頤弟子郭忠孝之子)有過筮法上的辯論。程迥《周易古占法》中也有揲蓍法的詳細記載。

宋儒論揲蓍法者眾多,岐異也相當多,多數也都引用孔穎達的方法。甚至唐朝詩人劉禹錫的《辯易九六論》中也曾提到孔穎達的揲蓍之法,只是孔穎達的揲蓍法早已失傳,也導致宋儒對於揲蓍法諸多細節的爭論不休。

今傳的揲蓍法多以朱熹〈筮儀〉為本,〈筮儀〉除了詳載揲蓍法的細節之外,還兼採《儀禮》而詳述了蓍房的擺設、占筮的儀式等。

本站的「大衍揲卦法」也是大致採用其中的筮法。

以下我們對〈筮儀〉逐段做詳細說明,讓有心研究筮法者做為參考。

擇地潔處為蓍室,南戶,置牀于室中央。(牀大約長五尺,廣三尺,毋太近壁。)

選擇潔淨的地方當做蓍室,南邊開單扇門,筮牀放在蓍室的正中央。牀長五尺(約156cm),寬三尺(約94cm),不要太靠近牆壁。

蓍五十莖,韜以燻帛,貯以皁囊,納之櫝中,置于牀北。(櫝以竹筒,或堅木,或布漆為之。圓徑三寸,如蓍之長。半為底,半為蓋,下別為臺,函之使不偃仆。)

取蓍草五十支,用絳紅色的布帛包裹,再用黑色的束口袋儲存好,放到蓍筒裡,放在筮牀的北方。蓍筒可以用竹筒、木筒,或是漆筒,直徑三寸(約9.4cm)的圓筒,長度大約與蓍草一致。下半為底,上半為蓋。放蓍筒的位置要特別做臺子,好讓蓍筒放置時穩固不易傾倒。

設木格于櫝南,居牀二分之北。(格以橫木板為之,高一尺,長竟牀,當中為兩大刻,相距一尺。大刻之西為三小刻,相距各五寸許,下施橫足,側立案上。)

在蓍筒下方設置木格子,大約在筮牀中央靠北的位置。

木格子以橫木板來製作,木板高一尺,長度與牀一致,中間有兩大刻,兩大刻之間相距一尺。大刻的西邊又有三小刻,相距大約五寸。木格子下方裝有橫腳,側立在筮牀上。

置香爐一于格南,香合一于爐南。日炷香致敬。將筮,則灑掃拂拭。滌硯一,注水,及筆一,墨一,黃漆板一,于爐東。東上,筮者齊潔衣冠,北面,盥手焚香致敬。(筮者北面,見《儀禮》。若使人筮,則主人焚香畢,少退,北面立。筮者進,立於牀前少西,南向受命。主人直述所占之事,筮者許諾。主人右還,西向立。筮者右還,北向立。)

木格子的南邊放置一個香爐,香爐南邊再放一盒香。每天焚香祭拜向神明致敬,準備占筮的時候必需先灑掃蓍室,將筮牀擦拭乾淨。然後準備一套硯臺,倒入準備磨墨用的水。另準備好毛筆,墨,黃漆板各一個,放在香爐東邊。

占筮開始前,從東邊走到筮牀前,筮者必需衣冠整齊清潔,面向北方,雙手盥洗乾淨之後焚香致敬。

「筮者北面」是根據《儀禮》。若是主人請他人幫忙占筮,則先由主人焚香,完成之後,略微退後,面向北方站好,再由筮者前進,站在牀前略微偏西的位置。面向南方接受主人的提問(命即是提問)。主人直接述說所占問的事,筮者聽完提問之後答應允諾。主人再從右邊退回,面向西邊站立。筮者也退回,面向北方站立。

兩手奉櫝蓋,置于格南爐北,出蓍于櫝,去囊解韜,置于櫝東,合五十策,兩手執之,熏于爐上。(此後所用蓍策之數,其說並見《啟蒙》。)

兩手捧上蓍筒的蓋子,放在木格子和香爐之間,將蓍策從圓筒中拿出,在解開黑色束口袋和黑色包布,將包布和束口袋放在蓍筒的東邊,裡面總共有五十策,雙手持蓍策,在香爐上用香薰過。

命之曰:「假爾泰筮有常,假爾泰筮有常,某官姓名,今以某事云云,未知可否?爰質疑于神于靈,吉凶得失,悔吝憂虞,惟爾有神,尚明告之。」乃以右手取其一策,反于櫝中,而以左右手中分四十九策,置格之左右兩大刻。(此第一營,所謂分而為二以象兩者也。)

提問說:「藉由大筮神明的靈驗,藉由大筮神明的靈驗,某某官職姓名某某某,今天有什麼事要問,不知可否?想要以我的疑問來求示於您的神明與靈驗,吉凶得失,悔吝憂虞,只能依靠您的神明,敬請明白啟示。」

按:這裡的提問方式,朱熹是以《儀禮》記載而修改,並自行增加了許多語句。我們也可簡單依《儀禮》記載稍加修改為:「假爾泰筮有常,假爾泰筮有常,某某某今天幾月幾日幾時問某事,尚享!

假爾泰筮有常:藉由大筮的靈驗,用現今口語可以這麼說:「祈求偉大筮神的靈感啟示」。常,言神明永遠知道吉凶悔吝,贊大筮的靈感,預言常能應驗。尚享,儀禮做「尚饗」,為「敬祀」的意思。因後來文字的演變,饗多指人吃的饗宴,而敬獻給神的則做「享」。尚則是崇敬之辭。不過,通常現代在問筮過程中並不會向神明敬獻食物或祭品,用「尚享」(尚饗)似乎不適宜,因此這兩字亦可省略。

提問結束之後拿起蓍草中的一策,放回蓍筒之中,然後以左右手將49策分為兩束,分別置放於左右大刻裡。

到這裡就是「一營」,也就是「分而為二以象兩」的步驟。

次以左手取左大刻之策執之,而以右手取右大刻之一策,掛于左手之小指間。(此第二營,所謂掛一以象三者也。)

接著以左手取左大刻的全部蓍策並握好,右手取右大刻中的一策再將這一策掛在左手小指間。

這是第二營,所謂的「掛一以象三」。

次以右手四揲左手之策。(此第三營之半,所謂揲之以四以象四時者也。)

以右手四支四支撿取左手的蓍策。

這是第三營,所謂的「揲之以四以象四時」。

次歸其所餘之策,或一、或二、或三、或四,而扐之左手无名指間。(此第四營之半,所謂歸奇于扐以象閏者也。)

接著放回右手所撿剩下的蓍策,所剩下的可能是一、二、三,或四策,將剩下的蓍策夾在左手無名指間。

這是第四營的前半營,所謂的「歸奇於扐以象閏」。

次以右手反過揲之策於左大刻,遂取右大刻之策執之,而以左手四揲之。(此第三營之半。)

以右手將撿取出來的蓍策放回到左大刻裡,再拿起右大刻裡所有的蓍策握好,接著以左手四支四支撿取右手所握的蓍策。

這是第三營的後半。

次歸其所餘之策如前,而扐之左手中指之間。(此第四營之半,所謂再扐以象再閏者也。一變所餘之策,左一則右必三,左 二則右亦二,左三則右必一,左四則右亦四。通掛一之策,不五則九。五以一其四而為奇,九以兩其四而為偶,奇者三而偶者一也。)

接著和前一步驟一樣放回所剩下的蓍策,可能是一、二、三,或四策,夾到左手中指間。

這是第四營的前半,所謂的「再扐以象再閏」。一變之後所剩下的蓍策,如果左邊餘一右邊必定餘三,左邊餘二右邊一定是餘二,左邊餘三則右邊必定餘一,左邊餘四右邊必定餘四。總合所掛的餘策,不是五就是九,五的話就是餘策為四的一倍,就是奇;九的話就是餘策為四的兩倍(八)就是偶。奇的機率為三的話,偶的機率就是一。

另一說法是,若所掛的餘策為四稱「少」,為八則稱「多」,有別於朱熹的奇與偶。

次以右手反過揲之策於右大刻,而合左手一掛二扐之策置於格上第一小刻。(以東為上,後放此。)

接著以右手將撿取出的蓍策放回右大刻,左手指間所夾的「一掛二扐」的蓍策,即小指、無名指、及中指各別所夾的全部蓍策,全部放在木格左側三小刻的第一小刻裡。

最好是從東邊放起,後面步驟與此相同。

是為一變。再以兩手取左右大刻之蓍合之。(或四十四策,或四十策。)

以上就是「一變」。

然後以兩手分別取左右大刻裡剩餘的蓍策,總合在一起。這時這些蓍策或者44策,或者40策。

復四營如第一變之儀,而置其掛扐之策于格上第二小刻,是為二變。(二變所餘之策,左一則右必二,左二則右必一,左三則右必四,左四則右必三。通掛一之策,不四則八。四以一其四而為奇,八以兩其四而為偶。奇偶各得四之二焉。)

一變總共有四營。接著重複第一變中的「四營」步驟,這次則將左手所夾的餘策放置於第二小刻裡,完成了第二變。

第二變過程中,所餘的蓍策左邊若一右邊必定是二,左邊二右邊就是一,左三則右四,左四則右三。最後手上所夾的蓍策總數不是四就是八,四的話就是四的一倍,也就是奇;八的話就是四的兩倍,也就是偶。奇和偶的機率各別是四次中的兩次。

又再取左右大刻之蓍合之。(或四十策,或三十六策,或三十二策。)

然後再把左右兩大刻的蓍策總合在一起。這時蓍策總數或者是四十策,或者是三十六策,或者是三十二策。

復四營如第二變之儀,而置其掛扐之策于格上第三小刻,是為三變。(三變餘策,與二變同。)

再仿照第二變的「四營」步驟操作一次,將左手所掛的餘策放回到第三小刻,這是第三變。第三變左手所夾的餘策和第二變一樣。

三變既畢,乃視其三變所得掛扐過揲之策,而畫其爻於版。(掛扐之數,五、四為奇,九、八為偶。掛扐三奇合十三策,則過揲三十六策為老陽,其畫為囗,所謂重也。掛扐兩奇一偶,合十七策,則過揲三十二策而為少陰,其畫為- -,所謂拆也。掛扐兩偶一奇合二十一策,則過揲二十八策而為少陽,其畫為-,所謂單也。掛扐三偶合二十五策,則過揲二十四策而為老陰,其畫為X,所謂交也。)

三變完成之後,要看最後所夾的蓍策和過揲(撿取過的)蓍策總數多少,然後將卦爻畫在黃漆板上。

掛扐(就是左手所夾的)策數如果是五或四,就是奇;九或八就是偶。(另一說為少和多。)

  • 掛扐的策數如果是三奇(三少),總共就是13策,那麼過揲的總策數為36策,也就是老陽(九),畫做囗,稱做「重」。
  • 掛扐的策數如果是兩奇一偶(兩少一多),總共就是17策,那麼過揲的總策數為32策,也就是少陰(八),畫做 - - ,稱做「拆」。
  • 掛扐的策數如果是兩偶一奇(兩多一少),總共就是21策,那麼過揲的總策數為28策,也就是少陽(七),畫做—,稱做「單」。
  • 掛扐的策數如果是三偶(三多),總共就是25策,那麼過揲的總策數為24策,也就是老陰(六),畫做x,稱做「交」。

按:這個步驟朱熹受到許多的批評,特別是他還計算餘策,有些多此一舉,事實上最後直接計算「過揲」之策即可。我們在實務上則會建議,最後的過揲步驟裡直接將蓍策四支四支放置一堆,最後只計算有幾堆即可,也不需先計算總數再除以四。最後結果一定只有四種可能:六、七、八、九。六為老陰,七為少陽,八為少陰,九為老陽。六在畫卦時為陰變陽,七為陽爻不變,八為陰爻不變,九為陽變陰。

如是每三變而成爻。(第一、第四、第七、第十、第十三、第十六,凡六變並同。但第三變以下不命,而但用四十九蓍耳。第二、第五、第八、第十一、第十四、第十七,凡六變亦同。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二、第十五、第十八,凡六變亦同。)

依以上操作法,每逢三次變化(三變)就成一爻。

凡十有八變而成卦,乃考其卦之變,而占其事之吉凶。(卦變別有圖說,見《啟蒙》。)

歷經十八變之後就完成一卦,再考究卦的變化,占斷事情的吉凶。(卦變另有圖說說明,見《啟蒙》。)

禮畢,韜蓍襲之,以囊入櫝,加蓋,斂筆硯墨版,再焚香致敬而退。(如使人筮,則主人焚香,揖筮者而退。)

筮禮完成,重新將蓍草用黑布包好,再放到束口袋內,置放於蓍筒中,將蓍筒蓋好。收拾好筆墨,還有漆板,再次焚香致敬之後退下。

如果是請人幫忙占筮,那麼由主人焚香,然後向筮者做揖答謝之後再退下。

 

文章分類